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2年3月25日)
在《超级魔鬼经济学》这本畅销书中,作者非常庆幸,同时又非常得意地讲了一个关于马车的故事。今天反感汽车尾气的人可能会认为马车这种纯天然的交通工具更环保一点,但历史上马车其实是个环境灾难。在没有汽车的时代,马车是城市交通的主力,越是发达的城市就越需要马车。然而跟机器相比,马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所以马车其实很容易失控。不但如此,如果一匹马垮倒在街头,通常你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它当场杀死,然后要等它的尸体腐烂以后才能被切块清除。这一切都使得马车造成的交通堵塞比今天汽车要严重得多。这还不算马粪!纽约市曾在1898年召开国际会议研究马粪问题,结论是根本没办法。
故事的结局皆大欢喜。当所有人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汽车和电车出来彻底解决了马车带来的所有问题。所以魔鬼经济学家乐观地告诉我们,也许将来会有新的技术出来,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诸多危机。
他们说的一点不错。在这本书出版不到三年之后,我们可以非常自信地说,至少城市交通堵塞问题,将会再一次被新技术解决。然而这并不是本文想说的重点。
我想说的是,品味马车故事还有另外一个角度。20世纪初那个马车时代,纽约市大约有20万匹马,相当于每17个人一匹马。这些马后来都哪里去了?
被淘汰了。马,是汽车这种新技术的牺牲品。现在又有一种新技术,叫做自动行驶汽车。而司机,将是这种新技术的牺牲品。
2009年之前,像电影《我,机器人》里那样会完全自动行驶的汽车还是科幻范畴。那时候最先进的智能汽车或者需要在路边安装特定的感应器,或者只能愚蠢地以车队的形式跟随前面一辆有人驾驶的车。然而2010年,纽约时报突然报道说 Google 正在测试一种真正的自动驾驶系统,这套系统被安装在普通的丰田Prius上,使用摄像头探测周围环境,在加州的大街小巷行走自如。这样的进步几乎让人不敢相信,然而根据《连线》的最新报道,这套系统已经做成了。
这些车可以在任何路况行驶,可以达到120公里的时速,可以识别交通信号,智能跟踪判断路上其它车辆和想要穿越马路的行人,并以每秒20次的频率预测这些物体未来的位置。如果临道有辆车开得不好,智能车甚至知道怎么躲避它。《连线》说,跟人类司机相比,智能车”能注意到更多信息,能对紧急情况做出更快反应,能对付更复杂的路线。它从不惊慌。它从不愤怒。它甚至从不眨眼。”我记得之前曾有报道,在整个超过20万公里的测试中,这些智能车只出过一次轻微事故,而且还是人类司机代驾造成的。
一言以蔽之,自动驾驶系统不但能够取代人类司机,而且应该取代人类司机。鉴于高达93%的碰撞事故都是人的原因导致,采用智能车可以大大减少交通事故。不但如此,既然人工智能可以更精确地控制汽车,公路上两辆车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在高速状态下保持得更近,从而大大缓解交通拥挤。也许十年之后人们会发现让人开车是一件非常不可理喻的事情 — 用Google自动驾驶项目的负责人话说,”The fact that you are still driving is a bug, not a feature.(你仍在开车这件事是个错误,而不是功能)”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意味着什么。这远远不仅仅是我们可以在路上睡觉或者发短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出租车将会大行其道。结合手机应用和定位系统,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打到车。而且更智能化的打车系统还允许乘客顺路的情况下拼车。这样的效果就是车的”空载率”(也就是无效驾驶的比例,比如说把车开会家或者开到停车场)将会下降。这样完成同样的运载,公路上将会有更少的汽车。私家车有可能会大大减少。
但这还意味着而出租车司机将会成为历史。作为消费者,我们欢迎这个变化,因为打车贵就贵在司机,想想租车有多便宜就知道。可是那些出租车司机,那些公共汽车司机,那些跑长途运输的卡车司机,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他们的职业将会像马一样被技术进步所淘汰。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新思想。十多年前我们发个传呼,得打电话到寻呼台,然后会有一个真人接听你的电话并帮你发。而现在我们直接发手机短信,那么寻呼员就被淘汰。我们曾经必须去银行取钱,而现在满大街都是ATM,银行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窗口服务员。这些事情并没有那么可怕,因为技术进步淘汰旧职业的同时也在创造新职业。比如说,30年前中国根本就没有”程序员”这个现在相当普遍的职业。
但是这一轮进步和淘汰不像以往那么简单。在MIT的两个经济学家Erik Brynjolfsson和Andrew McAfee的新书《与机器竞赛》(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中,作者提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不但即将,而且正在导致大规模失业。
人们曾经认为开车是一个不可能被计算机掌握的技能,然而现在Google证明人工智能可以开得更好。翻译将是另一个濒危职业,因为2011年Lionbridge和IBM联合推出的一个叫做 GeoFluent 的技术已经可以对网络聊天信息进行非常准确的实时翻译(包括中文!),至少对商业应用来说,自动翻译已经成熟了。与此同时,IBM的超级计算机Watson,对人类语言知识的分析已经到了可以在传统提问游戏电视节目Jeopardy!中击败人类选手的程度。所有这些进步都是基于模式识别和复杂信息交流这两个基本技术的突破。如果你用过新iPhone中的Siri,你应该对这种技术已经有所体会。
所以现在就不仅仅是司机和接线员的问题了,传统上的”高端”职业也会被淘汰。美国一个放射科医师需要十三年的专业训练,他可以拿到超过30万美元的高年薪,可是现在最新的模式识别软件可以做绝大多数他能做的事情,所需花费不到百分之一。打大的商业官司,往往需要雇佣一整个团队的律师去分析有时候高达上百万份相关文件,花费上百万美元。而2011年纽约时报报道,现在这些事情都可以让一个叫做Blackstone Discovery的软件去做,它使得一个律师可以完成以前500个律师的工作,而且对比表明人类律师的准确率只有它的60%。
使用美国的经济数据,技术进步减少就业这个事实是可以观测到的。最明显的事实就是经济在增长,而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却在不增反退。如果只看GDP的话,甚至可以说经济衰退早在2009年6月就结束了,此后连续7个季度的GDP增长率是2.6%,这已经达到过去30年平均增长率的75%。现在美国公司利润是在历史最高水平。到2010年,公司在设备和软件上的投资水平已经恢复到了历史顶点的95%。可是现在美国失业率却仍然保持在9.1%。可以说与二十世纪初经济大萧条后的恢复相比,现在的经济恢复唯一欠缺的就是就业。
经济增长的真正驱动是提高生产率,也就是每个工人每小时能够创造的产值,而不是就业人数的增加。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状况就是,财富是被少数人通过操纵资本、机器设备和软件创造出来。十九世纪大部分时间内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每年1%,而过去十年则是2.5%,2010年更达到了4%。为什么现在生产率提高这么快?经济学家们的意见相当一致:这是因为IT。是自动化在提高生产率。
而以技术为驱动的经济增长,受益者不是普通人。按经济学家Ed Woff的计算,美国从1983年到2009年所增加的全部财富,都被只占人口比例20%的富人拿走了。而且这还不够,富人顺便还拿走了一部分原本普通人的财富,以至于剩下这80%的人的总财富是减少的。过去十年美国工作年龄家庭的收入中位数,从六万多美元下降到了五万五千美元。富人并没有使用什么阴谋诡计进行强行掠夺,他们的方法甚至可能是不自觉的:现在生产率提高了,根本不需要花钱请那么多人来工作,机器就可以干这些事情 — 而机器在我手里。
IT是一个只需要很少的人就能创造很大财富的技术。现在人人都在谈论Facebook上市,有人对它估值一千亿美元,可是这个公司总只有3000个员工。Twitter只有300人。维基百科只有57人。这些人可能还没有垄断全球信息市场,比如中国就需要有自己的Facebook,有自己的微博,有自己的百科。我不知道这些中国公司能多雇佣多少人,但是不管怎么算,我们都不需要一百个能贴大头贴的社交网站。可以说,这些加起来最多几万人已经解决了大部分人的上网需求。也许有成百上千倍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去Facebook工作,但这个世界可能根本不需要把程序员总数再增加十倍。
《与机器竞赛》这本书指出,在于机器进行的这场比赛中,有三类赢家和三类输家。高技术工人将是赢家,而低学历者将是输家,因为机器人将会迅速取代他们的工作。但是这里的”高技术”其实已经不好定义,传统上我们认为律师和放射科医生属于高技术,而现在他们也将被取代。在这个问题上诺贝尔奖得主Paul Krugman有一个更悲观的看法,他在一篇博客中写到,在IT技术的冲击下,也许更多的高等教育已经意义不大 — 统计表明过去十几年大学学位给人带来的工资附加值已经不增长了。
超级明星是赢家,第二名及其他所有人都是输家。刘翔最火的时候,所有要用到体育明星的广告都想找刘翔。对比之下,也许史冬鹏的速度可以达到刘翔的99%,但他能接到的广告个数?0。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可以把超级明星生产的产品无限放大,把普通市场变成胜者通吃的市场。
资本是赢家,劳动者是输家。在劳资市场上,资方的议价能力被显著增强。统计表明经济衰退以来企业用于购买软硬件设备的投资增长了26%,而人力成本却根本没有增长。美国商务部统计,现在企业利润占GDP比重正处在五十年来最高点,而与此同时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和各种补贴则是五十年来最低点。
此书两位作者很想给读者许诺一个光明的未来,所以他们提出了一点建议。首先,现在人工智能的长项是模式识别这样相对比较重复的工作,而机器还不擅长的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感和创造性。对此作者建议我们应该学点艺术,学点创新,学点领导力,学点企业家精神。其次,与其跟机器竞争,不如带着机器一起跟别人竞争,未来属于那些善于利用机器的人。最后,既然第二名没有意义,我们可以开辟各种细分市场,在一个新的小领域内当第一名。这其实是个”不占一帅就占一怪”的策略,也许足球踢不好的人应该改踢室内足球?
Thomas Friedman显然特别支持这些建议。他在今年一月份的一篇专栏中说,Average is Over,普通已经没戏了。在人工智能的代,那些拥有普通的技能,做着普通的工作,拿着普通的工资,过着普通的生活的普通人,必将被自动化淘汰 — 就算人工智能还不能淘汰你,中国工人也会淘汰你。可是怎么才能让一个普通人变得不普通?Friedman肯定没读过前面Krugman的博客,因为他给的答案是上大学。
其实以上这些建议根本解决不了就业危机。世界任何时候都不需要一亿个电影演员,或者三亿个科学家,或者十五亿个企业家。每次我去剃头,遇到的理发师都爱调侃我头发怎么这么密。我经常对自己说好好享受理发师的抱怨吧,也许将来她们都会被不说话的机器人取代。可是到时候这些理发师怎么办呢?也许其中有人会成为专门为我这种头大加头发密集者的细分市场设计发型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家能赚到钱么?
就算是对那些排在社会前面20%的人,那些跑赢了机器的人来说,高失业率也是个坏消息。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亨利福特二世领着汽车公会主席参观一个现代化的汽车厂。福特自得地跟工会主席开玩笑:”你打算怎么让这些机器人给你交会费呢?”是啊,你们不是罢工么,你们不是要高工资高福利么?这回我全换机器人你还能怎么办?但工会主席毫不迟疑:”你打算怎么让它们买汽车呢?”如果80%的人都没钱,你们20%的生产力再强也没用。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的就是廉价劳动力。这种说法等于说中国在跟人工智能竞争。如果这就是中国的经济模式,那么本文要说的就是中国即将输给机器人。事实上,富士康正在用机器人取代工人。现在富士康已经有一万个机器人,明年将增加到三十万个,三年内将增加到一百万个。这些机器人每台的成本是14万元,它们24小时不间断工作,而且绝对不会自杀。郭台铭说:”富士康的年轻人将重新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变为机器人的应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通过操作机器人的手和关节来完成生产。”他没说到底有百分之几的工人可以变成工程师。其实富士康的工会主席 — 如果富士康真有工会的话 — 也可以问问郭台铭他打算把机器人生产出来的iPhone卖给谁。
有句谚语说如果马有投票权,世界上不会有汽车。而事实是就算马有投票权,它们还是会被汽车淘汰。生产力进步不可违。现在这个过程中的大失业,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威胁。纵观最近西方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不管是本书,Krugman,Friedman还是《经济学人》的评论,结论基本上都可以用”此题无解”来概括。也许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缺陷。也许马克思说的是对的:世界上的总工资买不起世界上的总产品。也许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人工智能的朋友。
#1 by 流云君 on 4月 9, 2012 - 12:40 上午
Quote
我一直认为只有机器人社会才能实现共产,人类有私心不可能共产。
至于人和机器的问题,我想不能参考马匹的结局,毕竟马只会拉车什么的,人总会发明可以做的事。
现在也许看不到出路,但是后人一定找得到。以前那么多人种地,现在不需要那么多人种地了,但是别的地方需要。
#2 by Ace on 10月 29, 2012 - 8:45 上午
Quote
「私心」不是天上掉下来砸在人类头上的,而是演化而来的。就算是机器,要么具备演化能力,要么迅速灭绝,所以机器若要长期存在,也未必不会演化出「私心」。
#3 by 流云君 on 4月 9, 2012 - 12:59 上午
Quote
总觉得这是一片五毛文……上面很多人都说的很明白了,我不信楼主连这都看不到。是选择性忽视,好渲染资本“剥削”?
#4 by Ace on 10月 29, 2012 - 8:48 上午
Quote
动不动就五毛,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什么臭毛病!上面也有很多说得「很明白了」的东西,不知道你又是不是「选择性忽视」?
#5 by nick on 4月 9, 2012 - 2:06 下午
Quote
此书两位作者很想给读者许诺一个光明的未来,所以他们提出了一点建议。首先,现在人工智能的长项是模式识别这样相对比较重复的工作,而机器还不擅长的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感和创造性。对此作者建议我们应该学点艺术,学点创新,学点领导力,学点企业家精神。其次,与其跟机器竞争,不如带着机器一起跟别人竞争,未来属于那些善于利用机器的人。最后,既然第二名没有意义,我们可以开辟各种细分市场,在一个新的小领域内当第一名。这其实是个”不占一帅就占一怪”的策略,也许足球踢不好的人应该改踢室内足球?
说的好,支持流云君,“人总会发明可以做的事。”这就是人与众不同的地方。
#6 by ryan on 4月 12, 2012 - 10:05 下午
Quote
请问那个“鉴于高达93%的碰撞事故都是人的原因导致”这个数据是从哪里得来的?本人写论文刚好要用到这个数据,请于野君告之,谢谢~
#7 by 康华岳 on 4月 17, 2012 - 1:04 上午
Quote
在看《瓦力》的评论,又看到说灵魂统计的实验,那不妨看看这个,颇硬点儿的“证据”Recommended Books — School of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http://www.medicine.virginia.edu/clinical/departments/psychiatry/sections/cspp/dops/recommended_books-page
#8 by 康华岳 on 4月 17, 2012 - 1:06 上午
Quote
李淼老师博客上有篇专门谈那个的,没留意的话可抽空一看~~
#9 by isynx on 4月 19, 2012 - 3:14 下午
Quote
“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的就是廉价劳动力。这种说法等于说中国在跟人工智能竞争。如果这就是中国的经济模式,那么本文要说的就是中国即将输给机器人。” 这种说法(模式)已经越来越站不住脚。参见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4172
#10 by 许庆晗 on 4月 20, 2012 - 1:27 下午
Quote
老实说,作者观点并不新。更精辟的话可以看蔡自兴的教材《人工智能》里吴文俊还是宋健写的序吧:工业革命是机器代替人手;信息革命是机器代替人脑。
当然,代替二字其实就是“革XX的命”啊。
作者举的例子对AI或PR过于乐观了;现在的基于statistical learning的方法是data driven,也就是基于历史数据,基于所见过情况去做出判断的。算法能在benchmark dataset上跑出比人好的结果是可能的,但是如果是根本没有数据的极端情况,算法的generalization 通常很差,越是重要的工作,人工监督和必要的干预越是无法省略的。
另一方面,作者担心中国工人比不过机器。这个也过虑了。我倒觉得正相反,IT啊,PR啊,恰恰是和外国差距较小的领域。看看今年国人发表论文情况就能看出来了。而且硬件条件其实并不是问题:一方面是中国有钱了,超算什么不再是问题;更主要的是:很多时候是不知道该怎么算。
至于说失业出来的人去干什么,也不过就是几种出路:普遍彻底的愚民政策:要么全民靠垃圾网游、电视剧打发时间;要么互相掐(金融或者战争);
这1种《1984》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要么就是普遍彻底的人的解放:
要么全民搞数学(machine learning再厉害,算法的基础还是数学的进步。无论是90年代的support vector machine,还是最近这10年的sparse representation,背后都是数学),或者搞高科技(发展前途无限,可控核聚变啊,进军宇宙啊),要么全民搞艺术
——国家,或曰community 用机器把人的基本需求满足,这时候人的能力和机器相比已经是同质化的了,然后大家去搞这些没有尽头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才是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_^。
#11 by Titan哥 on 11月 10, 2013 - 6:56 下午
Quote
以后可能有一个类似于乌托邦的国度,在那里所有无聊的工作全部由机器承担,而人们做的事情是那些机器无法替代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事情。就是你说的一些像是研究数学之类的。
它既可以是从零开始设计,也可以吸收普通人类社会的人们,但很明显将现有的这个社会进化成上述的社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艺术才能什么的,使得在机器取代大部分工作后还有事干。
当然我也在想在个人的角度可以设计出机器来完成他的各种繁琐的工作。。。而他可以去做些创造性的工作。这也是可行的。
#12 by 鸠羽千夜 on 5月 1, 2012 - 6:01 下午
Quote
有定期看同人文章的习惯。不过没有发表言论人这么广博的知识面。就我个人而言。这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在中国是这样,而且这种变化必然会大规模的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吧,或者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过社会机制问题变化总是慢于生产力变化的,我想这也是作者担心的问题,毕竟出行大规模失业是有可能存在的,虽然这个问题必然会被解决但是我们提起想好对策(提出或者是倡导新社会机制)总是没错的,
最后那位说抄袭的哥们希望出来说明这个问题,毕竟这对于一个搞学术的来说是重大的名誉和精神损害,当然如果是事实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13 by HouZ on 5月 4, 2012 - 12:46 上午
Quote
我以为这种变化现在看起来似乎很遥远,但还是会比我们预想的快得多的到来。是该有些准备,不论是个人还是执政者还是要看得远点。
或许,真正的共产主义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就像现在的瑞士一样。
#14 by Mark on 5月 10, 2012 - 1:01 下午
Quote
这篇文章太睿智了。我从西西河跟到这里,看同人于野的文章真是长了不少知识。顺便问一下可以在网上转载吗?
#15 by susanna on 5月 14, 2012 - 1:05 上午
Quote
我只想说,商业需要的创意是可以用机器来完成的。
创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对历史经验和当下流行趋势的总结,并作出对未来的预测。
#16 by patrik on 5月 18, 2012 - 7:20 下午
Quote
克鲁格曼的回答是技术进步时而扩大就业岗位时而缩小就业岗位,他无力预言现在的技术进步会带来什么样的结局,但是他没有说什么“此题无解”。
#17 by luowei1428 on 5月 20, 2012 - 5:43 下午
Quote
总工资买不起总产品是显然的,产品的价格中间一部分包含了工资。
未来需要有高福利的社会,每个人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劳动和创造能增加价值,不劳动也不是一点价值没有;
生产的规模应该有上限,不能超出消费力,生产效率要有下限,所利用的原材料和能量要接近最优值;购买一样产品应该不能只是看资金,还要看是否有高效利用此产品的能力。
#18 by martin on 5月 22, 2012 - 4:10 下午
Quote
楼上的:不要只算产品,还要加上服务。
产品是一定会出清的,即便是通过降价等促销手段,最后也一定能够出清,所以“总工资买不起总产品”的说法是错误的,马教的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理论,而这样一种荒谬的理论居然在中国横行了30年,现在还没有消失,中国人做小白鼠是做的真冤枉。
而服务则未必,欧美国家的穷人没有机会度假,中国的穷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住过高级宾馆、高级饭店。
#19 by 扑克牌千术 on 5月 27, 2012 - 12:30 下午
Quote
该怎么好就怎么样哈
#20 by 植美村 on 5月 29, 2012 - 3:46 下午
Quote
机器永远都代替不了人的·机器都得人来操控
#21 by gnc on 6月 1, 2012 - 1:34 下午
Quote
这些言论,还是很有意思的
#22 by sansan on 6月 5, 2012 - 4:49 下午
Quote
哈哈,那种出租车实现之后,大家可以选择“找一个空的车子,随便坐坐”,就像QQ漂流瓶,可以随机的找人聊天。这可是个巨大的商机啊!
未来邂逅另一半,很可能就在拼车中了!
#23 by http://www.lengf.info/ on 6月 7, 2012 - 11:04 上午
Quote
第一次来支持你。
Pingback: Google,佩奇,请别生病 | Nooidea.com | 装傻充愣
#24 by 天照 on 7月 26, 2012 - 11:03 上午
Quote
技术总会发展, 能让资本家增加利润的技术也总会被推广, 一部分人也总会像马一样被代替, 被洗牌, 历史上不一直在发生么.
#25 by punishment on 8月 7, 2012 - 1:50 上午
Quote
现在欧美社会已经有逐渐适应这种现象的苗头了。譬如说Web2.0(用户创造内容)的兴起,还有不记得是不是以前同人兄提到过的索尼CEO写书说日本应该转变思想,从出口产品转为出口作品。实际上,由于中国制造的崛起,发达国家除了少数高技术附加值产品以外已经很少制造产品了,中国制造可以看成自动化的先河。将来由于比特币的兴起,可能一次分配几乎完全以社会福利的形式发生,而网络用户依据其创造内容的点击率来获得二次分配。实际上,现在网上很多独立制作人已经在依靠网络捐助来支持相当大规模的软件/网络合作项目。
问题是第三产业难以解决就业:发明创造受专利和著作权保护,直接为权利人/财团创造利润,分配是天然不均匀的,容易出现赢家通吃局面。凭感觉说,发达国家可能通过文化多元化来细分内容消费市场,人为创造同人兄所说的“占一怪”局面。
#26 by Jens on 8月 17, 2012 - 7:48 下午
Quote
机器人统治世界嘛,真理都在上个世纪的科幻小说里
#27 by uuu2www on 8月 20, 2012 - 1:31 上午
Quote
可是,我们的总产品最后基本上还是被消费了。除非物质、精神文明极大富足、冗余。否则,我们的总工资总会买得起总产品。
#28 by uuu2www on 8月 20, 2012 - 1:45 上午
Quote
始于工业革命,技术便直接导致失业,可事到如今,我们都还需要朝九晚五。
技术进步为地球创造更多财富。最终,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变得一文不值成为基本国民福利。失业率便无足轻重。
#29 by qwe on 8月 20, 2012 - 3:46 下午
Quote
本人是学计算机的。很担心有一天有人发明了一个软件,可以完成所有程序猿能够完成的任务。
Pingback: 未来的物流配送
#30 by Jeff on 10月 12, 2012 - 4:30 下午
Quote
似乎只有性行业永远不会被机器人取代….
“程序猿”可以考虑改行去做“程序鸡”或“程序鸭”
#31 by Eddie Huseh on 3月 22, 2013 - 6:13 下午
Quote
David Simon said “Capitalism is not a system of social justice.” Capitalism is an amazing system for wealth creation, but the system does not only produce results that benefit society or us.
Pingback: 工作输给机器人以后…… | 各路
#32 by hujiangnan on 1月 27, 2014 - 8:24 上午
Quote
我想,创造性的工作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33 by 康华岳 on 5月 10, 2014 - 3:22 下午
Quote
好吧,我承认又看了一遍,特别是下面的乐观评论,啊,看得我是心花怒放啊!多少天没这么开心了。
#34 by kjhhSiox on 10月 14, 2015 - 3:30 下午
Quote
星源电子捕鸟器:手机:13430759115 微信 weike88688 QQ:1015661770是一种无线遥控播放器,也叫训鸟器,诱鸟机.引鸟机,电媒机,无线电媒,竹鸡电媒,野鸡电媒,画眉电媒,捕鸟器,抓鸟器,用播放播放媒音(野鸡 画眉 竹鸡 董鸡 水鸡 斑鸠 麻雀等)替代传统人工饲养的媒鸟叫声,以吸引其过来,下好套子或者网以达到捕捉的目的!以抓野鸡为例:方法 ①电媒+野鸡网②电媒+套子③找鸡路下套子,多下点④找沙窝下夹子⑤捉野鸡机器(山区不适用)根据狩猎场环境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③④成本低,中鸡率高,野鸡经常出没的地方有很多野鸡屎,和鸡屎一样!遥控距离远百米以上,方便在远处遥控操作!
#35 by jdshdsgRt9B on 11月 25, 2015 - 8:46 上午
Quote
粤湘电子@广东粤湘汽车电子有限公司138★7382★5717 QQ:28★7640★272 微信qicheganraoqi520″汽车(干★扰★器)”也分为很多类型,主要分成单频和双频两种。”单频的能开50%的车,双频的能开95%的车,”汽车解锁专家介绍,汽车遥控锁车的频率一般是315MHz、330MHz、430MHz、433MHz等几种,其中以频率为315MHz和433MHz的居多。所谓单频和双频,就是指所能发射的电磁波的频率种类。最便宜的单频汽车(干★扰★器)”,价格在500元左右,50米内就可以起作用。而一些更昂贵的汽车(干★扰★器)”,则百米以上都能用。 四招可防范汽车(干★扰★器)
#36 by hjfdhRsfMK on 11月 28, 2015 - 10:35 上午
Quote
粤湘电子@广东粤湘汽车电子有限公司13873825717 QQ:287640272 ★★★微信qicheganraoqi520″汽车(干★扰★器)”也分为很多类型,主要分成单频和双频两种。”单频的能开50%的车,双频的能开95%的车,”汽车解锁专家介绍,汽车遥控锁车的频率一般是315MHz、330MHz、430MHz、433MHz等几种,其中以频率为315MHz和433MHz的居多。所谓单频和双频,就是指所能发射的电磁波的频率种类。最便宜的单频汽车(干★扰★器)”,价格在500元左右,50米内就可以起作用。而一些更昂贵的汽车(干★扰★器)”,则百米以上都能用。 四招可防范汽车(干★扰★器)
#37 by jhdgff934vEO on 11月 29, 2015 - 10:21 上午
Quote
粤湘电子@广东粤湘汽车电子有限公司13873825717 QQ:287640272 ★★★微信qicheganraoqi520″汽车(干★扰★器)”也分为很多类型,主要分成单频和双频两种。”单频的能开50%的车,双频的能开95%的车,”汽车解锁专家介绍,汽车遥控锁车的频率一般是315MHz、330MHz、430MHz、433MHz等几种,其中以频率为315MHz和433MHz的居多。所谓单频和双频,就是指所能发射的电磁波的频率种类。最便宜的单频汽车(干★扰★器)”,价格在500元左右,50米内就可以起作用。而一些更昂贵的汽车(干★扰★器)”,则百米以上都能用。 四招可防范汽车(干★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