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客》,2010年7月,杂志版标题是《阻止下一个!– 连续自杀背后的维稳物理学》)
如果一个公司接二连三的有人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自杀,这个公司是不是最邪恶的血汗工厂?如果一个社会接二连三的有人到校园疯狂杀害无辜小孩,这个社会是不是已经烂到不可救药?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在最正常的公司和社会里,也会出现如此的可怕现象。而中国正在变成这种社会。
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公司,多名员工仿佛着了魔一般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自杀。整个事件迅速成为轰动新闻,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甚至开始计数,随时准备迎接下一个。这个逼死这么多人的公司到底邪恶到什么程度?
我说的不是富士康,而是法国电信。从2008年初开始,这个10万员工的公司在18个月内有26人自杀,而相比之下深圳富士康35万人中的13个自杀者还算少的。公司肯定难辞其咎,但工作条件不能完全解释自杀现象。富士康和法国电信都不是两国工作条件最差的企业,有无数差得多的公司,甚至山西黑砖窑,都没有连续自杀的事情。
正如参与会诊富士康的心理学家们指出的那样,这种连环自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传染病,后来的人是因为受到前面自杀者的影响而自杀。模仿自杀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被称之为“维特效应”,因为早在1774年歌德就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过这样的故事。比“维特效应”更坏的是“模仿者效应(copycat effect)”,模仿犯罪。美国多起校园枪击案,以及中国最近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多起幼儿园杀人案,正是典型的模仿犯罪。
但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并不简单。如果自杀者因为不堪重负已经感到活不下去了,公司前人的自杀只是“提醒”了他;如果杀人者已经决心犯罪,前面的杀人者只是教会他去幼儿园杀人这个特定的犯罪方法,那么自杀和杀人就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不一定这么集中,方法不一定这么一致而已。而事实并非如此。
2005年10月,两个无辜的法国少年为躲避警察的错误追捕,在巴黎市郊触电身亡。当晚数百名青少年上街抗议,并最终引发骚乱。人们开始焚烧汽车和打砸商店,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骚乱迅速传播到法国其它城市,两周之内竟有3000人被捕。一开始,骚乱的参与者是两个无辜者死亡而抗议,但事情发展的结果是,用纽约时报采访的其中一个十五岁少年的话说, “烧汽车很好玩”。那些打砸抢烧者已经不再介意为什么要上街抗议,他们只是为了参与而参与。
人是善于模仿的动物,因为相对于自己分析各种因素再决策而言,直接模仿别人是一条思维捷径。但骚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因为被别人的行为提醒后为了自身原因采取行动,而是为了模仿而模仿。
这个理论甚至有物理学上的解释和社会统计的证据。把一块磁性物质放在单一方向的磁场中,这块物质中的粒子自旋将会发生磁化,顺着磁场方向排列。我们可以把这些粒子的自旋看成一个个小磁铁。现在我们慢慢旋转外加磁场,直到与原来相反的方向,那么这些小磁铁也会改变方向。
关键在于,如果这些小磁铁的转向完全是出于对外加磁场转向的反应,那么它们的集体转向也应该是逐渐而缓慢的。但实验表明这些小磁铁的转向是突然的,非常之快,如同雪崩一般。这是因为小磁铁并非只对外加磁场反应,它们同时受到临近的小磁铁的影响 — 相邻的几个小磁铁转向之后会带动它们附近的小磁场也转向。考虑到这种模仿效应,物理学家可以用一个精确的数学公式来描写磁性物质整体转向的过程。
2005年,两个法国科学家考察了德国和葡萄牙的生育率变化曲线,以及手机在欧洲几个国家的普及曲线,发现这些曲线满足描写磁场翻转导致磁性物质内粒子自旋转向的数学公式。本来,早期的手机价格很贵而性能又差,等到手机慢慢变得物美价廉,使用手机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果每个人只是出于性价比的考虑而购买手机,那么手机的普及应该是逐渐的。但统计表明,手机的流行是突然的。唯一的解释是人在决定是否购买手机和生几个孩子这样的问题上也有“为了模仿而模仿”的因素。这种模仿效应普遍存在,比如剧场里的掌声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也满足同样的数学曲线。
为了模仿而模仿,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它让原本无关的人参与到事件之中,导致事态以爆炸的速度迅速扩大。
好在灾难性的模仿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家 Mark Granovetter 曾经提出一个理论,说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个参与骚乱的“阈值”。有些人可能只要看到街上有人抗议就会迅速加入进去并把抗议变成骚乱,而有些人则需要有很多人参与了他才会参与。假设街上站着100个人,它们参加骚乱的阈值分别从0到99。比如其中阈值是3的人只要看到街上有3个人骚乱他就会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第一个人动手,那么阈值为1的第二个人看到有人动手了,他也会动手;于是阈值是2的人也会动手,…,最终所有人都会动手。整个骚乱过程是雪崩效应。
但这个雪崩其实是不可靠的:只要我们把初期的几个人拿掉任意一个,那么骚乱反应链条就会早早断裂,而避免大规模事件!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起因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有些事件会越来越大,而有些则会不了了之。一个大规模事件的走向很可能跟这个事件的起因没有关系。统计表明美国的一些经济条件非常相似的城市的犯罪率却差别巨大,这其实就是因为模仿效应的偶然性质。同样的条件下,有些城市一开始对犯罪抓的比较好,导致模仿者未能跟进。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但维稳的关键既不是最开始的起因也不是事态扩大以后的结果,而是事件初期有没有人模仿。美国在911之后很长时间内对航空旅行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模仿的恐怖袭击。
通讯手段越先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容易,模仿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国正在进入这一阶段。就算中国像法国一样民主自由,我们像法国那样两个少年的死亡导致全国骚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也许任何政府都不应该控制媒体,但媒体的确是维稳的重要手段。奥地利禁止报道地铁自杀事件以后,地铁自杀事件立即减少75%。美国过去20年来校园枪击案此起彼伏,但在911事件之后的一年半内媒体把注意力全面转向反恐,结果只发生了一起校园枪击案,而且没有死人。
世界卫生组织曾在2000年发布一个报告,援引多个统计研究表明,自杀故事的报道越详尽,其引发的后续自杀事件就越多,名人自杀和电视报道的效果更强烈。尽管也有研究认为媒体曝光率与后续自杀者数量的相关性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强,但这些研究承认自己的分析方法存在局限。著名学者 Loren Coleman 在 The Copycat Effect 一书中强烈批评媒体对校园枪击案这种犯罪报道的喜爱,认为正是媒体报道加剧了模仿犯罪。
作为一个喜欢新闻自由的人,我非常希望能有这么一种效应,就是全面的媒体曝光反而能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事件的真实情况从而减少模仿者,然而我没有发现任何一个支持这个假设的研究结果。所有材料都或多或少地指出媒体应该自律。有些国家已经提出一些报道规范,比如挪威甚至禁止媒体报道自杀事件。
在通讯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完全禁止媒体报道自杀和犯罪事件不太可能,但把报道规范化则是可能的。几个奥地利科学家在2009年有一篇论文发现,媒体的自杀报道存在严重偏见。那些先杀人再自杀的事件被过度报道,而因为自身的精神原因自杀的事件则被过少报道。事实是绝大多数自杀者有心理疾病。也许是出于人死为大的潜意识,最近富士康事件中几乎没有媒体谈论自杀者本人的精神原因和情绪波动,大家一致指责富士康公司,好像在这种公司工作就应该自杀一样。而在美国的校园枪击案的报道中,很多媒体或多或少地喜欢把先杀人再自杀的凶手描写成无辜的邻家男孩,夸大他生活的不幸却淡化其本人的精神疾病,这种描写无疑会进一步助长模仿行为。
模仿自杀,模仿杀人案,这些事情在几年之前的中国可能闻所未闻,其实早已是发达国家的常见现象。现在轮到中国了。长治久安的上策当然是创造条件让人从一开始就不会自杀或者犯罪 —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得维稳 — 而维稳不关心有没有第一个,只关心有没有第二个。
#1 by 被讥笑为科学主义者的人 on 7月 2, 2010 - 2:35 下午
Quote
#68 by moreylee on 七月 2, 2010 – 12:01 下午
Reply Quote
同人兄感染了美国人的坏毛病了,凡事只求大概,不求甚解。就洋洋洒洒了。
======================
美国人要是有这个毛病,阿波罗是不可能登月的。
#2 by Legoland on 7月 2, 2010 - 3:40 下午
Quote
复杂网络中有关contagion的一个典型应用。
如果把讨论的对象从富士康换成市场营销,大概没有那么多争议了,对这些类比中跳跃的成分也不太会有人去追究了——实际上,从磁场到手机再到自杀,类比中的跳跃确实存在;对于物理学家在应用复杂网络理论解释世界的努力中常常过于简化的倾向,也有很多批评。但那些批评的对象,往往是非常具体和实际的应用,由此不得不引入更多的考虑要素。
但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其实是一个角度,和一种思路。在这个非常宏观的层面上,问题越简化越好。尤其是,如果我们把减少连续自杀或袭击学校事件,或者大规模骚乱事件,作为一个目标的话,那么从contagion阈值以及切断传播链条的角度切入,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做法。如果对媒体报道某些行为的禁令在这里是有效的,为什么不可以讨论?为什么挪威可以采取的措施,在中国采取就是不对的?
言论自由没有那么脆弱。民主自由也没那么脆弱。
这篇文章后面的争论表明,很多人的思维,已经陷入了非黑即白中无以自拔。与他们争论,没有意义。
Pingback: 一周阅读推荐[0625-0701] | Kai@Atlantis
#3 by starcloud on 7月 3, 2010 - 12:18 下午
Quote
人类行为有其普适性的规律,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进化心理学、社会生物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之多。也正如科学主义所说:人受这种生物性本能的支配也许比受后天的意识形态等更多。就连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本身也是需要反复的训练才能得到的。
另外,取为“维稳”物理学并无不可,现在的中国社会之所以还较为稳定,那恰恰是因为当局采取了“把初期的几个人拿掉”这种做法,将不稳定苗头灭于襁褓之中。以上访为例,“截访”,禁止媒体报道都在客观上有助于社会稳定。大家可以想想,在这种“模仿者效应”的带动下,如果不采用维稳手段,北京城将天天有群体性事件了。还有,当年中央级媒体正面报道各地的“游%¥行#@示&×威”这一举动大大的降低了潜在参与者的阈值从而导致更大规模的##也是另一个例子。
说白了,当前维稳最大的目的是避免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而一个极为理性的人在群体中也会变得不理性,这是有大量证据证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关部门真应该研究研究维稳物理学。
至于这些“不稳定苗头”产生的原因,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比如司法救济渠道的失灵导致许多人只好上访,地方政府的官官相护导致上访一路到北京等等。维稳再牛逼也只是扬汤止沸,考虑到本身需要付出的高昂成本,釜底抽薪才是正道。我想同人与野也并不否认这一点。
PS:一个科学主义者本身也可以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只不过在分析社会问题时需要小心翼翼地不要将可以看成一种信仰的自由主义带入即可。科学关注的是事实,本身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
#4 by xue on 7月 4, 2010 - 10:16 上午
Quote
和传销是一样,处于一种氛围,有模仿的冲动
#5 by yanbodiaotu on 7月 7, 2010 - 5:41 下午
Quote
good point.
#6 by 人民有胡说的权力 on 7月 9, 2010 - 7:36 上午
Quote
切断传播链来阻止大规模事件的爆发,事实上是一个屡试不爽的手段了。正面的例子有现在的各种维稳事件,反面的例子,比方说文革时期的大串联和六四之前的大串联都是。
#7 by 冰水 on 7月 11, 2010 - 8:35 下午
Quote
自杀的模仿,自杀当时的现场一般是没有其他人的,我们周围人都是从其他人那里得知的消息,而消息经由人的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且带着传播者的情绪,如果刚开始传播者带着恐惧的情绪,恐惧就会传播,自杀就不会效仿,如果刚开始传播者带着解脱的情绪,经过传播,自杀就会被效仿。
#8 by 66xs on 7月 14, 2010 - 3:33 上午
Quote
文章很好,不错
#9 by your name required on 7月 14, 2010 - 1:33 下午
Quote
同人兄(虽然只是偶尔)还是摆脱不了国人凡事只求大概,不求甚解坏毛病,灵机一动就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四海皆准的理论了。
#10 by mgzkym on 7月 17, 2010 - 9:20 上午
Quote
模仿时时刻刻存在。就我单位而言,女教职工接二连三的怀孕,要二胎,计划生育罚款数额巨大也在所不惜。
#11 by tomjones on 7月 28, 2010 - 4:40 下午
Quote
有点意思。提个问题:这种维稳策略能影响磁极的变化吗?又或者如果针对自杀可以合法控制媒体,那也可以针对其他任何事以此为由控制媒体,推下去,我想到了《1984》中的老大哥。所以,我对此策略还是深表怀疑的。
#12 by feiqu on 7月 30, 2010 - 8:14 下午
Quote
过去的怎样让它过去 drunkpiano
《南方周末》
------------
都赫提先生,31岁。听到枪声,他慌乱中趴下,向街边的建筑匍匐,但是还没来得及抵达安全的地方,后面一颗子弹向他飞来,打中了他的后背。麦克吉干先生,41岁。看到中弹的都赫提跑过去施救,同时挥舞着手中的一块白手帕,以示他的救援意图,但是他还没抵达伤者,后脑门上也中了一弹,立刻倒地身亡。
这是1972年1月30日发生在北爱尔兰德瑞市的一幕。开枪的是英国军人,中弹的是成千上万个北爱尔兰游行示威者中的两个。除了他俩,那天还有11个人中弹身亡,此外还有18个人受到枪伤。这一天后来被称为“血色星期日”。
血色星期日是北爱尔兰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悲剧时刻。在此之前,虽然北爱尔天主教徒已经和英国军队冲突不断,但此后矛盾急剧激化。北爱尔兰共和军的队伍空前壮大,士气大涨,1972年也成为双方冲突最激烈的一年,近500人冲突中丧生。直到90年代末,北爱尔兰问题才逐步缓解。
如果说有一件事情比生命的消亡更悲剧的话,那就是这种消亡的无意义。不被提起,不被纪念,不被反思,鲜活的生命无声消失在历史的记忆里,好像指纹被罪犯巧妙地抹去。那些生命好像从未存在过,血当然是白流,亲友的痛苦也只是历史前进的狂欢中扫兴的岔音。对于不愿意面对伤疤的人来说,这种遗忘也未必是坏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只是,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曾说,“那些拒绝从历史中学习的人注定要重复它的悲剧”。
这种在历史面前的警醒,大约也是塞维尔报告的由来。1998年,布莱尔政府在推动解决爱尔兰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血色星期日这个疙瘩一天不解开,北爱尔兰的民心就一天还在纠结。于是它推动了新一轮的调查,即塞维尔调查。12年之后,也就是血色星期日的38年之后,一个详尽的调查报告终于出台。2010年6月15号,英国首相卡梅隆在议会下院宣布了报告结果,并正式向受害者的家属道歉。
他在演讲中说,虽然我很爱国,虽然我不愿意相信任何关于我们这个国家的负面信息,但这个调查报告显示,当年血色星期日的惨剧,是无可辩护的。他指出,虽然开枪的士兵自称受到示威者手中武器的威胁,但塞维尔调查显示那些中弹者手中并没有任何武器,而且士兵开枪前也没有给出任何警告,而是直接开火。虽然开枪并不是来自上面的指使,而是某些士兵当场的自发行为,但“政府最终要为其部队的行为负责,我代表政府、代表国家向受害者家庭表达深切的歉意”。
卡梅隆的演讲让聚集在广场上收听演讲的人群情雷动。对于那些受害者的家属来说,等了38年,终于等来了彻底洗清污点的一刻。一个死者的妹妹说:“38年前,他们说被杀死的都是武装分子,今天这个谎言终于被揭穿了。我哥哥威廉知道他是无辜的,我们也知道他是无辜的,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但这个报告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让那十几个死者安息,它更是一次整个社会重新确认政府行为边界、重申正义以及表达对生命敬意的机会。正是因此,虽然该报告耗时12年、花费近两亿英镑、洋洋洒洒5000页,但英国社会愿意花费这个人力物力去确认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政府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去伤害手无寸铁的民众。
一个国家走向怎样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的悲剧其实也可以是它的财富,而拒绝挖掘这个财富则往往导致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死胡同里原地踏步。远的不说,拿现代史来说,肃反不反思,于是有整风。整风不反思,于是有反右。反右不反思,于是有大跃进。大跃进不反思,于是有文革。拒绝反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导致的往往是苦难的死循环。
其实诚恳地反思过去,核心意义并不是“秋后算账”,而恰恰是在直面历史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和解与稳定。即使是塞维尔报告,也指出当时英国军队所面临的困境:在事发前三天,已有警察被北爱尔兰共和军打死,此前此后有上千个英国军人以及更多的平民被共和军袭击致死,正如军队滥杀无辜不可原谅,恐怖分子的行径同样可耻。所以对历史的反思是恢复其复杂性,让所有的经历者共同反思,此事不可马虎,也不可能“宜粗不宜细”。
对于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说,关于是非曲直的道理看不见摸不着,它不论斤卖,不以平米记,但正如交通规则不论斤卖不以平米记、没有它都市里的我们却可能寸步难行一样,正义也是和谐公共生活的前提。用秋菊的话来说,凡事需要一个“说法”,一个没有“说法”的世界是一个鸵鸟的世界,把头埋到沙子里,3年后,30年后,300年后,过去的它还是不会过去。
#13 by 看得我毛骨悚然 on 8月 1, 2010 - 3:08 下午
Quote
强烈赞同楼上的
#14 by yokor on 8月 17, 2010 - 6:01 下午
Quote
人类行为有其普适性的规律,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进化心理学、社会生物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之多。也正如科学主义所说:人受这种生物性本能的支配也许比受后天的意识形态等更多。就连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本身也是需要反复的训练才能得到的。
另外,取为“维稳”物理学并无不可,现在的中国社会之所以还较为稳定,那恰恰是因为当局采取了“把初期的几个人拿掉”这种做法,将不稳定苗头灭于襁褓之中。以上访为例,“截访”,禁止媒体报道都在客观上有助于社会稳定。大家可以想想,在这种“模仿者效应”的带动下,如果不采用维稳手段,北京城将天天有群体性事件了。还有,当年中央级媒体正面报道各地的“游%¥行#@示&×威”这一举动大大的降低了潜在参与者的阈值从而导致更大规模的##也是另一个例子。
说白了,当前维稳最大的目的是避免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而一个极为理性的人在群体中也会变得不理性,这是有大量证据证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关部门真应该研究研究维稳物理学。
至于这些“不稳定苗头”产生的原因,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比如司法救济渠道的失灵导致许多人只好上访,地方政府的官官相护导致上访一路到北京等等。维稳再牛逼也只是扬汤止沸,考虑到本身需要付出的高昂成本,釜底抽薪才是正道。我想同人与野也并不否认这一点。
PS:一个科学主义者本身也可以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只不过在分析社会问题时需要小心翼翼地不要将可以看成一种信仰的自由主义带入即可。科学关注的是事实,本身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
================================
大致上是认同你观点的,只是这一段论述有点不敢苟同。
难道是为了维稳而维稳?靠警察和拆迁队就能维持国家稳定和发展?我想你也会认同暴力强行压制不是维持国家的长久之计吧?
#15 by 林谷歌 on 11月 15, 2010 - 9:06 下午
Quote
著名的羊群效应么
#16 by 六翼拉菲尔 on 5月 10, 2011 - 6:29 下午
Quote
身在彀中而不知
#17 by 六翼拉菲尔 on 5月 10, 2011 - 6:52 下午
Quote
原来精华都在第一页,刚看到的时候没看到前面的评论,太遗憾了;
首先同人作者认知(当然是个人意见)的维稳与各位评论者所认知(同样是个人意见)的维稳存在的明显的范围差别,我个人认为同人是想讨论一个最广义的维稳,但是在文章的后面同人不恰当的(尤其是对当前制度来说)将广义维稳扩展到了相对于当前制度的狭义维稳上面,我们都理解目前的狭义维稳到底是怎么回事,对于国内的人来说狭义维稳的出发点和各个原因大家也都心知肚明,相对于广义维稳来说我同意同人的观点,但是对于狭义维稳来说,只能说这可以作为一个理解的角度和方向,毕竟狭义维稳问题的重点根本就不在维稳上面,而是在“维”和“稳”上,不过不得不说同人这里的讨论气氛还是很不错的,至少相对其他地方来说已经非常难得了,大家能各抒己见的同时还能做到举证,在目前的网络环境来说非常的稀有!
支持同人。
#18 by 或跃在渊 on 7月 1, 2012 - 8:41 下午
Quote
根据模仿律: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喜欢模仿社会地位高的人,名人自杀会导致大量粉丝模仿自杀。所以对名人自杀的报道更应该严格控制。
很喜欢博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