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心理学中最令我感到惊讶的事实是,漂亮的人更容易生女儿这件事居然是真的。
统计表明出生婴儿的平均男女比例差不多是52%男 孩,48%女孩,也就是说对应100个女孩差不多有104到107个(具体数字我也搞不清楚,取决于材料来源,可能是因为统计地区的差异)男孩。注意男孩 出生率高并不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事实,因为男人死亡率也高。一个男人如果能坚持活到70岁以上,会发现周围到处都是 available 的老太太。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们总是尽量把自己最优良的基因传给下一代。根据这个假设,富人和有权势的人应该生更多男孩,因为这些东西对男人的意义比女人重要得多。事实上统计表明就是如此。我没找到具体数字,但有人对美国政界人物和德国富人的调查表明他们的确更多地生男孩。
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基因显然更有利于男孩,而这一点是有数据支持的。调查表明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后代中,男孩和女孩的比率是 58% 对 42%,也就是说每140个男孩对应100个女孩。跟全体人类的平均数子相比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差异。
根据这个逻辑,漂亮夫妇容易生女儿就不足为奇了,因为美貌对女人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男人。2006年的一个统计表明,漂亮夫妇生女孩的概率是56%,生男 孩的概率是44%,更容易生女孩。这个理论的一个推论是人类中女人必然越来越漂亮,事实上的确大家都同意女人通常比男人漂亮。
说 到这里我想问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鸟类中雄鸟比雌鸟漂亮。这也许是因为鸟类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种类?不管是什么种类,在是否发生性行为这个问题上绝对是雌性 (或者说女性)说了算,因为对雄性来说没什么成本肯定是多多益善,而雌性生育能力有限一定要谨慎小心。这就决定了雄性在求偶方面一定要比雌性付出更多努 力。既然雄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他就把所有能量用在吸引雌性上了。
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一夫多妻。进化心理学认为一夫多妻是最自然的社会形态,女人为了下一代,宁可跟富人一夫多妻,也不愿意跟穷人一夫一妻。实际上几乎所有社会都是一夫多妻(欧洲古代的一夫多妻主要表现在情人和女奴)。
但一夫一妻对男人有利。如果社会上最富有的25%的男人每人娶四个妻子,那么就意味着剩下75%的男人找不到妻子。缺乏女人是男人暴力犯罪的源泉。进化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穆斯林恐怖分子,并不是因为伊斯兰教义本身如何,而是因为这个宗教实行一夫多妻。绝大多数恐怖分子是单身男青年,一方面或者找 不到老婆,另一方面有人许诺死后上天堂有好多处女等着。所以实行一夫一妻并不是为了解放妇女,而是为了大多数男人的权益。为了社会的和平稳定,男人之间达 成协议平分女人资源,尽管这么做牺牲了部分女人的利益。
总之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不管干什么最终都是为了生育。为什么女人比男人更愿意出国旅游?因为男人吸引异性需要一定的语言能力,出了国他们的这个能力就无法发挥了。相比之下女人的容貌和身材是普世价值。
但进化心理学不能解释所有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同性恋问题。同性恋者为什么没有被进化所淘汰?
这个问题遗传学给出了部分答案。科学家发现存在这么一个基因,它使得携带这个基因的人,不分男女,都比普通人更愿意与男人发生性行为。男同性恋无法把这 个基因传给下一代,但是他们的同胞姐妹也会携带这种基因。这样一来,男同性恋的姐妹就因为这个基因的缘故比其他女人更乐于性行为,从而更早,更多的生育。 她们多出平均值的后代个数平衡了男同性恋的损失,所以男同性恋的基因得以流传。
但是这个理论不能解释女同性恋,因为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类似的女同性恋基因。
注意,有人从族群整体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同性恋现象是一个族群整体控制人口的调节机制,我认为这种观点很有可能是错误的。我的理解是目前为止科学家的共识是不存在“族群整体进化论”。
另一个进化心理学不能解释的现象是为什么孩子会爱自己的父母。你可能会说小孩如果不爱父母就长不大,所以长大了的都是爱父母的。那么为什么成人之后,人们也爱自己的父母?
可见进化心理学显然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社会,文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这本书最大的问题就是试图用进化心理学解释所有的东西。也许石器时代 的人的确不爱自己的父母?这样说来,中国古人对父母强调“孝”,对女人强调“止乎礼”,堪称是人类摆脱野蛮进入文明的第一步。不过显然,“发乎情”是本质 的,“止乎礼”可能是对“发乎情”函数的一阶修正。
我觉得进化心理学相对其他学科有点独特的一点是它研究的对象是大多数。一般社 会科学喜欢研究“新”事物,喜欢特例。比如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而进化心理学研究沉默的大多数,研究人类最原始的本能。这是我们全面了解自身的一个出 发点。也许将来我们会对人类思维有一个分类,指出哪些是与生俱来的,哪些是一阶修正;哪些是“黑夜给的黑色眼睛”,哪些是“寻找来的光明”。
最后我学以致用一下。我认为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人类生双胞胎的概率大大增加了。石器时代食物匮乏,如果一次生两个,很可能只有一个会活下来(生完一个再 生一个问题不大,因为先出生的可能已经长大了)。这就决定了双胞胎基因(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基因的话)在石器时代流传不广。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由于食物充 足,双胞胎的两个孩子都会活下来并且生育,双胞胎基因必将得到更广泛的流传,以至于最后双胞胎现象会越来越常见。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几千年以前的人口资料作 对比,这个假设无法得到检验。
#1 by Feng on 十一月 7, 2009 - 5:16 下午
Quote
本文别的观点也罢. 就是我看到你说女人为什么比男人更爱出国的原因, 差点没从椅子上掉下来. 当年我们几个朋友先后出国留学的时候, 我一个朋友曾经跟一个同行的女生讨论出国留学的问题, 那位女生就是如是的观点. 她觉得出了国后, 因为在美国亚洲男性也不吃香, 她同来的男朋友就没有移情别恋的机会了. 这个 otherwise 有趣的故事唯一崩溃的地方就是, 我就是她当时的男朋友. 当然现在已经不是了.
#2 by hong on 一月 19, 2010 - 5:45 下午
Quote
不存在“族群整体进化论”这点是可以解释的。
亚当•斯密: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就会造成社会利益的总实现。
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就会实现族群的利益最大化,虽然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是没有考虑族群利益,但仍然会造成这种结果。
石器时代的人恐怕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谁吧。他们是杂交的族群。共同抚养老人和小孩。
古人讲孝也是功利的——为了种族更好地繁衍,生存下去。
#3 by xygame on 三月 3, 2010 - 6:21 上午
Quote
和孝相对的是杀老,我国某些地区,这个习俗直到解放前还在传承着。国外的例子也不少,比如说因纽特人的杀老。
杀老才是功利性的,孝不是。
群婚制里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男女性事里最早的禁忌应该是母子结合,其原因是对畸形儿以及其带来的“厄运”的憎恶。
#4 by 同人于野 on 三月 3, 2010 - 8:10 上午
Quote
杀老现象在古代欧洲和现在的非洲都表现为“猎杀女巫”,和杀双胞胎一样,表面看是宗教和“恶兆”的精神原因,其实习俗的背后都是经济原因。中国古人强调“校”,可能是文明早熟的特征。
#5 by xygame on 三月 3, 2010 - 6:14 上午
Quote
有双胞胎是恶兆的风俗,生下来得杀死一个,这个风俗存在了很长的时间,现在在马达加斯加依然是这样,以至于政府要立法加劝说,以确保人民不杀双胞胎
#6 by feiqu on 三月 3, 2010 - 10:44 下午
Quote
1,从遗传学上来讲,双胞胎基因与糖尿病基因连锁,且黄种人中死亡率最高,的确不祥。
2,从进化角度讲,一个物种的世代交替越快也就意味着这个物种越有活力,进化速度越快,但因为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不完全依靠本能生存,所以老人们的经验对物种延续的作用也许(我是说也许,我本人没看到确切的科学报道)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7 by xygame on 三月 4, 2010 - 3:52 上午
Quote
我也没看到过科学报道,猜测一下。
远古的老人的年龄和现在的差别很大,远古可能30岁以上就算是老人了,要传承制作工具的知识,还有原始宗教的仪轨,老人是必需的。
#8 by jie on 四月 10, 2010 - 10:45 上午
Quote
漂亮的人更容易生女儿,应该说成:漂亮的男人更容易生女儿。
男人的精子(是否含有Y染色体)才能决定下一代的性别。
普通男人的性染色体分裂概率分布是一个值,而(基因决定)漂亮男子的性染色体分裂概率分布却是一个值?
也就是漂亮的男子更容易生女儿,而男子的漂亮和女子的漂亮是(基因)同源吗?女子的漂亮是客观的吗?美胸、美臀?还是生育本质?
我就不知道女子是怎样看男人的,她们喜欢男人是否健硕,威猛,肌肉型(代表:美国州长阿洛)?还是修长纤犹(代表:F4中的杜名自)?
突然想到:
不过数据说话,既然调查结果:“漂亮的人更容易生女儿这件事居然是真的”不可争辩。那只能这样解释:漂亮的男人更有资本找漂亮的女人,结果得出漂亮的夫妻的结论。
不过返回来,即使多次迭代遗传那也不用收捻到:传男不传女啊。
#9 by jie on 四月 10, 2010 - 10:50 上午
Quote
回归到:男子的漂亮和女子的漂亮是(基因)同源吗。
男子的漂亮说遗传给他的儿子是很直观,但遗传给女儿就。。。
#10 by Andy on 六月 27, 2010 - 9:14 上午
Quote
2006年的一个统计表明,漂亮夫妇生女孩的概率是56%,生男 孩的概率是44%,
这句话我觉得值得商榷。统计所能计算的只能是频率,概率怎么可能通过统计计算出来呢?概率代表的是未来的预期,只能是理论计算的结果,而不可能是实证统计的结果,因为我们不可能去统计未来啊。
#11 by 同人于野 on 六月 27, 2010 - 2:14 下午
Quote
这个逻辑是首先你假定概率存在,然后使用统计方法发现这个概率,在教科书里这叫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12 by Jean on 八月 4, 2010 - 11:04 下午
Quote
关于文中提到的一夫多妻制度:其实,也可以说,一夫多妻对女人毫无好处,尤其是对于情妇和女奴。因为女性在繁殖投资中投入大,所以择偶更加谨慎,对男性忠诚度要求高,需要一个稳定的婚姻关系,而不是虽然占用资源但是性关系结束后草草了事不负责任的配偶。
对于一夫一妻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对男性也是不利的。因为男性繁殖成本低,他们更加愿意有多名女性为其养育后代,一夫多妻最有利于其基因传播。。。。
我的意思不是要驳倒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我只是觉得,对于一个现存的社会现象,要论这个现象对于适应性问题的利和弊,都可以说一大堆,问题是,谁来决定这些利和弊的取舍呢?要找出某个现象的适应性好像并不难,可是要证明它的非适应处不重要就不太容易,科学家们怎么知道这个适应性行为的形成是基于石器时代背景还是商朝?
#13 by 浪人帝心 on 七月 28, 2014 - 4:21 下午
Quote
“一夫多妻对女人毫无好处”这一说法我认为不正确。一夫多妻的妻必须是一个家庭正式而稳定的成员,承担繁育后代以及参与家庭的日常生活。显然,情妇,女奴并不在这个范畴之内,这两者只是一种另类产物。我倾向于认为,一夫多妻对女人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不可否认的是,女人正式要进行繁衍后代的进程时,那她的择偶对象肯定是倾向有利于自己后代的生存,生活的配偶,其次是自身也能有比较稳定而舒适的生活环境。遗憾的是,社会中富人的比例总是较低,可以说是稀缺资源,对于想要选择富人做配偶的女人,一夫多妻制无疑是福音。
#14 by Jean on 八月 4, 2010 - 11:10 下午
Quote
还有,关于那个工程师更加容易生儿子的说法,首先,工程师有更多的儿子可能是他们人为选择的结果;其次,进化所讨论的适应性问题不是以石器时代为背景(基于人类进化如此缓慢)的吗,那个时候不存在数学家和工程师传递优秀基因的说法吧?
#15 by bruticus on 十月 5, 2010 - 1:38 下午
Quote
如果采用一夫多妻制
男性被情敌杀死的概率大大增加
其后代被虐杀的概率也增加了(后妈虐待,私生子被虐待)
古代战败了后 妻妾往往被瓜分,其子女幸存的概率大大降低
而且古代社会仅仅只有少数人才可能多妻,而这些人被杀伤的概率又比较大(仇富)
孝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复杂度提高导致经验的重要性大大提高
老人是有经验的人,孝的群体将拥有较多的经验而淘汰不孝的种族
而且古代寿命非常短,老人的数量非常少,而且是反复淘汰后的精英,对群体的负担并不大
#16 by winter on 七月 18, 2011 - 10:35 下午
Quote
哎,进化心理学主要从基因水平来讲的,但人与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是社会性动物,而且有语言,进而有文明,所以要解释现象,不能少了语言,社会性,这一环节啊。就好像楼主说爱国那篇,那些科学家做的模拟实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meme这个概念很重要。
#17 by TooCold on 七月 26, 2011 - 3:01 上午
Quote
漂亮的人更容易生女儿->我觉得很难相信这个结论。
首先,统计的数据是有涨落的,因为文中没有给出具体的取样数量,所以很难判断这些数据的偏差是涨落引起的还是在很大的置信度之内。不知博主是否有这方面数据。
另外,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男性精子决定胎儿性别。如果不考虑Y精子更容易死亡/生存的情况,那么男女概率是严格1:1的。如果能够在微观层次上给出男女比例不同的解释,更加可信。
#18 by 有机体 on 十一月 17, 2012 - 11:01 下午
Quote
先说我这都是纯粹无责任推理哈,只是讨论一下。。“漂亮的人更容易生女儿”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是不是因为有这两大类基因,一种可以决定子女的漂亮程度(A),一种可以决定子女性别(B),B通过某些方式来获取A的信息,来决定子女性别。在以前A、B的排列组合在人群中都是随机分布的,简单的把A、B分为A+(较为漂亮)、A-(不那么漂亮),B+(若为A+,就生女)、B-(若为A-,就生女)。慢慢的B+在人群中的分布就高过了B-。。
#19 by 浪人帝心 on 七月 28, 2014 - 3:58 下午
Quote
为什么孩子会爱自己的父母,我觉得进化心理学也是可以解释的。石器时代以来,食物匮乏。对于一个有几个小孩的家庭,生活尤为困难,而孩子没有生产,获得食物的能力,他们的食物来源几乎都是父母。但由于食物有限,不可能人人都吃饱,所以出现了选择性,而这个时候,平时对父母表现出亲昵,欢喜的态度的孩子就脱颖而出,他们很有可能会获得更多的食物而生存下去,而那些“不太爱”父母的孩子就出现在了选择性放弃的名单上,“小时候爱父母”的基因被遗传下来。而当一个家庭由家长和几个成年孩子共同组成的时候,这时候他们都具有获取和生产食物的能力。但是,决策仍然是家长,处于统治地位,决定家庭的行动,食物、财产的分配。这时候,“爱父母”效应又发挥作用了,那些“不爱父母”的成员又被疏远在核心利益分配之外了。而获得较多资源的孩子,会很有可能有更好的生存状态,更多的后代,“爱父母”的基因又妥妥地遗传下去了。然后,我觉得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等自己的父母渐老之后变得不爱父母了,那必然是因为自己已经是家庭的决策者了,统治地位,你懂的。但有些人仍然爱父母,那很有可能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正反馈效应,因为人人都有老的时候,不想被pass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