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总结写我们这个时期的文学史,一定会提到“架空历史小说”这个类别。此类小说写一个现代人通过偶然的时间旅行穿越到古代,运用个人能力改变历史。在历史知识全面普及所有悬念都已被剧透的今天,穿越小说可以在不戏说历史人物的情况下实现任何可能的故事,更不用说满足读者对真实历史的扼腕长叹和各种“what if”的意淫。
我是一个窃明众。《窃明》这本书让读者能够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去体验明末的中国社会,作者灰熊猫不但表达了反满贬袁的思想,而且颠覆了很多人心目中东林党甚至阉党的形象。从架空小说角度,主人公黄石是一个很特别的穿越者。与那些带着机关枪穿越,动不动就拿后人写的诗歌糊弄古人的穿越者不同,黄石很少直接使用自己的现代知识。他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指挥的水平也仅仅是中人之资,比不上他在古代遇到的豪杰。
然而每一本穿越小说的主角都必然要有“王霸之气”来建功立业,黄石的成功,凭借的是开放的思想,对历史大势的预见,和先进的条例制度。读《窃明》,很多人都会同意黄石的长生军,先进就先进在条例和制度上。
思想,大势,制度,这些东西似乎比受控核聚变要容易得多。当今的思想家们可能早就研究过各种可能的人类制度。我有时候想,如果一个未来人穿越到现代,他会让我们干什么呢?如果他像黄石一样也仅凭思想,大势和制度就能取胜,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如果我们很好的判断天下大势,很好的了解什么是最先进的制度,我们原则上不需要穿越者就可以把今天的社会变得更好。是么?
《窃明》开的金手指非常之小。黄石主导的技术进步从未超出明末同时代欧洲的水平。水力锻机,板甲,十八磅红夷大炮和望远镜这些东西在真实的明末也被传教士带到了中国。黄石本人从未直接提供任何一项技术的配方,他的做法是派人去找欧洲传教士,然后鼓励手下人自主研发。既然如此,黄石的金手指我们能学么?看看世界上有什么最有前途的技术,我们拿来大力投入就行了么?
黄石不是一个科学家,他是一个风险投资家。在手下不知道钢能不能炼出来的时候,黄石坚决要把钢炼出来。在连荷兰人范乐由都认为造一个水里锻机投入太大不如直接用人力制造武器的时候,黄石坚决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水车之中。对任何一个非穿越的风险投资者来说,这种不管不顾的投入是非常不科学的赌博。你怎么知道一定能做出来?你怎么知道一定能在我们这一代做出来?
黄石的真正优势就是他知道。他不是相信,他不是冒险,他是知道。当每一个人都认为其中有巨大风险的时候,他坚决地,大手笔地投入,而且每次都能赌对。这就难怪在续集《虎狼》的序章之中会有如下的对话了:
“鲍叔叔说,我父亲还从来没有看过这个东西?”
“是啊。”
“嗯,”黄乃明若有所思地道: “而我父亲二十年前就坚持做这个东西,这次还对我说如果不看蒸汽机就是白来一趟。”
“侯爷的远见,数十年来一直让鲍某钦佩不已,不胜仰慕。”
…..
“三十年来我就学会一件事,跟着侯爷做是不会吃亏的。”
远见,大概就是“王霸之气”的原理吧。
对历史发展的预见是黄石的最大法宝。如果能穿越到过去,一般俗人也就是买点潜力股票,而干大事的人则善于把预见转化为斗争的胜利,变成王霸之气来赢得别人的支持从而改变历史。
我怀疑古往今来所谓的雄才大略之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善于赌,敢于赌,而且运气很好大多数情况下赌赢了。金一南最近有篇文章说,
抗战后期曾驻延安任美军观察团负责人的谢伟思,对毛泽东为什么在共产党人中具有那么高的威望不得其解。他后来回忆说:“我曾问过很多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们,毛主席为什么能战胜他的许多敌人,成为众所公认的领袖,他们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归根到底,他高瞻远瞩。”
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黄石的远见是多么相似。
我们再来看看黄石的另一个法宝,也就是一整套近代军队才有的条例和制度。明朝的军队本来是封建军队,军内拉帮结派,打仗靠士兵的个人能力而没有整体配合,作战缺乏纪律,哪怕只有5%的人战死就会全军涣散。而近代军队则靠纪律和全队配合作战,机器般的士兵哪怕有一多半伤亡仍然可以坚持作战。而各种行军条例,则是把最好的办法标准化的结果。
但是这一套并不新鲜,实际上早在秦朝就是这么做的。两千多年前秦军的训练比长生军更严。秦法不但把军队标准化,就连农民怎么种田,比如说使用什么样的种子之类,都是严格标准化的 — 目的就是要让所有人自动按照最好的办法行动。
也许条例和制度不需要赌,但要想真正推广它们,你必须先赌赢几把获得王霸之气再说。实际上《窃明》中黄石正是如此,他对封建军队的改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自己军功越来越高,利用自己在军中的威望来推动改革。
首先你要赌。赌赢了你就有了王霸之气。然后你才能做想做的事 — 比如说赌一个更大的。
假设开始有一千个人赌,也许最后只有一个人能连赌十次全赢。历史将只记住这个赌赢了的。比如曹操刺董卓之前,天下有几人知道他的名字?刺董就是曹操的赌运。
我注意到凡是后来成了英雄的人,都是当初好赌的人。《窃明》中批评袁崇焕“好为惊人之语”,其求和建奴试图不战屈人之兵是拿国家利益去赌个人功业,指出“自古大奸大恶之徒,必是大智大勇之辈”。
可是如果说袁崇焕擅杀军官是故意搞惊人之举,难道黄石一听说建奴来使叫“鳌拜”就要杀,这就不是“擅杀”么?如果我们抛开 “为国还是为己”这种诛心之论,那么无非是黄石“知道”历史是诈赌,而袁崇焕不知道历史是真赌而已。
如果不是事后诸葛亮,人们往往看不起那些抓住各种机会赌一把的年轻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很早就赌输离场,只有极少数能够“幸进”。但只要参与者足够多,最终一定会有一人,他每次都赌赢了,以至于人们不再计较他早年的投机行为,并把他的赌博称之为“远见”。
并不是所有赌博都仅仅凭运气,研究天下大势显然有助于一个人对赌局做出更好的判断。但每一个赌博都一定需要一点运气。
假设现在有人从未来穿越过来告诉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搞电动汽车,或者不惜一切代价搞受控核聚变,我们一定会认为他是赌。没错,我知道这两个东西是大势所趋,可是你怎么知道现在就是大力投入的最好时机呢?
站在今天看历史,仿佛天下大势就摆在那里,那些“逆之者亡”的古人实在太愚蠢了。可是如果我们放眼未来,有谁知道哪个是天下大势?
只有一赌。
—
另外,可以参考《分形历史学:谁“敢于”成功?》这篇。
#1 by 野草博客 on 5月 26, 2010 - 4:19 下午
Quote
感谢分享
#2 by 被讥笑为科学主义者的人 on 5月 26, 2010 - 4:30 下午
Quote
太祖的最后一赌是文革,至今不知输赢。
怅然。
#3 by 同人于野 on 5月 27, 2010 - 6:24 上午
Quote
从纯粹博弈角度,位置越低的人越好高风险的赌博,因为不赌就没机会,到了高位之后就会逐渐求稳。太祖这最后一赌至少证明他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赌。
#4 by starcloud on 5月 31, 2010 - 10:47 下午
Quote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话其实应该这么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老毛一次又一次的“赌博”,中国的共产革命就不可能胜利。
毫无疑问,老毛是个理想主义者,是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赌。我非常不同意有人说毛只是个权谋家、只追求权力这种说法。
毛的后半生出于其理想主义、或者说好心赌了很多次,却全输了,不仅为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至今尚未彻底平复,在尸骨还未寒的时候自己的妻子还成了阶下囚。这是我们民族的不幸,也是他个人的不幸。
Pingback: Tweets that mention 穿越者的赌博 « 学而时嘻之 -- Topsy.com
#5 by Tiberium on 5月 26, 2010 - 6:58 下午
Quote
绝不诈赌灰熊猫!
#6 by sonic on 5月 26, 2010 - 7:23 下午
Quote
你夸大了个人的远见能造成的影响。很多无比正确且效果看得见的新思想,众人也不会接受的,一切都需要时间。俄国的彼得大帝搞全盘西化,几十年下来文治武功成就巨大,但以他儿子为代表的保守派还是誓言要“恢复俄国的传统”,彼得为了防止儿子即位后推翻他的改革,一番挣扎之后,杀了他唯一的儿子。奥地利帝国的约瑟夫二世,在18世纪全面接受了启蒙思想,大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废除农奴制,言论完全自由,后世称之“革命皇帝”,但他的思想太超前了,死后,所有改革措施全部被废除。
不是你有先进思想在手,就可以赌赢的,社会大众,特别是精英阶层必须能够理解接受,你推行起来别人才能接受,所以没人能独立于时代风气搞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7 by 同人于野 on 5月 27, 2010 - 6:25 上午
Quote
所以要先干小的积累 political capital,也就是王霸之气啊。
#8 by 项老师 on 5月 27, 2010 - 3:44 下午
Quote
这位小兄弟所言极是!
#9 by 大YOYO on 5月 26, 2010 - 8:56 下午
Quote
从不诈赌毛雄恢
#10 by 同人死忠 on 5月 26, 2010 - 11:37 下午
Quote
同人兄 这个是分形历史学的新一章吗
#11 by 同人于野 on 5月 27, 2010 - 6:27 上午
Quote
这篇不算,这篇的思想和分形历史学的上一篇是一致的。
#12 by 项老师 on 5月 27, 2010 - 3:43 下午
Quote
个人远见必须要结合个人影响力,才能真正起到作用。而个人影响力这种东西,除了一开始的慢慢积累,还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譬如我最近看凯恩斯,他一开始的很多理论,大大地有漏洞,但是一来他出身好,二来他个人魅力高,吸引了一大批聪明人在身边,不断帮他查漏补缺,形成一个学派,把他推到了历史的前台。你看的小说就是窃明啊,看来我也可以翻一翻。
#13 by 冠杰 on 5月 27, 2010 - 8:40 下午
Quote
曾经看过同人兄的《社会科学的全面数字化》那篇文章,以前我处于那种对事情的“否定的否定”的状态中,找不到事物的对错标准,对历史英雄们的远见产生
了怀疑,怀疑远见的存在性。
我很很认同你那篇《’数字化》的观点,或者说被你系统地总结了我以前一些零碎的想法。
很多认为太祖的“农村包围城市”是他雄才伟略出来的。
其实很多没有注意,他在1927年左右(青年时期)到湖南进行了32天的考察工作,发表了一个叫“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观点已经不太重要了。数据才能说明一切。”这是同人兄你总结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那种个人崇拜主义的氛围下,可能太祖也麻痹了,就真认为自己的政策真是雄才伟略出来的,是‘想’出来的!其实麻痹是很容易的,心理的
暗示作用。
后来的政策可以说没有一点切合实际,没有调查。
历史上经常有观点争辩,当我们用今天的眼光看(当然各种观点被实践考验了),感觉都是这样:错误观点的逻辑是完美的,但是就是缺少些什么,因为忽略了
某些作用,高估了某些作用。
能成为一种观点,逻辑都必须是完美的,那些提出观点的人都是人中豪杰。但他们推理的根基怎样,就很难说了。
撇开政治观点,有人说汪精卫是曲线救国,有人说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是为了保存实力。
我看过蒋介石的传记,乱世中,蒋介石爬到国民党总裁位置不容易,也不是2B,逻辑是击倒不了他们的。
看来说远了。。。。。。
渐渐理解了“境界”这一个词的含义了。
秋收起义后,太祖带着部队到井冈山,我们要想象一下当时的背景,你所参加的是会断头的革命,我认为太祖当时不是赌的。
中国成立前,可以说太祖的决策都是基于他对当时中国农民的了解,对农村的了解。他出色是因为他更了解,而不是他‘更’雄才伟略。
境界是你因对一些事的更了解而拥有一般人所达不到的方向明确。(王霸之气,高瞻远瞩)
青少年时看到一些名人名言,那可都是伟大人物总结出人生的经验,体会,认识。
那时的我对那些名言的认识只能止步于:他们说的没错,但我还是不能身体力行地履行它们。
有些东西你没有经历,你是达不到那个“境界”的。
失败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失败后才会得到否定的否定。
远见不是只是对观点的想想,谈谈。
比尔盖兹是有远见的,他是大学三年级退学的,还有一年就毕业,他是感觉到如此急切以至于一年时间也是太浪费了,那样的行动力才叫远见。
写到这里了,我意识到远见的两重性。首先观点是正确的,而且他是那么的坚信。第一点排除了失败者,第二点排除了赌徒。
#14 by 同人于野 on 5月 28, 2010 - 2:06 下午
Quote
这是非常好的讨论!太祖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但事实往往是很多人做了很多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未必一致。“数字分析”法可以揭示很多东西,比如可以告诉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现状,可以用来判断大局。我倾向于认为数字分析法可以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一个客观的见解。
但是未来怎么办,则几乎一定是主观的,因为你永远也不可能精确预测未来。从这个角度说任何事情办成都需要一点运气,这大约就是我在这篇文章想要说的吧。
但我不同意的一点是你说的这个“境界”高,是了解越多的缘故。经验表明,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了解的越多越容易赌对。过多的信息往往反而会使人判断失误。
比如说奇瑞老板回顾当初创业,形容自己是“无知者无畏”,说想搞汽车就搞汽车了 — 如果他当初对各国汽车生产做一个科学的调研,很可能反而会被吓得不敢搞汽车。汪精卫对抗战中日经济水平,军人素质等等的对比数据的了解很可能超过任何一个土八路,但他还是赌输了。
所以我认为毛泽东的高“境界”,其中有一种成分是一种理念的坚持,就好像苹果公司的表一直都指向九点一样。而汪精卫蒋介石这帮人则总想让自己更加 adaptive,其实就是墙头草,短线投机。
最后赢得最大的一定是那种赌的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而不是那种今天看什么好卖就卖什么,明天不好卖了就卖别的的那帮俗人。
比尔盖茨当初从哈佛退学,没有远见绝对不行,但是只有远见没有勇气也不行。今天谈盖茨全是远见了,当初退学的时候又有几人知道是正确的选择?难道 IBM 那么多牛人整天分析市场形势,竟然还没有一个大三学生有远见么?
#15 by gaohan_cn on 5月 28, 2010 - 9:04 上午
Quote
说实话,楼主这篇文章一出我心中很羞涩。。。
#16 by 冠杰 on 5月 29, 2010 - 12:16 上午
Quote
我谈论境界主要考虑到:遇到变化时,一个的心理状态是否会变得乱、焦虑、茫然。
不知道是否就是楼主所说的勇气。
我还在学校,如果要我现在退学,我想我会是很焦虑,茫然的。
不知道比尔大叔当时做决定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觉。
#17 by CNHW on 6月 2, 2010 - 3:21 下午
Quote
比尔当初退学是有他的目标的吧,不为了任何原因就退学那就…
#18 by wu on 5月 29, 2010 - 4:05 下午
Quote
其实赌注不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吗?地位越低的人越敢赌,但是如果失败了咋办?万一失败了,这背后的风险又有考虑过吗?
#19 by 同人死忠 on 6月 1, 2010 - 11:58 上午
Quote
同人兄对太祖是个什么看法?
#20 by 同人于野 on 6月 3, 2010 - 2:29 下午
Quote
我比较赞同前面 starcloud 说的。另外,我认为,毛泽东的前半生头脑非常清醒,看问题是客观的,政策是实事求是的。而后来的做法则过分理想主义,而且缺少容人/容事之量,整天斗争,哪有那么多该斗的啊。精神上的东西其实都可以变,还不如给中国追求一点实打实的物质财富。
#21 by 帆 on 6月 2, 2010 - 12:25 下午
Quote
恩。。。不错不错。
#22 by soho一族 on 6月 3, 2010 - 1:19 下午
Quote
佩服你的……
#23 by 被讥笑为科学主义者的人 on 6月 3, 2010 - 3:54 下午
Quote
#20 by 同人于野 on June 3, 2010 – 2:29 pm
Reply Quote
我比较赞同前面 starcloud 说的。另外,我认为,毛泽东的前半生头脑非常清醒,看问题是客观的,政策是实事求是的。而后来的做法则过分理想主义,而且缺少容人/容事之量,整天斗争,哪有那么多该斗的啊。精神上的东西其实都可以变,还不如给中国追求一点实打实的物质财富。
=============================
其实毛泽东所追求的也是“实打实的物质财富”。例如钢产量,中国1950-1970年的增长速度高于日本同期。所谓“精神”,也是为物质服务的。按照我一个同学的说法:钱能生钱,人也能生钱。钱生钱比人生钱快。但是没钱时只能靠人生钱。钱生钱时,能管住钱的人是王;人生钱时,能管住人的人是王。毛的时代,就是人生钱的时代,毛管住人,不得不靠“精神”。后世人们有钱了,靠钱来管人就容易多了。俗话说:人喊人,一个人;钱喊人,一大群。毛的“整天斗争”,就在于需要不靠钱能管住人。
#24 by LMS on 6月 8, 2010 - 1:57 下午
Quote
好吧,我承认是看了你的这篇介绍后才花了将近一周的时间看完了《窃明》,确实很不错的小说。《虎狼》真的是他的续集?还是灰熊猫写的?
#25 by wolfsoft on 7月 28, 2010 - 6:13 上午
Quote
同人兄还可以看看”二鬼子汉奸李富贵”这部小说
http://www.cmfu.com/readbook.asp?bl_id=29369
#26 by 同人于野 on 7月 28, 2010 - 1:32 下午
Quote
多谢推荐。
#27 by Brian on 12月 24, 2010 - 6:46 下午
Quote
历史在我看来是个概率事件,但很难用计算的方法来预知走势,因为历史只有一次,哪怕概率再低发生了就成了历史事实。比如太祖和蒋的斗争,我始终坚持蒋拥有统计意义上的优势。可在西安事变、卢沟桥、战后和谈这些关键的单个事件上蒋都赌输了。
简而言之,个人认为历史是很多随机事件组合起来的结果。虽然我们可以逻辑完美的计算出一个结果。但历史并不满足大数定律,因为历史永远只有一次。
例子很好列举,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国,航行途中遭遇风暴全军覆没,如果没有那场风暴是不是英国的势力就会大打折扣?
日本如果推迟侵华几年,蒋凭借几十万军队无法剿灭长征后的太祖军?
任何学术的基础都是简化抽象推导,谁能保证那些被忽略掉的因素最后不会起决定性作用?
那么既然最严谨的统计数学推导都很难预测历史走势,那些参与决策的人大多凭借的是不慎严谨的语言和政治哲学逻辑,怎么避免语言的多义性和逻辑的模糊性?
所以,我觉得可能就算穿越到古代,就算知道已经发生过一次的历史过程其实也很难控制并诱导它。 因为这一次在相同条件下谁都没法保证那些单独的随机事件还会那样发生。
蝴蝶效应是一种合适的描述方式,另外推荐下《蝴蝶效应》这部电影,颇有启迪。
设想如果自己穿越到清朝当皇帝,能不能凭借现代人的观点通过政策和权力促使中国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我觉得很难,中国的传统社会有点类似经济学里描述的“均衡”概念。仅凭皇帝权威就能打破这样的社会稳态?也许会被起义、被罢黜、被文人纠缠、被子孙颠覆,就像彼得大帝和他的继任者那样。
写的有点长,很喜欢历史观的问题。欢迎讨论。
#28 by 大海 on 2月 9, 2011 - 9:59 下午
Quote
难道他也是穿越来的?惊!
#29 by 斑驳 on 2月 10, 2011 - 11:57 上午
Quote
我看到《窃明》,我停下了,我花了一个月看完了《窃明》,再来看这篇文章。
#30 by kyle on 3月 1, 2011 - 8:51 下午
Quote
yeah 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