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科技创业》)
我有时候看《非诚勿扰》,感觉好像每个男嘉宾都想创业。他们很可能过高估计了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据有人统计,中国大学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4%。我没有办法查到这个统计中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是公司能盈利就叫成功,还是公司能上市才叫成功?不管怎么说这个数字都太低了,要知道买福利彩票中奖的概率都能超过6%。不过就算在美国开公司,失败的可能性也大于成功。统计显示,美国的一个创业公司,五年之后没有倒闭,还在继续生存的概率,是48.8%;而十年之后还在继续生存的概率,则是29%。有意思的是这个生存概率曲线几乎不随时间改变 — 也就是说不管这个公司是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还是90年代成立的,不管你成立的时候正好是经济繁荣还是经济衰退,你的未来的生存概率都是注定的。
至于那些“时势造英雄”的新兴产业中的公司,因为一窝蜂上马,失败率可能更高。按照Tim Haford的Adapt(《适应》)这本书的说法,汽车工业刚刚兴起的时候,美国大约有两千家汽车企业,其中存活下来的只有1%。
所以如果你要创业,尽管我内心充满良好祝愿,我的最理性预测却是你将会失败。
而创业者最重要的一个素质,恰恰是明知道很可能失败却还要干。这帮人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善于计算概率,而是因为他们过度自信。
马克思曾经引用过托·约·登宁1860年在《工联和罢工》一文中的一段话,他说
资本有了百分之二十的利润便活跃起来,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说的是非常高素质的资本家。一般人但凡有点稳定收入,是不会为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而铤而走险的。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人谈创业只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
心理学家对人性有一个基本认识,叫做“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这个原理说当面对“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局面时,我们对损失的厌恶超过对获得的喜悦。它甚至可以被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我们对失败的恐惧超过对成功的渴望。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介绍了一个经典实验:
我们简单地通过抛硬币来决定输赢。如果正面朝上,你就输给我100块钱;如果反面朝上,你就赢我150块钱。你愿意赌一把么?
我们可以想想这个赌局。输赢的概率分别是50%,这样你如果赌,预期收益将是 -100×50%+150×50%=25元。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连赌一万把,你大概平均可以赢25万元,非常不错的买卖。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只赌一把– 一旦输了你就会输掉100元钱,当然赢的话可以赢得更多,然而你毕竟面临输钱风险。如果按照资本家的思维方式,这个赌局等同于你拿100元投资,其平均利润率是25%。有多少资本会像马克思说的那样为了这个利润“活跃起来”呢?
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曾经找不同的人群做过无数次这个实验,或者这个实验的变体,结论都是一样的: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实际上,要想说服大多数人同意赌,你必须把赌赢的回报提高到200元。也就是说在人们心目中,损失100元,就好像赢得200元一样重要。这还说的是一两百元的小钱。考虑到心理学家一般没有多少科研经费,他们大概没做过赌注是100万元的大规模实验,但我们可以想见人们会要求一个更高的回报率。人们很乐意花一两元钱买明知道中奖概率很低预期收入为负数的彩票,但是赌注一旦增大,哪怕预期收入是正的,也只有亡命徒或者资本家才愿意玩。
今天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很多人乐意把手里的钱通过房产或者股票的方式投资,哪怕冒一点风险也无所谓。但我们完全有理由担心这个局面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因为亚裔的本性似乎是非常不喜欢风险的。比如据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介绍,今天的日本人就非常不乐意冒险。可能因为是受到198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的打击,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人,只知道存钱而不敢投资。哪怕日本银行实行零利率,人们还是存钱。可能在某些人看来银行实行零利率是对老百姓智商的侮辱,但日本人明明知道外国银行的利率更高,也不愿意把钱转出去存。
我曾经看过几集江苏卫视的《非常了得》。这个节目中有几个群众演员分别声称自己有个什么事迹,而节目参与者的任务则是判断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如果判断对了,参与者可以获得一个旅游的奖励。最低档次的旅游是去香港,第二档是普吉岛,更高档的包括去欧洲和迪拜这种比较贵的地方。在我看的这几集中,所有连过两关的参赛者全都选择了放弃下一关,直接去普吉岛了事,而理由则是“我已经去过香港了”– 在这些参赛者看来,过了一关还要过需要理由,而过了两关不过了则不需要理由!我看美国类似的过关节目,参与者一般都是勇往直前,如果最后不是输赢涉及到几十万美元,他们很少放弃,从来没见过才过两关就主动打住的。所以我认为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裔,跟西方人相比是更不爱冒险的,也许是土地文化与海盗文化的区别吧。
人生面临一个风险悖论。如果你一辈子谨慎小心,干什么事情都谋定而后动,你的生活再差也差不到哪去;而如果你勇于承担风险大胆尝试,你可能特别失败,但也可能特别成功。那么平均而言,我们到底应该更冒险一点好,还是更谨慎一点好呢?
根据2011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论文,答案是冒险更好。生活中有自信和不自信的人,还有一种过度自信的人 — 他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尝试去干一些比他们水平高的人都不敢干的事情 — 而这种人却往往能够侥幸成功。而且平均而言,他们比能正确评估自己能力的人更成功。
在这篇论文中两个搞政治学的研究者,英国的Dominic D. P. Johnson和美国的James H. Fowler,搞了一个数学模型。他们设想了一个每个人凭自己的能力争夺资源的世界。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力值”,以及一个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值”,那么那些过度自信的人的自我评估值显然大于他们的实际能力值。在这个世界里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任何一个人面对一份资源的时候,都可以选择是否“争夺”这个资源。
- 如果你选择争,而恰好没人跟你争,那么这个资源就是你的了,你在进化中的“适应值”就会增加 r.
- 如果你选择争,而有另一个人也选择争,那么你们二人就要产生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会损失适应值 c,但那个能力值高的人将会取胜并因为获得资源而增加适应值 r. 也就是说在冲突中取胜的人获得的适应值是 r-c,而失败的人白白损失适应值 c.
- 每个人根据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值和对周围其他人能力的判断(这个判断也可以与其他人的实际能力不同)来决定是否参与争夺。
整个游戏被设计成进化模式,那些获得更高适应值的人将会有更大的存活和繁育机会。研究者进行了几十万次模拟,看看在进化中什么样的人能够最后胜出。结果发现只要获胜的奖励足够地比冲突代价大,也就是在 r/c>3/2 的情况下(正是马克思说的50%的利润!),那么在进化中活到最后的全是过度自信者。
这个结果是可以理解的。过度自信者的竞争策略就是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如果恰好没人跟你争,你不就白白赢了一回么?就算有人争,也许他们还不如你。当那些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还在苦逼地计算得失概率的时候,过度自信者已经捷足先登了。这个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女最后落在了各方面条件非常一般的男生手里。它也许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输给野蛮的少数民族。
如此算来,这个世界属于爱冒险的人,它的运行规律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那些过度自信的人失败的次数也会比一般人更多,如果要死的话会死得非常快 — 但是只要他们没死,只要他们还在继续尝试,那么他们最终成功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大得多。
苹果教主乔布斯小时候第一次开公司要卖电路板,他的合伙人沃兹尼克表示反对,因为他合理地判断根本没有那么多人会买,公司不可能赚钱。但是教主说“好,就算赔钱也要办公司。在我们一生中,这是难得的创立公司的机会。”换句话说教主的创业决定根本不是精心计算出来的,而是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冒险而冒险。这种玩法居然没死,这似乎不能说明乔布斯的目光远大,而只能说明他的运气。而运气,本来就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1 by isynx on 十二月 20, 2012 - 4:59 下午
Quote
在下认为中国需要的就是海盗文化!
#2 by 林肯 on 八月 29, 2013 - 10:56 下午
Quote
Type your comment here
#3 by Dr. What on 十二月 20, 2012 - 5:36 下午
Quote
我觉得任何严肃的讨论里边最好不要提到电视节目里的事……除非就是为了讨论电视文化现象。什么非诚勿扰非你莫属非常了得非……里边有几个是真实案例的?都是演员(说好听一点)骗收视率赚广告费的。这种东西放到文章里感觉只会降低说服力。直接找学术文献就好了。
#4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21, 2012 - 6:04 上午
Quote
电视节目相当于提供了一个模拟真实决策的实验室。使用电视节目作为案例乃至数据分析的研究早已有之。实际上电视节目由于涉及到的真金白银数额较大,比心理学家用大学生做的实验可靠的多。“节目”的真正可恨之处在于一切都是编剧安排好的,而编剧并不了解真实世界。但现在流行的这些真人秀,恰恰是参与者有真正的决策自主权,这样其表现出来的规律就是值得研究和有代表性的。
#5 by s.s on 一月 9, 2013 - 4:13 下午
Quote
一场赌博无论输赢都意味着学习成本,要适应新环境。尤其是失败,可能会有生活的巨变,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啊
#6 by 何冠杰 on 十二月 20, 2012 - 9:43 下午
Quote
只要获胜的奖励足够地比冲突代价大,也就是在 r/c>3/2 的情况下(正是马克思说的50%的利润!),那么在进化中活到最后的全是过度自信者。
社会怎样能保证平均50%的利润呢?
#7 by 何冠杰 on 十二月 20, 2012 - 9:44 下午
Quote
只要获胜的奖励足够地比冲突代价大,也就是在 r/c>3/2 的情况下(正是马克思说的50%的利润!),那么在进化中活到最后的全是过度自信者。
社会怎样能保证平均50%的利润呢?
看了中国需要的不是海盗文化,而是海盗环境。
#8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21, 2012 - 6:12 上午
Quote
你说的这个有道理。创业风险已经很大了,如果政府再给一个额外的风险,那人们就更不乐意创业了。
#9 by shine on 十二月 20, 2012 - 10:52 下午
Quote
我和三楼的观点不一样,即使是安排的,事先预定的,还是会反映出土地民族的性格。
#10 by zbg on 十二月 21, 2012 - 12:40 上午
Quote
最后得出一个靠运气的结论么。。。。
其实还是要多尝试争取争取很多东西,但是在学校这种算平均绩点的情况下,选课选多了只会死得很难看(尽管如此,我还是有几门课是可以轻松虐别人的)。
#11 by rarenaturew on 十二月 21, 2012 - 1:50 上午
Quote
” 在 r/c>3/2 的情况下(正是马克思说的50%的利润!)”
怎么算出来的?
貌似计算不出来吧,因为我们需要知道获胜的概率,而获胜的概率也应该是随时间以及其他参数变化的。
#12 by lcn on 十二月 21, 2012 - 2:24 上午
Quote
其实,个中有个逻辑没有讲清楚。但凡做出创业的决定,必然是预计着赚钱的,即在有限信息范围内创业肯定是正收益的才会那么做,没有谁会傻到预计会亏钱还去往死里冲。而最后的成功与失败,很大程度的确取决于当初未曾考虑到的信息,也就是运气二字所体现的。至于有限信息计算收益为正跟自信之间怎么关联,则不好说;就好比你知道火能伤人所以不去玩火,那么创业前的有限决策信息跟“火能伤人”没有本质区别,不能说不玩火的人是过度自信。另外,海盗文化其实是游牧文化,而中国古代的耕种生活传统是很难游牧化的。
#13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21, 2012 - 6:17 上午
Quote
关键你愿意承担多大风险 — 即使这个风险概率已经告诉你了。“过度自信”在这里的定义就是能够承担的风险比别人大。
从真正的理性角度,只要平均收益率大于0,这件事就值得去做。而心理学证明一般人是不会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过度自信”,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只不过是比一般人更接近纯理性而已。
但也有一种真正的过度自信,就是在不知道平均收益率,甚至在明知道平均收益率小于0,还要去做。最后特别失败和特别成功的都是这种人。这就好比说中大奖的都是买彩票的人一样。如果这么算的话,那么那些特别成功的人士未必值得谨慎的人羡慕。
“创业”,不是一个人生的必须,本文说的不是人人都该冒险。本文说的是如果你创业,你就得冒这个险。
#14 by lcn on 十二月 21, 2012 - 7:59 上午
Quote
心理学的结论并不能直接用到创业的问题上面,不然,难道创业的人如果参加心理学实验的话都会选择高风险选项?创业本身是一个复合了各种情况的概念,信息和机会的有无,考虑了损失可能后的收益和收益率是否够高,到最后才是对方差的接受程度——投硬币1次可能不选择参与但投100次肯定参与。我觉得真正重要的还是是否有一个满足你收益和收益率的机会摆在你面前。
#15 by zyvalue on 十二月 21, 2012 - 11:19 上午
Quote
“从真正的理性角度,只要平均收益率大于0,这件事就值得去做” 我觉得这个也完全不对,一般而言,失败和成功的损失率和收益率如果是相同的,对一个人的生存因素改变是不对称的。比如你下身家开公司,失败了,你可能会饿死或者虽然不死流浪街头,这个时候你的预期寿命大大减少。如果你成功了,你的财富增加,预期寿命也增加,但是后者寿命增加的收益远小于前者减少的幅度。所以我认为,如果考虑所谓投资外效应和决策人的信息费用,是没有什么风险偏好的。
我们不能假设人是自私的,又说他们有不同的风险偏好,这有点自相矛盾 — 只是他们对风险认识的信息费用不同罢了(这可能由个人特质决定)。当然,有的人就是冒险家,冒险家的策略目前看来占优,这是完全可能的
#16 by lcn on 十二月 21, 2012 - 2:44 下午
Quote
博主没有任何地方隐含失败和成功率接近的信息,讨论的收益率只关乎期望。而且你说的拿预期寿命来作为人最重视的指标,基本不靠谱,人还珍视很多其他生活的指标。
假设人自私和假设不同人有不同风险偏好没有任何矛盾。后者跟你喜欢喝百事还是可口可乐没有本质区别,因为所谓风险偏好就是同样一件有风险的事情摆在人面前有多少人选择上还是不上而已,跟百事放人面前喝与不喝不是一样么?
#17 by Rayman on 十二月 27, 2012 - 10:06 上午
Quote
我看到的不是“如果你创业,你就得冒这个险”,而是“人们(特别是东方人)往往不敢冒险,而许多情况下,冒险的期望收益是正值,冒这样的险更容易获得成功。” 因此我觉得本文是暗示“我们不妨多冒点险”。
🙂
#18 by isynx on 十二月 21, 2012 - 4:34 上午
Quote
海盗坏境是一种恶劣的生存环境,我想这个条件应该已经满足了吧。
#19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21, 2012 - 6:14 上午
Quote
我想只要是自由市场经济,所谓“陌生人社会”,就是海盗环境了。
Pingback: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 学而时嘻之 | 探-路-随-想
#20 by zyvalue on 十二月 21, 2012 - 11:12 上午
Quote
“也就是在 r/c>3/2 的情况下(正是马克思说的50%的利润!)”
这个不对,这个利润很可能远低于50%,这需要考虑,竞争成功和失败的概率和无人竞争的概率分布
#21 by zyvalue on 十二月 21, 2012 - 11:25 上午
Quote
Type your comment here
当然也许冒险家认为它是50%
#22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21, 2012 - 2:29 下午
Quote
马克思这段话中的50%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也想了半天。最后考虑到后面那个300%的利润对应杀头的风险,我想50%的意思就是r/c=1.5。
#23 by david wang on 十二月 21, 2012 - 12:32 下午
Quote
在美国,基本生活可以保证,实在不行在麦当劳工作也可以开车吃面包。
在中国,没有基本生活做保证,承受风险能力明显差很多。
另外美国人愿意分享自己心得,创业心得的一些信息很容易找的到,中国都藏着掖着。几乎都自己撞得头破血流摸索。
单纯向别人学胆子大也不见得好的。
#24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21, 2012 - 2:30 下午
Quote
胆大还得善于适可而止,一看不行立即止损,完了再找下一个机会。
说道有利于创业的体制,我想资本主义最伟大的制度就是“有限责任公司” — 你不必把全部身家押上去。
Pingback: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 小瓢虫网
#25 by scarlet on 十二月 21, 2012 - 1:53 下午
Quote
好像上面的讨论都好理性,我个人很感谢楼主的文章,至少让我坚定了不断挑战折腾的信心,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是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尽管前路艰难。
大环境里大家一般都冷眼看创业者,因为自己也想做但是不一定敢去承担风险,所以对折腾尝试的人常常抱有冷眼旁观的态度,看着他哪一天会被失败和现实打击的一蹶不振。如果不幸这个冒险者成功了,心理又会有些五味杂陈的感觉。
说的有些ironic,不过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大家对创业者的态度多半是打击而不是鼓励。所以往往创业者看起来的过度自信,都是为了有足够强大的信念来对抗压力山大的唱衰。
哈,最后还要谢谢楼主!这么暖心的创业者心灵抚慰,看着让人开心呀!
#26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21, 2012 - 2:27 下午
Quote
哈哈,不必客气:)你说的完全就是此文要说的。
#27 by bingo on 十二月 21, 2012 - 2:30 下午
Quote
还用算法
#28 by quanyu on 十二月 21, 2012 - 3:53 下午
Quote
光脚不怕穿鞋的。孑然一身如乔布斯的人+一定的见识才早就这样激进的选择。
比如我刚毕业的时候想的是:反正我啥也不会,找个工作也很烂,还不如好好学习提高一下层次,迈一个门槛。所以无论周围的人怎么逼迫我,甚至用非常激进的逼迫手段我都没有动摇。
而换个情况,一个普通资产200万人民币的市民家庭,会有多少人愿意用这200万去搏50%可能的资产翻倍机会呢?反正我是不会。因为这可能意味着老人失去就医能力,孩子失去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以及永远无法翻身的低质量生活。
想到博主以前关于保险的一篇文章,输不起应该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吧。
博主前面说到止损,其实止损是很难把握的,一件事情成功的概率也很难分析出来。具体到某件事情上,脱离了具体情况的分析,谁敢说它成功的概率就是50%而不是10%呢?一般人恐怕没有这个能力去评估吧。
#29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22, 2012 - 5:48 下午
Quote
这个“光脚不怕穿鞋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有本书The Innovator’s Dilemma 还特别讨论了这个现象。在一个公司刚刚创办初期因为没有什么可失去的,非常敢于创新,而有了一定的身家之后反而以模仿为主,不敢冒险了。
但不敢冒险是大公司的劣势 — 这就是为什么大公司最后会慢慢消亡。正确的做法是公司做大以后也要想办法继续尝试新东西,继续冒险。可是这对大公司来说很难,因为其创业之初建立的那一套行之有效的东西很难放弃,也就是吴军在《浪潮之巅》里提到的“公司的DNA”。于是大公司几乎必然会被新兴的小公司取代。
#30 by quanyu on 十二月 21, 2012 - 4:02 下午
Quote
在中国,像乔布斯小时候一样社会地位的应该是山里喝水上学吃饭都成问题的屌丝了。这就是美国屌丝和中国屌丝的区别,美国条件差点的还有受到教育、产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可能,加上他本来就基本是最底层,没什么可失去的了,最差也就这样了吧?乔布斯这种受教育的程度+儿时社会地位,在中国似乎很难出现,符合教育程度的是输不起的中产阶级,符合社会地位的是几乎毫无头脑的人群。
#31 by relaxfox on 十二月 21, 2012 - 7:39 下午
Quote
假如所有人都是过度自信者的话,活到最后的会不会是运气最好的?
#32 by relaxfox on 十二月 21, 2012 - 8:33 下午
Quote
假设每个人都是过度自信者,能活到最后的是运气最好的那个?(而不是最谨慎的那个?) 如果有三个群体,分别代表畏缩的,谨慎的,过度自信的。在生存竞争中哪个群体会更容易胜出呢?
#33 by doodle on 十二月 22, 2012 - 12:03 上午
Quote
成功人士据说都有冒险基因?
#34 by 邱小石 on 十二月 22, 2012 - 10:42 上午
Quote
本來就是這樣,中國也有非常樸素的俗話“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美國人早就總結了,如果一件事成功需要三個要素,那些真正能成功的人在只掌握一個要素的時候就行動了,而失敗者會等三個要素都湊齊才行動,實際上,永遠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機會早就失去了。至於上面有人說的中國人不如美國人愛冒險是因為社會保障不好,我笑了,這是標準的倒果為因思維。一、冒險的概念本來就是贏就滿盤,輸就精光。有了保障輸了不疼不癢的“冒險”,我連聽都沒聽過。二、美國人的保障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去翻翻美國經濟史,人家歷史上數次經濟蕭條多少資本家商人自殺。事實上美國取得現在的地位是二戰以後的事了,而他們的冒險精神早在美國還是一片荒蕪的時候就開始了。第一批去美國淘金的人,很多都死無全屍,他們問誰要保障?而這種冒險精神,中國在任何時代從來也沒有出現過。
#35 by quanyu on 十二月 22, 2012 - 2:10 下午
Quote
邱小石所说的所谓的冒险是把全家人都搭进去一起冒险吗?自己死无全尸对于实现理想的决心来说,实在没什么可怕的。自己痛苦没什么痛苦,看着亲人痛苦才真的无助难受。很多中国创业成功的人,不是全家都有冒险精神(一般只有夫妻二人),就是有退路(失败了好歹能找个工作糊口),要不然就是光棍儿。我想知道早期去美国淘金的人是不是都是高富帅和衣食无忧拖家带口的中产阶级。经济萧条谁都不好过,资本家只是心理落差大无法接受而已,不是什么满盘皆输自杀。随便拾掇一下家里的东西,好歹也能过个中产阶级的日子,老婆儿子是饿不死的。
#36 by 海盗电台 on 十二月 22, 2012 - 2:35 下午
Quote
Type your comment here
#37 by isynx on 十二月 22, 2012 - 3:56 下午
Quote
我的意思是崇尚冒险精神和进攻性。
#38 by 小劳 on 十二月 23, 2012 - 10:47 下午
Quote
我就是一个创业者,明确来说,现在是二次创业了。第一次创业在9年前,失败得很惨。但我没有后悔过,即便现在处于艰难时期,我对于创业的想法始终没有动摇过。这就是创业者选择的人生,不断面对挫折和失败,然后每一次从挫折和失败中强壮起来,最终路途才会越走越顺。能人所不能,敢人所不敢,这样才配得比芸芸众生获得更绚丽的人生。
#39 by 包包 on 十二月 25, 2012 - 12:32 上午
Quote
系咪羊城網嘅小勞啊~
世界真系細………..
#40 by Fan He on 十二月 24, 2012 - 8:00 上午
Quote
如果真正理性,就应该能够计算入获得的利润期望,理性的行为就是开始做。结果行为还是和overconfident的人一样。
#41 by 包包 on 十二月 25, 2012 - 12:36 上午
Quote
事實也是這樣的~
我的一個過度自信的師弟~
現在月入5萬以上了….
#42 by kidault on 十二月 25, 2012 - 10:02 下午
Quote
不过事实可能也是“那样”。拿乔帮主来说吧,也许就是因为过度自信让他03年确诊后寄望于各种替代疗法而延误病情。
#43 by zyvalue on 十二月 26, 2012 - 9:42 上午
Quote
Type your comment here
呵呵,这可以算1/n个依据,事实上,老马那点理论浅显的很,正是因为含糊不清,乱用术语,不可证伪而搞得包罗万象
#44 by zyvalue on 十二月 28, 2012 - 12:24 下午
Quote
Type your comment here
呵呵,我只是举了金钱收益之外一个例子而已啊。你难道没发现博主只算了金钱收益,就说该干还是不该干,或者说人有不同偏好,因为期望(金钱)收益相同,有的干有的不干。
#45 by zyvalue on 十二月 28, 2012 - 12:26 下午
Quote
还有,偏好这种事情不应该作为理论变量,太主观,很难度量,无法验证,不可证伪。icn不懂,博主是学物理的,不可能不懂
#46 by zyvalue on 十二月 28, 2012 - 12:49 下午
Quote
Type your comment here
不敢冒险,既不是大公司衰败的必要也不是充分条件。我可以举一个反例。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萨维,从头到尾,从无到有(从巴菲特接管算起)都是尽可能的规避风险,宁可不做赔钱也要把风险清除掉(GeneralRE)。巴菲特从不冒险,他怎么一度是世界首富,现在还排名第二呢。
呵呵,大公司的衰败多复杂的事,最可能的还是too big to manange,复杂度与规模增长正相关,管理失败,当然包括继任者的选择等等
#47 by zyvalue on 十二月 28, 2012 - 12:53 下午
Quote
必要条件的反例就不必举了吧,博主都这么说
#48 by 波波了 on 十二月 29, 2012 - 1:05 上午
Quote
纳什理论是不是也是分析这个!?
#49 by 岚星 on 十二月 30, 2012 - 1:36 下午
Quote
把这篇结论提炼一下……怎么感觉是“在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能承担更多风险的人(按11楼,这是 过度自信 的定义)更容易创业成功”……这不成了废话……
#50 by GGzhu on 一月 1, 2013 - 1:17 下午
Quote
这篇文章表达的内容是:创业=冒险+运气。
创业成败不是人决定的,是运气决定的,自己能做的只是决定是否去冒险。
人对一件事只能做出两种选择:谨慎(保守)还是冒险。
这时我才理解作者另一篇文章中说的“你不可能在对待一件事情上既积极又保守。”。
高素质资本家,创业者,纯理性思维都是冒险者。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读书笔记
http://blog.csdn.net/gevolution90/article/details/8457077
#51 by 迷你无线键盘 on 一月 6, 2013 - 12:43 下午
Quote
觉得很不粗的哦
#52 by allrh on 一月 8, 2013 - 2:44 下午
Quote
额,这篇文章似乎没考虑“过度自信”这一特质在人际关系中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国情还是不一样的啊!
#53 by Yangtwotwo on 七月 23, 2013 - 4:47 下午
Quote
对.
Pingback: 两周精选(0) | zpp5359
#54 by cloudszhang on 一月 16, 2013 - 1:35 下午
Quote
我正在学习写作,你的文章是我分析和学习的榜样。
我认为Dominic 的实验好像没法证明过度自信能导致增加生存的几率。我的理解是这样的:r将决定生存和繁育机会。竞争的话,有可能增加r,也有可能降低r。人们是否竞争,依赖于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能力值的判断。认为能争胜的话,就竞争。
我认为这个实验有两个地方不明确,
1. 竞争的动机,如果保持自己的适应值就可以存活下来,那么所有个体都没有必要竞争,如果保持当前的适应值无法存活下来,那么所有的个体都要参与竞争,不管对能力值的判断如何。所以,是否竞争,是不是不仅依赖于对自己能力值的判断如何,还依赖于代价函数具体是什么样的?
2. 统计结果,貌似只要竞争,就可能损失r,所以不竞争,看着周围的人以一定的概率去损失,存活下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不知道原文是怎么样的,仅就写作而言,我认为这个故事无法说明本文的重点。
#55 by Yangtwotwo on 七月 23, 2013 - 4:45 下午
Quote
我也觉得这个模型缺乏说服力,对现实的模拟太简单了.
#56 by xqfy.com on 一月 20, 2013 - 4:47 下午
Quote
不错。支持下
Pingback: 網路叛客 - 過度自信是創業者的通行證
#57 by klb3713 on 一月 22, 2013 - 10:32 上午
Quote
被题目吸引进来,看完后觉得还是老道理新表达,收集了更多的材料。文章对不懂的人来说写得不错,对懂的人么……就有点标题党了……
#58 by 康华岳 on 二月 2, 2013 - 1:31 下午
Quote
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转)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767868/
原作者已出书《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http://product.dangdang.com/main/product.aspx?product_id=22819241
若得同人老师您们的推荐 必定功德无量 造福那些英语学习于水深火热中的同学!
#59 by zhenguanxi on 二月 24, 2013 - 6:33 下午
Quote
我觉得这一现象可以用生存环境的快速改善和随之产生的进化迟滞现象来解释,即便是现在的中国,人的生存环境也比丛林要好得多,所以才会产生所有人都同时显得过于保守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当然给人感觉胆越大越好,考虑到进化已经停止,所以这样的情况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将一直持续,但这只是局部规律,不能无限延拓,因为自信过度过度死掉的人也不少。
#60 by lxw on 三月 25, 2013 - 2:58 上午
Quote
很简单啊~·过度自信就是感性;谨慎就是理性。
遇事度而取之,万事皆然~
每个人都会度一下,然后决定搏不搏。
楼主所谓的过度自信就是那些啥也不考虑就一冲到底的人,那叫偏执狂,这种人能成功,那是因为基数大,因为总有人不安于现状,就算概率再小,也总有极少的人正好撞到了正确的方向上。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只看那些活着的,更要看到那些挂掉的。你如何保证你就在那个小概率里面呢?
所以世界不是属于冒险者的,而是属于上帝眷顾着的冒险者的。胆小的固然饿的很,胆大的有撑着的,但大多数都摔死了。所以楼主说的通行证还有别名叫死亡证。
至于到底要不要过度自信呢,那当然是必然的,因为你已经有创业者的属性,那就是那一群胆大的了。上帝已经发给你一本证明,是通行证或是死亡证还不知道,过度自信也许会挂,但不自信挂的更快。
所以祝福那些创业者们:勇往直前吧!证书已经到手,光明就在前方,只要更坚定,更执着,就能触摸到希望。
#61 by v5折扣 on 九月 24, 2013 - 11:13 下午
Quote
http://zhi.v5zk.com 京东特价,超值不断,先到先得
Pingback: 一般人谈创业,只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 – itot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