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博客不如看报纸,看报纸不如看杂志,看杂志不如看书。凡是有这种思想的人,都是极度自私的人。
他们贪图时间。Harlan Coben (在一本小说中)说,无法想象会有人会去看那些记载博主衣食住行的博客。默多克坐拥新闻帝国,但他每天只看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而且只看头版。 Taleb 在 The Black Swan 中说,他已经决心再也不看报纸和杂志,只看书了:因为新闻都是垃圾。
接受信息的 效率是可以量化的。本文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思维密集度”。比如一个人以正常的思维速度边想边说一个小时,那么听他说这一小时话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思维密集 度就是1. 然而写文章就完全不同,可能需要经过修改和润色,一个小时写出来的文章,可能别人5分钟就看完了,那么这篇文章的思维密集度就是12.
思维密集度 = 准备这个读物需要的总时间 / 阅读这个读物需要的时间
写一本好书可能需要作者从搜集材料开始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如果读者两个晚上看完,那么这本书的思维密集度可能达到几百。
显然,看一个具有高思维密集度的东西是很令人窃喜的事情。你一个电影从编剧到道具可能不知道投入了多少时间和金钱,而我边吃饭边看,看完直接删除了。可 以想象如果一本费劲写出来的书不被出版,只有一个编辑随手翻了15分钟就扔进垃圾桶,作者在思维密集度的交易中的损失是多么巨大。
我是一个相当无私的人,因为我每天至少有一两个小时在网上看军事论坛和google reader。为了获得一点效率上的安慰,我把网上的文章进一步细分,并坚持认为博客文章的思维密集度应该高于论坛。
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多,因此时间不是金钱。时间是围棋:你走一手,牛人也走一手,牛人获胜并不是因为他走比你多,而是他每一手都走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执 行这样的效率,需要钢铁般的意志。谁能做到不看无聊的文章,谁能做到不去刷新网页,谁能做到不看电视新闻?牛人都能做到。
我最近读书的思维密集度较高,基本上都是英文的nonfiction。这些书写的相当精密严谨,后面往往附着很长的注记和参考文献,显示作者做好了家庭作业。表面上看,你牛人只做最重要的事,可你考据出来的细节我根本不感兴趣,我赚了。
然而事实是这些细节都是牛人的秘书提供的。格林斯潘写 The Age of Turbulence,据说基本是在浴缸里用铅笔在卡片上完成,手稿都是湿漉漉的。Mahbubani 在 The New Asian Hemisphere 这本书的感谢部分透露了牛人写书的写法:他写的时候只提供思想,句子中有大量的空白,留给秘书去补充具体数字和细节。T. Friedman 写世界是平的,有一个秘书团队支持。就连娱乐人物 Al Franken 写书讽刺美国政治,都有一整个研究生团队为他工作。牛人负责用20%的时间完成一本书的80%,秘书用80%的时间去完成剩下的20%。在这场作者与读者 思维密集度的战争中,牛人仍然取胜。
我以前的老板,以前在国家实验室有个秘书。他不喜欢输入公式,于是他手写论文,秘书帮他变成 Latex,估计还顺带修改语法和拼写。然而大多数人都没秘书。进一步自我安慰,也许只要所有读者阅读一篇论文的时间加起来超过作者写这篇论文的时间,这篇论文就算赢了吧!
我写这篇小文费时一小时,所以只要你阅读此文的时间少于1小时,你就赢了思维密集度。鉴于有将近400人通过 google reader 订阅了这个博客,只要你阅读此文的时间超过10秒,我敢说我也赢了:)
#1 by linlin on 十二月 7, 2009 - 2:48 下午
Quote
V. Good.
#2 by 盖文张 on 二月 25, 2010 - 6:47 下午
Quote
你这个提法很好,看思维密度高的文章或电影总是比较容易让人兴奋和满足的。
大量的新闻和信息确实是鸡肋,但问题是,这个匆匆忙忙的供给世界里,大多数记者/作者看起来像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没有好的机制可以保障他们静下心来写出思维密度高的文章,编出好看的故事。
#3 by Venus on 四月 13, 2010 - 5:53 下午
Quote
极度自私的说法有点太过了吧,因为我这次自私不等于我下次不无私,吸收了别人的密度高的思维,是为了贡献给别人密度更高的。就好比自然界的食物链。
#4 by johnjeang on 四月 30, 2010 - 12:34 上午
Quote
come on
#5 by Judy on 五月 8, 2010 - 3:50 上午
Quote
能夠把閱讀的質量這樣數據化,我真是拜服了。
此外,旁徵博引,舉例歷歷,足證功力深厚。
我想,你很可能是閱讀達人第一名。更可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佩服至極。
我一定會常常上來閱讀你的最新寫作。
謝謝你。
#6 by lan on 七月 19, 2010 - 5:11 下午
Quote
不看无聊的文章,谁能做到不去刷新网页,谁能做到不看电视新闻?我都能,但我不是牛人。我只作对自己思维有益的事情
#7 by joanne on 七月 29, 2010 - 2:47 下午
Quote
good you win
#8 by HermitBaby on 十二月 20, 2010 - 11:37 下午
Quote
从豆瓣九点的一篇文章过来,然后顺着后面的Similar post一直点,印证了推荐机制的不错,5篇中总有一两篇极度感兴趣.其实说简单些,就是一个要事优先的原择,懂得选择最优秀最值得的东西.
#9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21, 2010 - 2:30 下午
Quote
这个 similar post 主要是关键词匹配,它对中文支持的不是很好,但有时候也真能整对一些。
#10 by Rleex on 二月 15, 2011 - 4:29 下午
Quote
这是一个软件?
#11 by 200 on 十二月 22, 2010 - 8:09 下午
Quote
受益匪浅,给了另一个看事物的角度
Pingback: 博客《学而时嘻之》摘抄 « 星界风暴
#12 by sulikov on 七月 28, 2011 - 9:41 下午
Quote
毛新宇的1000000000/1比伏尔泰的10/10 的思维密度还要小吧
#13 by MFWGLDF on 八月 3, 2011 - 11:44 下午
Quote
有没有想过,每本书的密度都不同。名著和流行读物的区别,正在于思维密度。因此,挖掘思维密度高的书籍,越高越难找,所以查找也成为了问题。
#14 by Pencilman on 十月 21, 2011 - 11:49 上午
Quote
的确,我们完成一篇文章的时间是相当长的,而且最无法忍受的是,最辉煌的思想只花费了我们极少的时间,而作文却花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但文章还是要写,不然以后回过头来看时会感到很空洞。我们现在头脑中有一些自以为很了不起的想法那是因为我们现在融入了相对应的思考环境中,以后如果只看光秃秃的思想记录便会感到很无趣,所以我们要以写博客的形式把这些想法充实,编码,深入内心。而且,这样方便其他人阅读。但码字始终占用着我们的时间,我们如何度过这煎熬的痛苦时间?唯有将痛苦隐藏于有趣之后,wordplay也是锻炼思维的一种有趣方式
#15 by 或跃在渊 on 七月 3, 2012 - 8:15 下午
Quote
呵呵,姚晨、谢娜发条微博几百万人看到,她们岂不是地球上思维密集度最高的人。。。
#16 by Elaine on 八月 20, 2012 - 12:10 下午
Quote
其实在海量博客中,找到一篇博客,这个我们可以算作是搜索密集度吗? 我喜欢LZ的思维能力,让我想到,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物和理的,依然最牛B
#17 by uuu2www on 八月 20, 2012 - 11:58 下午
Quote
哎,有些书籍思维密度比黑洞还高,每一句话、一个词、字眼都需要反复咀嚼半天,亦不能参透其意,也是令人索然无味的。
#18 by zhenguanxi on 二月 27, 2013 - 2:30 下午
Quote
大部分时候作者和读者是双赢的吧,输赢主要存在于作者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别人花较少时间写的书思维密集度更高,并因此拥有共多的读者,那他就赢了;别人一直在读思维密集度高的作品,而你都在读垃圾,那你就输了。当然,有的时候作者和读者之间也存在输赢关系,比如大家都说泰囧好看,我也就跟着去看了,结果看完觉得就是一坨垃圾,不仅花了时间,还花了钱,考虑到它票房又那么好,我算是输的比较彻底,自那以后我再也不会相信国产电影的宣传,也不会去影院看国产电影,不知道这输的又是谁?
#19 by Shuang on 十一月 2, 2015 - 12:19 上午
Quote
1/1和10/10的思维密集度在数字上是一样的,10/20的思维密集度却更低,光看数字也说不出哪个对读者收获更大吧
#20 by sdxhff on 六月 24, 2016 - 6:55 下午
Quote
同意楼上,计算方法不严谨,但我喜欢这个类似阅读性价比的概念,我也是很贪时间的人,一直梦想有荷敏恩的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