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未来为什么不可预测,索罗斯和Raynor有非常不同的看法。
Raynor认为,任何一个试图预测未来的模型都存在边界,你只能把你认为可能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而其他因素必须忽略。如果什么因素都考虑,那么你的模型就是宇宙本身了。然而那些被模型忽略了的因素却往往也会起到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科学预测完全不好使。
Raynor举了很多商业上的例子,比如索尼的Betamax为什么输给VHS; Minidisc为什么从未占领日本以外的市场,以及索尼为什么没有及时推出iPod这样的mp3播放器。当你站在现在的角度去评价索尼当年的战略,完全 可以说索尼没有好好预测未来,居然连网络音乐必然取代光盘都没想到。然而如果你设身处地的站在索尼当年的角度,很可能会发现索尼的战略完全是合理的。
比如说mp3音乐。mp3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最初本质上开始于家庭网络带宽的增加。你可能会说网络带宽增加是必然趋势,我1990年就知道了。可你 1999年的时候知道短短两三年之内家庭带宽就能达到广泛流传mp3的程度么?事实上美国家庭接入带宽的大幅增加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当时Dish Network 和DirectTV这样的卫星电视突然兴起,提供数量远远超过有线电视的电视频道。有线电视公司为了应对竞争,不得不大幅度升级了其网络。这一升级发现除 了可以增加电视频道之外还有富裕的带宽,于是才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然后电话公司不得不跟进,也提高了DSL的带宽。也就是说美国网络带宽的增加并不是由 于用户需求。事实上2000年前后除了少数人在大学用宽带之外,普通家庭用户没有从网上下载音乐的习惯。再加上mp3音乐的版权问题没有解决,那个时候像 苹果那样投入大量资金搞iPod是一种冒险行为。
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Raynor认为,那些真正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与其说是 成功预测了未来,不如说是赌赢了。如果你统计市场上的各个公司,会发现成功的公司和平庸的公司之间存在一个本质区别,那就是对既定战略的坚持。平庸的公司 总是想去适应市场,想adaptive,市场上什么好卖,他们就卖什么。而成功的公司则是认准了一条就坚定不移的去做,因为也只有这样,他们所发展出来的 战略优势才是别的公司没法短期学到的,只有有了这样的优势才能真正通吃市场。
比如说苹果一向都是做独特的漂亮的计算机,一向都是 自己做操作系统,iPod一直到iPhone都不愿意跟别人兼容,产品永远都是一个风格。现在大家都说苹果这么做很牛,这就是苹果成功的秘诀。但是不要忘 了1980年代,1990年代,苹果一直都是这个风格,可是那时候的苹果是不成功的。说Jobs牛,可当年Jobs是被赶出苹果的啊。正确的认识是苹果一 直都在坚持它的战略,而这个战略有时候好使,有时候不好使,取决于当时的市场。Raynor生动的说,苹果的表一直都是指向上午9点,以前这个表不准,现 在准了,这只不过因为现在正好是上午9点。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成功。当年丰田之所以能在美国突然取得成功, 根本原因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突然提高油价,导致美国消费者开始寻找节油车。而丰田由于其本身出自于日本市场,本来就擅长节油,所以一下子在美国成功了。那么 美国汽车公司应该怎么办呢?也学丰田开发省油车?你怎么跟人学,人家做了一辈子了!所以美国企业继续自己的战略,还是搞SUV之类的大车,等到油价回落, 还是美国公司的市场。当然现在的丰田已经什么都能做羽翼丰满,但当时的成功完全是战略“正好”合适的偶然结果。
问题是很多时候你 坚持的战略是错误的,所以本质上成功是赌赢了。Raynor指出,绝大多数研究公司的统计数据都忽略了失败的公司,因为失败的公司已经从市场上消失了,所 以绝大多数人只是在比较成功的公司和平庸的公司。事实上,如果你比较成功的公司和失败离场的公司,你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非常大的相似之处:对既定战略的全 力以赴的投入。赌赢了你就特别成功,赌输了你就彻底失败。所以说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平庸。
这就是Raynor说的战略悖 论:如果你不坚持一个既定战略,你必然平庸;如果你坚持了,你或者特别成功,或者特别失败。索尼预测不了mp3市场,别的公司也预测不了未来。选择一个什 么战略去坚持,这一点特别重要。在学会怎么选择之前,首先要明白你本质上不可能有绝对把握。
当CEO不是我的业余爱好。可是Raynor这本书所描写的案例我读起来感到触目惊心。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更好的应对风险,但跟本文关系不大,就不详细说了。
我认为Raynor对风险的态度基本上是被动的。扬帆曾经说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他说巴菲特是等待机会,索罗斯是寻找机会,本拉登是制造机会。索罗斯其实也知道怎么制造机会。
Raynor尽管认为精确预测未来不可能,但他仍然相信可以用预测天气的方法去尝试预测未来。索罗斯则认为,社会科学跟天气完全是两码事。
(待续)
#1 by zhyf on 2月 5, 2010 - 2:32 下午
Quote
to be continued?
and the next?
#2 by 同人于野 on 2月 14, 2010 - 4:38 下午
Quote
但是写这个系列的时候正好很闲,后来一忙就写不下去了,因为要做大量的调研,写得很累。不过我仍然打算把它继续写下去。
#3 by 同人死忠 on 2月 14, 2010 - 6:27 下午
Quote
这个系列真的非常非常好啊,同人兄继续加油
#4 by 大蔥 on 5月 11, 2010 - 3:32 下午
Quote
你的文章真是難得一見的理性,真是比土摩托還讓我驚訝佩服啊
Pingback: 穿越者的赌博 « 学而时嘻之
#5 by 狐说 on 5月 26, 2010 - 4:40 下午
Quote
巴菲特说, 所谓股神, 和连续猜对硬币正反面的狒狒也没啥区别
#6 by 同人于野 on 5月 27, 2010 - 6:30 上午
Quote
我正打算另写一篇文章说明这个事实,呵呵
#7 by Snowyy on 6月 8, 2010 - 3:20 下午
Quote
博主看过《随机致富的傻瓜》一书吗?博文文中的观点正是此书讨论的主要内容。
#8 by sak on 6月 21, 2010 - 7:27 下午
Quote
分形 体现在哪里呢?
最开始看了题目我还以为内容会是讨论不同规模的历史事件有相似性,看过之后发现和“分形”没有什么关系啊
#9 by 同人于野 on 6月 24, 2010 - 4:27 下午
Quote
这是一个系列文章,分形的事情我在第一篇说了一点,以后还要说。
#10 by andy on 10月 4, 2011 - 10:20 上午
Quote
好文
Pingback: 南方公园 » Blog Archive » 当我们谈论哈佛的时候,我们都在谈论些什么
#11 by 明心灵竹 on 1月 29, 2013 - 10:55 下午
Quote
很喜欢楼主的文章(实际上最近一周时间我把楼主在西西河以及这里的所有文章都读了) 您的这个分形历史系列十分启发我 不知楼主什么时候将这个系列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