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ay》是一本畅销书,很适合我在上下班的路上听。这本书跟 《Predictably Irrational 》很相似,讲的是人类思维种的非理性局限。此书大约讲了四种非理性思维惯性:
1. 人们总是害怕失去,对失去的恐惧超过了对得到的喜悦。
2. 第一印象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一贯态度。
3. 人们对公平的感觉其实是非理性的。
4. 从众心理。当一群人都执同一个观点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也赞同这个观点。
其他三条都乏善可陈,最有意思的是第三点:公平。
人们对公平的感觉其实是非理性的。当人们谈论公平,人们往往不计较“结果”是否真的公平,而是在意“过程”是否公平。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分钱实验”。受试者二人一组,姑且将此二人称为 A 和 B。实验人员把一定数量的钱(真的钱,比如说200美元,这是一个需要花钱的心理学实验)发给二人。规则是这样的,A B角色随机选择:
- A 决定这200美元怎么在二人之间分配。比如说一人一半,或者说 A 拿150,B 拿50。
- B 决定是否接受这个分配方案。如果 B 接受,那么皆大欢喜,两人拿钱走人。如果 B 不接受,那么不管 A 的方案是什么,两人都将一分钱也拿不到,空手回家。
如果二人都是理性的,那么 B 应该不管 A 怎么分都选择接受,因为分到一点总比没有好。而 A 考虑到这一点,应该尽量多给自己分,比如说 A 得199元,B 得一元。
然而实验表明,只要 B 发现自己得到的少于 50%,他就会认为不公平,从而拒绝接受。宁可一分钱不要!
这个实验有意思的一点是,假设改变规则,变成由计算机系统随机分配,这时候 A B 二人就会回归理性,不管分多分少都接受了。
结果一样,过程不同,在人的眼中看来就有这么大的区别。
一个更有意思的事实是,越是社会化程度高的地区(比如洛杉矶之类的大城市),人们越不能容忍分钱中的不公平;在家家比较独立的原始地区做这个实验,人们反而能够理性的接受钱。
也就是说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越在意过程的公平。
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是,统计表明重刑犯人对其辩护律师的评价,与他最后获得的刑期长短无关,而只跟律师为他工作的时间长短有关。也就是说不管这个律师最后是否真的帮了他,只要这个律师表现的很努力为他工作,这个犯人就会感激这个律师。
另一本书(可能是 Super Crunchers)说,医生被投诉医疗事故的概率与这个医生实际医疗事故的概率无关,而只与这个医生对病人的态度好坏有关。
人们根本不在意结果,人们只想要过程的公平。
我听说了这些实验和统计结果之后的想法是,这可能就是自由民主的理论根据吧!
公平可能是一种人类的幻觉
同人于野
(11,605 views)
-------
#1 by zzz on 十一月 8, 2009 - 11:26 下午
Quote
有意思的试验。从一次试验的结果来看,B的选择不算理性。但是从长远来看,假设这个试验重复很多次,那么B的选择就是相当理性了,因为A以后再也不敢不平均分配了。
#2 by zzz on 十一月 8, 2009 - 11:29 下午
Quote
律师和医生的例子说明不了问题,因为作为一个普通人,没有办法判断律师和医生是否真心帮助自己,唯一的依据就只能是工作态度了
#3 by qian on 一月 26, 2010 - 12:02 上午
Quote
文中实验B的选择很正常,因为对他来说不是理性不理性的问题,是被侮辱了智商的问题。基于两点:
1. 难道老子/老娘缺这一块钱?
2. 丫敢这么分,就吃定了老子/娘会接受!?
冷笑ing。如此这般……
以权重来衡量,一块钱的收入不会大于情绪满足的过瘾(同人兄定有类似体会~:p),当然不接受。
重要的是,根据理性博弈精神,能有效控制风险的最佳策略,正是双赢。既是双赢,就要求A自我约束,同时考虑B的利益诉求,做出的方案不是说一定百分百平均分配,至少让B这边按权重衡量情绪占不了明显优势才是,这才是对真正的智商的考验。
既然实验中A选择了追求短期个人利益最大化,于是可预期收益有多大,被B作梗的风险就多大,这同样是合乎逻辑的。
–所以若说B不理性,也是A不理性在先。在这个实验里,A放任了贪心(利益落空,机关算尽不过竹篮打水,情绪上失落)B放任了情绪(放弃可有可无的利益,得到情绪宣泄),真是理性感性傻傻分不清楚。
谁又比谁理性呢?
B看起来不理性,只是因为A有先“理性”选择的机会从而把表现“不理性”的机会留给了B而已。一个在暗,一个在明,而已。
事实上,理性感性,都敌不过人性。
前两年有本热门书叫《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其实个人真不觉得有差这么远,横竖都生活在地球,先是人,然后才是男人女人,无非利益诉求侧重点和思维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男人倾向利益,女人偏爱情绪。
男人通常先做选择,漂亮不?身材?性格?在哥们面前拿的出手不?……要不要追?基于利益。
然后才轮到女人来选。选择接受,或拒绝。
如果一开始没有基于利益拒绝——基于情绪接受后再想改变主意么,难了。前者若委婉些可能不会被斥现实,后者无论怎样一定会被骂虚荣(同人兄文中说的第1点是部分原因)。基于利益和情绪都接受?——对传说中的缘分是个考验。回头看看实验,或者该归于对“A”理性程度的考验?
呵呵。胡乱论说了一大通,在这个博客逛真启发思维。:)
#4 by 同人于野 on 一月 27, 2010 - 12:43 上午
Quote
这个分钱实验现在又出来了很多很多变体,比如 Super Freakonomics 里面介绍了几个用来验证“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无私”,我感觉这个实验简直能够用来说明任何问题,怎么解读都可以。
#5 by Z on 二月 27, 2010 - 8:27 下午
Quote
当一群人都执同一个观点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也赞同这个观点。我们评论的时候说明了这个观点~
#6 by Debs on 五月 12, 2010 - 1:55 上午
Quote
这个理论不是新东西,管理学里早就有了啊。总结的那句话是公平感比实际数量重要。
在工资理论中的要义就是奖金的重点不在于绝对数量是多少而在于如何分,或者干脆不让大家互相知道各自拿到了多少。所以,现在的各种规章中不许再组织内部谈论薪资之类的规定到处可见。
#7 by Debs on 五月 12, 2010 - 1:59 上午
Quote
而且,那个要义的第二句是,公平感来自于比较。我想有关这个的描述在绝大多数管理学基础课本上都找得到吧。
#8 by xuyufeng on 八月 12, 2010 - 8:07 下午
Quote
如果我是A,我会选择包裹两叠钱,125,75各一个红包。让他先挑选一个。这样即有趣,也有50%机会拿到更多的钱(如果我做一些心理暗示,成功率会更高)。 有此可看,不是人的因素,只要分配方法相对公平。
#9 by xuyufeng on 八月 13, 2010 - 10:05 下午
Quote
如果我是A,我会选择包裹两叠钱,125,75各一个红包。让他先挑选一个。这样即有趣,也有50%机会拿到更多的钱(
如果我做一些心理暗示,成功率会更高)。 有此可看,不是人的因素,只要分配方法相对公平。
#10 by Will on 十二月 18, 2010 - 11:28 上午
Quote
人的理性是一次实验就能证实的吗?
在我看来,宁肯不要1块钱而让对方接受惩罚的人是更加理性的,暂时的失利是为了长久的胜利,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输战役赢战争的例子。博主应该考虑到这层才可以看透社会化地区人民对公平的追求是更上层次的追求。
#11 by 木大 on 九月 15, 2011 - 8:30 上午
Quote
很多人喜欢把公平等效于平均。这是有问题的。
严格的平均是一个数学问题,它的基础首先是计数。
然而怎样的计数是合理的,按人头计数么?那么一个老人一个小孩一个中年人是不是有相同的计数标准?那按年龄计数?那胖的瘦的高的矮的怎么算?
理想的绝对平均因为不存在绝对合理的计数方法所以是不存在的。
所以若以绝对平均为依据的绝对公平也是不存在的(原则上的就不存在)
#12 by gd_our on 十月 13, 2011 - 3:20 下午
Quote
说的真好Type your comment here
#13 by Dale Kashmir on 十月 26, 2011 - 1:49 下午
Quote
I found a lot of informative stuff in your article. Waiting for more articles from you. Keep it up.
#14 by 利涉大川 on 十二月 28, 2011 - 6:36 下午
Quote
海盗分金问题
#15 by 地中海的黑暗福音 on 二月 15, 2013 - 3:45 下午
Quote
这个例子有没有考虑过B的“愿景”呢?或许他这种做法(少于50%则拒绝),只是为了倒逼一个“更好或者说更公平的分配体系”。从这点来说,或许他又是理性的呢?毕竟人处于这个社会,考虑问题不能像这个例子那样孤立无因果。把这个例子引申为统治者(A)与民众(B)之间的相处之道的话,那么这个B的做法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了。
#16 by lcn on 六月 25, 2013 - 9:52 上午
Quote
因为有人评论所以注意到这篇。社会化程度越高,人越在意公平,是因为他们更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对别人的伤害力,同时“不公平”分配造成的损失相对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不那么高。A选择分配199:1的时候,B如果一无所有,就会更倾向于接受这仅有的1;而B原来已经有100、1000甚至10000的时候,A给出199:1而B选择拒绝会让A受到惩罚,即便这是以自己牺牲仅有的1为代价。古往今来,什么是聪明人?就是懂得利用、发掘自身伤害力的人,懂得利用对方所不知道而自己知道的信息的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方面是在描述情报对单次决策的作用,另一方面更是在凸显信息对博弈思考的价值。最后说一句,公平是什么?公平就是不能让对方拥有自己所不能拥有的伤害另一方的权利。如果需要学习,双方都可以学习;如果需要情报,双方都可以投入资金;如果需要物理消灭,双方都可以使用武器。
#17 by Feng Ouyang on 六月 25, 2013 - 8:15 下午
Quote
在“分钱”这个游戏中,如果是多次博弈,那么拒绝不公平的分发实际上是理性的:它会教训分钱者,在下一次要公平。问题是人在直觉上不容易区分一次博弈和多次博弈的情况。文中说道社会联系多的地方更注重公平,这就对了,因为那里多次博弈更经常,人的心态也就更偏向多次博弈那种考虑。
#18 by asfasfdadsf on 六月 25, 2013 - 10:12 下午
Quote
不是幻觉,应该是大脑的一种基本机制在起作用。
#19 by qwreqwrewer on 六月 27, 2013 - 8:04 上午
Quote
太偏激了吧,公平的概念猴子就有了。
Pingback: Notes on Geekonomics | 一期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