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colm Gladwell 是个很会写书的,记者。我感觉他一共就写过三本书:The Tipping Point, Blink,和 Outliers。这三本书的共同特点是一本比一本流行,一出来就成为热门话题。
Outliers 这本书,我们小镇(一共才不到十万人口)的公共图书馆一次就买了8本,因为太热门,借阅一次只给一周时间(一般的书是三周),结果过了两个月仍然有二三十 人排着队等。这本书的书评是铺天盖地,甚至前几天亚马逊推 Kindle 2,也拿它做了背景拍照。
跟每一本记者写出来的书一样,这本书的观点并不新,不是什么科研突破和学术进展。记者强大就强大在,对于不经常看书不经常思考的老百姓来说,他们的观点都很新。这些话说完了,我下面要说的是,这本书很有价值。它最大的价值在于破除了普通人对于”成功人士”的迷信。
所谓”outliers”,就是统计样本中的偏离平均值太远的那些个体,也就是那些比一般人不是强一点半点,而是强得你都觉得他跟你不是一路人的那种人。
为什么他们那么牛?一种迷信思维是认为他们是 “The ONE”。我们可以在好莱坞电影中反复看到这种思维:他们可能被怪异蜘蛛咬过改变了DNA,更可能一出生就天赋禀异,或者是预言中的天命所归,总之他们成功是因为他们是不同的人。
而 Outlier 这本书的观点是,成功人士其实都是普通人,是时势造英雄。我总结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 如果你想从事某种特别的工作,比如说想当冰球运动员,出生时机非常重要。加拿大冰球运动员,和其他很多运动员的生日都在一月,二月,三月。
因为加拿大选拔冰球运动员按1月1日出生年龄划线,所以1月份出生的孩子因为长得大而有小小的优势 - 这个小小的优势被马太效应逐级放大:他们因此获得更多的训练机会,比如进入优秀队伍,因此自身变得更好,因此进入更好的队。[现在这个效应已经被说俗了, 参看本人《天才训练指南》。]
就连一般人上学也讲究出生日期。九月份出生的孩子因为正好是学年开始,他们入学的时候在班上的年龄实际最大。因此他们学的更好,.更有自信,…, 马太效应放大之后,就是一直到大学他们都表现出众。统计表明有超过10%的分数优势!
- 通过考察 SUN 的 Bill Joy, 微软的盖茨,和披头士乐队,结论是成功来自一万小时的练习。这里作者对于练习本身并没有什么描写,他所关注的是练习的条件。Bill Joy 的机遇是在他17岁的时候,刚好赶上密西根大学有了一个计算机实验室,而他通过系统的 bug 获得了无尽的几时。盖茨的例子很类似。高中时候因为富有的同学母亲赞助获得上机时间,然后又在华盛顿大学获得机会。
有多少年轻人在那个时代能获得这样的上机条件?几乎没有。当时练大学计算机的教授很多也没有机会拥有无限的机时!
计算机的革命,创业的最佳时间是1975年。那个时候个人电脑的普及成为可能。而20岁的人最适合在这个时候干这个事,由此后推,计算机英雄最好出生在 1955年前后。事实上正是如此:盖茨1955,Bill Joy 1954,… 一时多少豪杰。[我进一步推演:一个人要想真正成为计算机专家,除了编程开始普及的时候渡过自己的青年时代之外,还有一个条件是当时电子游戏尚未普及!]
- 智商之于成功就好比是身高之于篮球。一定的身高之内,肯定是越高越好,但是过了一个线,再高甚至可能反而不好。
- 富裕家庭和中产家庭的孩子最大的优势是他们的 practical intelligence 强:从小学会跟权威怎么平等地对话,主动提问题,开玩笑,控制局面。这就是为什么奥本海默面临危机(八卦:此人念研究生的时候曾试图谋杀其导师)可以很好 的谈判解决。家庭出身就是这么重要。
- 这本书的一大发现是出生年份和日期决定人的命运,发现了人群论代现象。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纽约律师,最好的路线是在1930年出生于一个纽约的犹太移民家 庭。这些犹太移民的第一代往往是裁缝等手工业者,第二代有自己的小生意,而第三代全是医生和律师。那个时候出生,你会赶上纽约公立学校的最佳时期,受到最 好的教育,然后正好赶上开创新的律师业务。
-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谈论环境和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比如山地文化是 culture of honor,讲究有仇必报,韩国文化是绝对服从权威,中国南方的水稻文化则认为勤劳换来果实。
最有意思的一点是,这些文化本来是地理环境造成的,但是当这些文化的人群脱离了其地理环境,比如移民到美国之后过了多少代上百年,他们的后代仍然继承了这种文化传统。
在我听的这个 audio book 的最后,附送了一个对作者的访谈。他提到了自己是怎么成功的:他是一个加拿大人,其自身的成功来自于从小学一年级就认识的两个朋友的帮助。这两个朋友日后分别成为了纽约时报和哈佛大学的人物。
我听完这本书的感觉,就是人就好比是电磁场中的带电粒子。科研中我们经常对那些获得了极高能量的电子或者质子感兴趣,它们所占比例很少,堪称是带电粒子中的 outliers。
难道是这些电子自身很特别么?其实所有电子都是全同的。它们只不过在恰当的时机出现在了电磁场中的恰当位置而已!
成功人士受环境左右,同时他们能量高也可以左右环境 - 就好比这些高速粒子也会对周围的电磁场产生影响一样… 一切都是物理学:)
最后,我认为如果一个人想研究怎么让“自己”成功,这本书意义不大。反倒是政府部门的人应该读读这本书,研究一下怎么创造一个可以让本国孩子拥有别国教授都没有“上机“条件的环境。所以这本书虽然没有更多的技术含量,却很”高端“。
#1 by Feng on 十一月 8, 2009 - 6:18 下午
Quote
Gladwell 的书, 现在这本 Outlier, 以及以前的书, 其中的想法很多是他在New Yorker 以及他自己的blog上以短篇形式发表过的. 甚至我觉得他的那些想法, 看他的column 就行了, 简短而且精华都包括了. 我对Gladwell, 以及很多类似的社会学 best seller 的评价都是, 书中的想法其质, 量, 不足以成书, 可以改写为几页的文章, 省省读者的时间. but the economics wouldn’t work.
不过Gladwell 的成书过程, 即先写短文, 然后组织成为一个统一的主题, 逻辑, 而成书, 给我以启发. 其好处:
– 一个思路, 赚两次稿费.
– lower risk. 不会皓首穷经2年成书, 然后没人愿意出版.
– 写书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如果化解为一篇篇文章, 就容易多了. 我相信一个理论就是, 做大事对心理的挑战是很大的, (也是我觉得为什么那么多人 procrastinate), 所以要trick 自己 into doing it. 而最好的trick就是把事情分解, 面对之就能够信心, 动力做之.
#2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14, 2009 - 3:05 下午
Quote
我很佩服他的一点是他的写作技巧。字里行间有一种机智。如果只读精要版,可能少了好多乐趣。
#3 by YUSHI on 三月 7, 2010 - 2:04 上午
Quote
额,俺胡思乱想多年得到相似结论。。
Trackback: chunzi.me
#4 by 路过 on 九月 25, 2010 - 6:24 上午
Quote
作者、出版商追求高销量来多挣钱,当然要说“成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种话来讨好读者了。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上聪明人的数量比成功人士多很多,聪明人要成功,是需要点运气的。但是,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不聪明的人想成功,可能性几乎为零,就算偶尔运气好,成功了,也很容易犯错误失去已有的成绩。只是,书要写成这样,就没多少人买了,作者和出版社就没法挣钱了。
#5 by 懒得 on 十一月 3, 2011 - 11:04 上午
Quote
Gladwell还有一本合集What the Dog Saw,就是他过去多年的专栏成集。读来也很有趣。所以写作是个技巧。
我的疑问是去研究成功的原因和可能是狗在追自己的尾巴。也许我们还没有为超复杂的社会问题找到合适的分析工具。
#6 by Highly recommended Online site on 一月 4, 2013 - 3:45 下午
Quote
This paragraph will assist the internet users for setting up new website or even a blog from start to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