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0年12月19日)
我国成年人平均每天读书的时间越来越短,去年只有14.7分钟,而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超过34分钟。如果你认为上网也是一种阅读,我们总的阅读时间是逐年增加的。但上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阅读。
一个典型的上网者通常同时打开好几个窗口,开着聊天工具,每隔一小段时间就查查电子邮件。他很少在任何一个网页停留过多时间,页面随着鼠标滚轮上下翻飞。相对于长篇大论,他更倾向于微博客之类短小的信息。据说曾经有一个资深网民教一个新手怎么使用浏览器,发现那个新手居然在读一篇文章,把他激怒了:网页是读的么?是让你点击的!
现在已经没人能看完《战争与和平》了。高质量的读书要把自己沉浸在书中,有的地方反复看,甚至还要记笔记。这种读法似乎有点丧失自我,好像成了书本的奴隶。而上网则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我们游离在内容之外,面对众多等着被临幸的超链接想点哪篇从心所欲。可是在Nicholas Carr的The Shallows(《浅薄》)这本书看来,上网者才是真正的奴隶。相对于读书,网络阅读使我们能记住的信息更少,理解力和创造力下降,形成不了知识体系–互联网把我们的大脑变浅薄了。
网络文本的特征是有超链接。本来设计超链接是让读者可以随时点击相关内容,是更主动的阅读,然而多个实验发现效果恰恰相反。读者倾向于毫无目的地点来点去,不但没有加深理解,甚至记不住读了什么。一个实验中受试者被分为两个组,一组读纯文本,一组读有超链接的“超文本”。然后用所读内容测试,超文本读者的得分显著低于纯文本读者,而且文章中超链接越多,他们的得分就越差。这还不算在真实的上网中,一个人还要面对大量无关的链接,更不用说各种广告都在争夺他的注意力。
为什么超链接使阅读效果变差?因为我们必须随时对点与不点一个链接做决定。一个人读书的时候调动的是大脑中负责语言、记忆力和视觉处理的区域;而对链接做决定则要时刻调动大脑的额前叶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实验表明,网上冲浪可以增进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老年人保持头脑年轻有好处,但坏处则是牺牲了深度理解。神经科学家发现,网上阅读从硬件层面改变了人的大脑。一个没上过网的新手只要每天上网一小时,五天之后他的大脑结构就会发生可观测的改变!
多媒体内容也未必是好事。在一个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阅读一份关于马里的资料。其中一组读的是纯文本,另一组则在文本之外还有一份配合的声像资料,可以随意选择播放还是停止。在随后的测试中,文本组在10道题中平均答对了7.04道,多媒体组只答对了5.98道。而且与直觉相反,文本组的人认为这份资料更有意思,更有教育意义,更容易理解,他们更喜欢这个资料。
多媒体,超链接,时不时蹦出来的聊天信息和新邮件通知,还严重干扰记忆力。只有有意识的短期记忆,称为工作记忆,才有可能被转化为长期记忆。过去心理学家曾经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只能同时容纳7条信息,而最新的研究结果是最多只有2到4条。这样有限的容量非常容易被无关信息干扰导致过载。上网时分散的注意力,不停地为点还是不点做决定,都在阻碍我们把短期记忆升级为知识。
网上有些人只看标题就敢评论,根本还不知道文章说的是什么。逐字逐句的读书已经被快速扫描式的读网取代。用小型摄像机跟踪上网者的眼球运动表明,网上阅读模式是个 “F” 形轨迹:他们会快速读一下文章的前面两三行,然后把网页下拉,跳到文章中间再扫几眼,然后就立即跑到结尾把目光停留在屏幕的左下角。大多数网页被读的时间不超过十秒,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网页被读超过两分钟。
既然是扫读,深刻的内容就很难有竞争力。点击排行榜上的文章大多是短小精悍的,配有精彩插图,让人会心一笑,有机智而无智慧。很多流行文章都是相同的几个套路,没有真正的新意。与书相比,网上的文章是肤浅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Carr认为根源在于互联网这个技术。考察地图、钟表和书籍技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会发现技术并不仅仅为思维服务,技术能改变思维。比如地图就加强了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而互联网这个技术是用各种小信息去干扰人的思考。神经科学家Michael Merzenich说,多任务的阅读方式是“训练我们的大脑去给废物注意力”。
更进一步,Carr认为Google正在把互联网向更肤浅推动。YouTube这样的业务对Google来说只是为了给搜索引擎带来流量,收集信息,以及排挤潜在的竞争对手,对公司利润几乎没有贡献。Google的真正业务是搜索,利润的绝对大头是广告。一个盯着屏幕看的用户不会给它带来任何广告收入,你必须不停地搜索和点击。正如其用户体验设计师Irene Au所言,Google的核心战略就是让用户快来快走,它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战略服务。对Google来说,短而新的信息可以带来更多点击,价值远远超过经典长篇大论,它把所有书籍上网,正是把整体的书变成一堆可搜索的短信息的集合。
不过经济学家Tyler Cowen则对肤浅信息的流行有不同的解释。在Create Your Own Economy(中译本《达蜜经济学》)一书中,他提出廉价必然导致低俗流行,是Alchian-Allen定理的要求。这个定理说如果低品质苹果和高品质苹果同时涨价,那么人们将更乐意买高品质苹果,反正也要花很多钱还不如吃个好的。在通讯和交通手段不发达的时代,出门看一场戏剧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所以要看就看个经典的,而且戏剧往往很长。同样道理在中国发明纸张之前,竹简是昂贵而费力的信息载体,所以那时候的书本本都是经典。
如果获得信息很容易,我们就会倾向于短小轻快的内容。这有一个心理学原因,那就是期待和尝试的乐趣。比如说我们收到一个的礼品盒,打开这个盒子的过程本身就是个很愉快的经历,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爱看最新电子产品的开箱视频。点开一个链接就如同打开礼品盒,各种短小信息构成了一股期待–尝试–发现的快乐之泉,我们享受这源源不断的小乐趣。另外,很多时候完成一个工作的乐趣集中在开始和结束,而不在漫长的中间过程,我们喜欢不断地开始和不断地结束。相对于一本600页的书,我们可能更想读两本300页的书。我们在网上追求能够立即满足的小刺激。
Cowen认为多任务不是坏事。当处理短小信息的时候,同时干好几个任务,比如说一边看新闻一边聊天,是高效的方式,而且人的多任务能力可以训练。更重要的是,多任务工作可以让我们对这些小事情保持兴趣。Cowen热烈欢迎互联网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方便。
在Cowen看来,新技术的最重要特性是允许我们定制自己接收的信息。过去一张专辑里的歌曲是出版者设定的;而现在每个人的播放器上都是自己选择的节目。网上阅读的要点在于选择和过滤,我们应该学会订阅特选的博客,访问专门的论坛,从而排除无关信息。
哪种人最善于对信息定制,整理和排序?有自闭症倾向的人。自闭症患者往往因为大脑的缺陷而缺少对情感交流的解读能力。对人情的不解反而使他们让思想保持冷静客观。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特定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和记忆中,是最极端的信息爱好者。也许自闭症者不怎么了解自己的邻居,但他们往往对某个特定领域了如指掌。一个小男孩爱好火车时刻表,他可以整日在网上看时刻表。
有点轻微的自闭症倾向甚至可能是成为大师的先决条件。Cowen列举了很多可能有自闭症倾向的名人,包括牛顿,爱因斯坦,图灵,爱迪生,亚当·斯密,甚至杰斐逊和莫扎特。Cowen考证,从福尔摩斯特别注重细节而又不怎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这一点来看,他和柯南道尔都有典型的自闭症症状。更进一步,Cowen认为现代教育正是要把学生往自闭症的思维方式上培养。
Cowen没有回答的问题是上网能彻底取代读书么?收集并整理一大堆短信息能取代对成体系知识的学习么?显然不能。大量的信息不能自动带来深度理解。很多自闭症患者对细节具有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他们甚至可以把一本多年以前看过的书背出来,却不怎么理解书的意思。Carr对阅读肤浅化的担心是合理的,上网不能取代读书;而Cowen的贡献则在于如果我们上网,我们就应该用自闭症思维上网。
知识是有等级的。八卦新闻,实效性强的信息,网友对时局的看法,本来就不值得印在纸上浪费树木,在网上看看正好。扫读网页不见得是什么毛病,相反,能够以不同速度读不同等级的内容是最有用的阅读技术。
上网的关键态度,是要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做各种超链接的奴隶。高效率的上网应该像自闭症患者一样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以我为主,不被无关信息左右。就算是纯粹为了娱乐上网也无可厚非,这时候读得快就是优点。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会让上网占用读书时间,他应该经常能够平静地深入思考,只有电话接线员才随叫随注意。
#1 by 被讥笑为科学主义者的人 on 十二月 25, 2010 - 4:31 下午
Quote
#54 by 摸象 on 十二月 23, 2010 – 1:57 下午
Reply Quote
啥逻辑啊?兴趣=专业?不过用“非专业”来掩饰自己的武断确实是很有效的手段
==============================
兴趣==专业 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兴趣=/=专业 是一件憾事。
我还没有“断”,何来“武”与“不武”?
Pingback: 知识管理和沉淀 | Yuguo Blog
#2 by 咖喱范儿 on 十二月 25, 2010 - 7:39 下午
Quote
说的很对,我以后也要增加阅读了,上网会让人的心情烦躁,确实不会深度阅读。以后要改掉这个习惯
#3 by Harry on 八月 11, 2013 - 3:38 上午
Quote
新技术的最重要特性是允许我们定制自己接收的信息。现在的Web 2.0网络实现不了这一特性,因为广告在和内容抢夺用户的注意力。大量RSS订阅、微信推送、侧边栏链接、新闻图片、转发、自由评论、QQ群聊天内容、微博关注、空间动态使信息不由自主、不请自来。
#4 by Harry on 八月 11, 2013 - 3:53 上午
Quote
上网的关键态度,是要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做各种超链接的奴隶。高效率的上网应该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以我为主,不被无关信息左右。一个真正的智者不会让上网占用读书时间,他应该经常能够平静地深入思考。
你说得很好也很对。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战胜自己的欲望呢?现实中符合要求的智者太少了。
#5 by lj95 on 六月 16, 2015 - 11:11 下午
Quote
做事前明确目的,效率就会提高。不被垃圾信息干扰的关键就是明确阅读的目的,主动寻找有价值的信息。
#6 by Harry on 八月 11, 2013 - 3:39 上午
Quote
它们扑面而来,缺乏过滤机制。
#7 by Harry on 八月 11, 2013 - 3:46 上午
Quote
网上阅读的要点在于选择和过滤?你说选择我同意,但我不同意过滤!广告这么多,你怎么过滤?另外,一旦分散注意力的应用窗口多了,广告多了。网上阅读的选择就会受到干扰,而导致作出非理性的选择。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8 by 豆芽乖乖 on 十二月 25, 2010 - 7:55 下午
Quote
圣诞节呀,祝圣诞快乐,嘻嘻
#9 by Harry on 八月 11, 2013 - 3:18 上午
Quote
我在爱范儿网上记得:美国的互联网是思考的网络,中国的互联网是娱乐的网络。请问您是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是否有海外留学的经历?
#10 by Harry on 八月 11, 2013 - 3:22 上午
Quote
我在爱范儿网上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美国的互联网是思考的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是娱乐的互联网。您的博客宁静致远,言之有物。颇有美国气质。请问您是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是否有海外留学的经历?
#11 by JessonChan on 十二月 25, 2010 - 10:01 下午
Quote
是这样的,我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没有网,电脑就是一个废物。这么说本身就是一种浅薄,为什么?网络让我们浮躁,失去了认真的态度。高效的检索让思考失去了意义。点来点去的阅读方式,让大脑不再认真的处理信息,只是在分辨信息可用性(或者是趣味性)。这样必然使我们的理解力下降,思考力下降。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搜索,尽量利用本地资源的解决问题。实际上,我们大部分的问题可以在man和开发文档里解决。使用RSS全文阅读,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12 by Harry on 八月 11, 2013 - 3:27 上午
Quote
这是因为人是懒惰的。有网,他们就可以从网上获取信息。这样就能获得输入。输入用眼,输出用手。输出比输入麻烦,所以大多数人必须有网,极依赖网,以至于“认定没有网,电脑就是废物”。
#13 by 二就二啦 on 十二月 25, 2010 - 10:41 下午
Quote
很有意思的文章,道理有点像《低智商社会》里讲的那样,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达,造成人们懈怠思考,越来越懒,有问题百度一下,或许有一天,当我们没了百度的时候,就傻眼了。。。
#14 by shuaigege on 十二月 26, 2010 - 7:23 上午
Quote
上网犹如鸦片,总是想吸,让人感到越来越空虚,上网谁还看文学,感觉自己变得很浅薄
#15 by kingking on 十二月 26, 2010 - 9:43 上午
Quote
这种趋势是否意味着人类的大脑在几百年之后结构将会彻底改变?
#16 by junge on 十二月 26, 2010 - 12:55 下午
Quote
非常赞成···还是自己看书收获的多
#17 by yb on 十二月 26, 2010 - 1:01 下午
Quote
网络,实验了全世界信息最大程度的统合,自从有了网络以后,整个世界新研究、新发现、新理论的产生速度绝对不是在网络产生以前能够比拟的。也许你今天进入大学,而四年后从大学毕业后需要从事的知识四年前根本就不存在。
知识共享 虽然使人减少了独立思考的时间,但同时也使人减少了更多重复研究的时间。而真正让人减少思考的原因,并不是网络,而是信息,海量的信息摄取,让人无从好好思考。同时人的惰性也让很多人更愿意直接寻找答案,但是这并不是google的错,更不是网络的错。海量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本身就是网络推进这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LZ着眼的阅读,更多的是涉及“文学”、“哲学”之类的“感性”阅读,影响的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网络对其产生的利弊影响确实有待商榷。
但是如果针对“理性”阅读,即对科学的研究,那些“1就是1,2就是2”方面的阅读,更注重的是逻辑理解,网络对其带来的好处,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18 by Ace on 十月 29, 2012 - 9:22 上午
Quote
「工作记忆」的局限,不管是「感性」阅读,还是「理性」阅读,同样会受到影响。实际上「理性」阅读可能反而需要更大的工作记忆。
Pingback: [三言二曰] 二十六期 活该 – 存盘点
#19 by 苏非鸭 on 十二月 27, 2010 - 9:10 上午
Quote
写的太好了!我也是不久前在课堂上讨论到关于new media对大脑影响的报告。我想就像你说的,要成为网络信息的主人,这可能也是未来网络发展的方向吧。就是不再只提供信息,还要帮助整理搜索提取有效的并且为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_^
不过我想指出一点,关于你说“一个人读书的时候调动的是大脑中负责语言、记忆力和视觉处理的区域;而对链接做决定则要时刻调动大脑的额前叶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个问题其实是,人在阅读的时候也会调动大脑额前叶区(frontal cortex),当出现很多超链接时,本来全部致力于阅读的额前叶区就要分精力对链接做决定,这个时候注意力就无法集中,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也会出现断点了。虽然普通读者读起来不会有什么区别,但还是想对科学的说法执著一些。
#20 by 贾里 on 十二月 27, 2010 - 4:55 下午
Quote
“有点轻微的自闭症倾向甚至可能是成为大师的先决条件。Cowen列举了很多可能有自闭症倾向的名人,包括牛顿,爱因斯坦,图灵,爱迪生,亚当·斯密,甚至杰斐逊和莫扎特。Cowen考证,从福尔摩斯特别注重细节而又不怎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这一点来看,他和柯南道尔都有典型的自闭症症状。更进一步,Cowen认为现代教育正是要把学生往自闭症的思维方式上培养。”
不同意这个结论,自闭倾向和大师 轻率联结了。
#21 by 雅牧 on 十二月 28, 2010 - 1:17 下午
Quote
语言是思的载体,表达观点时尽量精确地使用每一个概念,既可以帮助思者明确自己的思想,也能帮助思者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想法与观点。
对概念的分析不会如Darth Felix 兄所想象的那样使讨论陷于谩骂的恶性循环,而是会使语言表达变得越来越精确,否则分析哲学该以混乱胡闹为结局而不是成为英美哲学的主流了。
总而言之,在下以为思考及写作时下笔谨慎除了比较费劲之外是没有什么坏处的。
#22 by 瓶装糖果 on 十二月 30, 2010 - 8:02 上午
Quote
一个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非常重要,而对获得智慧尤其如此。上网阅读容易让人分散注意力,因此在这个网络时代人们更需要提高聚焦重点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读书或上网阅读的区别就不大了。
#23 by miss on 一月 2, 2011 - 9:58 下午
Quote
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要暗自庆幸看了这篇文章。上海书评是个好东西。
#24 by Lin on 一月 5, 2011 - 11:17 上午
Quote
写得很有道理,上网让我们静心阅读的耐心越来越差,我是老师,现在小孩的阅读能力真的比我们当年弱很多
#25 by lxzworry on 一月 12, 2011 - 9:49 上午
Quote
知识有等级的? 什么等级? 谁定的?
#26 by 青山 on 一月 15, 2011 - 10:26 下午
Quote
如前前文,游戏有道,网中怎会无道?网络不是将人带坏,智商带低,需要反求诸己
Pingback: BBF网志周摘【13】 « Babyfacer Kaleidoscope
#27 by 我爱我头像 on 二月 4, 2011 - 10:44 上午
Quote
上网成瘾的人确实是会在现实生活中变得暴躁而无法与人正常交流,但我不赞同#5说的没有百度我们就会傻眼,在我心中,百度只是一个用来扩展我知识层面的工具,每次我用百度查阅一些我不知道的东西时,我会觉得满足,虽然每次在百科里我都不会有有耐心看完全部,确实也变成与作者的意思相同的患者,这种一看部分就满足的陋习确实需改进,而且,我发现我最近越来越看不进书了,看到一半会觉得无趣而枯燥,但我不知道该如何改进╮(╯_╰)╭。
#28 by 冰水 on 二月 8, 2011 - 4:42 下午
Quote
有个“消息”和“信息”的区分,消息中对我们有用的部分才是信息,网络无疑对搜寻信息提供了以前不曾有的便利,至于大多数网民泡着网络一线虚度光阴并不能怪网络,那是人的本性(懒于深入思考,乐于声色犬马)
#29 by 千千动听 on 二月 9, 2011 - 1:58 下午
Quote
互联网的功效就是信息量大,查阅方便,不能代替阅读。非得把互联网和阅读对立起来,就像非得把玩和读书对立起来。没有互联网,我还不知道读《近距离看美国》,不知道读《美学历程》,不知道昂山素姬,不知道带三个表 显然这么一评论也可能暴露出依靠链接来这里看这个文我也是一目三行
#30 by 同于野人 on 二月 9, 2011 - 3:30 下午
Quote
逻辑极其混乱的文章,几乎每一段都经不起推敲,东方早报 88
Pingback: 放肆的DNA » Blog Archive » 你喜欢被动?
Pingback: 和阅读有关——上网能避免浅薄么? | 内德福教育
#31 by atian on 二月 22, 2011 - 10:04 上午
Quote
可是你忘记了。在你长篇大论的同时。可能很少有人愿意受教。而真正有觉悟的人一直有觉悟
#32 by 梦魂 on 三月 31, 2014 - 3:46 上午
Quote
我有这个症状,但我看完了,我还有个症状就是看小说或我不排斥的文章喜欢从头看到尾.
#33 by 万万点 on 三月 1, 2011 - 12:23 下午
Quote
有两点疑问:
想到两个问题,我自己想了想,没有找到答案。
1,看书如果看《知音》(暂且把杂志也当作书吧),那看书和上网,哪个更浅薄呢?这么想,问题会变为:到底怎么定义浅薄?
2,就算不浅薄,又能怎样,能帮助我提高工资吗?能帮助我买车摇上号吗?能帮我追到喜欢的女孩儿吗?
这么想,问题会变为:如果追求不浅薄,目的是什么?
#34 by Ace on 十月 29, 2012 - 9:27 上午
Quote
问题1是你重定义了原问题,所以没有讨论意义。
问题2根本是不相干的另一个问题。
#35 by tanya on 三月 11, 2011 - 3:57 下午
Quote
如果我说有了素质之后,大家什么都有了,大家感觉如何???
#36 by lavi on 三月 13, 2011 - 3:35 上午
Quote
很多前提是受到干扰的网上阅读!如果不受干扰呢?!
#37 by 来如风 on 三月 27, 2011 - 12:43 下午
Quote
现在的人普遍浮躁….
#38 by 网站分析帮 on 四月 23, 2011 - 3:21 上午
Quote
这个问题就是个悖论,网络带给人们无比的力量时,也给一部分人绝好的堕落途径。但这并不是网络的责任,而是个人问题。互联网上有无数的绝佳资料供我们免费享用,没有网络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网站提供不同的资料,如果某人自甘堕落,那互联网的网站也给了一个绝好的途径,就看怎么用了。
#39 by Ace on 十月 29, 2012 - 9:33 上午
Quote
「悖论」这个词不是这个意思。
网络对人类阅读的影响,是因为人类的认知系统特点造成的,有着生物学基础,所以不是个人问题。这就好比说沸水会使人烫伤,你却说这不是沸水的问题,而是个人问题。
#40 by xiamubobby on 四月 26, 2011 - 1:36 上午
Quote
片面了,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人与人的连接方式,前所未有的超前,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所寄托的深厚积淀,不见得在快餐式网络“交易”中,人类就会无法体会,如果宇宙给了我们发现这种新媒介的机会,我们就应该当善用之,而非一味挖掘出他的缺点并打击,有一种思想私以为甚是可取:“即便人类正走在加速毁灭的道路上,也让我们继续这条路。”
#41 by Ace on 十月 29, 2012 - 9:39 上午
Quote
你是树了个稻草人在攻击-——打偏了。
文章没有否定网上深度阅读的可能性,而是说网络环境使我们「更难以」集中精力阅读,这必然造成统计意义上的变化,即读得进「硬文」的「人数*时间」变少了。
#42 by lecsven on 五月 10, 2011 - 2:43 下午
Quote
经常用整天的时间来上网,等到深夜躺下的时候又会觉得什么都没做,想不起到底上网干了什么
#43 by Trisha on 七月 7, 2011 - 10:57 下午
Quote
The genius store claled, theyre running out of you.
Pingback: 上网能避免浅薄么? | w3er
Pingback: 读“上网能避免浅薄么?” 心有窃窃 | 爱琴海@北边
Pingback: 上网能避免浅薄吗? | 全力冲_blog
#44 by 洗菜机品牌网 on 六月 7, 2011 - 1:17 上午
Quote
很早就订阅了你手的博客了,呵呵,也学习到了不少的东西,谢谢啊!!!我说真的。。。
#45 by Gwenelda on 七月 7, 2011 - 6:19 上午
Quote
It’s much easier to unesdtrand when you put it that way!
#46 by laiyefu on 六月 29, 2011 - 9:38 下午
Quote
不同类型,圈子的人差异很大很大
#47 by 莫萨 on 七月 7, 2011 - 12:05 上午
Quote
第二次来读,因为读第一次后一直在脑中思考盘桓,虽然一开始有些讶异,但是越想越觉得有道理,真正的智慧还是在图书馆的书本里。 感谢博主带来的启迪。
#48 by wang ying on 八月 2, 2011 - 4:28 下午
Quote
确实深有感受,以前工作的电脑能上网,干一会活就条件反射地刷新网页,关注信息,跑题很长时间才想到接着干活。后来上网电脑机分离出来公用,必须在有限时间快速上网查找信息,有可能别的同事要用,以后工作几个小时再上网浏览网页效率就高很多。现在家里也断网了,闲暇更多时候用来看有用的书。
#49 by 土木坛子 on 十一月 3, 2011 - 4:57 下午
Quote
非常好,我也很同意文中的观点,我原来也看过这本书:浅薄。
#50 by lcn on 九月 21, 2012 - 1:01 上午
Quote
我觉得上网的问题,不应该从生产方面分析,而应该从消费方面分析。网络的存在让信息的发布太过容易,绝大部分生产者没有提供高其精艺度的动力。于是乎,消费者就面对极大的甄别成本,因为技术帮助甄别的效率还不够高,个人的甄别效率基本是线性的,而人的时间又是有限的。这时候就有两种趋势,一个是不太需要甄别成本的信息消费,一个是能通过口碑进行甄别的。前者是文中提到的各种短平快新闻类、多媒体类,后者则是一些有口碑的博主,比如本站,呵呵。
#51 by t on 十月 13, 2012 - 12:23 上午
Quote
桌面的网页浏览器如果不会使用开发人员工具那它存在还有神马意思。。。
#52 by nyidie on 五月 14, 2013 - 8:22 下午
Quote
太长了,看不下去了
#53 by 李华 on 五月 15, 2013 - 12:20 上午
Quote
有这个症状的人肯定看不进去,没有这个症状的人也不需要看
#54 by mo on 五月 16, 2013 - 1:48 下午
Quote
確實算是吧,網路上傳播信息的便利廉價使人必然會有意識無意識的去閱讀到一些無關緊要的信息。
前幾天發現跟三年前的自己相比,現在面對一些長的文章/博客,閱讀/思考的耐心退步驚人,同樣是完全沒有接觸過的類型的文章,過去的自己可以沉下心慢慢讀,甚至可以一下午只專注的讀了幾篇文章覺得深有收穫,大喜。而現在大多只會收藏起來然後很少真的有機會再看了,更多的則是去讀那些便捷有趣、其實沒什麼保障甚至前腳後脚看到的兩條消息也會是完全相反的結論/思想的微博客、短新聞。
網絡太便利,想知道什麽只需要點一下搜索,我現在已經沒法像中學時候的那些夏天,在涼涼的窗口下認真的讀一本書,我試過了。
網絡究竟會把我們這些不夠堅定不夠有深度的人變成什麼樣。
#55 by Harry on 八月 11, 2013 - 3:10 上午
Quote
您的文章应该算是《The Shallows》的书评吧?您这里的评论数真多,请问您是清华大学的吗?
Pingback: 上网能避免浅薄吗?|听雾读书-发现生活的美
Pingback: 上网能避免浅薄吗? | 我爱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