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11月 23, 2014, 2:41 下午 and is filed under 科学政治主义.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RSS 2.0.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我去把你说的研究了解了一下,这几个链接应该能差不多概括研究到底做了些什么:
政治立场是由基因决定的吗?(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3989)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of Political Orientations(http://faculty.ucmerced.edu/sites/default/files/mhibbing/files/funk_et_al._2013_0.pdf)
但是这些研究的一个问题是都是做的双胞胎研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针对基因做的多变量分析。通过双胞胎做的遗传行为学研究有很多争议(A second look at twin studies:http://www.apa.org/monitor/apr04/second.aspx)。双胞胎研究是认为同卵的基因差异为0,异卵的差异为50%。但是这种研究如何解释基因型为AA和aa的两对同卵双胞胎跟基因型为Aa的两对异卵双胞胎之间的行为差异呢?单就因为AA和aa的两对同卵双胞胎的各自差异为0就把他们放到一类,这么做显然不合理。
老兄你好,这个TED talk 中说的黑猩猩也能合作这个问题,与The Righteous Mind 一书的说法相左。此书明确提出现在科学家认为没有两个chimps可以carry a log together. Chimps的合作能力不行。有人做实验拿人类两岁小孩和猩猩对比。发现猩猩在解决单人问题的时候智力跟两岁小孩一样好。可是如果需要跟实验人员合作,或者需要它们两两合作,猩猩就完全不行了,比不上人类小孩。
#1 by Dr. What on 11月 23, 2014 - 3:00 下午
Quote
I am the Doctor.
#2 by 琴书道 on 11月 23, 2014 - 3:44 下午
Quote
I am shafa
看来我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够“开明”之处了。
比如现实生活中看到两个Gay在一起内心还是有点恶心。
#3 by fouyang on 11月 24, 2014 - 4:46 上午
Quote
看了本文后,我的理解是:
1.人的道德倾向是天生的,可以用六个“模块”来概括。道德倾向的使用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
2。一个稍微复杂的道德判断的形成实际上是这个六个模块标准的权衡(这些标准通常是相互矛盾的)。而权衡过程中的权重是因人而异的,各人的权重也是天生的。
3.政治观点,意识形态的区别可以归结到更基本的道德判断区别。
但是海特又指出道德权衡的权重是因文化而不同的,而且他自己就展示了这个权重是可以改变的。那就削弱了以上所说一切来自先天的陈述。
于是剩下的就是: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取决于文化,没有绝对的“对错”标准。
但这不就是“文化”的定义吗?
我们显然不能说文化只是与人的基因有关,否则有种族主义的色彩,而且也不符合事实。那么剩下的就有两种可能。
一个是文化由历史决定,所以任何人都不应该试图改变自己和别人的文化。这样的话,所有由此而来的社会制度都无所谓好坏,也没有什么“普世价值”。
另一个可能是:文化受经济,自然条件影响。这样的话,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例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与崇尚个人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崇尚自由主义(而不是遵循常态)的文化。这种看法的后果,也是很明白的。
所以到底是怎样呢?
#4 by 同人于野 on 11月 25, 2014 - 5:09 上午
Quote
说得很好。
先天和后天,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根据先天基因和其所在社会的文化传统行事,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自由意志”。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突破自我,在见多识广和理性思维的情况下,他就可以不受基因控制。
所以基因决定论只是决定了思维中的草稿,后天因素也很重要。
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大都是如此:结论主要适合于“普通人”,而一旦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注意到自己可能犯这方面的错误,就会不再这么做,从而让这个理论不好使。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书中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篇幅所限没有写在这篇文章里。关于那套道德测试题,的确是印度人跟美国人的答案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后来拿这套题调查了拉美国家和美国的三个城市,又从这三个城市分别选择了不同年龄和社会等级的人群调查。结果发现:
– 越是年龄低的,越是穷人,越是受教育程度差的,越容易认为那些事是不道德的。
– 越是年龄大的,越是富人,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越容易认为那些事是道德的。
也就是说世界各国受过良好教育的富裕人群,其道德标准是一致的,不受其所在国家的文化影响!
这个结论跟我看 The Plutocrats 一书中提到各国上层有钱人其实都是国际公民,他们互相之间的相似度远远超过他们跟其本国居民的相似度,一致。
如此说来,随着人们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许最后所有人的意识形态收敛于WEIRD people,也就是自由主义。
这也可以从北欧国家目前的情况得到印证。
当然这也可能仅仅是一种可能猜测。
#5 by lcn on 11月 25, 2014 - 6:09 上午
Quote
“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根据先天基因和其所在社会的文化传统行事,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自由意志’。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突破自我,在见多识广和理性思维的情况下,他就可以不受基因控制。” 这里的陈述、结论都有问题。
先天基因的贡献到底是如何跟社会文化的贡献区分开的?要说明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先天基因还有贡献的话,必须把基因差异作为一个变量来分析同样社会文化下不同人的反应。而从你做的摘要来看,作者的研究显然没有做到这一层,没有去看试验的人的基因差别。对相同文化下某个人所做的道德模块profiling,结果完全可以只是其家庭、教育和经济背景的映射。
书中例子讲到美国人和印度人的差异,这完全不能用来说明先天基因会带来任何贡献。
#6 by 同人于野 on 11月 25, 2014 - 10:50 上午
Quote
“把基因差异作为一个变量来分析同样社会文化下不同人的反应”这正是我文中提到过的基因影响人脑对“威胁”和“新奇”的反应。
至于说要把基因因素和文化因素彻底分开,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对人类近几千年有了文化以后的进化过程,现在有一定的争议,而有一派理论就认为基因和文化是互相影响的,也就是说文化能够影响一个基因的传播和表现。基因和文化二者并不是各管一摊的简单关系。这本书的第九章还专门谈了这个问题。
那么一个族群既有共同文化,也有相似的基因,它与另一个族群的区别,你只能说是基因和文化共同起作用。
#7 by lcn on 11月 27, 2014 - 3:20 上午
Quote
我去把你说的研究了解了一下,这几个链接应该能差不多概括研究到底做了些什么:
政治立场是由基因决定的吗?(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3989)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Transmission of Political Orientations(http://faculty.ucmerced.edu/sites/default/files/mhibbing/files/funk_et_al._2013_0.pdf)
但是这些研究的一个问题是都是做的双胞胎研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针对基因做的多变量分析。通过双胞胎做的遗传行为学研究有很多争议(A second look at twin studies:http://www.apa.org/monitor/apr04/second.aspx)。双胞胎研究是认为同卵的基因差异为0,异卵的差异为50%。但是这种研究如何解释基因型为AA和aa的两对同卵双胞胎跟基因型为Aa的两对异卵双胞胎之间的行为差异呢?单就因为AA和aa的两对同卵双胞胎的各自差异为0就把他们放到一类,这么做显然不合理。
遗传行为学研究要真的想要有说服力,就该跟遗传病研究一样,把研究的变量落实到具体的基因,而不是用灵活性太高的双胞胎研究。并且,把基因跟文化分开不是不可以做到,一来同一文化内部并不是每个人基因都一样,二来不同文化也存在通婚和收养,这都使得研究能够控制样本文化相同而基因不同或者基因相同而文化不同。
#8 by 同人于野 on 11月 27, 2014 - 4:26 下午
Quote
政治倾向的遗传这方面并不仅仅是双胞胎研究。比如果壳网这篇文章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9399/ “政治倾向是什么,看看重口图片就知道”
这个主要思想就是人脑对威胁和恶心图片等东西的反应,是基于大脑特定神经结构的,而这种结构可以预言其政治倾向,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政治倾向具有一定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既然是生物学基础,就可能是基因决定的。当然如果你问具体是哪个基因决定的,这很难回答。一方面比如身高,人们知道它是由很多很多基因共同决定的;另一方面比如智商,人们知道肯定有强烈的基因遗传决定,但是至今也没能明确到底是哪几个基因决定
那篇文章背后的原始论文 http://www.cell.com/current-biology/pdfExtended/S0960-9822%2814%2901213-5 的讨论部分有一句话说:Several groups have suggested that people are born with certain dispositions and traits that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their political beliefs [3, 4],可见这是当前科学家的一种重要猜测。当然后面也提到了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可能影响。
#9 by isynx on 11月 25, 2014 - 9:51 下午
Quote
博主好,关于富裕人群其道德标准一致这点,我在某文中读到说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是因为他们更能坦然接受穷人(相对而言)认为是不道德的事情。比如说剥削,逃税,自私等等。可能随着财富的累积,使人越发不需要依赖于社会,国家,权威而倾向于自由主义。
#10 by 同人于野 on 11月 26, 2014 - 7:20 上午
Quote
也有一种可能是人的相对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道德矩阵,而不是其绝对生活标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不过再过多少年,只要人与人之间还有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异,那么大多数人的道德矩阵就不可能跟weird people一致。
#11 by zyvalue on 12月 22, 2014 - 12:45 下午
Quote
我猜想想人的基因能进化到这个程度,还是留了相当的位置给理性的。在很年轻,很贫穷的时候,理性的优先级比较低。随着年龄增长,物质丰富,理性的优先级逐步加强。当然,不排除,是因为某些人更理性而获得了更多财富。这个需要检验。
#12 by WuJian on 11月 24, 2014 - 6:37 上午
Quote
I am WuJian.
我觉得差别主要不是来自道德文化层面的,更多在于语言 language层面。
中国人习惯于把I am 脑补为“我是”,而英语母语人士更习惯在I am 后加描述形容词。同样的说我性格外向,中国人通常不说”我是性格外向的“
如果让中国人以“我”开头造句,测试结果一定大为不同
#13 by 同人于野 on 11月 25, 2014 - 5:13 上午
Quote
的确有这种可能。但是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这个区别还有很多别的实验验证。比如看照片,美国人只关注照片里的人,往往忽略周边景色;中国人则特别注意照片的背景。
#14 by 土木坛子 on 11月 24, 2014 - 5:20 下午
Quote
有人问 I am Chinese 要不要加冠词 a ,这里博主的意思应该是国籍,所以不用加冠词。
#15 by 同人于野 on 11月 25, 2014 - 5:20 上午
Quote
很可能根本就没有 I am a Chinese 这个说法,除非是 I am a Chinese student 等在Chinese 后面还有一个词的时候。这里有个讨论:
http://forum.wordreference.com/showthread.php?t=1712120
#16 by 麦子 on 11月 25, 2014 - 10:53 上午
Quote
博主你好,
偶然看见你的博客,很有意思。
对于这篇文章我十分不同意,因此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
首先我想谈谈测试的题目:
1. 有一家人养了一条狗,有一天狗出车祸被撞死了。他们家人听说狗肉很好吃,就把狗做了吃了。
2. 一个男人从超市买了只活鸡回家,跟鸡发生了性关系,然后把鸡做了吃了。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其他人看到,没有伤害任何人。
3. 一个女人家里有个很旧的国旗,她不想要了可是也不想浪费,就把国旗撕成了条,在家里当抹布用,没有被任何人看到。
这些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给予测试人的想象空间或者说曲解空间很大。但也许这就是测试者的目的,
那么我们先说说“一般人”在进行“测试(即像考试一样做题)”的想法。
我认为他会代入自己的“情感”和他所在地方的“道德价值标准”来进行判断;
举例来说题.1
A.如果做题人如果养了一条狗,并对这只狗有感情,那么几乎毫无疑问,他会代入自己对狗喜爱的情感,甚至大骂这人是畜生!因此这件事情毫无疑问是不道德的。
B.如果做题人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人,则大为不同,因为中国农村就有养“肉狗”吃的习惯,那他可能就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行为。
对于个人而言他觉得这事情算不上不道德,但是因为这是“测试(考试),对于现在中国的风气,譬如“玉林肉狗节”事件影响或者知晓,他可能会觉得最终“吃狗”这个行为还是不道德的。
C.如果做题人没养过狗,是典型较有文化的城市人呢?那他的看法很可能是这样的:首先他可能觉得“吃狗”这个行为算是个人自由,吃狗本身没有不道德,但是吃自己养的狗,而且还是被撞死的,
无论如何这种行为都不够“体面”因此他可能觉得这个事情是不道德的,但是是基于“吃自己的狗这个行为”,他或许觉得如果这家人想尝试狗肉应该去外面的狗肉馆子,而不是吃自己的狗。
那么我们再说说“一般人”在一般的社交情况下对这些事情的判断:
假设还是上述的那三个人,也是对于同样事情的判断。那么正如文章所说,他们会迅速判断出“道德还是道德”。
A.不道德
B.没什么(道德)
C.不道德(不体面)
我们注意到只有B的答案变了,这是因为B是基于不同环境的给出的判断,因为在给出“不道德”的环境,他“背负”着大社会道德标准的压力。
文章中也提到“大部分美国人认为这些行为谈不上不道德”我的理解是文章中也同意了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人所给出的答案是截然不同,并受到相互影响的。
那么我为什么要举例重复说明呢?
这是因为我认为“道德”这个定义,本身就不对,他本身就不是确切的,随着时代、文化、人种等而不同,
一样人、一样的环境仅仅时代不一样“道德”就不同,中国最典型的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
文章中其他问题也依次类推。
说这么多,仅仅只是想说,我个人认为,文章的题目测试,以及对“道德”的判断没有意义,
因为“道德”是无法脱离“社会背景”脱离“人”独立说明的,简单而言,不基于具体“背景”具体“社会”具体“人群”的道德讨论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正基于这样的看法,我才对上述问题,有着“陷阱”的嫌疑的怀疑。
但是我不认为这篇文章没有实在意义,或许是翻译问题,或者是作者定义“道德”不同,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人对于“道德”的判断是迅速直觉而非理性的”,
抛去上面对于“道德”的讨论,一码归一码我觉得这个是正确的。
但作者又抛出六个模块的猜想…………
是的,我认为这和“九型人格”非常类似,异曲同工,我也不同意“九型人格”的理论。
但是“九型人格”某种程度上非常权威,我没有办法直接反驳,作者的“六个模块”也是有数据作为佐证证明的。
因此我只能侧面说明来试着证明我觉得这个理论的不靠谱。
首先作者认为“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这六个模块。”因此他们能对事件的某种程度的“道德与否”作出迅速的判断。
然后作者写到:
“这些模式识别能力并非是后天被人撞过或者被蛇咬过之后才习得,而是写在基因之中,一出生就会,是进化带给我们的本能。事实上,神经科学家的最新解释是我们一出生大脑就相当于是一本书,这本书的每一章都不是空白的,都已经写了一个草稿,或者至少列了提纲。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经历去修改和完善这本书,但是那草稿仍然非常重要。”
我总结了一下:人天生拥有对于“道德”的判断能力,就像刻在基因里的判断程序一样,而后天可以加深这种判断能力,并像象限一样可能有正有负,因此她们的判断答案可能不同,但重要的是对于道德的判断不是基于“理性”而是“本能”。
我上面说了,我认为“道德不基于社会背景是没有意义,道德本身是无法独立存在的。”换句话说,只有人类甚至可能是文明社会才有道德。
毫无疑问,动物是没有道德的。从小被狼群抚养的“狼孩”也不具有道德的判断能力,只有经过社会学习和灌输,人们才能接受道德标准,并进行道德判断和约束。
我认为作者对于道德存在于基因可能是一个错觉,来自于人类天生的同情的情感,我个人认为这是动物的本能像刻在基因里的一样,它们会对同类有同情等情感,但是人类更为不同,人类不仅对同类有这样的情感,对于其他动物也有,我想这可能是人类有高认知智商的缘故。
大体如此,文字能力有限。如对原文章有曲解或误会望海涵。
#17 by isynx on 11月 25, 2014 - 9:08 下午
Quote
道德的产生来源于基因不是错觉,这不是重点。我要说的是动物(主要是群居哺乳类动物)也可能是有道德的。不仅对于同类有同情,合作,安慰,而且也会对其他动物低等或者高等动物具有情感(比如狗将人当作领袖和伙伴)。而道德就是一种高级的情感。
参见http://www.ted.com/talks/frans_de_waal_do_animals_have_morals/transcript?language=en
#18 by 同人于野 on 11月 27, 2014 - 4:38 下午
Quote
老兄你好,这个TED talk 中说的黑猩猩也能合作这个问题,与The Righteous Mind 一书的说法相左。此书明确提出现在科学家认为没有两个chimps可以carry a log together. Chimps的合作能力不行。有人做实验拿人类两岁小孩和猩猩对比。发现猩猩在解决单人问题的时候智力跟两岁小孩一样好。可是如果需要跟实验人员合作,或者需要它们两两合作,猩猩就完全不行了,比不上人类小孩。
而这一点,据我猜测,可能关键在于mirror neuron。猩猩也有一定的 mirror neuron,能感知他人想法,但真正把这个东西发扬光大的还是人。人不但能知道对方的意图,还能体会到对方的感情。有了这个才有同情心,才有真正的道德。
#19 by 同人于野 on 11月 26, 2014 - 7:25 上午
Quote
“道德”,并不是某种被文化影响的不可观测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反应。看到某件事物,心里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情感变化,比如说特别反感,或者特别支持,这种变化是可测的,比如可以通过对大脑核磁共振看出来。
#20 by 麦子 on 11月 26, 2014 - 9:47 上午
Quote
我大概理解了,你所说的“道德”跟我所认为的“社会道德”不是一码事,但是是我仍不同意这个观点。
首先,我们都同意这个“道德”是生物(至少是哺乳动物)的对于事物情感反应。
我在14楼同学提供的文章中看见这样一个例子:
” 3:27 这里来举几个例子。 这是耶基斯灵长类研究中心拍的很旧的录像, 他们在那里训练黑猩猩去合作。 我们做合作方面的实验 也有百年历史了。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两只年幼的黑猩猩,这里有一个盒子, 盒子太重,一只猩猩拖不动。 当然喽,盒子上面有食物。 不然他们也不会卖力来拖。 盒子被拿过来了。 你看,他们同时在拖。 他们一起工作,同一个时刻拖这个盒子 这已经比那些不会这样做的动物 高级了很多。 接下来的画面更有趣, 因为这两只的猩猩中,有一只已经吃过东西了。 所以说,其中一只对这个任务 是不感什么兴趣的。 (笑) (笑) (笑) 现在来看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笑) 他把所有的都吃光了。
5:05 (笑)
5:08 这里有两点很有趣。 第一点是,右边的这只猩猩 清楚地知道他需要搭档– 完全理解需要合作。 第二点是,它的搭档即使自己对食物不感兴趣, 但还愿意帮忙。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这样做可能是出于互惠。 实际上也有很多的证据证明, 灵长类和别的动物都会报恩。 所以,有朝一日 他会得到报恩。 所以这是他们的运作方式。 “
里面提到了”互惠“这个反应。它的搭档已经吃饱了,对于搬东西这个事件,他必然是毫无兴趣或者反感的情感反应。但是又因为他知道”互惠“这个概念,又是对这个事件的反应从毫无兴趣或者反感变为了有动力的,也就是对于未来对象报恩获利的希冀。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首先这个动物必须有智商能处理对于”互惠“这个事件的理解,就算”互惠“这个理解是天生的,那么对于个体而言这只猩猩对于搬东西这个事件的直接反应无疑就是毫无兴趣的,也就是对于”道德“的迅速判断,但是这个事件加入一个伙伴,他的”互惠“概念,使他改变了对于这个事件的道德判断。那么假设这只猩猩一直这样帮助他的伙伴,而他的伙伴一直没有”报恩“呢?那这只猩猩很可能就不会在这么”互惠“这个伙伴了。
所以我认为对于道德的判断也就是情感的反应并不是唯一的,是能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的。如果文章所说是指最”深处“最”直接“的情感反应呢?那确实是刻在基因了的,但我认为那作为生物(哺乳动物)基本情感(这些基本情感通过类似“组合”很可能可以表达出复杂的情感,比如喜欢和厌恶的结合就是人们常说的爱恨交加)反应,是有限的,其他的情感反应很可能是其后天所看所学得出的。而通俗来说对于道德的判断也远远比情感的反应要复杂的。人们可能可以迅速对某个事件作为情感上的反应,但是这个反应的变化可能已经经过他人生若干年所经历过事物已经引起了变化。
另外我认为至少”道德“这个词翻译不当,因为在孤立的个体中,就算天生有道德也没有意义,但在群体中道德这个词可能就显得恰当,但是我认为如果把研究限定为群体,是否太侠义了,在孤立情况下,在对于非生命事物的道德反应呢?
#21 by 同人于野 on 11月 27, 2014 - 4:49 下午
Quote
我明白你的意思,是说人(或者猩猩)得先理解什么叫“互惠”,才能谈得上道德判断,所以道德判断不是第一反应。你这个说法当然对,但这就好比说“得先有视觉才能做出道德判断,所以道德判断不是第一反应”一样。
这个理论的关键不是说什么第一反应,而是快速反应。这个快速反应的特点是模式识别:一看出这个这个模式就能马上做出判断。看出模式之前当然得先处理视觉信号,还得对事件的互惠等关系做出“理解”。
什么叫互惠,这个问题对复杂情况来说当然得后天习得。一个不会打牌的人,你给他喂个好牌,他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到底在帮他还是在害他。
但这个后天习得的需要,和一旦识别了模式后做出快速判断的能力是先天的,二者根本不矛盾,它们说的是两个不同阶段的大脑活动。
文字是后天习得的,看色情小说时起生理反应,还是先天的。
#22 by NER0 on 1月 20, 2015 - 2:16 上午
Quote
古人有名實之論。在此,簡單地說就是,不同的人在使用作為名的「道德」這兩個字的時候,其所指之實,實際是不同的。你所說的道德,我以為,更加明確的說,是指道德的行為。而在其他人討論道德的時候,更多地是指一種與生俱來的品性。
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其言下之意,中常之人,不教不知也。中國書香門第之子,在其年幼之時放之於美國,及其年長,則與通常的美國人也沒有兩樣了,反之,美國人的孩子,放在比如說老北京人的家裡,年長之後,也自然是一口京片子,油腔滑調的,和通常意義上的美國人也沒有任何關係了。然而,在其長大之後,把放在美國的中國人接回中國,把放在北京人家的美國人,他們也變不回去了。你當然見過不會說中國話的華人,也聽說過不會說英語的白人。這就是孔子所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在野外長大的狼孩再也無法教導成為正常的社會人,因為他小時候的環境已經把他定型了。這樣說來,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之下,在同一個文化環境的不同時期,人皆有不同的社會行為表現。我想這就是你認為「道德不基于社会背景是没有意义,道德本身是无法独立存在的。」的確切含義吧。這就是作為一種行為意義上的道德,是「習」相遠的「道德」。
作為一種品性的道德,亦即「性」相近意義上的道德也是存在的。這幾乎是所有人生而具有的,是「自然而然」的東西。如這樣的「元概念」確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看到可憐的小孩子,心裏就不舒服。答應了別人的事情,便不好推辭。和喜歡的姑娘說話,要臉紅。在野外突然內急的時候,也要刻意地找一個隱蔽的地方解決。以上分別對應仁,義,羞,恥這四個字。諸如此類。
然而我並沒有說所有人都能「表現」出這樣的行為。荀子之言人性惡,是說有些人生來就沒有這樣的德行,孟子所言性善,是說所有人生來都有這樣的德行,然而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卻「喪」了。可是,你見到一個不道德的人,又怎麼能知道他是生而性惡,抑或是天良已喪呢。
動物也有「道德」。我幼時在河灘上玩耍時,曾見過母羊生小羊的過程。過程比較長,算是難產吧,在小羊生下來就已經死了。羊倌見小羊已死,就要把拴在地上的母羊拉走。我見那母羊一直在舔那小羊,然後在羊倌拉走母羊的時候,還一邊叫一邊掙着還要舔那個小羊,其聲嗚嗚然,令人心酸。當時小小年紀略有觸動,今番回憶起來,羊之母子,同人之母子,其情不亦同乎。現在知道,那母羊生小羊的時候,在露出一點的時候,你得去幫他拉一下,這樣小羊的成活率更大些,當然這是後話了。
而你所說經過學習和灌輸,接受道德標準的話是對的。對於普通人,也就是中常之人,其道德標準,甚至更一般的行為標準,是被環境主導的。而聖賢不同的是,他們在被環境影響的同時,又能反過來改造環境本身。
總而言之,所有人生來的天性都是相似的,然而大多數人的天性並不完全,導致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就要受到很大程度上環境的影響,特化成某一個特定環境下的人,自覺遵守特定環境的行為準則。消除環境帶給自身的不良影響,迴歸最本初的自我,是正道。中庸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大學篇,誠意,正心,說的都是這個意思。通俗地說,就是做我自己——這個聽上去很熟悉吧。
#23 by 牛一 on 11月 25, 2014 - 4:34 下午
Quote
刚看完《美国种族简史》,其中就讲至文化对各个种族在美国的发展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说到文化与先天基因的关系,需要先对“文化”和“先天基因”的概念有个共识。
#24 by muma on 11月 26, 2014 - 12:28 上午
Quote
博主小学还没毕业,这就是我给你的回复。你这篇文章只有一个目的:维稳!
#25 by Trump on 11月 26, 2014 - 10:46 下午
Quote
你可以写一篇《星际穿越》的影评吗?
#26 by 同人于野 on 11月 27, 2014 - 4:51 下午
Quote
《星际穿越》已经有太多影评了,实在是眼前有景道不得……
#27 by Pan on 11月 27, 2014 - 10:20 下午
Quote
博主您好,经常看您的帖子,第一次回帖哈。我想了想,觉得文中的权威/服从模块和自由/压迫模块有重叠之感。自由的精神就是反权威的,或者说,对于位高权重者的服从不正是压迫吗?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海特对道德的具体定义是什么,文中的道德测试都是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而我们讲的道德应该更多是反映人与人的关系的吧。
#28 by 潜行者 on 11月 27, 2014 - 10:48 下午
Quote
看不出后两个模块对哺乳动物的进化有什么帮助,我更觉得它们跟先天基因没有什么关系,更多是长期的文化和宗教影响下产生的
#29 by shang on 12月 2, 2014 - 11:14 上午
Quote
你好,文章中的图片只有一张是显示的。
#30 by nora on 12月 4, 2014 - 9:25 上午
Quote
这就是所谓“人与人的差别比人与猴子的差别还大。”
#31 by fivestone on 12月 7, 2014 - 1:37 下午
Quote
最后一段应该和语言习惯有关。亚洲人学 I am 时就是按主谓宾的结构后面加个名词(I am Chinese也差不多),而英语母语者更习惯 I am happy 这种表语用法
#32 by kemi on 12月 19, 2014 - 5:18 下午
Quote
good feelling from what you views .but I don’t agree you ideas …
#33 by 小劳 on 12月 21, 2014 - 10:36 下午
Quote
这个观点很容易堕入道德虚无主义——一切都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相信,作为一种生物体,在人类身上,善念和恶念都是并存的。
恶念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所以人类会自私。但这种恶念太过了,就会导致群体的生存和繁衍产生危机,甚至危及个体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设想这个社会每一个人都是不择手段的犯罪分子)。
善念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族群的生存和繁衍,所以人类又会无私。但这种善念太过了,不但令到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收到威胁(想想那些家里揭不开锅还捐钱做善事的人),也很可能令到存在恶念的人钻空子(例如社会大多数人都是雷锋),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或受到别有用心的人操纵。
正义的观点,应该是能够在逻辑上能够自洽的。现在中国社会问题并非西方那种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争拗或左派右派的议会斗争那样,而是中国的社会问题按照官方的说法,无论是放到左派右派或者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之中都是无法逻辑自洽的,甚至用其自有的理论体系都是无法自洽的(正如你无法解释1949年之前新华日报和现在人民日报对民主的解读是如此矛盾。)。
#34 by 小小华 on 1月 31, 2015 - 2:21 上午
Quote
我好健忘,所以在一般在回答出生地的时候,
第一反应是
地球、错误,
亚洲、错误,
中国……
幸好中国人也算地球人
可我英语不好 不知道地球人怎么说,
所以只能回答I am a man.我是个(量词个)人。
——以上是闲话
我认为这个应该对应的是进化生存策略中的资源(缺乏/富饶)问题
资源富饶时 倾向于 自由——多样性 对应DNA层面就是 变异
资源缺乏时 倾向于 公平——生存本能 对应DNA层面就是 遗传
在进化策略中
同一个族群 的基因库里“公平”和“自由”的基因都要存在
以保证在“资源缺乏时种群的延续”和“资源富饶时种群的分化”,
表现在性状层面的就是恐惧、恶心、喜悦(激素的化学信号、肌肉的电信号在不断的敲打着我们的感觉)
表现在个体层面的就是
饮食观念上 吃不吃狗肉
婚姻观念上 近亲婚嫁的利弊
政治观念上 自由还是公平
……
遗传进化的策略使我们的观念相异
博主看看我这样从生物的遗传进化策略的角度,讲不讲的通
#35 by 小小华 on 1月 31, 2015 - 2:28 上午
Quote
Type your comment here
#36 by 叶小舟 on 4月 24, 2015 - 1:40 下午
Quote
我支持并且认同您的观点。
我认为,在这种观点之下,就能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基因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要把不同有道德观的人放到不同的岗位上面去,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 这其实有很重的宿命论色彩。
#37 by dangxueerli on 6月 18, 2015 - 7:49 下午
Quote
“权威/服从”这个模块名称有误,显得特别刺眼,因为其它5组都是反义词。我查了原著,应为“权威/颠覆”。
#38 by 永远有多远 on 8月 15, 2016 - 5:01 下午
Quote
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人和人的差别是细微的,没有这么明显的区别。再说,人的思想是通过成长环境的影响,天生的部分比例较小。用一句话说“一个没河海湖的地方,是没人会游泳的。”你可以用你的方法调查下同是华人的台湾人和大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