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苹果公布的 iPhone 我有点震撼,一时之中整天找相关文章看。自从98年家里买了计算机之后我再也没对任何电子产品产生过渴望:我不需要30G容量的mp3,我不用手机上网, 我不用所谓PDA看文档,我拒绝看火柴盒屏幕上的电影。但我现在是真想要一个iPhone。Steve Jobs 讲话中引用了一句话,大意说真做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做硬件。iPhone 不是什么 iPod+手机,在我看来它是新一代的计算机。今天思绪难平,谈谈对未来技术进步的一点想法,希望抛砖引玉。
我觉得技术进步可以分为两种,姑且称为”硬的技术”和”软的技术”。所谓硬的技术就是比如说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或者说人类学会用电这样的突破;所谓软的技术就是比如说有了电以后发明电动机,电梯,吸尘器这样的技术。硬的技术是软的技术的基础和平台。
技术进步有一个规律是这样的,一旦有了新的硬的技术,在这个平台上所能发明的软的技术会迅速被发明出来。在博物馆看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其制作的精美程度 拿到现在有数字机床的时代也不逊色,古人一旦学会冶炼青铜,可以迅速在这个平台上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再比如说没有石英钟时代的机械钟表,圆明园的大水 法,今天的人看了也会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那个时代没有电,但是没有电条件下所能发明的东西基本都被发明出来了。
一旦有了电,发电用电技术成熟之后,在电力平台上的东西也基本上都被发明出来了,比如说洗衣机,吸尘器,电梯等等。
因此真正的技术突破是”硬的技术”方面的突破。过去几十年这方面的突破就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现在的情况是,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上所能发明的东西还没有, 但是很快就会,被完全发明出来。之所以还没有被完全发明出来,是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已经接近成熟了。正如电力技术成熟的标志是一个接 通到每家每户保证稳定供应的电网,我以为信息技术成熟的标志是如下三点:
1。绝大多数人,也就是所有能用上电的人,都能容易地使 用互联网。wikipedia, digg, myspace 这样的所谓 web2.0 网站的出现条件不是”有了网络”,而是”有了有足够多用户的网络”。是用户数量的量变促成了网络概念的质变。这个不是技术问题,是经济和时间问题。
2。无线的,几乎无限的,带宽。这里所说的”无限”,意思是说这么大就足够用了,再大也没意义了。我国目前测试的”下一代互联网”已经达到了几秒钟下载 一部DVD的水平,这已经足够了。什么4G 手机网络,什么802.11i,可能过几年就普及了。Youtube 现在的成功就是推出了适应宽带的服务,昨天的消息 Netflix 也开始提供在线电影了。国内可能更先进,网络电视已经开始试点了。日本手机视频电话据说已经普及。
3。便宜的海量存储。 这是google给每个用户提供将近3G存储空间的物质条件。新的存储技术现在还有很多在概念阶段,但是10年之内有重大突破是可以预计的。
不用特别乐观就可以预计这三个条件在十年之内将全部实现。iPhone 的出现是一个阶段性的标志,它代表了一个新产品的开始,正如苹果说的,过去30年只是一个开始。
数年前的电视广告说”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现在这三个已经变成一个,但看看我们每天出门身上带着的东西,钥匙,钱包,手机,U盘,手表,还是 一大堆。把所有这些东西,包括信用卡,驾照都做成一个,已经不是技术问题。完全是用户习惯,不同行业间协议,政府法规的问题。趋势是东西应该越来越少。在 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只带一个东西。
只要带宽和网站空间足够,不远将来人们的工作习惯必然是把什么东西都在网上进行,google docs and spreadsheets 是这方面的先行者,powerpoint 目前带宽不允许,上传图片什么的太费时间。如果3秒钟下载一个DVD电影,用户就根本没必要在本地硬盘保留任何东西,甚至操作系统也可以远程运行,所有个 人电脑都仅仅是终端,所有程序都在网上运行(这样当然就都是正版的了)。这样一来可能结果是我们在任何一台电脑效果都一样,随时随地可以干自己的事情。
去年纽约时报杂志曾经有一篇长文讨论把人类所出版过的所有书籍,所有报纸杂志,所有电影,所有音乐甚至所有网页都放在网上保存的可能性,其结论大概是就 算用目前的技术,也可以做到只需要一个小型图书馆那么大的楼就可以把这些”人类的所有知识”都保存下来。中学课本上说的”口袋图书馆”是缺乏远见的,正确 的概念是全世界只有一个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目前这件事 google 和斯坦福大学,包括国内的超星图书馆都在做,主要的困难不是技术,而是版权。
也许十年之内就可以实现所有人都”知道”所有的知识,所有人都可以随时和所有人高清晰视频交流,所有人都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到时候知识不是力量,使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才是力量。
但是这一切都实现了又能怎么样呢?千里眼顺风耳在西游记里面只能算不起眼的小角色。你什么都知道,你还不是得自己做饭洗衣服?过去几十年的技术进步是在 信息方面的进步,真正对日常生活产生”硬影响”的东西,比如说汽车电梯洗衣机这些东西,早就发明了。我想猜测一下为了会有什么”硬的技术”突破,能够像信 息技术和电力一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杨振宁现在整天谈爱情,以前曾经整天谈生物,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不知道害了多少好青年。 我觉得生物制药方面不太可能成为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硬”发明。现在本来绝大多数人就都是健康的,人民身体健康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社会问题。生物 要想大幅度改变人类生活,赚大钱,必须走锦上添花的路线。比如说发明一种聪明药,或者让人变年轻的药,或者让人变漂亮的药,我国”企业家”显然深知这个道 理。但是这三种药是很难被发明出来的。
伯柯利以前那个华人校长曾经认为下一个突破是纳米技术,我觉得他显然过高估计了纳米的潜力,同时过低估计了信息技术的寿命。纳米到底能干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情?进入人体内做手术的微型机器人?现在大机器人还做不出来呢。纳米,是骗风险投资的炒作概念。
什么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机这些东西我也不看好。
一个可能的,也是必须的突破方向是电池,充一次电只能用几个小时的计算机有点荒诞,电池已经成为制约技术进步的瓶颈。更重要的是有了电池才能有电动汽车。但电池本身不能算特别”硬”的技术突破。
如果未来30年之内物理学没有重大突破(也就是说没有发现超时空传输之类的的理论),那么我认为唯一可能的硬技术突破在人工智能方面,也就是机器人。目 前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技术正在起步发展之中,这是前提条件。人工智能理论需要创新,需要牛人,但我对这个领域了解很少,不敢胡说。
现在机器人吸尘器也上市了,上周在 digg 上看到有篇文章说已经出了能做擦桌子洗碗的机器人,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韩国政府可能打算赌这个方向,记得有篇报道说韩国好像要在20年之内在家庭普及机器人。
出了 iMac, iPod, iTV, iPhone 之后苹果的的下一个产品是什么呢?iCar? iBike? 我希望是 iRobot。不过这已经不可能,因为 iRobot 已经是一家纳斯达柯上市公司的名字,该公司就是做机器人的,目前该公司有两种机器人吸尘器在市场上,不过都不叫 iVaccum,呵呵。
#1 by Ann on 1月 4, 2010 - 8:58 下午
Quote
佩服你的独特视角!
#2 by 被讥笑为科学主义者的人 on 2月 10, 2010 - 3:42 下午
Quote
此文的看法和我非常一致。我很少遇见这样的人。
#3 by chenlin on 2月 16, 2013 - 9:23 下午
Quote
同意
#4 by feiqu on 2月 13, 2010 - 1:22 上午
Quote
其实生物上的新硬件已经初露端倪,就是最近大行其道的iPS技术,它可把动物(人)的成体细胞重编程成为具有全能性的胚胎干细胞,用这样的干细胞可以个体化的、源源不断的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各种健康的功能细胞,这样聪明、长生以及美貌都也不在话下了,21世纪也许真的是生物的世纪。
iPS技术及机理的研究的发展简直可以说是飞速,据预计,起码十到二十年之内,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就将被攻克。
如果博主感兴趣可以和在下讨论,我就是做这个的,呵呵。
#5 by 同人于野 on 2月 14, 2010 - 4:01 下午
Quote
我很感兴趣:) 我理解现在对于干细胞的研究还远远没到能有任何奇迹级应用的程度,据说甚至连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特效治疗也没有过。但我对 iPS 一无所知,如果真的“十到二十年之内,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疾病就将被攻克”,然后远期可以发明聪明和长生不老药,那的确可以说21世纪真是生物的世纪!
#6 by 包包 on 2月 24, 2013 - 12:28 下午
Quote
其實幹細胞療法還是要解決容易致癌的問題。。。。
#7 by xphbsy on 1月 30, 2014 - 5:45 下午
Quote
要真是这样的话,未来世界上就没有笨人丑人了,共产主义就要实现了,哈哈
#8 by feiqu on 2月 14, 2010 - 10:07 下午
Quote
iPS cell 的划时代意义是规避了免疫排斥,用你自己的细胞治你自己的病。06年YAMANAKA用把4个基因Sox2、Klf4、Oct4和c-Myc用病毒载体同时转入小鼠的成纤维细胞,经过十多天的特殊培养,得到了各个特征都与胚胎干细胞完全一样的iPS(induced pluripotency stem cell)细胞,这种细胞完全可以再分化成各种细胞再放回到你自己的体内以替代老化或有病的细胞,07年就有用这种技术治疗小鼠镰刀状贫血的报道。07年人的iPS细胞被得到,09年无基因插入的人iPS细胞被得到,大大提高了iPS的安全性。值得一提的是人的这两个工作都是一个中国女科研工作者俞君英做的(W isconsin University)。iPS技术的发展之快简直另人乍舌!白血病的治疗已经在议事日程上了,我们实验室也在做地中海式贫血的iPS研究。
其实之前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对于其他治疗手段也可以算得上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近些年来的医药发展还是很快的,比如lupus,30年前死亡率是53%,现在生存率在97%,这还是在没有什么新的特效药发明的情况下发生的(当然还没有根治的方法)。
生物医药并不是什么锦上添花的事,普通人群并不是象看上去那么健康,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您知道非洲大陆人群的平均寿命不到40吗?如能研制出有效价廉的艾滋疫苗就可以大大提高这个数字。而且,每个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到时候各种退行性病变就会无可避免的找上门来,这就是为什么再生医学那么火的原因。
而且生物还有其他方面可以在未来改变世界,比如人工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光能的利用率达到42%,现在哪一款太阳能电池可以望其项背?这才是生物能源开发的王道。还有现代组织工程,可以在实验室培养出无论质感和营养都一样甚至更好的人造肉,如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畜牧业就可以休矣了,减少碳排、保护动物还能调节营养。
物理学家统统看不起生物,这我理解,生物确实理论性不强,要探索宇宙的秘密还是要靠物理,但生物还是很有用的,其实是太有用了。搞生物的人老喜欢问这有什么用?而很少问这是为什么?更少有人问这里面的内在规律是什么?所以搞着搞着我就会想,我这是在搞科学吗?然后沮丧一阵子。
#9 by Z on 2月 28, 2010 - 2:13 下午
Quote
同时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安全~
#10 by rui on 4月 14, 2010 - 7:10 下午
Quote
我觉得博主提出的电池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小体积高容量的储能体甚至是自发的能源提供体非常重要啊。
#11 by maowy on 6月 2, 2010 - 2:20 下午
Quote
结果是iPad…
#12 by agile on 8月 4, 2010 - 3:22 下午
Quote
看来feiyu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啊,而且肯定是生物方面的牛人,知识面很广,学习了。。
#13 by David on 9月 1, 2010 - 9:45 上午
Quote
feiqu,这个宣传更像是在做广告的。。。。。。。。。。。
#14 by ggsddu on 9月 2, 2010 - 9:21 下午
Quote
你好,这个观点很好,我也认为电池是一个问题。还有就是我在我的博客里转载你的文章,在末尾附上本页面的链接,不知道这样允许吗?
#15 by 同人于野 on 9月 3, 2010 - 1:17 下午
Quote
可以转载,谢谢!
#16 by bruticus on 10月 5, 2010 - 4:40 下午
Quote
电池技术是很大的瓶颈
如果便携式设备上的电池技术获得突破
超级计算机就可以放到口袋里了
便携式设备最大的瓶颈就是功耗的控制(主要是电源的限制)
其次是散热,如果有了强大的电源,微机电的空调也就可以应用
散热就不是问题了
但是电池技术要获得质的飞跃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科技从实验室到广泛应用,需要20年的时间,现在还没有理想的电池技术被发明出来
#17 by Fleeting Years on 6月 12, 2011 - 3:34 下午
Quote
重翻旧文。看到这一篇感慨万分。
IPhone已经准备出第5代,从面世开始到现在已经极大的改变了智能手机的面貌。
“用户就根本没必要在本地硬盘保留任何东西,甚至操作系统也可以远程运行,所有个 人电脑都仅仅是终端,所有程序都在网上运行(这样当然就都是正版的了)。”这个已经开始实现,ChromeBook正在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新的天空。
各个数据处理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可惜智能机器人还是没影的事情啊。:-)
#18 by zake on 8月 10, 2011 - 11:02 下午
Quote
我想请教一个问题:
看看80年代的日本政府产业振兴计划,感觉日本完全赌对了新兴产业,这比20世纪日本在现代化制造业上长期落后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问题来了:为嘛日本的很多核心的新产业,比如信息产业没有与美国平起平坐?
#19 by 同人于野 on 8月 14, 2011 - 12:34 下午
Quote
这个问题建议读吴军的《浪潮之巅》,这是一本非常牛B的书。
#20 by 汪智沛 on 10月 22, 2011 - 11:36 上午
Quote
没错的,人工智能在你这篇文章出来四年之后,已经由苹果的 Siri 揭开了序幕。
#21 by isynx on 10月 23, 2011 - 5:24 上午
Quote
个人认为人工智能的运行方式将会越来越近似生物大脑。
#22 by 章弼遒 on 9月 16, 2012 - 1:27 上午
Quote
是的。《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这样一门研究生课程,就是研究这个的。
#23 by floe on 11月 19, 2011 - 12:52 上午
Quote
没看懂iphone有啥科技突破
Pingback: 我與Siri的一週。 My Week with Siri. | Nooidea.com | 装傻充愣
#24 by booksfox on 11月 26, 2013 - 5:06 下午
Quote
楼主的文章见解独到,很有前瞻性。
新能源技术,是下一个硬突破。这里的新能源不是核电,风电,这些,而是新的能源提供方式,从蒸汽,到电力,到新能源。。
#25 by MRJin on 6月 23, 2015 - 10:56 上午
Quote
把人类所有知识放到一个图书馆的意义不小,但怎样能把知识放入人脑是个大课题,同步到云端有什么了不起,同步到自己脑子里才是正经。
#26 by kentliu on 11月 15, 2015 - 12:48 上午
Quote
现在都到这篇文章,感觉佩服至极!同人兄对人工智能如果有新的见解,辛苦分享啊!
#27 by 两条枪 on 8月 15, 2016 - 10:59 上午
Quote
作为一个非技术人员,想关注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有什么好的网站或博客可以推荐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