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的时候思想有点叛逆。那时候当然没有博客,但老师要求我们写“周记”。我用现在写博客的精神写周记,认为如果写的东西太平淡就没意思。比如老师说人不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我就写了一篇周记,说一脑完全可以两用比如我就是专门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
我只所以到现在还记得这件事,是因为有一个反馈。我爸在家长会上听老师提到我的这篇周记,回来跟我说我允许你看电视你偷着乐也就算了以后不要公开说这种跟老师要求相反的言论。
这件事的要点是不管是我爸还是老师都没有批评我写作业的时候看电视。也就是说,也可能因为我作业都写对了,他们被我的周记说服了,认为我可能真的可以一脑两用。
很多人认为自己擅长一脑两用,很多人指导别人怎么一脑两用。很多人认为在现在这个世界中,不会一脑两用就没法工作。真正的牛人应该在中学的课堂上读完世 界名著。真正的牛人干活的时候都是同时开着 msn, qq, google talk,另一个窗口还读着一部小说。真正的牛人应该同时听两个下属汇报,手里还在起草下午会议的发言要点。这些是真正的牛人么?
然而科学事实是人脑的硬件结构决定了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一脑两用”。人脑不能并行计算。当我们以为我们在进行 multitasking 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 switch-tasking。我们的大脑像最土的CPU一样在不同任务之间“轮转”,而不能真正“同时”做这些任务。
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并不是那么显然的。人类可以说直到最近几十年,因为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进步,才逐渐确信了这一点。参见《Mind Rules》这本书。
现在是最关键的部分了:Switch-tasking 是相当低效率的工作方式。《The Myth of Multitasking》这本书里面推荐了一个小实验。用笔在纸上写“Multitasking is worse than a lie” 这句话,但是要求写的时候每写一个字母就在这个字母后面写下一个数字,表明这是句子中的第几个字母。也就是说写出来的句子是:
M1 u2 l3 t4 i5 t6 a7 s8 k9 i10 n11 ……
看看这么写完需要多少时间。
然后再做实验的第二部分,先写下“Multitasking is worse than a lie.”这句话,然后再给这句话标注数字。结果纸上的东西跟前面完全一样,可是你使用的时间将会大大减少!
在完成实验的第一部分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句子和数字之间 switch-tasking. 实验的结果就是这种 switch-tasking 特别浪费时间。时间浪费到哪去了呢?当你在两个任务之间来回转化的时候,有一个时间成本,”switch cost”。
当你认为你在 multitasking 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 switch-tasking,而 switch-tasking 有一个 switch cost,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地效率的工作方式!
正确的做事方法是一心一意,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
这时候肯定有人会问,我跑步的时候听评书,这个 multitasking 不是很有效率么?《The Myth of Multitasking》说,这个叫做 background tasking,后台任务。这里的关键是跑步不用动脑子。只要一动脑子,就成了 switch-tasking,就是低效率的。
Switch-tasking 除了自己的低效率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缺点,就是如果在你跟别人(下属或者家人)交流的时候这么做,心不在焉,是对人的伤害。不管你多忙,你都应该让跟你说话的人感到他是重要的。更何况这种没有质量的交流同样是低效率的。
统计表明一个人平均每小时会被干扰6次。被干扰的时间越长,就越不容易回来。有人研究表明,平均每个每周工作40小时的人,其每天(!)因为干扰而浪费的时间是2.1小时!责任越大,头衔越多的人,越需要被动的 switch-tasking,其工作效率也越低!
所以提高工作效率,一定要避免 switch-tasking. 我现在已经做到的包括:
- 不要像偏执狂一样每隔15分钟就检查信箱。
- 那些 MSN 之类的聊天工具实际上是玩具,对大多数干事的人来说毫无意义。聊天最好的办法是打电话。
- 把那些电子邮件程序中的来信自动提示功能都关了。
然而很多情况下是别人总找我们,树欲静而风不止,怎么办呢?这本书里提供了一些办法。
如果这个人每天需要找你十次,比如说你的秘书,最好的办法是跟她约定一个每天30分钟的会面时间。有些秘书每次离开老板办公室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低头停 顿一下,这是因为她需要考虑一下还有没有什么事情忘了说了 - 因为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逮着老板说句话。一个固定的时间会把你和秘书都解放出来。
对于一般人,最好的办法也是给他们一个固定的期望。给一般员工一个固定的每周开会时间,会上随便说,会下别找我。
有些人的做法是除了一个固定时间之外一律不接电话,就连客户的电话也不接。但是他们的电话留言提示中会告诉对方我一定会在什么时间回复你的留言。一旦别人对你有了可靠的期望,这些人不会介意你不接电话。
专注是一种力量。智能手机不离手的不是真正的牛人。真正的牛人陪家人的时候就好好陪家人,跟朋友玩的时候就好好跟朋友玩,做事的时候就好好做事。哪怕是看电影,也应该全神贯注地看电影 - 如果是烂片干脆就别看。
老师,我错了。我多么希望当初你在我的周记上写下下面的批语:你不是 multitasking,你是 switch-tasking。你这么看电视是很低效率的,你没有真正好好欣赏那些电视节目。
#1 by joanne on 七月 29, 2010 - 1:59 下午
Quote
原来我一直是switch-tasking
#2 by 林 on 十月 8, 2010 - 2:39 下午
Quote
o o
#3 by shi on 十月 29, 2010 - 2:11 下午
Quote
文章写得太好了!膜拜……
我猜想大脑有没可能有多个“CPU”,只是每个CPU所执行的任务类型不同。像写作业和看电视是被同一个CPU执行,所以这种情况就是switch—tasking。而像跑步和听书评是分别被两个不同的CPU同时执行的任务,那就是multitasking。
那么,一脑两用并且得保持高效的方法是做被两个不同CPU执行的事情。
#4 by Roy on 二月 18, 2011 - 4:33 下午
Quote
调理很清晰,通俗易懂。那看书与听MP3是属于multitasking吧?其实我只是不确定这样听音乐需不需要用到大脑…..
Pingback: 三篇文章 — 关于一心不能而用 | C's A.T.Field
#5 by lol on 十月 10, 2012 - 4:11 上午
Quote
操作系统组成中有一个类似概念叫context switch:许多进程同时运行但CPU同一时刻只能运行一个进程,所以操作系统把时间分段分配给各个进程,为了保证在各进程间切换正确,需要在切换前保存、切换后回复进程的运行环境,这个环境就叫context。这个切换过程消耗非常多的时间,所以可以看到性能最高的复杂软件都通过自行精确调度计算任何,让合适的运行环境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得到使用,而避免操作系统调度的开销。
#6 by Mike on 十二月 1, 2012 - 8:37 下午
Quote
相反,我看到了一个和您的文章完全相反的论文,它的大概是说人的“一心多用”能力与大脑中的某个区域有关(抱歉记不清了),大部分人在处理多个事情时该区域会自动切分为2,少部分可以达到3或仅为1。
#7 by zhenguanxi on 二月 27, 2013 - 5:29 下午
Quote
博主写的问题我都思考过,可惜英语不好,大部分时候都是闭门造车,只有点萌芽,没博主这么细致深入。我之前就觉得专注不光是高效,专注程度本身就是幸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征,专注程度越高的时候人的心情越好,相反则越烦躁。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家里没装有线,没装宽带,到现在为止还没买过智能手机,之前一个诺基亚6080用了七八年,前段时间又买了一个E63(用起来很不顺手,要是有个像Iphone那么好用,又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看地图和写备忘的智能手机就好了),听歌我用sony的MP3和惠威的音箱,看电视用飞DVD和电视,看时间的话就用挂钟,卧室客厅厨房各一个,看书的话就用kindle和纸质书。
之所以这么干,其实也是因为自己自制力太差,办公室就是因为有网络,老分心,这两天就很不务正业地看了不少网文,但是工作没网络又不行,到现在还没找到个好的折中的办法,不知道博主有什么高招没有?
#8 by maxpayne200 on 六月 22, 2013 - 10:47 下午
Quote
本人认为一脑两用有其科学价值. 就拿文中的cpu来说, 即时是单核的cpu现在也在积极的进行着task-switch. 作业调度是操作系统中非常关键的一项技术. 为什么即时不可能真正的concurrency也要进行任务切换呢, 原因之一是这样可以更加高效的利用资源. 比如一个任务请求io时操作系统就将其挂起然后切换至另一个任务.
在没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 我完全可以假设文章作者写一段作业时感觉脑子累了, 这时会有放松脑子的请求, 类似于IO, 此时进行任务调度, 作者看了一段电视, 脑部得到放松, 然后写下一段作业.
#9 by Feng Ouyang on 六月 23, 2013 - 6:07 上午
Quote
有的时候的确可以“一心二用”。例如我常和一位同事讨论工作。他特别罗嗦,已经讲清楚的事或者我已经知道的事他还坚持要完整地重说一遍。刚开始时我总觉得不耐烦(也许也表现了出来)。现在我见他进来就开始“一心二用”,一面听他说一面思考另一件事。既提高了我的效率,也避免了得罪人。
另外楼上说的通过转换工作来让脑子得到休息,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10 by 小郑 on 七月 4, 2014 - 4:25 下午
Quote
“当你认为你在 …….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地效率的工作方式!”地效率→低效率。
#11 by sodo on 七月 25, 2014 - 3:43 下午
Quote
有时候会感觉自己很极端,楼主的观点给了我这么坚持的信心,如果一边聊天一边工作我根本工作不进去,看电视的时候我很投入,总是听不到身边朋友叫我的声音,别人就会说我装B,其实和编程是一个道理,当线程深度睡眠的时候,雷打不动.
#12 by 偶尔正经 on 五月 2, 2015 - 10:28 下午
Quote
有个错别字啊 !“我只所以到现在还记得这件事,是因为有一个反馈。”不应该是“之所以” 吗?
#13 by chenjing on 五月 18, 2015 - 9:26 上午
Quote
我觉得拿电脑程序化的架构来考虑人脑是不太合适的。至少人脑的工作机制完全不同。我觉得通过一些认知实验或核磁共振研究总结比较好。至于是否能多任务,也得看人的具体任务与心理状态。看电视,听音乐简单的肢体活动,这种算是比较下意识的,是相对容易同时处理的。而像那种高逻辑高专注力的事情,特别是一些决策性的,是不便同时处理的。我猜可能是高强度的专注力或意志力这部分是只能单一化的。而相对自动化的,比如肢体,音乐,视觉这些是可以同时处理的。实际上我们高强度工作时,也要眼(看东西),手(记东西,写东西),心(注意力)协调工作完成的。
#14 by sdxhff on 六月 27, 2016 - 10:39 下午
Quote
高三有个学霸喜欢把每天各科卷子都铺开在桌上,看见会做的就做,卡壳就换另一张,他说这是最高效的做作业方式,因为在做眼前简单题的时候其实脑子后台或者潜意识还在思考卡壳的题,至少做到最短时间完成尽量多的作业。考语文考试时,老师也建议先看作文题,然后再重头做,脑子后台会一直酝酿作文题甚至从前面的题目中汲取素材。我特别爱边干活边听个或者看个思维不密集的片比如大陆剧娱乐新闻,可能是受不了办公软件的卡顿缓冲,点一下页面开始转圈圈我就容易走神,看片能缓解我的等待焦虑,顺便补上必要的内容以融入最新社交时尚话题,不过如果看的内容思维太密集或者工作较复杂时确实不好使,容易偏向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