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候特别羡慕“实验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他们常常能以非常直观的逻辑,在大学里找一帮学生受试者做一些特别方便的“实验”,写成一篇简明易懂的论文,证明的不过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然后还能经常发表在 Science 之类的顶级刊物上,并且被媒体和博客大肆报道。相比之下,物理学家们就算投入几百万美元做实验,加上外行根本看不懂的理论推导,结论完全不显然的情况下,也未必能确保一篇 PRL 和十五分钟的名望。
比如2007年 Scinece 上有一篇被报道了无穷多次的论文,“Are Women Really More Talkative Than Men?”研究的问题是人们都说女人话比男人多,多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是在八年的时间跨度内选取了6个大学,每个实验进行4到10天不等,总共考察了男女共396名大学生,让他们只要是清醒的时候就佩戴一个录音机记录所说的话。这样直接统计的结果是女生平均每天说16215个词,男生每天说15669个词,相差7%,因此女生似乎并不明显比男生唠叨。我对这个研究的评论是如果一个物理学家这样搞科研的话早没工作了。就算给他们八年时间,他们都不知道重点考察中年以上妇女。
但是人们就是喜欢心理学。本文并不是为了抒发怨念,其实我也喜欢心理学 — 我从来不在博客上谈论自己写的论文,却经常谈论心理学实验。本文要说的是这些心理学实验的一个重大弊端。
最近中文媒体上流传非常广泛的一个心理学实验是德国人做的,说护身符的确能给人带来好运,因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研究的方法是
在德国科学家进行的一场实验中,数十人被叫来进行一场高尔夫比赛,其中一半人被告知使用的是在多场比赛中给选手带来好运的幸运球,而另一半人则被告知使用的只是普通球。比赛结束后,科学家发现使用“幸运球”的选手的击球入洞率要比使用普通球的选手高出近40%。
首先这是心理实验庸俗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因为关于积极心理暗示效应的实验早就汗牛充栋,比如在 Predictably Irrational (《怪诞行为学》)这本书里就介绍了好几个。其中一个说传统上人们都认为亚洲学生数学好,而女生的数学不好,那么亚洲女生呢?在试验中找一帮亚洲女生分成两组做数学测验。测验前心理暗示其中一组在强调她们是亚洲人;另一组则强调她们是女生。结果果然,第一组的成绩好于第二组。
另一个更有意思的实验则在考试之前向学生卖 SoBe 饮料(这是一种比较贵的饮料,我喝过,味道倒在其次,瓶子做得挺好),只说这个饮料可能会有效果,但不一定是对脑力有好处(其实没好处)。结果那些拒绝买和花全价买了 SoBe 的学生在测验中成绩相同,都是15道题平均答对9道,而那些被允许以一个折扣价买了这饮料喝的学生则只答对了6.5道。
据此,我们是否应该佩戴护身符,应该在参加数学考试之前提醒自己是个亚洲人,并且千万别喝减价饮料呢?很可能不是这样。
这些实验的弊端在于只做一次,而且还是在实验室里。如果让那些受试者每天都来参加这种考试,每天都是用幸运球比赛,积极心理暗示还有用么?
Tim Harford 在 The Logic of Life 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个在我看来重要得多的实验。在实验室里,受试者们分别扮演雇主和雇员,实验发现如果雇主给雇员一个比标准工资高一些的工资的话,雇员也会自觉的干比标准要求多一点的活儿。实验结论显然是,意外的涨工资会带来员工更努力工作的善意回报。但这一次经济学家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们决定把实验在生活中再做一次。他们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来一批工人,然后随机地给其中一些工人比广告上说的更高的工资。一开始似乎验证了实验室的结论,那些获得意外高工资的人的确干的更加卖力 — 然而这种卖力只持续了不到半天。半天之后,所有工人都只干他们“该干”的活了。
这个实验使我想起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之争。这两种可乐的味道非常接近,但如果你仔细品的话,会发现百事更甜一点,而可口可乐略带一点酸味。可口可乐公司曾经做过实验,在不公布品牌的情况下把这两种可乐倒在小杯里,找一帮受试者品尝。结果是大多数人选择百事可乐更好喝。
在实验结果的刺激下可口可乐决定改良配方,使得味道更像百事可乐,结果是惨遭失败!消费者抗议新配方。怀旧因素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实验室里喝一口喝拿回家去喝一瓶,感觉是两码事。其实如果只喝一口的话,可能很多人认为汽水比茶好喝。
目前大多数的心理学实验,是“喝一口的心理学”,而不是“喝一瓶的心理学”。佩戴护身符的第一天也许会充满正面的情绪,第二天可能就不好使了,时间长了反而成为累赘,一天不戴可能还会恐慌。所谓“积极心理暗示”,其关键也许就在于让受试者感到新鲜想不到。
那么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想象到一个不同的“积极心理暗示”,总能变着法地鼓励自己,他是否会在长期尺度上比别人做的更好呢?我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为了把这些个人看法变成无可争议的结论,我们需要的还是,设计得非常合理的心理学实验。从这个角度说实验心理学毕竟还真有可能是一门科学。
#1 by LandauLD on 5月 8, 2010 - 5:02 下午
Quote
“们常常能以非常直观的逻辑,在大学里找一帮学生受试者做一些特别方便的“实验”,写成一篇简明易懂的论文,证明的不过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然后还能经常发表在 Science 之类的顶级刊物上,并且被媒体和博客大肆报道。”
是不是这个原因让Feynman同学鄙视心理学的…
#2 by plusy on 5月 8, 2010 - 5:23 下午
Quote
所以,心理学的全称是“大学生心理学”
Pingback: Tweets that mention 喝一口的心理学与喝一瓶的心理学 -- Topsy.com
#3 by hcx37 on 5月 8, 2010 - 7:53 下午
Quote
史蒂文·列维特的《超爆魔鬼经济学》在介绍芝加哥大学实验经济学教授李斯特时,也道出了和楼主同样的意思。李斯特在对经典实验做了条件改变,以使其更符合现实环境,最后却得出与之前实验不同的结论,学界却对此视为异类。
#4 by centralien on 5月 8, 2010 - 8:31 下午
Quote
这么明显的逻辑错误,为什么我一直都没发现?支持博主~
#5 by amon on 5月 8, 2010 - 9:18 下午
Quote
是被嘲笑为“大学2年纪学生心理学”
特指这种针对大学生的各种实验
#6 by 被讥笑为科学主义者的人 on 5月 8, 2010 - 10:04 下午
Quote
看过很多心理学实验的感想:
A可以设计一个心理学实验证明A理论正确。
B可以设计一个心理学试验证明B理论正确。
AB两个理论是对立的。
AB二人都设计不出一个判别试验,判断到底A理论正确还是B理论正确。
#7 by 打酱油的 on 5月 10, 2010 - 12:25 上午
Quote
基本的实验设计拖个医学生来设计就够了。不过话说回来,也不好说到底是设计者没想到还是死大以外没什人愿意当小白鼠,不得不让死大代表全社会。
#8 by gaga on 5月 9, 2010 - 8:40 上午
Quote
我想应该引进一套对这类问题的算法 让心理学家在做实验时能遵守 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吧 相对年轻一些的心理学领域总会让人急于求成…那么 关于积极心理学,有没有想过在不断的自我暗示下,这种积极地态度会内化从而真正的指导员工未来的工作呢?因为影响态度这个社会心理学的成熟观点也总有指导意义吧…不然世界上那些卓越的大企业何其卓越呢?莫非…人种不同?呵呵
#9 by hplonline on 5月 9, 2010 - 9:43 上午
Quote
有道理,确实一直觉得这类实验有些问题,结果就是点和面之间的明显区别。
说道最后的积极心理暗示,想起了老罗所谓的精神鸦片,呵呵,每个学校的图书馆都有一大堆这类书。一天看完了可能兴奋一个晚上,觉没睡好,第二天反而不好使。正确的就是一天看一点,天天都兴奋,反正人类之高产,只要坚持每天不看太多,读完大学也看不完。。
#10 by liming on 5月 9, 2010 - 2:35 下午
Quote
说到这个,很多互联网产品设计人员也经常犯类似的错误,邀请一部分用户来,告诉他们,我们要做个访谈(或试验),请你如何如何…… 并据此进行设计决策。
殊不知,这种方法原本就会产生类似“测不准”的效应,所以最多只能拿来定性,而非定量。
#11 by 同人于野 on 5月 9, 2010 - 2:44 下午
Quote
这篇文章带来的评论都非常好,有点抛砖引玉的意思,我很自豪。多谢各位!
#12 by 项老师 on 5月 9, 2010 - 3:18 下午
Quote
同人于野老师又有时间不务正业了。不过行为经济学还是挺有意思的,虽然我其实并不是很了解……
#13 by 同人于野 on 5月 10, 2010 - 1:40 下午
Quote
项老师,我正在积极准备按时完成任务,呵呵。
#14 by 项老师 on 5月 11, 2010 - 10:48 下午
Quote
嘘,不要暴露了!免得我到时候还要和一大群人争抢……
#15 by 二就二啦 on 5月 9, 2010 - 3:54 下午
Quote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心理作用终究只是画饼充饥而已。。
#16 by Ann on 5月 9, 2010 - 10:32 下午
Quote
同意楼上,心理暗示只是在特定条件下起作用,天天暗示就不行啦
Pingback: 吐泡泡的小鱼 » 【小鱼吐泡】2010.5.9
#17 by lechard on 5月 10, 2010 - 1:51 上午
Quote
文章的确注意到了心理学中不足之处。
实际上,实验心理学在备受争议的地方也就在于它只是实验结果。
然而,公布的实验结果却容易被普通的民众认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推广使用,但实际却并不是大众所了解和认知的。实验的场与现实的场存在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需要个体利用理性的思维来判断、衡量、抉择。
喜欢博主的博客上一句话“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这句话很有些意思。不过有时候尝试着杂糅的学科思维理解世界应该收货更大。理工科+文科=几乎整个世界。
#18 by Ann on 5月 10, 2010 - 11:28 下午
Quote
用理工科思维理解的世界和用文科思维理解的世界是不同的,正像每个人的世界观多少会有不同,理工科+文科理解的世界又不同于前2者,对于世界的理解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为没有公认的标准去衡量。
#19 by 飞猪 on 5月 10, 2010 - 9:44 上午
Quote
想起那个把滴水当成自己在滴血的故事。。
#20 by 肥猪 on 5月 10, 2010 - 11:04 上午
Quote
一般一些暗示带来实力的增长或真的在工作中得到快乐等实在的东西,然后又增强相信暗示的力量,然后两者螺旋上升,这样暗示才会有效果。同人兄文章中的那种暗示应该是不能持久的。
#21 by Ali on 5月 10, 2010 - 11:08 上午
Quote
心理暗示的效果还是由其他人造成的比较有用,比如说惊喜,而如果自己个人一直心理暗示自己,就没有了新鲜的刺激感。就如同一个人一直想要让自己开心,但是费尽心思的效果不如朋友忽然来的惊喜。
当暗示变成了routine,就变成了classical condtioning,人对”刺激物”的反应会越来越小。
就心理学的实验来讲,它设计地越简单,越靠近生活,就很通俗易懂,人们也愿意去看,而物理实验则是数据。我们还是更愿意去读了解人心的事。
#22 by David on 5月 10, 2010 - 3:40 下午
Quote
看到老万在新知客的文章了,不错~
心理学为什么有意思?个人认为和每个人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逃不掉的。物理则不然。
#23 by 左岸读书 on 5月 10, 2010 - 10:57 下午
Quote
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统计局去做这种试验!
#24 by herumtreiben on 5月 11, 2010 - 3:02 上午
Quote
LZ的文章很有趣~~~作为一个文科生来看理科生的世界真的很不一样~~~
#25 by chinese_zmm on 5月 11, 2010 - 1:56 下午
Quote
“我对这个研究的评论是如果一个物理学家这样搞科研的话早没工作了。就算给他们八年时间,他们都不知道重点考察中年以上妇女。”
这句没有看明白?
#26 by Rodger Yuan on 3月 14, 2012 - 4:10 下午
Quote
意思是这个试验的设计者没有找到确切的试验人群。经验来看,唠叨这个问题上肯定是中年以上妇女比中年以上男人唠叨,若不考虑年龄因素,也应该找到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试验。相对来说,作者认为物理学家的试验要比个严谨得多,否则,这个物理学家不会有人要。
#27 by Felix on 5月 12, 2010 - 1:17 下午
Quote
同仁兄的comment说到了点子上:“需要的还是,设计得非常合理的心理学实验”。实验设计是比较重要的。结合阁下的《非功不候的诺贝尔奖》一文中的“就看是谁做出了关键一步。”那么这里的实验设计也可以看做Noble prize 中的“关键一步”,充分说明了实验设计重要性。
另外,同仁兄对“喝一口or喝一瓶”的批评也很中肯,指出了科学实验心理学面临的困境。在科研成为一种职业的当今,很难在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心理学范围内做到“喝一瓶”,主要是对待科学的态度问题和迫于生计的压力问题。话说回来,“喝一瓶”也需要勇气和训练。
总之,同仁兄这篇文章给我提了个醒,必铭记于心。
#28 by 半瓶墨水 on 5月 12, 2010 - 1:38 下午
Quote
卡内基培训老师曾经讲过一个“建筑师的最后一座房子”的故事,我总是觉得这个故事有问题,后来分析了一下,跟你讲的喝一口和喝一瓶的道理差不多
http://www.2maomao.com/blog/a-house-for-a-whole-life/
#29 by Roger Wang on 5月 12, 2010 - 4:29 下午
Quote
这里的核心是引入了统计bias。不仅是样本小,更麻烦的是样本并不具有代表性。
#30 by ming on 5月 13, 2010 - 2:42 下午
Quote
在生物技术领域,在实验室得到的结果,也不可以大规模的用于生产,那是因为环境不一样。
像楼主所说,心理学实验,即使是在实验室得到的结果,也被“大规模的生产应用”,这可能是心理学结论的转移成本太低的缘故吧。同时,从实验室转移到社会现实这个过程不存在任何的障碍。
#31 by jackdrogba on 5月 13, 2010 - 7:56 下午
Quote
每天给自己或周围的的人一点惊喜,持之以恒,“喝一口”就有“喝一瓶”的感觉了。
#32 by Schrodinger's cat on 5月 16, 2010 - 8:41 上午
Quote
但是这里面还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如作者所说,心理学实验应该考虑到多次实验的反应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人当做了一个静态的(或者讲是恒定态的,如不受力的物体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运动,这个结论不管做多少遍都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此为恒定态),而作者恰恰忽略的是,人是有思想的,人的行为是动态的是会根据外界的刺激而做出反应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坚持同一条原则。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是最优方案的时候,人自动会去思考去得到最优解。
回到本文所说,为什么心理学是要“喝一口’”的,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潜在的cost是不清楚的,也就不能及时的对自己行为做出应对。更何况,许多情况下,人们需要对一个全新的,或者不大熟悉的事情做出选择。而这时侯,需要的就是“喝一瓶”心理学。假设,心理学实验要建立在多次实验相同结果的基础上,那么就相当于去考察“在知道各种行为的后果之后,最优解是什么”。这已经不是人们的一种本能反应。更何况,作为生物,都有应激性,都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进化赋予我们的能力。当实验反复进行的时候,人们当然后根据刺激来从新决定行为。就像我们训练动物表演杂技,当动物做出人们想要的动作后,就可以得到好处,那么动物权衡利弊,也会去学着去学习做出人需要他们做出的动作。所以,如果作者所求的是“多瓶心理学”,那么跟训练动物演杂技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作者所谓“多瓶心理学”,和“一瓶心理学”,是有不同的目的的。“一瓶”的目的,适用于研究人们面对不清楚后果的时候所作出的抉择,而“多瓶”是在研究人已经清楚各种后果而做出的行为。那么,“多瓶”的实验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人们平时就那么做。“多瓶”所研究的,应该是人 为 什 么 这样做,为什么这样抉择。而“一瓶”所研究的,是人们面对某个情况是会 做 什 么。两种实验是有不同目的的。
So本人认为“一瓶”“多瓶”各有千秋,谁又能否认“一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呢?
#33 by battery online on 5月 16, 2010 - 5:11 下午
Quote
谢谢
#34 by iris on 5月 26, 2010 - 8:36 下午
Quote
谢谢~很欣赏楼主的看法,不知可否转载?(会标明来源的)
#35 by 同人于野 on 5月 27, 2010 - 6:28 上午
Quote
我的所有文章都可以任意转载,谢谢!
#36 by 项老师 on 5月 27, 2010 - 3:38 下午
Quote
万老师,你在博客首页显眼地方注明:非商业用途可任意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37 by Even on 6月 2, 2010 - 4:53 上午
Quote
赞同31楼观点。
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心理学实验有多大问题,而是对结果的解释和推广的问题。重要的是媒体和大众没有注意实验的条件,无限推广了。如17楼所说,“公布的实验结果容易被普通的民众认为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推广使用,但实际却并不是大众所了解和认知的。实验的场与现实的场存在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需要个体利用理性的思维来判断、衡量、抉择。”我们在解读心理学实验的时候不应只重视结果,还得考虑实验的条件。
“Are Women Really More Talkative Than Men?”一文中最后一段也作出了说明:
A potential limitation of our analysis is that all participants were university students.
可能没有媒体注意到这句话。他们只是研究了大学里的男人和女人,也没有说结果可以推广到所有男人和女人。
#38 by 同人于野 on 6月 3, 2010 - 2:24 下午
Quote
没错,他们是研究一个理想化的问题,但女人话多这个研究未免太没有技术含量了一点,更不应该发表在 Science 上。
#39 by atsun on 6月 6, 2010 - 9:44 上午
Quote
对于理科科研人员来言,的确付出了很多。。。一个成果,一个项目那要花费很精力。。。结果并不一定很斐然!
转载了,楼主。
Pingback: 喝一口的心理学与喝一瓶的心理学 | Hi,笑不点儿
#40 by Bativans on 6月 20, 2010 - 5:52 下午
Quote
仅对心理学实验例子提几个意见。
1,该报道不过是个Brevia,根本不是杂志重点。
2,为什么Science会发表?因为科学界需要重视Public Engagement。做科研的,你花的每一分经费都是public提供给你的,你有责任有义务向大众讲解为什么需要做你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如果你做不到,拿不到钱,没有理由空抱怨说自己怀才不遇。这篇文章就是在要让大众看到,这样一个简单命题,是可以进行一些研究的,提起大众的兴趣。钻在象牙塔内的所谓“研究者”,大多是没有太多可取之处。作者自己在这里做的,不也是public engagement?
3,这样一个课题会在Science发表而不是在专业的社会科学杂志发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采取了quantitative research的方式,比较适合Science。社会科学研究中,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性研究,更多而且更重要的是qualitative research。作者可以多花点时间对此类研究的哲学,认识论,方法论和方法进行一些了解,再来讨论。如果觉得“经常发表在Science之类顶级刊物上”,不妨再多举几个例子一观。另,不知道这里的顶级刊物,包不包括社科类杂志?不是说IF高,就是领域水平高,IF不过是代表该类研究热门罢了。
4,花费的研究经费多,大众看不懂,不等于研究水平高。这个不用多讲了。
5,该研究跨度八年,采样却不多。猜测研究经费也所费不多,精力投入也值得商榷。这是很大的浪费吗?
#41 by Bativans on 6月 20, 2010 - 6:17 下午
Quote
顺便补充下,搞社科研究的那些相关理论,不花点精力去阅读思考,也是不容易真正理解的。不过现在的科学界是明显重理工轻社科,导致社科发展速度迟缓已经很久了。
#42 by ibrocade on 8月 1, 2010 - 2:02 下午
Quote
就像吃苦瓜一样。有的人吃了第一口,觉得很苦,就不想在吃了;而有的人,吃了第一口后,还强忍着吃了一口……,发现其实口留余香。
#43 by r on 8月 11, 2011 - 9:05 上午
Quote
Type your comment here
#44 by 懒得 on 11月 3, 2011 - 1:30 下午
Quote
这是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对行为科学的探讨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其研究方法的优化。用心理学实验的术语说,“喝一瓶”的实验完全无法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因此不太可行。
但是楼主和大家对心理学实验过多用大学生为被试的批评是绝对正确的。
Pingback: 摆脱童稚状态 | 允升家长学校
#45 by 同人不懂又瞎掰 on 11月 25, 2012 - 1:05 下午
Quote
那么自己博客还发表了一万小时的文章,我在很早以前就批评当时练习一万小时的心理学实验说明不了什么,这种心理学实验是瞎掰,哪怕是什么牛津大学的实验,而同人兄又用牛津大学的实验来反驳我,这篇文章有针对心理学实验的弊端有看法,一个门外汉依据物理学的知识来看待心理学本身或许有新的见解,但是大多也只是常识。你所说的所有情况心理学家内部早有激烈的争论,包括统计学家,其他的专家学者有一系列批评心理学实验的文章,甚至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有了。
#46 by isynx on 11月 25, 2012 - 5:47 下午
Quote
我不明白你想说什么,即使是门外汉也可以通过博文发表自己的猜想和见解,不同意的地方可以讨论分析。我想就算你是什么砖家也曾经是门外汉。我读博主的文章受益匪浅,就算是上个世纪30年代就有了也不是一般大众都通晓的。有些人总喜欢粗暴地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殊不知自己已经成了天下的笑柄了。你好自为之,我希望如果这个博客如果有admin的话,象上述对于研究讨论没实际意义的吐糟可以直接ban掉。
#47 by 同人于野 on 11月 30, 2012 - 4:39 下午
Quote
多谢老兄的支持!
#48 by Divas on 5月 9, 2013 - 11:24 上午
Quote
不知道博主有没有看过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第一版是《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第二版是《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说的是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希望博主写个评论或读书笔记什么的,就非常感谢了!
Pingback: 科学新闻没有告诉你的那些事儿:怎样摆脱幼稚状态? | 咸蛋的秘密基地
#49 by YellowWood on 4月 16, 2015 - 3:13 下午
Quote
这里的问题是实验中得到的结果是internally valid–喝一口, 但是未必具有external validity–喝一瓶。这也是主流经济学界对于实验经济学的一些发现还存有很大保留意见的重要原因。
最近几年实验经济学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说设计重复实验;花大价钱做field experiment;还有就是用理论先验设定,再比较理论的模拟解和实验的结果。
正因为门槛太低,拿大学生作试验对象很容易,做的人太多了,现在要发表一篇好的实验经济学论文,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
同意#40楼对于science为什么会发表那篇论文的讨论。好的研究题目有时与好的研究方法equally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