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2000年1月,互联网在中国还不像今天这样普及。我为了查看电子邮件,跑到可能是哈尔滨电信办的一个网吧去上网。我有一个小时的机时,看完邮件, 顺便浏览一下新闻。当时《西游记续集》正在播出,我顺手在某个新闻网站注册,赞叹了几句六小龄童的演技。不料后来收到一封自称”小郭”的邮件,说既然你也 喜欢六小龄童,不妨交流一下。大约过了半年左右,这位郭捷郭女士说她如此的喜欢六小龄童,以至于办了一个网站,美猴网。后来我们逐渐失去联系了。
可能去年,我在一篇报道看到郭女士的消息,美猴王已经是六小龄童官网。
在那个互联网刚刚普及,网吧都国有的年代,你随便评论几句新闻,都有可能遇到一个粉丝中的职业选手。
上周火箭胜黄蜂取得11连胜,我去新浪网看网友评论。我看到的所有(而不是几乎所有)评论都说的是一件事:姚黑。我翻看的几页评论中也许有不到1%的人是真正的姚黑,而其他人则是骂姚黑。没有比赛技术分析,没有任何有营养的评论。那些有专业水准的评论员都哪去了?
以前我经常去的几个论坛,强国论坛,世界军事论坛,更不必说什么万维读者,都在明显的衰落之中。最初,这些论坛上有很多长篇原创文章,后来原创的人越来越少,没有技术含量的谩骂越来越多,而现在则是连谩骂都没有了。大家都懒得发帖。
西西河是个有点特殊的论坛,因为在中国经常被封锁导致人不多,再加上版主们的精心维护,最后西西河成了一个大部分人之间互相都认识的主要面向海外华人的 社区,而不同于传统的论坛。小社区的好处是你可以在里面撒娇,贴两张生活照就能得到20多花。这样一个社区最近的趋势仍然是原创好文章越来越少,聊天的人 越来越多。每天就那么不到20个新主题帖,其中值得看的一般不超过2个。
论坛时代已经终结。
那些牛 人牛文都去哪了呢?博客。当年明月可能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很难想象他还会再去什么论坛发帖。我曾经认为搞博客是个有点自恋的事情,现在发现这是趋 势,也是当前事实,牛人应该主要通过博客来跟别人交流。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里,Friedman反复提到博客而不提论坛,可能因为美国基本上博客已经 取代了传统的论坛。美国博客已经到了如此的程度,以至于出现了”你最希望哪个经济学家开博客”的评选。
真正使的博客有效的技术 是RSS Feed。在传统论坛,我们往往只想看那几个写得好的人的贴,而忽略其他人。现在牛人都开博客,你要做的就是订阅。我的Google Reader里面大约订阅了30多个博客,其中将近一半是个人博客。有的人强调知识,有的人强调技术,有的人强调评论,从这些博客中,我每天获得的东西大 大超过过去去论坛。
有了RSS Feed,你的博客开在哪个网站并不重要,每个人的RSS阅读器就是这个人自己定制的论坛。哪怕你博客半年更新一次,我也能保证第一时间看到,而不必记得 隔三差五访问你一次。Google Reader 还不停的推荐博客,比如《Eco Team》刚出来不久我就知道了。
博客能彻底取代论坛么?不能。博客的缺点是单打独斗,再高的高手也得跟人过招才能提高自己啊。一个解决方案是博客群,这有点像论坛。
我认为现在论坛的出路是精英化和专业化。
精英化是人人都上网时代的必然要求。美国最初是有些社区不能随便注册,而只能被已经注册的朋友邀请才能进去,但事实证明这样的邀请最后越来越泛滥。现在 美国出现了必须实现证明你真的很有钱才能加入的”富人”社区论坛。这样的论坛不管是对于富人还是对于广告商来说都是好消息,很多富人一般只喜欢跟富人交 往,而广告商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定向广告市场。
思想性论坛当然不能靠银行存款或者纳税记录加入。我非常不喜欢在牛博网开博的那帮人,但牛博网的确代表了论坛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所有人都能看,但只有精英分子能发言。而且每个精英分子有自己的RSS,你可以选择每天都来全看,或者只订阅你喜欢的那几个。
专业化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的趋势。一个专门研究电影下载的论坛,比如”思路高清”,绝对比任何一个综合性”社区”的电影版强得多。我发现现在比较兴旺的 论坛都是这类专业性比较强的,比如”色影无忌”,”魅族M8手机论坛”等等。这些论坛的一个特点是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并且其网友以此为荣。
传统论坛中,也许只有天涯论坛仍然保持着以往的人气和影响力。但天涯的真正强项恰恰是那几个专业论坛,比如说煮酒论史。
传统论坛,尤其是海外中文论坛(海外华人在思想上比国内往往落伍,主要原因可能是平均年龄比较大,以及缺乏交流),喜欢论坛,社区不分。其实论坛是论 坛,社区是社区。英文论坛中很少有一个英文论坛既讨论军事也讨论芙蓉姐姐的,然而中文军事论坛中很少有不讨论芙蓉姐姐的。有人可能觉得这说明中国人有人情 味,而我认为在RSS和搜索引擎如此发达的今天,军事版隔壁是菜谱版是一个非常土的现象。
网站可以什么都做,但论坛必须专业化。给每一个牛人一个单独的RSS Feed。而牛人有义务开博客。
几个月以前,我在西西河看到”老马丁”网友写文章介绍”震撼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感到是个好题目好帖子。像这样的文章在综合性论坛中凤毛麟角。可是在专 业论坛和博客中呢?车载斗量。事实上如果你订阅”译言”,一大帮非常有专业精神的网友整天把最新的英文科学、经济、社会好文章翻译介绍过来。在传统综合性 论坛,如果有人拿《经济学人》的文章说事儿,可能文章马上加精;然而Eco Team这个专业论坛只干一件事,那就是把每期《经济学人》义务地翻译成中文。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传统论坛必然衰落。上网的人越来越多,本身就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再加上有了RSS Feed,牛人不缺读者。
看一看你的收藏夹,看一看你常去的传统论坛,再看一看你朋友的推荐。博客,RSS,精英化,专业化,这已经不是什么大势所趋,而是早已开始。
#1 by fans on 10月 18, 2009 - 3:23 下午
Quote
为什么不喜欢牛博的作者呢
有些比如醉钢琴和郭凯还是可以的嘛
#2 by 同人于野 on 10月 21, 2009 - 1:30 上午
Quote
没错,但是不用去牛博也能看这两人的博客啊。
#3 by hanmiao on 3月 28, 2010 - 11:47 上午
Quote
感觉博主的上网历史相当长呢,从2000年开始就已经上网了,我那时候还不知道何为网络呢,我真正上网的时间应该在2002年或2003年,最初就只会用QQ聊天,用智能ABC打字巨慢,后来才在自己不断的摸索中有了自己的第一个Email地址,感觉这样才真正标志着我学会了上网。
#4 by Amos on 4月 17, 2010 - 1:59 下午
Quote
博主能不能共享下你订阅的博客名录呢?谢谢
#5 by bai_qi on 6月 14, 2010 - 10:04 上午
Quote
我对同人于野兄简直是敬佩,喜爱有加!
#6 by 溪月寒星 on 10月 7, 2010 - 12:40 下午
Quote
博主能不能共享下你订阅的博客名录呢?谢谢
#7 by 项 on 12月 20, 2010 - 7:47 下午
Quote
唉,说得没错,在豆瓣这样的地方,好帖子很快就被垃圾信息淹没了。博主能不能共享下你订阅的博客名录呢?还有年终读书总结?
#8 by 同人于野 on 12月 21, 2010 - 2:59 下午
Quote
我订阅的博客也就是大家都订阅的那么几个,都是中文的,我感觉英文博客还不如中文的好看。读过的一些书也都列在豆瓣了。信息定制化,论坛专业化,社区精英化,是大势所趋啊!
#9 by downton on 4月 9, 2013 - 11:46 上午
Quote
在RSS的末路再来看这篇文字,有点伤感~下一个是谁呢?
#10 by lcn on 4月 10, 2013 - 12:26 上午
Quote
何以见得是末路?在google reader还没关闭前,每天最新打开的不还是它吗?微博的本性决定了博客的地位不可能被替代。
#11 by 中梦办主任 on 10月 22, 2013 - 11:43 下午
Quote
果然,现在走专业化,精英化的果壳网和知乎发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