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客》,2010年8月)
你相信全球变暖么?你相信手机辐射致癌么?这也许是两个愚蠢的提问 — 手机辐射和全球变暖是纯粹的科学问题,应该由科学家来回答。科学事实怎么能谈“相信不相信”呢?只能谈“知道不知道”,“理解不理解”,真是如此么?
好的科学家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冷酷无情的真理提供者:他们从不考虑任何人的爱憎,敢于跟教会,政府和广大公众的偏见唱反调,是愚昧众生中的孤胆英雄。而一般人则应该学习科学家们提供的答案,最好再把答案传播出去,与利益集团和偏见无知者作斗争!不是么?比如全球变暖,2009年的调查显示只有57%的美国人认为全球变暖是真的,相信全球变暖是人类行为导致的更只有36%,这两个数字都比上一年低。我估计在中国调查的话数字也不会高。是不是公众正在变得越来越愚蠢,或者利益集团加大了宣传攻势呢?
事实是,手机辐射和全球变暖的问题都有一点麻烦。尽管手机辐射是如此的令人关心,但就当前而言,科学家也不知道手机辐射是否真的有害。尽管全球变暖是如此的迫在眉睫,尽管绝大多数科学家都“知道”全球变暖是真的,但遗憾的是很多科学家对这个结论的处理方式远远谈不上科学。
人们对手机辐射的最直接感受是打电话的时候手机会把整个头部“烤”热,但这个热量其实比站在太阳下头部感受到的“阳光辐射”低一个数量级。手机发出的无线电波强度显然大于调频广播,但是否足以对人体细胞产生某种伤害,以至于导致癌症呢?很多科学家认为不会。2008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主任 Robert Hoover 就曾经这样向国会作证。可是你怎么敢肯定就绝对没有这种伤害?你怎么知道 Hoover 没有被通讯公司收买呢?
最好的办法是做实验。1995年的一个实验发现,每天两个小时手机强度的无线电波照射会对老鼠的脑部细胞产生伤害并可能导致癌症。然而2004年一个欧盟资助的项目重复做了这个实验,却没有得到类似的结果。
如果手机真的对健康有害,那么那些频繁使用手机的人应该比不用手机的人更容易患上某种疾病。2007年丹麦癌症学会对超过42万手机用户的统计表明,手机对健康无害。另有很多类似的研究得到同样的结论。但这些统计研究也不是完全可靠的。比如丹麦的这项调查并没有包括那些不需要自己支付手机账单的商业用户 — 而这些用户往往是使用手机最频繁的。另外,这项研究仅仅统计到2002年的肿瘤诊断,可是手机辐射也许需要几十年才能导致脑癌。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样本全面,手段科学的彻底调查。国际癌症研究总署 (IARC)就在组织了一项十三个国家参与,耗资2400万美元的长期研究,称为 Interphone Study。今年五月,研究报告终于出来了。结论是这样的:第一,那些最经常使用手机,且用的历史最长的10%用户,他们患上某种脑癌的概率比那些根本不用手机的用户高40%。这似乎是一个明确的警告。
可是这份报告的第二个结论是,那些不怎么经常用手机的用户,他们患脑癌的概率比那些只用有线电话的人要低!难道说时不时地用用手机反而会对大脑有好处么?
没准还真是这样。一个更有意思的最新成果是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几个科学家再次用老鼠做实验,同样是每天两个小时的照射,结论居然是手机辐射可以减少记忆损失,从而避免老年痴呆症!
所以的确有科学家怀疑手机辐射的危害,但有的科学家发现手机辐射并没有危害,有的科学家甚至发现手机辐射有好处。以至于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都既不能宣布手机辐射无害,也不能宣布有害,只能说“没有证据显示”手机对公众健康有害。在这句“没有证据”的背后,是多个研究项目相互矛盾甚至可以说漏洞百出的结论,结果就是对于手机辐射的研究,你就算都知道了并且理解了,最后仍然要面对“相信不相信”的选择。
全球变暖的研究者们达成共识的能力比研究手机辐射的科学家要好得多,与疑虑重重的公众相反,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人造全球变暖是真的。但我们可以看到,公众仍然有充分的理由问一个“相信不相信”。作为一个全球变暖学说的支持者,伯克利物理教授 Richard Muller 在其 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一书中列举了科学家和媒体(尤其是帮戈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犯下的四个错误。我们将会看到,中国的专家和媒体也在犯同样的错误。
歪曲
一个众所周知全球变暖“证据”是变暖引起南极冰盖的减小,这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然而事实是2001年的 IPCC 报告预测全球变暖会导致南极冰盖增加!为什么?因为变暖促进海洋水分的蒸发从而增加南极的降雪!所以你最多只能说南极冰盖减少证明科学家的预测模型有问题,而不能说它验证了全球变暖学说。
另一个著名的歪曲事实是戈尔纪录片中一张图说明飓风引起的人类财产损失最近一百年以来爆炸式增长,这张图被广泛引用,目的是证明全球变暖正在让地球上的气候灾害越来越多。这张图的唯一问题是它完全没有考虑通货膨胀。如果你把通货膨胀计算进去,历史上的灾害损失基本上是随机分布的。很难想象这么重要的图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只能解释成是故意的。
至于戈尔片中那个因为找不到冰块而淹死的北极熊?北极熊被淹死的全部证据只有四只,他们被淹死的原因是赶上了风暴。
夸张
很多人认为是全球变暖会增加飓风等灾难性天气。的确有些科学家的模型认为这是真的,但这些模型并不完善。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全球变暖会减少飓风的出现!风暴的产生是非常难以模拟的气象过程,不同的模型往往有完全相反的结论,总体而言,科学家并没有达成什么共识。历史记录也没有证据说现在的飓风比过去多。
数据采摘
全球变暖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而为了引起公众的警觉,人们往往只报道那些坏的方面。在戈尔的纪录片里,他提到由于全球变暖,龙卷风增加了。从历史数据来看,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可是他没有把数据说全。没错,如果你考察过去50年的数据统计,记录到的龙卷风的总数的确增加了,但是大的龙卷风,那些足以造成灾害的龙卷风,减少了!在这里戈尔没有撒谎,但是你能说他很诚实么?
数据采摘并不只是戈尔的习惯,很多科学家也会有意无意地这么做,比如那张著名的过去千年北半球温度变化曲线,就被查出存在重大的统计缺陷。
新闻偏见
如果这个冬天不太冷,媒体就会说你看这就是全球变暖;如果这个城市40年前比现在冷很多,媒体就会说你看这就是全球变暖;甚至2009年冬季全球很多地方非常冷,结果有媒体说专家认为全球变冷就是全球变暖。今年春季中国南方大旱,有专家说是因为全球变暖(一个新闻标题甚至是《当干旱成为习惯》);今年夏季中国南方大汛,有专家也说是因为全球变暖。事实是过去一个世纪内全球平均温度只升高了0.55度。平均到每一年,温度能升高多少呢?每年升高的这么一点温度是否足以造成今年相对去年这么大的改变?大部分被人们感觉到的“非常”气候和变暖其实是气候的正常起伏和城市建设增加排热量的结果。
全球变暖的趋势很可能是真的,而且很可能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但是其中有非常多有争议的地方。甚至就连到底是二氧化碳增加导致温度上升还是由于温度上升导致二氧化碳增加这个最基本的论断,科学家们也在争论之中。全球变暖并不简单,可也许是本着小心为上的目的,媒体和科学家都倾向于向公众传达简单的信息。
也许公众喜欢简单的信息,但简单有代价。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曾经连续六年干旱。为了让公众充分认识到干旱带来的可能危害,科学家和政客把这场干旱描写成永久干旱,一些科学家甚至提出干旱是全球变暖的特征。于是政府投资搞了很多抗旱的设施。然而六年过后开始出现连续的高降水!最后的代价是科学家们失去了公众的信任。
科学家不是圣人,他们只是一帮干着可能不太普通的工作的普通人。有些科学家会为了争取眼球和科研经费而夸大自己的结果。有些科学家会因为拿了利益集团的资助而故意得出有偏见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所有科学家都会犯错误,就算他们不犯错误,他们也不可能总在公众最需要答案的时候立即提供答案。
科学家不是真理提供者,科学家是真理探索者。一个科学家的价值不是“知道”,而是“不知道”。科普文章的重大误区,在于把科学描写成科学家已经定论的东西。其实科学家在真实生活中最常干的并不是与公众,民间科学家或者宗教团体辩论,而是与同行辩论。真正值得报道,最值得玩味的科学是那些尚不知道正确答案,一帮科学家激动地争执不休的科学。科学前沿的意思不是与日常生活无关,而是没有定论。
对科学家的信任度下降不但不是社会的退步,而且是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该把科学家当成打仗之前散出去的探马。他们一有风吹草动就兴奋地跑回来报告,最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情报往往互相矛盾。我们不怕矛盾的情报,因为我们了解这些探马可能会犯错误,或者他们的确不知道。我们要做的也许仅仅是耐心等待。除此之外,作为信息时代的人,我们得自己判断:怎样去相信一件“科学家讲的事情”。
(全球变暖部分所有没有给出参考文献链接的例证来自 Muller 的书。)
—-
本文交稿之后,看到 Nature 上一篇新闻综述:
Climate science: An erosion of trust?
此文谈的也是气象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信任度下降的问题。它没有说到点子上。
#1 by 被讥笑为科学主义者的人 on 七月 31, 2010 - 5:52 下午
Quote
在“真理”出现之前,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吧。
即使真理出现了,用手机使得脑癌概率从0.1%上升到0.14%,我们可能还是用手机。
想起家父说的:好吃的东西里面含有好胆固醇。这当然很不科学,但是对他没影响,因为他死于肺气肿而不是心血管病。
Pingback: 吐泡泡的小鱼 » 【小鱼吐泡】2010.7.31
#2 by kyt30 on 七月 31, 2010 - 6:57 下午
Quote
说得太好了,科学从来都是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Pingback: Tweets that mention 科学无定论:从手机辐射到全球变暖 « 学而时嘻之 -- Topsy.com
#3 by wucci on 七月 31, 2010 - 7:53 下午
Quote
这就跟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差不多
#4 by starcloud on 七月 31, 2010 - 9:28 下午
Quote
“复仇女神”实在是很有意思的猜想~~
功利的看,如果主流理论正确,那么不减排就死的很惨,而如果主流理论以后被发现是错误的,那不过是牺牲一点发展的速度。凭这点就应该节能减排。
#5 by 问题是账上一千不如手中五百 on 八月 3, 2010 - 4:47 上午
Quote
GDP每增长一个点就是几千万人就业,恐怕不是“一点发展的速度”可以概括的。节能减排可以是为了节约我们的能源和研制新能源技术。
#6 by 冠杰 on 七月 31, 2010 - 9:34 下午
Quote
“飓风引起的人类财产损失最近一百年以来爆炸式增长?”
我想主要原因是:在飓风波及的地区——沿岸,那里人类的财产在爆炸式的增长,如果是原始森林,飓风引起的“人类财产“损失将是0了。
野鸡死了,没有损失,把野鸡圈起来养,鸡死了才叫损失。
一间茅房倒下了,跟一间别野倒下了显然是不同的。
飓风只对沿岸地区有影响,内陆的朋友有听说过飓风吗?
100年前的小渔村与大都市。
终觉得,历史的经济与现在的不是同一个规模的,比较没意义。
#7 by starcloud on 七月 31, 2010 - 9:34 下午
Quote
“否定气候变化的人士最近对气候科学,以及更令人不安地,对气候科学家的许多攻击,一般是由特殊利益或教条驱使的,而不是诚实地努力提供一个能令人信服地满足证据的另类理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和对气候变化的其他科学评估,有数千名科学家参与,产生了大量和全面的报告,也产生了一些错误,这是不出意料和很正常的。在错误被指出之后,就得到了改正。但是最近的这些事件丝毫没有改变有关气候变化的根本结论:
(1)由于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地球正在变暖。华盛顿一个多雪的冬天并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2)在过去的一个世纪这些气体浓度的增加大多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特别是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
(3)自然因素一直对地球气候变化有影响,但是在现在人类导致的变化影响更大。
(4)地球变暖将会导致许多其他气候模式的变化,其变化速度在现代是前所未有的,包括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和水循环的速度都越来越快。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正在让海洋变得更酸性。
(5)这些复杂的气候变化合在一起威胁着海岸社区和城市、食物和水供应、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森林、高山环境等等。”
摘自25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关于气候变化与科学完整性公开信
全文见http://www.sciencemag.org/cgi/content/full/328/5979/689,方舟子译
#8 by Steven_Lee on 八月 10, 2010 - 4:40 下午
Quote
这个看过,要顶。
#9 by 孙尉翔 on 七月 31, 2010 - 11:47 下午
Quote
呵呵,我去年写过一篇“永无定论的世界”,字数较少: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9962dd4ad9bf8c82
简单来说观点就是:我们平时很信任的,已经成为常规的东西其实也没有成定论,但我们却不去质疑它,因为我们已经熟悉了。
民众的态度问题往往就是出在他们不熟悉的事物上。但他们应该先反思一下他们对于已然熟悉的事物的态度。
#10 by chengzhi on 八月 1, 2010 - 11:09 上午
Quote
“全球变暖的趋势很可能是真的,而且很可能是人类行为造成的,”
猜测的依据? 能说一下吗?
#11 by 被讥笑为科学主义者的人 on 八月 1, 2010 - 3:37 下午
Quote
#3 by wucci on 七月 31, 2010 – 7:53 下午
Reply Quote
这就跟转基因食品的争论差不多
=========================
这个差很多,
科学的争论不可以造谣;
而反对转基因食品基本上靠造谣。
#12 by AA on 八月 1, 2010 - 8:35 下午
Quote
电磁辐射对大脑的伤害很难估算,因为不同物种影响大小不一,但全球变暖不是可能,是千真万确发生的事实,北冰洋就快可以全年都通航了.
#13 by AA on 八月 1, 2010 - 8:39 下午
Quote
有人说到转基因食品,我真是觉得悲哀啊.我转贴几个刚看到
“……反对转基因,想想还是算了…就问你一个问题:不都是消化成胺基酸才吸收的么?胺基酸就二十种…转基因有什么不同?其实一直在吃,不知道罢了。………..
————————————————-
其实很多东西可以逃脱消化的,要不疯牛病就不会闹那么凶了(疯牛病的销毁温度是1000摄氏度)。另外像微小RNA这些体内的调控小分子也是可以抵抗消化的,生物体系很复杂,有些东西比你想象的要坚韧,胃的消化作用也没有那么强,所以转基因的东西不敢说一定不安全,但将转基因的东西做主粮,冒的风险肯定是非常大,所以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勇气。。。。。”
#14 by AA on 八月 1, 2010 - 8:48 下午
Quote
转基因食物在人类还未完全了解生物体系复杂作用的情况下,贸然大范围变为主粮将是对人类自己的极其不负责和灭绝人性.
#15 by 手机辐射 on 八月 1, 2010 - 9:34 下午
Quote
悲观一点看,破坏环境可能还没有宇宙变化影响来的大。
恐龙时代,恐龙没有破坏过环境,不也一样灭绝了吗.
#16 by alreadydone on 八月 1, 2010 - 10:53 下午
Quote
与数学相对比,就更显示出数学非科学的一面。
#17 by 硅基生物 on 八月 2, 2010 - 11:03 上午
Quote
按照博弈论的模型,即使人们最终确认了全球变暖,也不会采取措施,倒是转基因技术更令人感兴趣。有人爱吃转基因食物并不伤害他人利益,属于个人你的自由呀!
#18 by 被讥笑为科学主义者的人 on 八月 2, 2010 - 11:34 上午
Quote
#11 by AA on 八月 1, 2010 – 8:39 下午
Reply Quote
有人说到转基因食品,我真是觉得悲哀啊.我转贴几个刚看到
“……反对转基因,想想还是算了…就问你一个问题:不都是消化成胺基酸才吸收的么?胺基酸就二十种…转基因有什么不同?其实一直在吃,不知道罢了。………..
————————————————-
其实很多东西可以逃脱消化的,要不疯牛病就不会闹那么凶了(疯牛病的销毁温度是1000摄氏度)。另外像微小RNA这些体内的调控小分子也是可以抵抗消化的,生物体系很复杂,有些东西比你想象的要坚韧,胃的消化作用也没有那么强,所以转基因的东西不敢说一定不安全,但将转基因的东西做主粮,冒的风险肯定是非常大,所以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勇气。。。。。”
============================
呵呵,别忘了脘病毒是自然发生的,不是转基因的产物。这也说明“天然”的更不安全。
#12 by AA on 八月 1, 2010 – 8:48 下午
Reply Quote
转基因食物在人类还未完全了解生物体系复杂作用的情况下,贸然大范围变为主粮将是对人类自己的极其不负责和灭绝人性.
============================
1,学无止境,“完全了解生物体系复杂作用”如何定义?
2,诱变杂交所引起的基因变化比转基因还要未知,为什么杂交稻可作主粮?
3,你的论证无法支持“极其不负责和灭绝人性”的狠话。
#19 by AA on 八月 2, 2010 - 12:14 下午
Quote
楼上很喜欢作小白鼠.
呵呵,别忘了脘病毒是自然发生的,不是转基因的产物。这也说明“天然”的更不安全。
——————
逻辑混乱!按照这种逻辑你不应该谈论转基因,应该谈论宇宙大爆炸产生的这些元素很不安全.因为它为病毒提供了合成元素.
另外:
“杂交水稻与转基因食物有本质区别!一个杂交水稻品种需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断在人工与自然选择之间进行修正和改良。而转基因食品呢?是在不到一年甚至几个月内对物质结构进行强制性的组合,转基因食品可怕的副作用正是来源于这种短周期地人工对物质结构的强制性组合的结果。”
#20 by sonic on 八月 2, 2010 - 8:52 下午
Quote
这位的逻辑也不怎么样啊。为啥人工对基因的强制组合就不能修正和改良生物品种呢?转基因也是完全符合“自然规律”的,因为我们掌握了DNA的秘密,才能按客观规律来改良基因。我们“强制”组合物质,那也要符合规律啊,你不知道DNA是什么结构,哪一段起什么作用,怎么“强制”。
而传统的杂交方法,其结果反而难以预知,必须不断的漫无目的试验,运气好才能找到一个“超级水稻”。看看我们对狗的天然改良吧?人类用几千年时间把狼改成了各种千奇百怪的狗狗们,这些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人类有目的的加以选择。不过人类在选择是从来没有考虑过它们对环境,对人体的危害。如果出现一个超级基因突变狗,可以秒杀人类,是不是就说明我们违反了大自然规律,只能认命呢?
#21 by AA on 八月 2, 2010 - 12:16 下午
Quote
“转基因水稻有别于杂交水稻,杂交技术只能在同种和近亲种间进行,而转基因技术可以将基因在不同生物间转移. 透过杂交技术的品种改良只能够在近亲的品种之间进行,现代的杂交水稻都是在栽培稻之间或栽培稻与野生稻之间的杂交品种,育种及筛选优良的株系.即使是人工的杂交技术,也没有打破大自然的遗传规律,正如马与驴可以进行交配,但马与鱼却不可以进行交配.”
=========
看清楚”没有打破大自然的遗传规律”
#22 by AA on 八月 2, 2010 - 12:32 下午
Quote
东亚人种和北欧人种对牛奶的吸收程度有很大的不同,这个说明了人类进化和自然选择一直发生着.如果大量食用转基因而产生的不可预料的恶果谁负责.
#23 by 硅基生物 on 八月 2, 2010 - 3:05 下午
Quote
什么叫“不可预料的恶果”,这世界上有什么事的结果是完全可预料的吗。既然所谓的恶果还遥远到不可预料,那还是关心一下眼前的问题吧。不要说我目光短浅。至少现在的证据已经证实许多农药可以致癌,这是“可预料的恶果”,而转基因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还有粮食危机也是可预料的恶果”。
#24 by 被讥笑为科学主义者的人 on 八月 2, 2010 - 4:39 下午
Quote
#17 by AA on 八月 2, 2010 – 12:16 下午
Reply Quote
“转基因水稻有别于杂交水稻,杂交技术只能在同种和近亲种间进行,而转基因技术可以将基因在不同生物间转移. 透过杂交技术的品种改良只能够在近亲的品种之间进行,现代的杂交水稻都是在栽培稻之间或栽培稻与野生稻之间的杂交品种,育种及筛选优良的株系.即使是人工的杂交技术,也没有打破大自然的遗传规律,正如马与驴可以进行交配,但马与鱼却不可以进行交配.”
=========
看清楚”没有打破大自然的遗传规律”
++++++++++++++++++++++++++
“大自然的遗传规律”是可以“打破”的吗?
只要转基因作物可以生存,就证明它符合“大自然的遗传规律”。正如一个机器只要能够运转,就证明它符合大自然的力学定律。
注意:你所说的“大自然的遗传规律”根本不存在,大自然中一样存在着远缘物种基因转移的现象(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详细可见参考资料:
http://renwu.ebioe.com/show/607.htm
#25 by 被讥笑为科学主义者的人 on 八月 2, 2010 - 4:44 下午
Quote
#16 by AA on 八月 2, 2010 – 12:14 下午
Reply Quote
楼上很喜欢作小白鼠.
呵呵,别忘了脘病毒是自然发生的,不是转基因的产物。这也说明“天然”的更不安全。
——————
逻辑混乱!按照这种逻辑你不应该谈论转基因,应该谈论宇宙大爆炸产生的这些元素很不安全.因为它为病毒提供了合成元素.
==================================
看不出你的“逻辑”在哪里。
另外:
“杂交水稻与转基因食物有本质区别!一个杂交水稻品种需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断在人工与自然选择之间进行修正和改良。而转基因食品呢?是在不到一年甚至几个月内对物质结构进行强制性的组合,转基因食品可怕的副作用正是来源于这种短周期地人工对物质结构的强制性组合的结果。”
==================================
你根据什么生物学理论认为“短周期地人工对物质结构的强制性组合”会导致“可怕的副作用”?
而且转基因食品至今未出现“可怕的副作用”。
#26 by Steven_Lee on 八月 10, 2010 - 4:38 下午
Quote
而且转基因食品至今未出现“可怕的副作用”。
——————————
其实有的——转了某个植物源凝集素基因进去土豆,然后证明其对小白鼠的免疫系统有破坏… 然后论证GMO有害健康。
这就好像让人用筷子吃了砒霜,毒死掉了,然后再说是筷子的问题。。。。
#27 by 被讥笑为科学主义者的人 on 八月 2, 2010 - 4:58 下午
Quote
#18 by AA on 八月 2, 2010 – 12:32 下午
Reply Quote
东亚人种和北欧人种对牛奶的吸收程度有很大的不同,这个说明了人类进化和自然选择一直发生着.如果大量食用转基因而产生的不可预料的恶果谁负责.
=======================
如果因为反对转基因而产生了“不可预料的恶果”谁负责?
如果因为反对转基因而产生了“可预料的恶果”(例如粮食危机、农药致死)谁负责?
#28 by aaazz on 八月 3, 2010 - 12:05 上午
Quote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自卸任后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环境保护,限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变暖是戈尔努力的方向。在2月25日揭晓的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由戈尔参与制作的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又译《麻烦的真相》)荣获最佳纪录片奖。
然而,就在纪录片获奖后一天,美国田纳西州一保守派组织便抛出戈尔一家昂贵的电费账单,批评戈尔是言行不一的伪君子。
据美联社2月28日报道,田纳西州政策研究中心26日批评戈尔自己在减少电能消耗上并未做到身体力行。能耗记录显示,戈尔位于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市贝尔米德地区的住宅去年平均每月电费高达1200美元,比当地一般美国家庭一年的电费还多。
美联社得到的账单显示,从2006年2月3日至2007年1月5日不足一年时间内,戈尔一家共计用掉19.1万度电。而该市一般家庭每年平均用电约为1.56万度,一般美国家庭全年平均用电约1.07万度。
戈尔位于纳什维尔市的豪宅面积约1万平方英尺(约929平方米),拥有20个房间和8个浴室。而根据美国全国住宅建筑商协会的数据,去年一般美国家庭新建的房子平均面积大约2400平方英尺(223平方米),不足戈尔家住宅的四分之一。
#29 by AA on 八月 3, 2010 - 7:47 上午
Quote
Type your comment here
———-
连什么级别上的强制都看不出吗?
你可以选择人为的基因片段组合,没错这很符合规律,但自然选择最终否定了这个组合,因为在自然选择角度看,这个基因是”强制”,不”艺术”.不符合自然选择,最终可能是奇怪的变异生长在你身上.你还大言不惭的说这符合DNA的组合规律.
#30 by sonic on 八月 4, 2010 - 3:14 下午
Quote
如果我们搞懂了DNA的规律,为什么会有奇怪的变异长到我身上?在我实行基因重组前,我就能准确预知这个改变会带来什么效果,有什么风险?地球不存在链式反应,但物理学家凭借理论推测就能造出原子弹,准确预知其效果。生物学研究的是客观物质世界,也能做出同样准确的预测。
你的问题是不相信生物学的精确性,或者说你认为生物具有神秘性,人类的智慧无法完全理解,所以我们必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
生物体是很复杂,但所有生物都是由原子构成,所以本质上生物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人类掌握的–如果你相信原子的规律也是可以被掌握的。你低估了生物学家的能力以及现在他们知道的东西,也许他们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但真的,关于DNA,他们还是知道很多的,不会让你的背上长出怪物。
#31 by AA on 八月 4, 2010 - 5:58 下午
Quote
你到现在还不明白吗?
生物学家的确很了解基因片段,能够做到很精确的.但是一旦放到物种上后产生许多反应.比如于自然选择的关系.另外,”插入基因”对其它基因的作用因素有多大.这些无法量化的因素你能衡量吗?复杂性学科是1+1=2这么简单的吗?复杂性学科是一种”艺术”,不是简单的方程式,你懂吗?!学过分形这么课吗?艺术!
说道链式反应,你恐怕想的太简单了.当年,原子弹试验前,科学家都害怕链式反应导致的爆炸能量会把大气里的氮气和氧气产化学生反应,导致人类毁灭.结果论证了很长一段时间,确认安全后放心.我说这个明白意思???
#32 by Steven_Lee on 八月 10, 2010 - 4:29 下午
Quote
科学界现在存在的疑虑,是GMO作物对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注意,这完全是建立在科学界谨慎态度上的推断。首先,从过去对农药、杂交育种、抗生素、其他药物等等的应用证明,微生物和昆虫等繁殖速度快的物种(opportunists)在单一抗性筛选下往往会被筛选出能够存活的,进而产生所谓抗药性。而转基因作物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产生转抗虫抗病基因失效的问题。另外,由于基因在自然界中存在漂移现象,所以担心某些基因会漂移到其他物种上。但基因漂移,有物种间界限,特别是越高级的生物,越难接受远源的功能性基因。所以整体来说GMO,不会出现从植物漂移到动物上的情况,而只会在栽培品种/野生品种间漂移。而这些产生的生态影响,是科学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然而,就像农药一样,现代农药的产生保证了粮食生产,养活了一大批人。如果没有农药,人们面临的不是环境问题,而是饿死人的问题。GMO会带来同样的效果。
#33 by 被讥笑为科学主义者的人 on 八月 3, 2010 - 1:42 下午
Quote
#26 by AA on 八月 3, 2010 – 7:47 上午
Reply Quote
Type your comment here
———-
连什么级别上的强制都看不出吗?
你可以选择人为的基因片段组合,没错这很符合规律,但自然选择最终否定了这个组合,因为在自然选择角度看,这个基因是”强制”,不”艺术”.不符合自然选择,最终可能是奇怪的变异生长在你身上.你还大言不惭的说这符合DNA的组合规律.
============================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并没有实质的区别。其实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选择产生了狼,人工选择产生了狗。但是对狼的基因检测表明,狼身上也有狗的基因,“自然”并不认为这是“奇怪的变异”而加以排斥。
“自然”不懂得“强制”和“艺术”的区别,一切存在皆自然。
#34 by 硅基生物 on 八月 4, 2010 - 8:51 上午
Quote
跑题了!跑题了!
转基因只是小问题,本质的问题是人们对科学失去了信心
#35 by 无轨门 on 八月 4, 2010 - 9:18 上午
Quote
管用!
#36 by AA on 八月 4, 2010 - 6:00 下午
Quote
打算不跑了,跑远了.
#37 by 被讥笑为科学主义者的人 on 八月 5, 2010 - 2:20 下午
Quote
#28 by AA on 八月 4, 2010 – 5:58 下午
Reply Quote
你到现在还不明白吗?
============================
在这位的思想里,科学不是学问,而是八卦。
生物学家的确很了解基因片段,能够做到很精确的.但是一旦放到物种上后产生许多反应.比如于自然选择的关系.
==========================
自然选择是“反应”吗?一个栽培用的物种根本不必考虑“自然选择”——能否在自然环境下占优势(越不好吃越好),要考虑的是“人工选择”——是否高产抗虫抗病好吃。
另外,”插入基因”对其它基因的作用因素有多大.这些无法量化的因素你能衡量吗?复杂性学科是1+1=2这么简单的吗?复杂性学科是一种”艺术”,不是简单的方程式,你懂吗?!学过分形这么课吗?艺术!
=============================
你学过吗?很值得怀疑。分型恰恰是“简单的方程式”生成的,里面没多大的“艺术”(因为重复太多了),“复杂性科学”已经冷场多年了,没想到这里还有粉丝。但是这和转基因有什么关系?毕竟在物种基因不断自然突变的背景下,相对而言转基因的影响微乎其微。如果讲不可预测,自然界里随机的突变比转基因要复杂得多,“艺术”得多。
说道链式反应,你恐怕想的太简单了.当年,原子弹试验前,科学家都害怕链式反应导致的爆炸能量会把大气里的氮气和氧气产化学生反应,导致人类毁灭.结果论证了很长一段时间,确认安全后放心.我说这个明白意思???
===========================
这说法出自何典?氮气与氧气化合要吸收能量,原子弹一共能放出多少能量,地球上有多少氧气和氮气,都很容易计算,高中生几个小时就能拿出计算结果,用得着科学家“论证了很长一段时间”吗?可笑。
#38 by AA on 八月 5, 2010 - 4:39 下午
Quote
…段时间”吗?可笑
—————-
鄙人有个无聊爱好,没事时候喜欢拿几本数学读物看看,难度看心情.偶尔翻翻物理类的书籍.记得在一本关于量子力学应用方面的书(书名时间很久了忘了),里面谈到了关于原子弹试验时,当时的试验人员担心引燃氧气,”他们感叹宁可被纳粹统治,总比世界末日好.”(基本是这个意思)
科学可以理解为是八卦,只不过这个八卦导致了我们存在,所以我们认为他不是八卦是真理.就像1+1=2,之所以是这样就是因为不过是人类所生存的宇宙中存在自然数系统的一个虚拟性约定.你可以构造一个没有自然数的宇宙,但你不存在了.我们的这个宇宙只不过一个八卦组合系统.物理学中人则原理就是这个意思.
科学这个八卦有个重要的要素就是可被观察量,可现实宇宙中有很多是无法被观察的.佛教说要”参”.其中太多奥秘了.
拉普拉斯有一句名言说有个智者能够了解现在所有状态,那么一定能推导出一切过去,未来.其实宇宙很比我们了解的要复杂.
#39 by AA on 八月 5, 2010 - 4:44 下午
Quote
不谈了
#40 by 硅基生物 on 八月 7, 2010 - 10:42 下午
Quote
科学家担心引燃氮气和氧气?你的那本书是不是还说牛顿是受到苹果启发发现万有引力的。
就算不知道氮气与氧气化合要吸收能量,用熵增加原理也能反证出来那不可能。
虽然宇宙奥秘无穷,但也符合基本物理和数学规律。不要在这污染了,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guijishengwu
#41 by jszhou on 八月 9, 2010 - 12:13 上午
Quote
这位aa同学能不能说说诱变育种的风险与转基因那个大?我们大量食用的杂交水稻的亲本中包含了许多诱变育种产生的基因,注意是产生!
#42 by David on 八月 10, 2010 - 2:46 下午
Quote
照你这么一说,成了不可知了,你还是省省吧。胡说了些什么呀在这儿。
#43 by Steven_Lee on 八月 10, 2010 - 4:13 下午
Quote
总体来说,着手处理气候变暖问题,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度将其政治化就有问题了。大家都希望看到这个问题被解决,而途径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支持以及资金支持(当然发展中国家也要付出代价)。
另外,就对于科技的信任来说,很简单——中国的13亿人口就是对现代科技成功的最大支持。没有近代科技,中国人口不会如此迅速增长,China can hardly sustain this much people to live。所以那些依赖着现代医药、粮食生产技术生存,又对新技术持否定态度的人,实在是应该活在100年前没有现代医药的时代,然后被自然选择掉好了。
#44 by 硅基生物 on 八月 11, 2010 - 10:50 上午
Quote
气候变暖问题需要两个模型相结合:第一个是气候模型,第二个是社会模型。前者预测人类的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后者预测人类的活动。将博弈论的公式带入社会模型,你会发现,气候模型没有建立的必要了。
#45 by weiyi on 八月 13, 2010 - 12:15 下午
Quote
题外话一句
看了博主以前的文章,觉得你的影评写得相当有见地。
好久没有新的影评了,忙了吧?
#46 by yuccatoo on 九月 9, 2010 - 4:44 下午
Quote
此文谈的也是气象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信任度下降的问题。它没有说到点子上。
感觉只有这才是重点,不管全球变暖还是手机辐射,不管你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是通过逻辑和事实数据来验证,不管谁对谁错,都是科学,只是一种观点的胜利,和科学本身无涉,因为还是在讲科学的前提下,你总不能先推翻一切再开始推理吧或者直接忽悠,只要是科学的观点,不管谁对都是科学的胜利。
科学负面信息的爆发也可以说是让人们更加独立思考,对科学界是坏事,对民众是好事,再有总有人说科学负面信息的爆发是科学界沦落的表现,我只能你才知道,科学界的倾轧由来已久。有的的时候甚至还高尚到不为利益荣誉,只是观点不同的地步,仅仅观点不够主流,虽然未受迫害但不受重视的例子还不多吗,有的时候就像父亲对儿子的恨铁不成钢一样,非主流观点受到善意的非暴力的迫害多了去了,为了利益荣誉的也是古来有之,主流科学界没有堕落,因为它其实就从来没有高尚过,只是普通大众不关心这些,他只想一劳永逸的知道结论,知道该怎么做(有的时候怎么做的吸引力比是什么或为什么还要大,毕竟世界客观的,知道了又怎么样,活得好才是关键),哪怕这些证据确凿的结论也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失效,那又如何呢,那是将来的事,而且将来一样可以一劳永逸的知道新的结论。
所以即使再理性的科学家也会对民众的这种功利也会感到无力的,也会同样变得功利的,变成功利的宣传自己哪怕是正确的科学,这就好像前面说的,就因为全球变暖是主流科学观点,反对的观点就不科学了,同样正确的结论用了错误的方法就不对了吗,考试过来都知道猜对结果,却不知道过程的时候多的事,只是现代科学越来越抽象,考虑的方面越来越多,确定猜对的把握变小了,相反这反而更体现科学的意义,即使有个看来是颠簸不破的结论,也一定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这不正是部分科学家为之废寝忘食所追求的吗?
而且减排什么的,其实还是科学理念的宣传,和普及主流科学的知识科普不同,我们完全可以左手主流科普知识,右手新鲜科学理念,就像左手拿着百科全书(一来知识日新月异,二来学科关联越来越广,谁不查个字典呀),翻阅右手从别人那里接过来的新资料。
#47 by yuccatoo on 九月 9, 2010 - 8:39 下午
Quote
Type your comment here
没说到点子上,不是人家言行不一,我们就不做了,而是这些社会性的活动本来就不该由单个人来做,政府企业不带头,光呼吁公众有个屁用,是为杯水车薪,更何况全球变暖又不是个人的错,当然知名人士要带头,但不比苛责,做到普通人一样就还了,其实富人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省下的就比普通人一辈子还多。所以问题不在与全球变暖有多严重,而在于我们的对策是不是过激了。我倾向于环境问题的确很严重,但过激的对策并不比慢慢来好多少 ,同样也适用于转基因,你不认可又实在没有别的高招,还是闭嘴(不吃)。转基因食物就算有再多的隐患,在粮食危机得到解决前,都是利大于弊,至少可以捱到解决粮食问题的一天,而且转基因食物的弊端也不是不能克服,延长时间也有机会解决,总比泄愤或坐等饿死要积极向上,比发动战事掠夺资源要高尚吧!
#48 by quux on 九月 19, 2010 - 12:34 上午
Quote
去新浪开个微博吧,会有很大市场的呵呵
#49 by 哎哟不错哦 on 十一月 24, 2010 - 6:23 下午
Quote
太阳光波长短,不会穿透大脑,基本停在皮肤表层。微波则会穿透,加热内部器官。
#50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19, 2010 - 4:01 下午
Quote
这个有道理,多谢指出!
Pingback: 手机增加脑部活动? « MGhostSoft
#51 by Ziven on 四月 6, 2011 - 3:19 下午
Quote
一旦与利益与荣誉扯上关系,“科学”就容易变得面目全非
#52 by wizwalk on 四月 4, 2012 - 1:24 下午
Quote
不要认为上升0.55度是很平凡的事情,现在被历史学家形容得很可怕的小冰期也不过是全球温度比之前时期下降1度而已。
#53 by Tiny on 六月 13, 2012 - 11:46 上午
Quote
程序员也是得不断的码代码啊。。。
#54 by 叶子胜 on 六月 25, 2013 - 4:21 下午
Quote
博主你好,我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想问你。比如文中所说:“北极熊被淹死的全部证据只有四只”,诸如此类的数据,当你不知道而想去搜索的时候,用的什么方法呢?
我觉得对我挺重要的,望解答,邮箱zye5@hawk.iit.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