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呼吁要重建中国道德文化,建议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的主流,但是人们似乎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性质。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一个上等人的文化,或者说,是一个关于怎么做上等人的文化。
这个文化的重要前提,是认为世界上有下等人。而要想在当今重建这种文化,就必须承认世界上有下等人。
孔子春秋时期的儒学,上等人就是“君子”,下等人就是“小人”。注意这里的君子和小人不是道德意义上的,而是社会阶层等级意义上的。有爵位的,有社会地位的人,死了要发讣告,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人,叫做君子。反之,每天忙忙活活挣钱供房养家的,所谓“升斗小民”,则是小人。
孔子说,上等人得比下等人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是精神追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人一聊天就是房价多少钱,这样的人不是上等人。辛弃疾说“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就是说像刘备这样的贵族是不会研究房地产的。哪怕自己穷困潦倒了不得已卖点草鞋糊口,他的心思也在国家大事上,而绝不会真费脑筋去研究怎么赚钱。
那么既然上等人是讲究精神追求的文艺青年,你就不能用对待普通青年的那一套去对待他们。威逼利诱啊,刑讯逼供啊这一套都不能用。有问题最好直接问他,反正上等人一般不会说谎。而下等人是会说谎的,所以得威逼利诱。这就是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最初,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划分是以经济和政治地位为标准的。但孔子这么一整,大家发现上等人的判断标准变成精神生活了。于是很多没有经济地位的读书人,认为自己只要精神上满足上等人的这些规范,那么就可以认为是个自己是个上等人。事实上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这个标准也得到了政府和民间的认可。
这就给读书人带来了一种自豪感。自豪感,是比较出来的。古代社会的特点是满大街都是文盲。为什么读书人如果骂另一个读书人,喜欢说“有辱斯文”啊,“斯文扫地”啊这些词,因为“斯文”是把一个读过书的上等人和没读过书的下等人区分开来的标志。“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种骄傲的气度。读过书的人会立即发现自己在升斗小民之中脱颖而出,而且是鹤立鸡群。在读书人看来,你们上市场买点菜讨价还价甚至吵得头破血流,而我从来都是直接交钱走人,连挑都不挑,宁可受骗都无所谓。事实上在市场上被小人骗我还觉得挺光荣,这说明我根本不屑于跟他们在同一个层次争论。
整个中国儒学文化的要义,就是我是上等人,你们是下等人。读书人上学的时候会逐渐判断周围不读书的老百姓是下等人;等他长大做官之后就会判断朝廷里那些只知道逐利的同僚是下等人;而当他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第一原则则是“华夷之辨”:我们中国人是上等人,你们外国人都是下等人。为什么?因为我们学过上等人的文化。
所以中国儒家文化存在的基础,是下等人的广泛存在。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下等人来当陪衬,那么做上等人就没有自豪感了。而自豪感是人们愿意实践这一套上等人精神标准的根本动力。
欧洲贵族也是讲究上等人要有精神追求的。据说二战中贵族参战死亡率远远高于平民士兵,这就是一种上等人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背后正是“我是上等人,其他士兵都是下等人,所以最危险的任务我必须上”,这种自豪感。但是欧洲由于没有科举制度,这种上等人的文化并没有像中国儒学一样普及,没有成为他们的“国学”。而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欧洲这样的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很可能就是因为中国这个上等人文化不屑于研究怎么赚更多的钱。
关键一点是,儒家文化跟人人平等是矛盾的。你不能既告诉读书人“你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又告诉读书人“你们要做上等人”。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已经完全不适合现代中国,而且现代中国似乎也越来越没有道德追求了。
当今中国搞道德教化,从一开始的“三好学生”到近年的“八荣八耻”,别的不说,就从这些教条的语言上看,就没有任何贵族气质,非常粗俗。当年我上大学,有一天一进教室,发现黑板上方墙上被贴了一张A4纸,上写“请注意保持教室卫生–XX系宣”。我一看这到底是大学还是火车站啊?简直是斯文扫地。
就算不论文字,读书人对这种关于“底线”的道德也不感兴趣。就算做到了每次上完公共厕所都冲水过马路看灯,又有什么了不起的?没准敢于超速驾驶反而更能彰显一个人的身份和个性。
法律才应该是关于底线的。道德应该是关于怎么获得自豪感的。我们看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从来没有哪个影片把遵守交通规则当成模范事迹去拍。人们更喜欢拿海盗和黑社会这种敢于挑战底线得人当英雄。所以道德教化的关键,不是不让人做坏事,而是教别人怎么做好事,做又酷又好的事。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找到大量下等人来作为陪衬和鄙视的对象。得有靶子。一方面说每一个小人物都值得理解和赞赏,甚至把斤斤计较和投机钻营都当成光辉形象宣传,一方面却大声疾呼重建传统文化,这肯定不行。如果你不敢鄙视下等人,你就不是合格的上等人。
本文只是说中国儒家文化有这么一个性质,你要想推广就得尊重这个性质。至于这个性质好不好,我就不知道了。其实我觉得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比一个由很多小人和少数君子组成的社会更好。
而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连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身上都能发掘出来人性的时代,所以我想中国传统文化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
#1 by 或跃在渊 on 7月 1, 2012 - 8:55 下午
Quote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简单粗暴将人划分为对立两类的做法是儒学在现代复兴的最大阻碍,因为现代社会很明显是一个追逐利益的社会,可以说是人人皆商人。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自利是人的本能。儒家的君子小人二分法是很不合时宜的。也注定无法为社会绝大多数追逐利益的人接受。
#2 by catcher on 7月 29, 2012 - 7:27 下午
Quote
角度很新颖,赞
#3 by Pheniwhite on 8月 4, 2012 - 11:53 下午
Quote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局限于儒家的,还是道家和佛家。但是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没有经过训诂还有古文的学习的话,很多精髓现在是无法获得的。
而韩国和日本的文化,其实其根源是来自中华的文化。但是于他们的国家结合的很好,所以可以创建不错的效果。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不行,而是因为其里面有着超前的思想,现在的中国人无法掌握无法运用而已。
#4 by Chris Wang on 8月 10, 2012 - 1:22 下午
Quote
這篇文章我琢磨了半年。
人生而平等這觀念來自西方,但也僅只於法律地位平等。別人看不看得起你,端看主體的價值取向 (道德、金錢、智慧、權力..)。要做到人人法律地位平等,再另外給道德定一個更高的市場價值不是相互違背的。當然最好是市場不干預自由競爭。一個完全自由市場裡面得到給道德的偏低均衡價格… 只能證明這市場的特色。
關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上等人文化” 這個命題,本人完全同意。不過大概要再窄一點,指儒學。特此感謝,這個概念有助於中國與西方文明差異的推演。
#5 by sean on 8月 10, 2012 - 5:17 下午
Quote
大家请搜搜 叔本华的“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篇文章
#6 by jeanvalley on 8月 19, 2012 - 11:02 下午
Quote
从文中可以看出,儒学里的君子小人之分是精神世界之分,但却不明白为何儒学的基础是“大量小人的存在”。
如果儒学与人人平等矛盾,那么孔子为何还要教化民众,儒学为何还要推广?
这就像是:医生虽然依赖病人得到职业,但却并不表明医生的优越感以及医生会故意不医以维持高的收入。
#7 by Augix on 8月 30, 2012 - 5:26 上午
Quote
君子和小人并不等同于上等人和下等人,现在穷人反倒光明磊落,种田之人反倒更明白自然规律。精神追求跟经济社会地位没有必然关系。
君子和小人讲的是人如何跟别人,跟自己相处。平等社会反倒人和人之间存在更多的尊重与合作,反倒是更加君子,更加仁义,更加儒家!
#8 by peer on 9月 14, 2012 - 10:48 上午
Quote
同意此观点。
#9 by John on 11月 14, 2012 - 10:26 下午
Quote
金子塔形的社会自有其稳定性,精英教育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市场的。关于这一点我倒是比较承认楼主的观点。但近代的人文主义不仅仅是圣经里人人平等概念的延续,更多的是我说我们需要尊重人的理性。君子的概念更多的是代表着理性人的这样一个概念,即便是现代,提倡君子也有其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生产力发达的当代社会,想要人人成为君子是有可能的。
#10 by 阿伦 on 12月 23, 2012 - 10:17 下午
Quote
儒家文化跟人人平等是矛盾的 一言以蔽之
#11 by kuno on 6月 4, 2013 - 7:42 上午
Quote
其实反推古来, 也可以认为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主流是由士大夫阶层创造和传承的,所以自然会带有这个阶层的价值观的烙印。
“小人”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文化,也就是所谓的市井文化,只不过没有成为, 或者没有被认为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12 by NER0 on 1月 20, 2015 - 3:16 上午
Quote
富貧者,言財也。貴賤者,言位也。智愚者,言性也。君子小人者,言德也。所謂上下等者,言人之位有貴賤也。由是,則何以非言人之有君子小人之別乎。此其一也。其二,人既有財位性德之別,則何以言人皆可平而等也。嗚呼,夫白馬果非馬乎。斯者,此也,是也。文者,文王孔子之道也。孔子云天之不喪斯文者,言道之得存也。俗之斯文二字連用,實謂溫良之貌也。是文之謬,全在亂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