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书笔记本来并没有什么规则,但过去几年内我实践总结的结果,发现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作为普遍的规律。
1. 强力研读,一本书应该被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好书读一遍不可能掌握精要,反过来说如果一遍就够了,那这本书也不值得强力研读。我们说的思想类书籍,不是什么学术名著,所以再好也没必要读三遍。两遍正好。而且最有效率的办法是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
2. 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只要放松地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读的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书才是好书。
3. 在读第二遍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然后这本书就可以还给图书馆永不再借。读书笔记的一个重大作用是给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温这本书提供方便,直接看笔记就可以。还有别的好书等着我们去读呢,所以笔记最好要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
4. 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做读书笔记,也看到不少这样的思维导图,这种方法意义不大。这种笔记跟语文课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没什么区别,半个小时就可以全写完。流水帐式的读书笔记就好像用三个数字来描述一名美女一样无趣。我认为思维导图不是干这个用的。
5. 我习惯完全按照原书的章节给读书笔记划分章节,甚至保留各章的标题。在每一章的开头,写下这一章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各章穿起来就形成了系统 — 不过这种内容提要并不重要。
6. 重要的是一定要确能看出来作者的逻辑脉络!除非你写,否则你甚至可能根本看不到这个脉络。善于写书的作者往往会在书中收录大量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单独拿其中一个小故事出来写篇文章,每个人都会对这个故事有与众不同的解读。然而这个故事在书中的作用却往往会被人忽略,最后只记住了小故事的树木,而看不到背后的森林。实际上我们小时候学习的那些所谓“中国古代寓言”,就是从古书中提出来的小故事,而我们对这些寓言的解读往往背离古人写书时的本意。
7. 好的读书笔记是不均匀分布的。笔记,是我听说了一个想法之后很激动,必须把这个想法记下来据为己有的行为。所以逻辑脉络之外,如果发现某个小故事实在是好,那么就把这个故事也给写下来,甚至具体到细节。一方面,以后将来万一写文章之类,从笔记里翻出来就可以用。更重要一点,是这些故事日后将会反复地在我们的大脑中出现,它们用各种出其不意的方式左右我们的思想,直至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8. 颜色和字体的变化可以起到自动突出重点和分类的作用,使用 Gmail 和 Google reader 非常方便。我上大学的时候整理物理笔记,每次都用三四支不同颜色的笔,方便区分比如哪些是最重要的思想和公式,推导的关键一步,哪些是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等等。
9. 因为读书笔记是为了把书扔掉,要注意给将来使用搜索引擎留下线索。也就是说要把关键字,人名地名组织名等记好。万一将来想进一步了解,可以直接上网搜索背景资料。
10. 强力研读是一种主动式的读书。要在笔记中写下自己对此书的评论,好像跟作者对话一样。我现在的统一做法是把自己的评论全部放在方括号【】中,到时候哪些是书里的,哪些是自己的一目了然。
11. 要随时注意发现书中思想跟其他书的联系,共同点或者不同点。一个真正善于主动读书的人对这种联系是非常,非常敏感的。要敏锐地记载下这些联系,关键词是敏锐!如果你不够敏锐,说明你不够主动。
12. 另外我谈谈 Kindle 的使用。强力研读需要读两遍。如果书不是图书馆的,那么第一遍读的时候随时在书上划下重点句子,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批注,第二遍写笔记的时候无疑会省很多力气。我们看到牛人都喜欢在书上批注。Kindle 的出现彻底改革了这个过程:你甚至可以只读一遍,第二遍不用看书直接写笔记!这是因为当你在 Kindle 上划线和做批注的时候,系统会自动把你划线的句子和你的批注复制到一个叫做 ‘My Clippings.txt’ 的文件上去 — 我们只要直接读这个文件就可以做笔记了。所以我用 Kindle 读书的时候经常比较高密度地使用光标和键盘。(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我经常同时读好几本书,这些书的“摘录”被 Kindle 交叉地都保存在这一个文件中,而且每一段摘录都包含原书标题和位置,非常不易阅读。我用 Python 写了一个小程序,自动从 ‘My Clippings.txt’ 中提取一本指定的书的全部相关内容,且去除所有标题和位置的垃圾信息。)
显然,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笔记主要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和方便日后查阅。读书笔记不是书评,是写给自己,而不是为了公开发表的 — 可以完全专注于意思,而不必关心文笔。虽是这样,阅读别人写得好的读书笔记仍然是一种乐趣,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我甚至觉得应该有一个专门供人交流读书笔记的网站。另外,Google Wave 这个工具,其实非常适合几个人共同读一本书,然后联合完成其读书笔记。
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写的过程如同跟着作者把这本书演练一遍,所以它的一个附带好处是对写书这个工作越来越熟悉,以至于学会自己写书。
最后摘录一段我对 Super Crunchers 其中一章的笔记。此段笔记写于08年9月,这里全文贴出,完全没有修改。
Ch 3. Government by Chance
本章谈如何用 SC 方法对公共政策进行随机测试。
1966年,一个经济学生 Heather Ross 进行了几个价值$500万的公共政策测试:Negative Income Tax(NIT,当你的收入少于某标准的时候,政府给你发钱)
是否会降低人们找工作的积极性。实验随机选择穷人给 NIT,结果发现,NIT不会像大家害怕的那么减少就业,但是接收了NIT的穷人家庭的离婚率大增。【这是否可以解释为什么高福利的欧洲国家的出生率的下降呢?】Spending Money to Save Money
用SC随机测试的方法验证公共政策是一个特别省钱而有效的方法。1993年经济萧条时期,经济学家Larry Katz (作者以前在 MIT的室友,极其聪明),认为如果政府花点钱对失业者进行找工作培训(不是技能培训,而是找工作中的面试技巧之类的培训),那么这些失业者可以更快地找到工作,从而减少失业保险的支出。于是在很多州进行了随机测试,跟控制组比较下,接收了这种帮助的失业者的确更快地找到了工作。有参议员甚至提出以后凡是公共政策都要先进行这种随机测试。实验中的面试技巧部分,实际上是通过 regression 方法分析出来的,再把这些技巧教给失业者。
【我认为这个案例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随机测试中,那些接受培训的人的竞争力大于市场上没有接受培训的失业者,所以才更快找到工作。然而如果政府真的给所有人培训,那么这种竞争力优势将不复存在。毕竟这只是找工作的技巧,而不是工作技能。这是本书的一个漏洞:随机测试结果和全面采用这个政策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此实验的结论虽然号称成功了,不过后来似乎也没有一直全面执行。】
The True State Laboratory of Ideas这种实验方法堪称民主的实验室。实验的关键是实验的设计:你需要一个好的控制组(control group)。目前此方法已经全面实行。
Keep an Eye Out for Chance
任何一个可以随机的对一群人实行,而对另一群人不实行的政策,都可以进行这种测试。显然美联储利率变化不能使用这个方法,因为你不能只给一部分人不同的利率。【其实上文说的那个也属于不能实行此方法的。】
除了有目的的主动随机实验之外,super crunchers 也可以通过对以往政府因为其他原因而进行的”随机事件”的分析来得出一些结论。比如说候选人名字在选票上的排位是否对选举结果有影响?加州的选票排位是特意随机的,研究发现,在初选中,名字在选票上排第一位的确有好处,而在更重要的选举中,则没什么效果。
联邦法院总是随机的往不同的辖区派法官。这给了 Joel Waldfogel 一个回答一个经典问题的机会:更长的刑期是否有助于减少再犯罪率(recidivism rate)?有些法官倾向于重判,给长刑期;有些法官倾向于轻判,而随机过程决定了每个法官倾向于总体面对类似的案件。最后通过 SC,结论是,刑期长短与再犯罪率无关。
The World of Chance
发展中国家在这种对公共政策的随机测试方面反而出于领先地位,因为测试成本更低。Poverty Action Lab 就是一个2003年创建于MIT专门研究怎么减少贫困的政策的机构。某些国家的优势是他们可以测试一些美国政府不能出台的测试:比如印度政府1998年要求1/3的村子的村长必须是女性。而这个选择是随机的。结果证明女性村长更乐于投资那些与女人平时工作相关的基础设施,而男性村长更乐于投资于教育。
Poverty Action Lab 的学者 Esther 的实验发现,在那些只有一个老师的印度学校里面装备一个记录时间的照相机,要求老师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与学生合影,同时把工资与出勤率挂钩,可以大大减少老师迟到的概率。【这不是废话么,这算什么天才。】
可能最重要的一个这样的测试是墨西哥进行的 Progresa 测试:有条件的给穷人钱。想要得到资助,你必须让孩子上学,怀孕的时候必须检查营养等等,而且钱只给母亲。试验结果极其成功。甚至纽约都开始学了。【中国当学之。】
#1 by 早 on 十一月 15, 2009 - 6:15 下午
Quote
老大提倡用电脑还是用笔做笔记?
#2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18, 2009 - 5:55 上午
Quote
这种笔记显然只能用电脑。但课程和学术笔记似乎必需用笔。
#3 by n.Y on 十一月 22, 2009 - 11:01 下午
Quote
用电脑的什么工具更顺手一点呢?
#4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24, 2009 - 1:17 上午
Quote
Google Docs
#5 by theo on 十一月 29, 2009 - 11:44 下午
Quote
Google Docs 比本地的Office/WPS 好在哪儿呢,如果一般只在一台电脑上工作的话?
因为依赖网络,反而带来不稳定因素。上次docs被封让我至今心有余悸……
#6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4, 2009 - 1:49 上午
Quote
1. 可以在任何电脑使用,不需要自己保留
2. 可以方便地搜索。
#7 by Haihan on 十一月 8, 2010 - 8:11 下午
Quote
可以在电脑上装个dropbox软件,这个软件能够把电脑上指定文件夹的文件同步到网络硬盘上,而是是自动同步的,想Google doc那样依然网络来编辑文件的我还是不是很放心
#8 by 麻花 on 二月 22, 2017 - 8:54 下午
Quote
现在来说,用Evernote记笔记更方便
#9 by regbear on 十一月 15, 2009 - 7:36 下午
Quote
本文谈作者实践后总结的读书笔记经验
对于思想类书籍,用强力研读的方式连续读两遍最有效率。第一遍正常通读以欣赏作者的思想、故事。【技术上纵览全书掌握框架,精神上放松愉悦】第二遍写下笔记以备日后查询,最好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流行的思维导图“不适合做读书笔记。【用导图取代序列号的段落大意无意义】
笔记按照原书章节划分,写下章节大意,是为内容提要;重要的是看出作者的逻辑脉络,如故事的隐喻【故事在书中的作用】;好的笔记是不均匀分布的【书有轻重点,笔记如此】,记下好的故事日后可以用到,甚至改变世界观;用颜色和字体的变化突出重点和分类;记好关键字,人名,地名,组织名以便日后搜索;用【】记录自己的评论;敏锐的记载与它书的异同;使用Kindle,googlewave写读书笔记。
笔记帮助掌握全书内容,方便日后查询,学习作者的过程以便自己写作。
作者对于Super Crunchers其中一章笔记一例。【用上述规则验证,不知道几种颜色的区别?】
#10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18, 2009 - 5:55 上午
Quote
多谢总结!
#11 by yisu_02 on 三月 8, 2010 - 4:51 下午
Quote
evernote 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依赖服务器端可在本地运行 并可自动向服务器同步。
#12 by chengzhi on 十一月 16, 2009 - 12:03 上午
Quote
这个“笔记”,不同于上课时记的笔记。
博主可以谈谈上课时的笔记对学习的作用吗?
对我是没有用了,我几乎从来不记笔记。我从高中时注意到旁边的人开始记笔记,那时只有化学老师总是教育大家不要记笔记,要听懂,大家照记不误。大学里,记得大家也是记笔记的,但是又好像大部分都在自学英语,不知道他们在2件事上是怎么分配时间的。我后来在法国的大学上学时,发现所有学生都是记笔记的,我也开始学着记,但苦于听不懂,也几乎记不下什么东西。现在辍学了。
我前段时间意识到自己以后的日子,会永远看书学习的。但暂时并不会做读书笔记。
要谢谢博主,最近我睡前开始重看你写的文章。
#13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18, 2009 - 5:58 上午
Quote
我也认为上课笔记没多大作用,除非是老师留作业或者划考试重点。
#14 by 早 on 十一月 16, 2009 - 12:20 上午
Quote
课本及其他任何学术著作做笔记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15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18, 2009 - 5:59 上午
Quote
那种笔记不能像这样“以书为本”,要以人为本,最好是自己综合各种材料好像写本书一样整理一个笔记。
#16 by wupher on 十一月 16, 2009 - 3:13 下午
Quote
Bravo, It’s very useful for me.
#17 by sonic on 十一月 16, 2009 - 7:33 下午
Quote
这样做笔记确实很累。我认为把每一章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过程逻辑记下就可以了,具体的例子就不用像书里写得那么多了,记一个典型的就可以了。
#18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18, 2009 - 6:00 上午
Quote
例子的意义不仅仅是说明作者的论点,而是可以将来用在别处。
Trackback: chunzi.me
#19 by Feng on 十一月 17, 2009 - 10:59 下午
Quote
I can’t find the other thread on this (so as a side note, maybe you should make your comment threads searchable or browseable?), but if you like what you read on Hofstadter, you should check out the Stanford iTunes U podcast “Analogy as the core of human cognition”, which you can find by search for the title in iTunes under iTunes U. It’s based on the paper I recommended before, but hearing Hofstadter speak is a real treat.
Hofstadter has written a number of books, the most famous of which is GEB. but my personal favorite is “Fluid concepts and creative analogies”. It gets technical when he talks about implementations, but even just the commentary (which he wrote as introductions to his more technical chapters) was eye-opening for me.
#20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18, 2009 - 6:02 上午
Quote
Thanks and let me check this out. GEB is such a great yet difficult book, I tried to touch it but never really started the reading.
#21 by ppip on 十一月 18, 2009 - 2:03 下午
Quote
很有趣,kindle的用法值得参考。
#22 by qian on 十一月 28, 2009 - 6:52 下午
Quote
提问:小说类的强力研读写读书笔记方便将来用在别处那要怎么操作比较好?
根据作者文章所述的附带好处就是学会自己写小说,对这个灰常感兴趣,请作者不吝指点!
#23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4, 2009 - 1:51 上午
Quote
写小说跟写 nonfiction 完全是两码事,我曾经读过一本 How Fiction Works, 感觉很好,推荐一下。
#24 by Glassia on 十一月 29, 2009 - 8:05 上午
Quote
Good idea. Can join your reading wave (my wave id is the email add required by this comment)?
#25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4, 2009 - 1:50 上午
Quote
我还没用过 wave 做笔记呢
#26 by lmt on 十二月 3, 2009 - 5:01 上午
Quote
同人可否把用Python 写的小程序发来共享一下。我的kindle今天刚到,以后也需要在上面做笔记。如方便,可发至我的邮箱。多谢了!!
#27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4, 2009 - 1:52 上午
Quote
程序:
f=open(‘My Clippings.txt’,’r’)
ow=open(‘out.txt’,’w’) # The output reading note we need
rw=open(‘remain.txt’,’w’) # The other note that we want to keep in Kindle
new=0
llist=f.readlines()
ow.write(llist[0])
i=1
flag=0
for i in range(len(llist)):
if llist[i][-25:]==llist[0][-25:]: flag=1; continue
else:
if flag==0 : # It’s another book
flag=2
if flag==1 and llist[i][0:11]!=’- Highlight’ and llist[i][0:5]!=’=====’:
ow.write(llist[i])
if flag==2: rw.write(llist[i])
if llist[i][0:5]==’=====’: flag=0
f.close
ow.close
rw.close
#28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4, 2009 - 1:53 上午
Quote
这个没法看,发到你信箱了。
#29 by Keischa on 七月 8, 2011 - 9:49 下午
Quote
Created the greatest aritlces, you have.
#30 by lmt on 十二月 5, 2009 - 2:00 上午
Quote
多谢楼主!
#31 by qian on 十二月 21, 2009 - 10:32 下午
Quote
楼主下次接着讲讲时间管理的具体方法吧,期待~
#32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23, 2009 - 4:58 上午
Quote
时间管理已经写过了啊,参见 GTD 心法 及其相关文章。
#33 by 小小菜鸟 on 三月 10, 2010 - 2:20 下午
Quote
非常有价值。认真的读了你很多篇博文,学习了你的这篇读书方法,按耐不住如获至宝的兴奋给你留言;
我也在用GDT时间管理,也在博客中写非常简单的读书笔记,并给它们做简单的读书编号。跟你比起来实在是粗放极了。
向你学习,谢谢!
Pingback: 笔记:侵权责任法释义 | 星芒森林
#34 by dancingvivi on 五月 1, 2010 - 12:43 下午
Quote
多谢了,同样被笔记问题困扰过。我自己的方法就是,做成powerpoint, 后来发现严重影响阅读进度和质量,就放弃了。
用了one note之后好一点,但也是治标不治本。
想问lz, 你看的是英文书,为什么笔记还用中文呢,是为了锻炼翻译能力?我一般直接用英文,为了锻炼rephrase能力。
#35 by 同人于野 on 五月 2, 2010 - 4:40 下午
Quote
用笔记来锻炼 rephrase 也是一个好办法。但我写笔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把内容留下,而不为锻炼写作。中文的好处是比英文简练不占篇幅,但最关键的还是事后查阅的时候速度更快。但科研笔记得用英文。
#36 by 凡人 on 九月 28, 2010 - 10:05 上午
Quote
那博主认为 思维导图的用处是具体用在哪个方面?
#37 by 林 on 十月 8, 2010 - 2:35 下午
Quote
博主是个有学识且热心的好人
#38 by Registerednd on 十月 24, 2010 - 11:57 下午
Quote
在这向同人兄推荐朋友编辑的调取My Clippings.txt的python.
用过了同人兄的代码,觉得有点不便,不如试试下面这个.
http://bbs.mydoo.cn/viewthread.php?tid=8375&page=1&extra=#pid45425
#39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1, 2010 - 2:43 下午
Quote
多谢!我那个代码,每次只能提取一本书,但并不一定是第一本,只要把想要提取的书的其中一段复制到文件开头就可以了。然后用剩下的 remain.txt 文件再提取下一本书。这个新代码可以一次性把所有的书都提取出来,固然是好,但前提是所有书都看完了。而我经常是一本书没看完又看另一本书,那本先看完就提取哪本。
#40 by Haihan on 十二月 26, 2010 - 10:24 下午
Quote
你好,同人兄,你还保存着那个程序吗?我刚才下载发现那个链接已经失效了。麻烦给我的邮箱发一份吧,谢谢
#41 by 朱健强 on 一月 9, 2011 - 11:14 上午
Quote
有些书,比如《论语》,这个时期看会得到这样的想法,经历一些事后再看,又能看出不同的想法,不止于文学上的《论语》,比如编程的如《设计模式》也是如此。这此书应该也属于“思考”类的书。
于是我就想,一本书只读两次真的就够了吗?
一开始我给自己的答案是:其实不懂又或是很妙那些内容都抄到读书笔记里面了,因此可以再看读书笔记而非原书。
不过,不同时期所抄下的读书笔记侧重点是不同的啊。
后来又想想,就觉得其实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这本书并不在“学习区”中。
不过,那怕不在“学习区”的这类书读读还是会很有收获的吧?
你们怎样看?
Trackback: Pro Complex Gainer
#42 by 小坏 on 十一月 6, 2011 - 5:20 下午
Quote
昨天无意中发现这个博客,感觉如入宝山。逻辑性极强的推理,不露声色的幽默遣词造句,令人大开眼界的新理念。正在一篇篇拜读。您这篇给的读书笔记示范,其中非方框的内容是作者原文还是您用自己话进行的总结?应该是您自己总结的吧?感觉文风很像。
#43 by 小坏 on 十一月 6, 2011 - 5:21 下午
Quote
刚才那条发送时发现填写的email有误。呵呵
#44 by Andymore on 十一月 18, 2011 - 2:53 下午
Quote
我形成的做笔记习惯居然和你的方法不谋而合。
你博客上的文章启发我更理性更平和的看待社会现象。谢谢!
Pingback: 读书笔记 | 时光志
#45 by wsgwz2004 on 九月 20, 2012 - 7:55 下午
Quote
请问你最后的《对Super Crunchers 其中一章的笔记》里面的三种颜色绿色,蓝色,红色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你把某些词句标注颜色的根据是什么。我对这个很感兴趣。
#46 by This website on 十月 4, 2012 - 4:27 上午
Quote
Fantastic items from you, man. I have bear in mind your
stuff previous to and you are just too wonderful.
I actually like what you have received right here, really like
what you are stating and the best way in which you assert it.
You make it enjoyable and you continue to care for to
stay it smart. I can’t wait to read much more from you. That is actually a great site.
#47 by lynnnb on 一月 27, 2013 - 3:46 下午
Quote
请分享一下那个python的小程序,我一直用手工制作,太原始了~麻烦了
#48 by chys333 on 十月 6, 2013 - 9:13 上午
Quote
快速和慢速的读法应该结合起来用在同一本书上。一方面,快速并不是说读的粗略,而是减少不必要的回视,以意群来阅读;另一方面,一本书的内容本来就是有重要和次要之分,次要部分快速读完可以提高效率,比如例子。
#49 by clapping on 十月 14, 2013 - 12:23 下午
Quote
很希望作者能讲下对研读学术著作的见解
#50 by eyesfrog on 十一月 6, 2014 - 12:45 下午
Quote
每晚睡前翻翻你的博客,感觉能学到不少东西~
关于这篇,我想请教一下博主,现在大学课堂上是没有记笔记的必要么?
那你在文中说的大学物理笔记是指自己看专业书籍时记下的系统笔记么?
我是计算机专业,现在也在摸索记笔记的方法
如果可能,我想请教一下你是怎么做专业笔记的
#51 by lulin on 十一月 25, 2014 - 5:29 下午
Quote
偶尔发现作者的博客,写的太好了。现学现卖一下:
# Note – 用强力研读书-下
原文来自[学而时嘻之|用强力研读书-下](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380),如有问题请告知
## 要点
1. 一本书应该被多两遍。一遍通读,一遍同时写下读书笔记。
2. 读书笔记可以继承原书的章节,每一章节的开头写下作者到底在说什么,或者内容提要。
3. 重要的是,要从内容提要中看出作者的思路。
4. 好的读书笔记是不均匀分布的。觉得好的地方都可以记。
5. 读书笔记是为了把书扔掉,要注意给将来使用搜索引擎留下线索。
* 留下关键字,人名,引用自何处等。
6. 写入自己的评论。注意区分评论和原文。
7. 随时注意发现书中思想同其他书的联系,共同点或者不同点。要足够敏锐!
8. 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
## 评
作者所谓的强力研读书,可以认为是通过做读书笔记的方式读书。读书笔记的好处:
* 强迫思考,加深印象
* 方便快速回顾,查阅
做读书笔记需要注意的是:
* 搞清楚作者讲了些什么,以及行文思路或者说逻辑思路至关重要。
* 自觉好的地方,引起共鸣的地方更要多记。
* 原文引述注意准确客观,区分自己的评述和原文。
* 要敏锐的发现书与书的联系,博闻强记才能做到旁征博引。
#52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26, 2014 - 7:32 上午
Quote
这篇文章在《万万没想到》书中有个新版本。写的不错,谢谢!
#53 by sher on 一月 23, 2015 - 10:38 下午
Quote
思维导图居然没用。。这是真的吗
#54 by hao shanshan on 四月 19, 2015 - 9:17 下午
Quote
Type your comment here
我也有相似的疑惑,也许这类书多偏“教科书”向或者偏文学向(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所以不同时期读会有不同感受)?特别希望知道同人的看法。
我觉得主要问题不是不在学习区,如果不是你读这本书特别痛苦根本读不下去的话。很多编程方面的书内容本来就覆盖了多个level,除非能完全读懂,否则按LS的说法就都不在学习区;但对于能完全读懂的人,可能看之前这本书他就了解50%了。
#55 by speeding on 十二月 13, 2015 - 9:59 上午
Quote
先用kindle读了此书,后来买了3本纸质书,准备送朋友。准备写笔记时,找到了你的博客。
喜欢读书,并且写点读书笔记,此文对我相当有借鉴意义。
我导出clippings时,用vim的正则表达式筛选出来。
#56 by 北小河 on 七月 4, 2017 - 10:06 下午
Quote
以后还是多读书,向楼上的大神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