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朋友让我谈读书的技术问题。我其实并没有读过很多书,更不是什么牛人,只是硬着头皮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下如有狂悖之处,还望读者谅解。】
为了能在较短的篇幅内把事情说完,我们不谈怎么读论文,课本及其他任何学术著作,只谈思想类的“闲书”。这可能也是最多人关心的问题。读这种书显然不是为了涨工资,而是为了长见识。获得见识的最好办法其实不是读书,而是自己去身体力行:你想了解或者批评警察,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先去当六个月警察。但读书是获得见识最快的办法。
怎样最有效率地从书中获得见识?本文提倡一种高强度的读书方法,姑且称之为“强力研读”。其实我很想给此文起一个英文标题,叫做 Deep Reading,以与最近心理学家们谈论的训练天才的新成果,什么 deliberate practice,deep practice,相呼应。
“强力研读”不追求读书的广度,而追求深度。除此之外,它跟科学训练法有三个共同特点:
第一,不好玩。世界冠军培训基地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强力研读”不是为了娱乐和休息,而是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非得把一本书给融会贯通以至于能够学以致用不可。这种读法相当累。
第二,用的时间很少。据说在那种专门培养天才的最好的音乐学校里,孩子们每天真正练琴的时间绝对不超过2个小时。因为没人能长时间坚持那样的强度,而没有强度的训练还不如不练。我真正读书的时间相当有限,平均大概每天少于一小时;只有在最有必要的情况下我才会写读书笔记,可能每周也不到一小时。
第三,不追求读得快。很多读书方法教人怎么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一本书,其实那些有必要快速读完的书根本不配让我们读。追求把一本书快速读完,就好像追求把一只曲子快速弹完一样,这不是练琴是完成练琴任务。据说,美国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面有一条规矩,说如果谁练习的时候不够慢,以至于被人听出来他练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他没有用正确的方法练琴,必须立即纠正。
我先举一个例子,Tim Harford 的《卧底经济学》(Undercover Economist),来说明很多人读书不得法。此书在豆瓣有三个版本,其中只有中文版有不算灌水的读者书评。以下我可能要得罪人了:)
豆瓣页面上一共有6篇“热门评论”,这些评论的作者有什么心得呢?最热的这篇,“子不曰”的《撕开面皮给你看》,谈到了书中说的星巴克咖啡和超市搞乱价格现象;第二篇的题目就是本书标题,内容不是读书心得,而更象是给书做的广告;第三篇《真实世界经济学》,提到星巴克,然后不知为何开始谈另一本讲经济学的书和自己读经济学读物的过程;第四篇,谈到星巴克,房价,超市定价,和大学生的火车票。读这些书评,似乎《卧底经济学》是一本讲述生活中的经济小故事的漫谈。
但如果你强力研读,会发现这本书不是纯粹漫无边际的瞎侃。实际上,它几乎是一本现代经济学的入门教科书,写的相当系统而又不拘泥于四平八稳,观点相当鲜明,主题很突出。此书反复强调一个概念,“稀缺”。
第一章说没有稀缺就不可能赚钱。如果市场是完美竞争的,那么人人都只能赚到市场平均利润,干脆把钱直接存银行算了。那些真正赚了大钱的公司靠的不是什么勤奋工作或廉价劳动力,而是对稀缺资源的占有,比如说人无我有的技术,或者干脆是像中国国有电信公司那样人为的垄断。高收入的真正秘密是确保稀缺,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医学界对行医资格有如此之高的要求。
第二章说有了稀缺你也未必能赚到钱:哪怕附近只有你一家超市,顾客也未必会在你这里花很多钱。你必须使用一系列的手段,甚至诡计,最典型的办法是对顾客实行区别定价。
第三到第五章说经济学家为什么喜欢市场,因为市场调节可以自动把稀缺的东西变得不那么稀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整个社会有利。然后谈到市场为什么有时候会失灵。政府的有些政策,表面上为了公平,但客观上是促进了稀缺,比如说不让优质小学入学市场化。这几章还向读者普及了过去几十年内经济学关于市场的作用和不起作用的一些研究成果。
第六章指出像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稀缺力量。消费者并非非买亚马逊的东西不可。(而微软是有一定稀缺力量的,因为 Windows 的垄断地位 – 所以微软用的是本书第二章,在有稀缺力量的情况下怎么尽可能多地赚钱,比如说写一个 Windows 卖人为造成的高低档搭配的多个版本。)所以亚马逊这类公司的盈利能力不符合它股票价格 – 其股票根本不值那么多钱。甚至整个所谓 IT 新经济都是如此,新技术并不带来稀缺力量。作者认为整个股市都被高估了(此书出版于金融危机之前,不幸言中)。
第七到第十章是前面理论在当前热点问题中的应用。尽管经济学家们普遍不能预测金融危机,但经济学还是有用的,而且真的起到过非常了不起的作用。
如果我们看完这本书只记住两个字,这两个字应该是“稀缺”。没有稀缺就不能真正赚钱!但是看看我前面提到的排在前四名的豆瓣书评,我直接搜索,发现竟然没有一篇提到“稀缺”这个词!如果你只看这四篇书评,你记住的两个字是“咖啡”。而星巴克怎么卖咖啡,其实是该书中文版前四页说的事情。
如果不强力研读,就算再读15本经济学书也学不会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去看世界,得到的只不过是一大堆饭桌上的小段子而已。等到下次听专家说话,感觉还是似曾相识,自己又说不出来。
强力研读的目的是要掌握其一套思维方式。这个世界经常会发生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令很多人兴奋,迷惑,或愤怒,而大多数人只会在新浪新闻的评论中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如果你强力研读过这方面的书,也许就会指出:第一,这件事其实没什么,我知道比这个更好/更坏/更怪的事;第二,那个所谓专家说的意见属于 xx 流派,而学术界对这派有很大争议其实他们已经过时了,比如获得 xx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 xx 理论,就是个更好的理论;第三,我估计此事将会向 xx 方向发展。。。我说的不是意淫,实际上《卧底经济学》作者最近的新书,Dear Undercover Economist,是个答读者问的短片合集,其中每一篇都是这个套路。有学问跟没学问是很不一样的。
对我而言,强力研读等于做读书笔记。我如果读四本书,其中只有一本会被做笔记,因为做笔记很费时间(比如《卧底经济学》,我就是想做但是没有时间做笔记)。好书实在太多了。下面我介绍一下应该怎么做读书笔记。
(待续,否则这篇文章就太长了)
#1 by 早 on 十一月 14, 2009 - 3:34 下午
Quote
终于等到老大的这篇大作了。
其实第一句话没必要写,我们这些朋友都能理解你的。
顺便问一下,像这种方法,只能运用于比较优秀的书籍。
可是在茫茫书海里,这些书籍怎么被鉴别出来呢?
#2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14, 2009 - 4:35 下午
Quote
大作可是谈不上啊。我找好书的办法包括:
– 看到一本好书之后找作者的其他书
– 亚马逊上关联算法的推荐
– 杂志的书评时发现新书的好地方,甚至有时候看杂志我只看书评。另外还有订阅的博客。
值得使用这种强力研读方法的书应该是那种写的比较系统的书,再有一个标准是其内容对自己来说是不是足够新。像 Super Crunchers,我读过之后有点大开眼界的感觉,非得马上再读一遍,写下读书笔记。
#3 by 宇 on 十一月 14, 2009 - 6:40 下午
Quote
推荐《越读者》这本书
#4 by chengzhi on 十一月 14, 2009 - 9:42 下午
Quote
我猜博主看的是英文版,我看的中文版,看完就忘了,翻译得很差,我只能跳过很多不知所谓的片断。
期待后续。
#5 by haihan on 十一月 14, 2009 - 9:53 下午
Quote
看了你的博客,觉得非常有趣,所以订阅了。
但我确实不是很同意,亚马逊没有创造稀缺的观点。网上购物犹豫信息不对称,所以品牌变的格外重要,亚马逊在电子商务的品牌是稀缺的,尽管这种技术和服务不是稀缺的
#6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18, 2009 - 6:08 上午
Quote
亚马逊当时的股价乘以利率远远大于其盈利;如果说人们是看好它未来的赢利,其股价相当于每年赢利3000亿美元(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显然它的稀缺力量不足以获得这样的赢利。
#7 by haihan on 十一月 14, 2009 - 9:54 下午
Quote
另外,这篇文章很不错,期待下半部分
#8 by linecong on 十一月 15, 2009 - 10:51 上午
Quote
可是,如果读书不好玩就没意思了,长此以往会不会讨厌读书。
#9 by adev on 十一月 15, 2009 - 11:04 上午
Quote
第六篇有人说到稀缺的,标题为《活学活用卧底经济学》
#10 by Feng on 十一月 15, 2009 - 12:36 下午
Quote
你在”待续”的部分是否会讲讲如何进行”强力读书”(或者至少你是如何强力读书的)? 到现在你所说的在于什么是,什么不是,强力读书; 强力读书的结果会怎么样. 但是没有介绍你是怎么做到强力读书. 即 descriptive, but not instructive.
正巧我也在构思一个有关写读书笔记的blog. (很多你的博客都跟我所想的题材不谋而合, 不过这可能远不像一听之下那么不可思议的小概率事件. 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挺相合的, 所读书也颇有重合, 所关心的问题想必亦然; 并且我心中同时有着数个构思的题材. 所以多有暗合亦不足奇.) 这里讲些不成熟的思路. 文辞仓促, 想到哪写到哪. 见谅.
我想读书至少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获益.
1. 理解了作者所要说的一个或几个要点, 并以后的行为因此而有改变(I am a behaviorist, 呵呵). 对此我有一些想法, 就不展开说了. 简言之, 比如, 所能做到这样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其要点到不在于理解书中观点, 而在于 recall. 能够在适当的场合 recall, 其中大有学问. 什么算作适当的场合? 比如读了你此文, 以后读书时候, 不免想起”强力读书”这一概念. 这可算适当场合的recall. 但也许看电影的时候也想起了, 推此及彼, 把书与电影类比, “强力看电影”, 也可算是适当场合的recall. (博主无疑已经发现我又在”类比思维”上做文章. 没办法, 有锤子, 什么都成了钉子. 而类比思维正是我现在的锤子.) 再推广之, 跟一个人初识, 交流是否可以看成”读人” (read people, hehe, 这使我想起 lie to me). 那么能不能有个”强力读人”的概念? 在某些合适的场合recall?
2. 体会书作者的推理特点, 逻辑思维, 解说方式, 对书内容的组织… 我尚没有一个合适的词概括之, 但我举例说明: 比如本博主的众多blog, 都体现了一种理科思维运用于社会观察的思路. 博主其意在论事, 可能本意未在推广这种思维. 但是我们可能看了觉得不错, 模仿这种思路. 成为博主为我们进步意外的贡献. 并且, 我情不自禁的要加上, 我们的行为也因为这个进步而改变 (I am a behaviorist).
3. 理解作者的motivation, influence, limitation. 这个想法源于我多年前在amazon读到的一个书评(link: http://www.amazon.com/review/R2XA8LEZL9MVPW ). 顺便一提, 如果想了解很多人是怎么读书的, 看看 amazon的书评是个简易的方法. 大多数都没什么价值, 但偶能见到好的, 然后就可以看看同一作者的其他书评, 体会他的读书方式. 链接所指引的书评, 就是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分析的为什么作者会有他的hypothesis, 指出此书是时代的产物. 当时我看了这书评, 豁然开朗, “奥, 还能这么读书. 将其放到时代背景中.” 比如本博主写了很多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文章, 包括对美国的分析/批评(还有嘲讽), 就体现了我朝的脉搏. 本时代是中国上升期, 在摸索中确定自己在国际的位置, 同时不少对中国有感情, 而又聪明的中国青年来到美国, 见识了中美社会. 势必博主所关心是一两代人所关心, 并飞扬文字的话题. 而这种认识, 对我们读者的行为影响不一而足. 比如我能想到的, 就是通过观察别人是怎么因其所处时代, 其经历, 其感情依托而形成思维定式, 而自省我的思维定式有哪些.
我想写怎么读书的blog的动机源于我发现自己很不会写书评. 可有些类似书评的行为, 我却做的很不错, 比如点评别人的MBA申请作文. 反思这些表面上类似的行为, 思考他们的共同与不同点, 并我点评别人作文时的思维进程, 我对如何读书亦有心得. 憾尚未能清晰表达.
最后, 以上这些分析可能都次要. 成人读书, 往往只能看到与自己关心的问题相关的信息. you see what you seek. 理解了作者的论点也好, 观察了作者的逻辑推理也好, 看到了时代社会宏观的影响作者的因素也好, 能否做到这些, 都源于读者心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的问题是什么. 古人早已精辟言之为 “六经注我”. 我曾写拙文 (link: http://fhe1.spaces.live.com/blog/cns!3143BD18F7844264!744.entry ) 以此为出发点, 讲述为什么我喜欢看纪录片而不是故事片. 并我引 how to do research at the MIT AI lab (you should read the entire article if you haven’t already) 一段话, 亦述同理:
“Often someone will hand you a book or paper and exclaim that you should read it because it’s (a) the most brilliant thing ever written and/or (b) precisely applicable to your own research. Usually when you actually read it, you will find it not particularly brilliant and only vaguely applicable. This can be perplexing. “Is there something wrong with me? Am I missing something?” The truth, most often, is that reading the book or paper in question has, more or less by chance, made your friend think something useful about your research topic by catalyzing a line of thought that was already forming in their head.”
以上是我脑中就读书回旋着的一些思路. 有朝一日望能将他们组织成逻辑一致的一个主题成文. 但也可能终不能够, 就像我的大多数思路那样.
#11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18, 2009 - 6:10 上午
Quote
这是一篇强文啊!多谢!
#12 by Feng on 十一月 15, 2009 - 12:50 下午
Quote
补充一句:
所以我认为大多数成年人不会读书, 读书不少, 全无心得, (“读了只依旧是这个人” – 朱子语类), 其原因在于心中没有问题. 要叫人学会强力读书, 到不在于传授一套方法, 而在于让人们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一个corollary 则是, 因为人人有不同的问题, 就会有不同的见解, 相互交流, 真美事.
#13 by 与非 on 三月 19, 2013 - 4:35 下午
Quote
精辟!
#14 by baoh3 on 十一月 15, 2009 - 1:44 下午
Quote
期待下篇以及记笔记的方法。
#15 by sonic on 十一月 15, 2009 - 3:52 下午
Quote
推荐一个博客,作者对思维训练法,学习方法,时间管理那都有相当“强力”的研究,感兴趣的各位都可以看看。http://mindhacks.cn/
#16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15, 2009 - 5:36 下午
Quote
今天太晚了,明天我再来讨论!
#17 by 风小却 on 十一月 16, 2009 - 5:54 下午
Quote
亚马逊拥有的稀缺是user的习惯性购买体验,这种精神力上的牵引,想想腾迅,就知道有多么可怕了。而且这还不提Amazon背后庞大恐怖的物流体系和支持这个体系的软硬件设施。
Pingback: 如何“读书” | 聚沙成塔-小哈的记事薄
#18 by tony on 十一月 18, 2009 - 12:56 下午
Quote
关于读书方法的讨论,我觉得有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写的很好,作者好像是曾经编纂过大英百科全书的。
Pingback: 宇世界·流变 » 练
#19 by Justit on 四月 1, 2010 - 8:06 下午
Quote
很好奇博主“每天读书不超过一小时”包不包括科研上文献的阅读?如果加上科研上的阅读还不到一小时的话,那对博主只有敬佩之了。
#20 by 同人于野 on 四月 1, 2010 - 11:59 下午
Quote
当然不包括读文献,文献得天天看啊
Pingback: 笔记:侵权责任法释义 | 星芒森林
#21 by Jun on 五月 23, 2010 - 10:05 上午
Quote
搞科学不觉得好玩的人根本就搞不出成就来。读书不觉得好玩那是强迫自己死读书。读一遍还看不出作者的题旨要么是作者本身写得不好,要么是读者自己没看进去。 Undercover Economist 根本就不是非得看两次才能领会的艰深内容,作者一直都是写通俗经济学专栏文章的,这种书还要看两次,那其它稍微正统一点的经济学(或者其它科学)入门书还不得读半年?一天看书不超过一小时说明博主挑的书不合自己的趣味,没读出乐趣来。
Pingback: [笔记] 《逻辑学是什么》 - 不知不觉
Pingback: 他们怎样选书和读书:Yibie | 逍遥游·萧秋水
Pingback: 《晨间日记的奇迹》内容概要及读书心得 » aciyang.com
#22 by 菜谱网 on 二月 24, 2011 - 10:19 上午
Quote
评论太多了。都是好的文章,懂了懂了
Pingback: 他们怎样读书和选书 « PKMlife
Pingback: 转载:怎样读书和选书
Pingback: 转载:怎样读书和选书 | Page to Page
#23 by liaocannan on 五月 24, 2011 - 11:03 下午
Quote
理科思维学习
Pingback: 转载:怎样读书和选书 | 屋檐下
Pingback: 读书笔记 | 时光志
#24 by 外星小钢盔 on 七月 18, 2012 - 6:35 下午
Quote
转载一下 已注明作者 和 来源 谢谢
#25 by YinYan博客 on 十月 21, 2012 - 11:09 上午
Quote
做笔记确实能养成一个管理知识的好习惯,主要是有助于自己以后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