(《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12月25日)

我最近在微博推荐了哈佛大学搞的一个“内隐联系测验(IAT)”,这个测验可以用非常巧妙的办法发现一个人是否有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微博评论中有多人反馈,说他们的测试结果是他们对黑人的印象比对白人更好。看来恒大外援埃尔克森说得对,中国没有种族歧视。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歧视。中国有地域歧视,有性别歧视,有年龄歧视,这些歧视并不比种族歧视好 — 而且如果你把它们想明白了,也许会发现种族歧视也没那么坏。

先别担心,本文仍将保持政治正确。我要说的是歧视其实是一种特别有用的思维方式,人人都用。因为这个原因,想要依靠宣传教育去消除歧视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我们将会看到,虽然消除对一个群体的歧视很难,但是任何个人都可以让自己不被歧视。

哈佛的测试能观测人的内心,可是研究真正重要的歧视问题得讲究一个论事不论心的原则。打开任何一个国内足球新闻的网友评论,里面最热闹的永远是山东人跟广东人对掐。这些口水没什么意义,得看人们怎么做。一个广东球迷到山东饭馆吃饭,饭馆老板会不会因为歧视他而有钱不赚?招工不用女人和老人,大学不录取农村考生,生意不跟河南人做,这样的歧视才是实质性的。

最好的办法不是做问卷调查,而是做实验。比如不久前三个美国商学院的研究者搞了个针对美国大学教授的种族歧视实验。他们从259个大学中随机选择了6500个教授,以学生的名义给这些教授发电子邮件,假装希望成为这些教授的博士生。所有电子邮件的内容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点是发信人名字,这样教授可以根据名字猜出发信人的种族和性别。

结果这些引领自由主义风气之先为人师表的教授们并未让研究者失望 — 实验表明他们的确有种族和性别歧视。在歧视最严重的商学院,如果你是一个白人男生,你的套磁信获得回复的可能性有87%;如果你是女生,或者是黑人、西裔、印度人或者中国人,你获得回复的平均可能性只有62%。更令我气愤的是尽管一向以谦虚好学闻名,中国学生居然是以上所有人群中被教授们歧视得最厉害的。

这个研究还发现,那些本身就是少数群体的教授居然也歧视本群体的学生!女教授也歧视女学生,黑人教授也歧视黑人学生,西裔教授也歧视西裔学生,……唯一的例外是华裔教授并不歧视中国学生。

这就有点奇怪了。如果“歧视”就是对某个特定人群心怀恶意,那么怎么解释一个大学教授居然会歧视自己的种族?也许更合理的解释是教授们之所以更偏爱白人男生,是因为白男在学业上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也许教授认为带个白男学生更有面子?也许中国学生收到的回复少是因为中国学生平时写的套磁信太多?

类似这样“用数字发现真相”的研究非常之多。风险投资者歧视女性,他们在同等条件下更乐意把钱投给男性创业者,而且长得越帅越好 — 相比之下女性创业者的相貌却并不能带来加分;硅谷公司歧视老年人,以至于有秃头的年轻人为了找到硅谷工作而去做头发移植;女科学家的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少于男科学家……等等等等。

考察这些研究,我们很容易产生这么一个感觉:也许这些所谓歧视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敌视某个群体,而仅仅是出于某种自利目的。既然在我们的印象中成功的创业者和科学家大都是男的,学东西快干活猛的工程师都是年轻人,我们最方便的办法自然就是更关注这些群体。这种心理也许是偏见,但真谈不上是什么坏心。可是你怎么证明这一点呢?

2007年格拉德威尔的Blink一书,和2008年耶鲁大学教授Ian Ayres的Super Crunchers一书,都提到了一个派学生假扮顾客去车行买车的实验。在美国买车可以跟销售讨价还价。这项1989年的实验中六个学生,有男有女,有白人有黑人,跑遍芝加哥所有车行,结果发现销售们对黑男总是狠狠地要高价,对黑女稍好,对白女又更好点,而对白男则一上来就给一个不错的价格。后来类似的研究更发现黑人不但拿不到好价格,而且拿不到好的车贷利率,甚至连试驾的机会都比白人少。

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吗?讲价的目的就是把生意做成,你给这么高的要价,不是摆明了为了歧视连生意都不做了吗?

但是别着急,关于黑人买车的研究还在继续。在2013年出版的The Why Axis一书中,两位行为经济学家Uri Gneezy和John List介绍了自己最新的买车实验。他们发现黑人的确受到价格歧视 — 但是你得看买什么车。如果一个黑人去车行要看五万美元的宝马,他得到的报价的确会比白人高,而且经常不给试驾。可是如果是低档次的车,那么黑人跟白人得到的价格是一样的!

所以销售给黑人一个高报价根本就不是因为他歧视黑人,而是因为他觉得黑人收入低反正也买不起,索性用一个高报价结束对话!

歧视有两种。一种是“敌意歧视”,损人不利己,宁可不赚你的钱也不跟打交道,甚至还要故意黑你。另一种则是“经济歧视”,对某一人群的区别对待无关个人感情,纯粹是出于自利。现在随着社会进步,敌意歧视其实正在减少,而经济歧视则在增加。

跟给黑人报高价一样,很多看似是敌意歧视的现象实际上是经济歧视。黑人来了把钱包看紧点,机场安检更重视中东长相的人,加强对同性恋者的艾滋病防控,人们这么做并不是出于仇恨这些群体,而仅仅因为黑人犯罪率更高,大多数恐怖分子是中东人,以及同性恋感染艾滋病毒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异性恋。

经济歧视者使用的思维方式也可以称为“统计歧视”:我们很难充分了解一个单独的人,干脆就用他所在的群体给人的一般印象来代替他。这种思维当然是一种偏见,很容易犯错,一定会有人受到冤枉。但这种思维也是有用的。最近我们一家领着孩子在美国过机场安检,有几次被直接领到绿色通道,不用脱鞋也不用把笔记本电脑从包里拿出来,显然工作人员感觉拖家带口的人不太可能是恐怖分子。我有一次自己走,居然也因为人畜无害的中国人长相享受了这样的待遇。这种区别对待的方法对很多人来说肯定是不公平的,但是它提高了效率。

现在我们还可以再想想种族歧视。种族歧视的起源,也许就是一种经济歧视。2013年一本进化心理学新书The Rational Animal中说,不愿意跟异族人接触其实是人的一种非常基本的自动思维。这种思维与审美无关,它来自避免疾病的本能。过去疾病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外来人往往能带来新的疾病 — 任何看过《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人都知道本地人很难对抗外来人的病菌。也许种族歧视就是这样从本能变成行为禁忌,从禁忌变成群体偏见,从偏见变成恶意。

时至今日,除了个别特别愚蠢的人拿别人的种族找自己的优越感之外,真正恶意的歧视已经不多见了。经济歧视,才最值得关注。坏消息是想要消除针对某个群体的经济歧视非常困难。好消息是对个人来说经济歧视是有解的!

The Why Axis一书中有个让黑人问路的实验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研究者找了不同性别和年龄的白人和黑人在芝加哥街头问路 — 他们问的其实是一个特别容易找到的地方 — 并统计这些人各自受到了什么级别的帮助。结果不出所料,白人女青年受到的帮助最多,黑人男青年受到的帮助最少,人们可能用一句“不知道”把他打发掉,甚至还可能随便给他指个错误的方向。不过老年黑人和女性黑人仍然得到了足够的帮助。看来这可能是针对黑人男青年犯罪率高的一种经济歧视,不愿花时间给他指路是出于自我保护。

这个歧视怎么破?研究者让同一个黑人男青年西装革履,打扮成一个成功的商人形象再去问路,结果就获得了很好的帮助!

想要强行改变一个群体的整体形象,可以使用大规模宣传和教育的办法,比如好莱坞电影中尽量给黑人正面的形象。有研究发现在做IAT之前先看一些关于黑人的正面新闻,尤其是当黑人运动员刚刚拿了一块奥运金牌的时候,测试出来的歧视程度就可能会被改善。但是这种宣传的作用有限,而且如果一个种族的犯罪率明明很高,你非得把他们都描写成无辜的受害者,你不是误导别人吗?

再者,宣传和教育对经济歧视的具体行动意义不大。如果一个工程系教授不愿意录取女研究生是因为他认为女生科研能力不如男生,你能用宣传教育的方法消除这个性别歧视吗?

弱者抱怨别人歧视,强人都是自己主动出击。

有传闻说John List等人做的这些行为经济学实验有可能会得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既然如此我们就再说一个。残疾人经常受到歧视。List等人做实验发现,如果一个残疾人去修车铺修车,他得到的报价,比健康人修同样的车要高30%。这是修车铺故意欺负残疾人吗?其实是因为他们吃定了残疾人行动不便,不愿意货比三家。

在后续的实验中研究者让这个残疾人一进修车铺先说一句话。结果这一句话就能确保他拿到跟健康人一样的价位。

这句神奇的话是,“我今天要拿三个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