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选择2006年在网上所看过最好的一篇短文,我选 Freakonomics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 Dubner 和 Levitt 发表在纽约时报杂志上的专栏文章 A Star Is Made: Where Does Talent Really Come From。 我相信即使是十年以后我可能仍然会记得这篇文章,你看完之后有可能后悔可惜自己20年前没看到。Freakonomics 是本非常有意思的小书,书的两位作者每两个月发表一篇专栏,还开了个博客,我总体感觉专栏文章的质量不如书。但这篇专栏有点不同,内容并不完全是作者的原 创思想,而是他们介绍一个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
文章一开头说了个有趣的事实,如果你看06世界杯球星档案,你会发现很多球星的生 日是一月到三月;如果你看英国和德国青年队球星的话,竟然有一半是出生在这三个月的。难道这三个月有利于足球天才出生么?答案是欧洲青少年联赛的队员报名 年龄限制按12月31日划线,这样教练在选择队员的时候自然会优先选择那些一年中的早些时候出生的。
这个故事相当吸引人。号称”反智的书生”的薛涌同学显然是看到了此文,当时正好赶上世界杯,他在不告诉读者原文出处的情况下把这篇文章”编译”成了他自己的文章发表,叫做 制造未来球星 最迟本月怀孕。这哥们的很多立场我都赞同,就是做人太不讲究,把美国人写的文章变成自己的东西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但薛涌未能理解文章的精髓。
这篇文章真正说的是成为天才的秘密。
前不久温家宝又在呼吁出学术大师了。我国在基础科学方面的水平可能比足球强不了多少,改革开放30来年了也没出个诺贝尔奖,一句话就是缺天才。为了培养 天才连少年班的主意都出了,怎么就是不行呢?心理学家 Anders Ericsson 的这项研究从技术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覆盖了从职业运动员,艺术家到程序员差不多所有需要天才的领域,出版了一本900多页的书,结论是 天才还真是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怎么练。
想要训练一个天才绝不是整天苦练就行,你需要的是 “deliberate practice“:
– 每次训练有明确的目标
– 获得即时的反馈
– 既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技术
我想在这里对比一下我国对理工科大学生的训练,看看是否满足这些要求。
首先我国理工科教学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是一次训练中要达到的具体的小目标,并不是说什么拿诺贝尔奖这样的人生理想。科学教育的正确目标 可以是将来搞科研需要这个知识,可以是学会这个技术去使用它。但我国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课本,不是这堂课我领会了什么思想,而是这 堂课有什么知识点有什么公式要背,换句话说是考试。有些学生不屑于为了考试学习,自己看书的,往往因为缺乏指导而茫然,不知道看这本书的目的何在。
“即时的反馈” (immediate feedback) 是我国训练学生中最缺乏的一个方面,越是高端人才的培养中越是如此。如果说高手们有什么成功秘诀,我猜就是这个即时的反馈。文章说的一个事实是医生们离开 医学院以后,除了手术临床医生以外,其他专业的,比如看透视图的那些医生,他们的水平随时间在减弱,原因就是缺乏立即的反馈。就好比练武功,一招一式都需 要有人随时纠正,不对马上改别把错误动作形成习惯。在科研领域,这意味着你搞科研的时候需要一个好导师随时告诉你你干的这个活怎么样。中国缺乏好导师,而 且往往还一个导师带30个学生,谁给你反馈啊?
反馈还意味着需要跟同行随时交流切磋,别人怎么做的,你这么做人家怎么评价等等,这就要求科研 工作者需要经常跟高手开会,开会的时候还必须经常讨论。而国内的情况一方面会议就不多,开会的时候还大家都客气不爱提问。美国开学术会议除了发言以外广泛 采用 poster 形式,实际上在讨论工作方面往往更有价值,而国内可能还没有采取这样的形式。
这个技术还告诉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就应该经常在网上发帖,以便获得反馈。
“结果和技术”,最起码的要求是你得自己训练,而不是看别人练。站在场边把姚明的技术统计倒背如流也没用,关键得自己上场。我国训练学生搞科研的做法是 不搞科研,搞”课”研。请牛人来讲最新最强的理论,而不是强调让他们尽可能早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这就好比给北京青年队看NBA录像一样,培养出来的全 是专业球迷。美国学生队不是自己直接搞的领域可能不太了解,也可能不知道最近 Witten 发了什么文章,但他自己的小小领域内,他可能大二就开始干了。
很多人甚至喜欢评论课本,这本书写得好,这个人是牛人,陶醉在对课本的欣赏之中。在美国上课没见过任何一个老师赞美课本的,一线人物几乎没人写课本,所有课本都只不过是工具书,最终目的是为了科研这个结果。一切技术应该是为了科研服务。
“技术”是说你的训练得得法,这同样需要高人的指点,而且你还得听从人家的指点。
对比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可见我国科学教育为什么不行了。我国这种缘木求鱼的教育方法最终培养出来的都是精通”基本知识”的”科学的家”,而不是”科学 家”。说到底就是两个字:实践。毛泽东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解放军很多高级将领文化程度一般,为什么总能打胜仗,靠的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习科学知识不是 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耍酷,不是为了有谈资,是为了搞科研。美国大学里面的技术课程一学期让学生做好几个 project,完全是追求学以致用,逼迫学生为了完成 project 而学习知识,其中还有小组合作,跟真正的科研没什么区别。
宁可在本科的时候发几篇灌水小文章也比苦读十年期待一鸣惊人强。一提基础科学,有人总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这种思想完全不适合现代化科研体系。坐十年 板凳的运动员国家队能用么?马俊仁当年是一般比赛不参加,专门参加奥运会世界杯一鸣惊人结果人家怀疑你是不是服用禁药啊,一旦有点小事整个队伍居然崩溃 了。这种做法现在已经被淘汰。正确的做法是象现在刘翔这样有什么大奖赛都去,追求一个稳定的成绩。
科学工作者就好像运动员一样,需要不停的比赛,而不是不停的看录像。
#1 by fans on 10月 18, 2009 - 12:27 上午
Quote
不停的比赛,而不是不停的看录像。
大师啊,记得你原来说要续写篇来着
#2 by 同人于野 on 10月 18, 2009 - 1:46 下午
Quote
一定写,不过我可不是什么大师啊
#3 by Chase on 1月 26, 2010 - 5:26 下午
Quote
练习必有十分具体,非常细致。
#4 by MingE on 2月 1, 2010 - 9:33 上午
Quote
在没有高人来反馈的情况下,自己思考自己的不足,然后改进会不会同样有效??
#5 by 车东 on 3月 8, 2010 - 4:04 下午
Quote
同兄是从digg上找的那篇文章链接吧? 也已经404了。
http://www.nytimes.com/2006/05/07/magazine/07wwln_freak.html 原文归档是2006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06/05/where_does_talent_really_come.html 当年阮一峰有介绍;
#6 by 同人于野 on 3月 11, 2010 - 12:56 上午
Quote
多谢指出!
#7 by ppip on 3月 9, 2010 - 10:42 上午
Quote
当你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样一个导师的时候,就很麻烦了。
#8 by ppip on 3月 9, 2010 - 10:42 上午
Quote
@车东 你的阅读总是很高效的,佩服
Pingback: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 左岸读书_blog
#9 by baby on 4月 11, 2010 - 3:25 下午
Quote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确实很重要,但是中国是在落后的情况下追赶别人,本来心理上就输给别人了,从整体国民中男性在世界上的自卑可以看出,加上物质上、生活中的很多后顾之忧,加上制度、政治、文化上很多的烦恼,很难让真正的人才去好好做事,难啊……
#10 by Venus on 4月 13, 2010 - 6:08 下午
Quote
商业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的500强心态
#11 by kaigo on 4月 20, 2010 - 7:46 下午
Quote
不变地学习,不断地寻找答案?
#12 by harry_huang on 8月 1, 2010 - 8:59 上午
Quote
不错 学习下
#13 by psax on 8月 5, 2010 - 2:04 上午
Quote
这么搞下去结果可能还不如70年代的“开门办学”,那会是目的明确,水平不高,现在教学内容可以和国际接轨了,却不知道怎么去 发现问题
#14 by 郑好 on 10月 23, 2010 - 6:16 上午
Quote
这是科研理工科方面来说 但是如果还不清楚人生的方向怎么办,还在慢慢发现社会的阶段。。。
感觉你好厉害 很多想法和我很像但是你更系统更逻辑 能把想法用一篇一篇文章表达出来, 佩服!
-加拿大大一学生
#15 by shuoya on 1月 1, 2011 - 5:05 下午
Quote
看了你的文章,发现薛涌的好多观点真是直接从西方那里拿过来的,比如他最近的《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其实你也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来
#16 by 直线垚子 on 1月 2, 2011 - 7:28 下午
Quote
及时的反馈 在课本式的教学里 最缺乏的就是这个
#17 by 闲看花开花落 on 3月 4, 2011 - 2:27 下午
Quote
谢谢您,很喜欢。由于无法将此文转载,我只好拷贝到我的新浪博客,并且未经您同意就在我的新浪博客首页做了链接。真诚地感谢您,希望见到更多的佳作。
此外,亦拷贝了“用强力研读书”上、下,非常感谢!
#18 by 左聋 on 6月 1, 2011 - 10:01 下午
Quote
有点意思~
#19 by Julia A. on 7月 30, 2011 - 9:03 上午
Quote
A talent is God-given, or say, hereditary. One may develop it too, but it takes quite a while for that than the one who already(naturally) acquired it.
#20 by Dr zhang on 10月 18, 2011 - 8:10 下午
Quote
学习区的观点是正确的。我编写过一个自学习五子棋程序,对手必须比自己强,但又不是强很多,才会有最好的学习效果。其他自学习棋类程序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
Pingback: 练习一万小时;2000-5000 小时计划和建议;现在开始! | 时光志
#21 by hanqing2 on 6月 27, 2012 - 8:07 上午
Quote
说中国科研不行是缺大师还说的过去,说是因为缺“天才”就不对了。中国缺不缺天才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天才这种人未必能做出什么实际的成就和贡献。大师不一定是天才,天才也不一定能成为大师。
#22 by Ewo-w on 9月 12, 2012 - 6:30 下午
Quote
“有些学生不屑于为了考试学习,自己看书的,往往因为缺乏指导而茫然,不知道看这本书的目的何在”,这个是我大一时的写照啊。。。“但他自己的小小领域内,他可能大二就开始干了”即使自己有意愿,也苦于无人提供资源。
Pingback: 怎样练习一万小时 | 逝水年华
#23 by ppip on 7月 18, 2013 - 3:30 下午
Quote
自己研究,然后找到一个稳定的反馈模式:真的是非常的困难。
#24 by Feng Ouyang on 7月 19, 2013 - 6:40 上午
Quote
Gladwell 的书 Outliers相当系统地讲了这个问题,也包括了类似球星的例子(说的是加拿大的冰球)。关于练习,该书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即要成为一门技术的大师必须经过一万小时的练习。
我写过一篇书评,也许可以印证一下。
http://blog.creaders.net/fouyang/user_blog_diary.php?did=5056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0411
#25 by Hector on 9月 25, 2013 - 4:21 下午
Quote
大师什么时候能发心文章啊,有的文章我都看了好几遍了。谢谢!
#26 by Freederman on 5月 28, 2014 - 2:56 下午
Quote
楼主要是出书,我一定购买若干本。。
#27 by 同人于野 on 6月 4, 2014 - 9:48 上午
Quote
快出了!而且不是简单的把文章集结成书,是有不少新内容的书。谢谢关注!
#28 by llll on 6月 5, 2014 - 1:04 上午
Quote
出了一定要在博客通知我们啊,定买。
#29 by 浪人帝心 on 6月 18, 2014 - 11:58 上午
Quote
学而优则出书,只是当代才子的好出路啊!! I‘ve heard the money !
#30 by isynx on 6月 5, 2014 - 11:16 下午
Quote
must buy
#31 by 游离核糖体 on 6月 22, 2014 - 10:57 下午
Quote
在一所国内理工科大学念大一,想请教是因为有了强大的意志力(以及诸如此类的好习惯)然后能越来越好的走下去,还是因为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路(或者说兴趣),自然而然有了意志力能坚持走下去?
#32 by 同人于野 on 6月 23, 2014 - 1:34 下午
Quote
两种路线都可以。刻意练习并不要求一定有兴趣,没有兴趣只要全部做到了也可以练成。但是,有兴趣更容易练下去。
#33 by 游离核糖体 on 6月 23, 2014 - 11:57 下午
Quote
多谢。
#34 by 浪人帝心 on 6月 23, 2014 - 3:36 下午
Quote
你不会是生物专业的吧!
#35 by 游离核糖体 on 6月 23, 2014 - 11:52 下午
Quote
是电子计算机工程。目前暂时没有特别明显的兴趣。
#36 by 浪人帝心 on 6月 24, 2014 - 9:53 上午
Quote
呵呵呵,是电子计算机工程啊。你的名字叫游离核糖体,我以为你是学生物的呢,呵呵。没什么兴趣多来这逛逛呗,这博主写的文章太有深度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