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熊逸选择是生活在战国时代还是生活在汉朝,她一定选择战国。
如果让熊逸选择是生活在段祺瑞曹锟北洋时代还是生活在1970年前后的中国,她一定选择段祺瑞。
要是我也会这么选。战国有思想,军阀给言论自由,知识分子,教授工资还巨高。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比如说一个老老实实的农民,宁为太平犬不为离乱人这句话还是不错的:我们不怎么需要言论自由,我们只想活着。
熊逸的《春秋大义》这本书号称都是引述别人的思想,作为普及之用,但从材料取舍来说,不难看出作者的好恶。熊逸痛恨专制,渴望自由。跟吴思等人一样,本 书认为对专制时代就好比一个养鸡场,君王是饲养员,人民是鸡。所谓的忠孝报国美德,无非是饲养员骗鸡的愚民手段而已。如果一只鸡牺牲自己去保卫鸡舍,它必 定是因为傻才这么做的。
到底存不存在所谓的”集体利益”?到底存不存在所谓的”民族长远利益”?熊逸引述很多学者的言论,认为 这两个概念都是虚幻的。他们认为,一个社会就好比是一艘船,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别让船出问题,至于说这艘船要往哪里去,领导者根本不必多管。船没有什么预定 的方向,随波逐流是理想境界。熊逸引述孟子,认为人权大于主权,爱国没有意义。
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来说,爱国的确没有意义。但这里的关键在于人民可以在各个国家之间自由流动:那时候人口少,不管什么人口都是宝贵财富。如果赵国不好 我就去齐国,齐国绝对欢迎我去,那我凭什么非得爱赵国?除非赵国贵族才有义务爱赵国。今天,人群中的精英分子也不需要爱国,只要你有几百万美元,哪个国家 都欢迎你去。可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呢?我爱美国,美国不让我去怎么办?
既然绝大多数国人只能老老实实呆在中国,请问这些国人 有没有共同的集体利益?假设我们知道别的船比我们这艘船去的地方好,我们的船长是不是有义务把我们这艘船也往好的地方开?如果这时候有的人不想去,那么他 有不去的自由么?仇和在宿迁和昆明都推行强制现代化,宁可侵犯人权也要让你进步,这种剥夺自由的做法是否正确呢?假设有一个船长认为就应该这么干,那么是 应该把他看当成众望所归的领导人呢,还是看成养鸡场的饲养员呢?
很多情况下尊王并不一定是简简单单的出于奴性。如果尊王是为了 避免天下大乱呢?维护一个皇帝的权威,总比让N个皇帝打来打去好吧。本书最后对于愚民政策的讨论非常似是而非,没有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说专制时代 任何为了国家而牺牲自我的行为都是愚昧的奴性作怪,这是对无数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侮辱。就算你们国家再自由再民主,总还是需要打仗的吧。那么你们国家的士 兵是否应该富有牺牲精神?如果说谁牺牲自己谁爱国谁就是奴隶,这样的理想国是无法生存的。
从战国的封建到秦汉的专制,多数文人 认为是历史的倒退,是灭绝了人性。其实从大局分析(如果你承认存在”大局”的话),专制比封建进步。杀死几个知识分子,大家义愤填膺;可是饿死二十万饥 民,大家一笔带过。是大一统有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治水)更重要,还是小国寡民有利于言论自由思想碰撞更重要?
社会是不停进步 的。专制当然不好,但是总比封建好。今天我们反对专制,但不应抹杀专制对过去无数中国不识字的百姓的功劳。正是专制制度使得我们中国经济一直到乾隆末年都 是世界独大。打来打去才是最落后的制度。历史的进步是逐渐的,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如果一定要在知识分子的自由和老百姓的安定之间选择,我宁 可选择安定。
文人最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只管自己的喜好,而不考虑数量上的计算。道理都是对的道理,但具体到哪个道理应该起作用, 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汉武大帝征发民力打仗,熊逸对其完全是贬的态度。但如果汉武帝不对外打,难道任凭匈奴打我们,或者牺牲几个公主的人权(这时候反而不提 人权大于主权了)去和亲,反而是好皇帝么?
熊逸这本书旁征博引,算是把古今中外的书都读通了,我极其佩服。我一边看一边赞叹, 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什么百家讲坛那帮人,在熊逸的学问面前都不值一提了。她以后再出书,我一定会继续买。熊逸让我见识了什么是当代文人的极致,一 个人可以旁征博引到什么程度。从行文风格来看,作者心态极其年轻,很多语言典故简直是80后。但作者又自称很老,这一点倒是跟她的学识相称,所以也不知是 真是假。
另外熊逸写书还有一个缺点,用足球术语就是有点太”卖”。一两个小点就要解释半天,什么”公孙丑不丑”,生怕别人不知道她读的书多。如果我写,篇幅至少减少一半。
最后总结一下文人的局限。群体利益,长远利益,我们这一代做出牺牲,我们打了,让后人去建设,这样的道理对具备理工科思维的人来说非常自然而容易理解。然而对于文人来说,只要你这件事做的不美,不艺术,不文雅,你就是错的。
#1 by linecong on 十二月 26, 2009 - 12:18 下午
Quote
“社会是不停进步 的。”
这个判断似乎像公理一样毋庸置疑,其实很值得怀疑。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制度,其实已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稳定,几千年社会制度、生产力其实没有什么进步。如果不是西方文明这个外力的强大冲击,可能再过几千年,中国社会还是老样子。
“群体利益,长远利益,我们这一代做出牺牲,我们打了,让后人去建设,这样的道理对具备理工科思维的人来说非常自然而容易理解。然而对于文人来说,只要你这件事做的不美,不艺术,不文雅,你就是错的。”
我也是学理工科的,我认为理工思维的局限就是把世界太过简化,太关注量化的东西。这样的思维对于洞察本质上简单的规律是非常成功的。但一遇到有主观思维的人就不太灵了,人太复杂了。人很难量化,比如杀掉我一个人,换得其他10个人的生命,我肯定不会干,虽然这个数量关系如此明显。实际上,文人并不是只关注一件事美不美,艺不艺术,人文精神远没有这么简单。我的理解,文艺复兴之前,统治者把一个人只看作一个点,一个可以自动工作的机器,一只鸡什么的;而人文精神则把每个人都看作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近几百年的进步完全归功于将人们内在的世界解放了出来,我想,未来几百年几千年,社会的进步动力还是人们内在的世界去挖掘。如果社会完全消除了这种人文精神,社会很快就会达到稳定停止进步,最终变成类似于蚂蚁社会那样的状态。
#2 by 同人死忠 on 十二月 26, 2009 - 12:35 下午
Quote
有道理啊
#3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26, 2009 - 2:49 下午
Quote
这是非常好的评论,多谢!
#4 by 看得我毛骨悚然 on 八月 1, 2010 - 3:28 下午
Quote
很多情况下尊王并不一定是简简单单的出于奴性。如果尊王是为了 避免天下大乱呢?维护一个皇帝的权威,总比让N个皇帝打来打去好吧。
如此说来,中国比欧洲强好多好多喽?????
中国每300年至少大打一场,死亡超过60%;欧洲每年都打打打打,不知道死多少
楼主是学理工的,可以去算算,哪个死的多
从战国的封建到秦汉的专制,多数文人 认为是历史的倒退,是灭绝了人性。其实从大局分析(如果你承认存在”大局”的话),专制比封建进步。杀死几个知识分子,大家义愤填膺;可是饿死二十万饥 民,大家一笔带过。是大一统有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治水)更重要,还是小国寡民有利于言论自由思想碰撞更重要?
这么说修三峡是对的喽????楼主自己去发电,防洪,运输全完蛋————真好,真好!!!!!!!!!!!!!!这就是所谓的国家从大局考虑
社会是不停进步 的。专制当然不好,但是总比封建好。今天我们反对专制,但不应抹杀专制对过去无数中国不识字的百姓的功劳。正是专制制度使得我们中国经济一直到乾隆末年都 是世界独大。打来打去才是最落后的制度。历史的进步是逐渐的,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如果一定要在知识分子的自由和老百姓的安定之间选择,我宁 可选择安定。
你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知识分子的自由和老百姓的安定是对立的吗??
清楼主证明一下
现在世界上老百姓最安定的国家,知识分子不自由么?
世界上知识分子最自由的国家,老百姓不安定么?
我们国家知识分子自由么?
我们国家老百姓安定么?
请你去和三峡移民谈安定,请你去和被强拆的谈安定,请你去和被城管打的谈安定,请你去和不能信教的基督徒谈安定
当然,楼主可以说为了大多数安定,把他们牺牲掉很好理解
等你回来看我们伟大的党国怎么把你牺牲掉,让你好好理解理解
#5 by hugoal on 八月 23, 2010 - 7:03 上午
Quote
看了1楼评论 总结下~~
“文人”思维注重 “动机” ,对结果不太在意(好心干坏事)
“理工科”思维注重 “方法/效果”“最后的结果” ,漠视人的动机
整个过程是 —人因为某种的动机,参与事件 通过一些行为/方法/工具 达到某种结果/状况
动机 与 结果 的关系:(个人 群体)
1. 动机与结果 相同 (成功)
2. 动机与结果 相反 (失败)
#6 by hugoal on 八月 23, 2010 - 7:15 上午
Quote
补充:
博主的《科研的格调》中最后的一些话:
“科学本身是客观的,但科学家都是主观的。最好的科学家甚至可能是极度主观的”
#7 by benzorg on 四月 26, 2011 - 12:39 下午
Quote
治水当然重要 但是不能说修三峡就是对的。
#8 by maishule on 四月 30, 2011 - 7:55 下午
Quote
也读过这本《春秋大义》,不过楼主好像有点被吓住了。
1.经学讲究的就是旁征博引,因为旁征博引就是他们研究的对象,这一点在清代就登峰造极了,近现代无非是加入了国外文献。假如还不好理解,楼主可想想写理科论文时长达数百的参考文献,事先没心理准备的人照样会被迷晕。
2.文人的极限,我觉得楼主也没说到位。文人的极限,在于文人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比如,作者对爱国的论述,举的例子大概是春秋战国时期,A国人从A国投奔到B国,所以A不爱国。但是对应上现代表述就很搞笑了:A省人从A省投奔到B省,所以A不爱国。逻辑破绽在哪呢?现代的国家对应的是当时的周朝而非周朝之下的某国。
#9 by qiu on 五月 8, 2011 - 12:01 上午
Quote
楼主的潜台词无非是说她死记硬背的功力强。而理工科人是讲逻辑,讲理性的。
但问题是,自由是专属于文人的么?是不是在你眼中一切形而上的东西都是舞文弄墨,比不上实质的物或事呢?
你不可能说自由是专属于文人的,其他人包括理性的人其实不太需要吧?
而你通过否定具体历史时期的自由与不自由的对比,来否定文人,你觉得你这么做有意思么?你觉得你合逻辑么?
你想否定自由,但问题是你不需要么,其实你需要,那你干嘛否定呢?你虚拟了自由与安定的对立,然后做出一个选择,然后认为自己的选择更高明,但你不觉得你的整个推理过程,立论过程毫无逻辑性可言么。
你的通篇,只是表达了你的态度,对熊逸的否定,进而引申出的对文人群体的否定。可是在这个交叉学科盛行,知识爆炸,信息流通的时代,你敢断定有几个是纯粹的文人?你敢断定文人就一定理性和逻辑性很差么?
你这个文才是纯粹的文人风格。
#10 by Zhang Qijie on 一月 11, 2012 - 10:39 上午
Quote
“工农大众是皮,知识分子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觉得毛说得很有理!
现在的文人知识分子太多考虑的是他们自己阶层的利益了。
#11 by 路过者 on 七月 1, 2012 - 11:36 下午
Quote
私以为不是文人与理工科的区别,而是心理年龄的区别。在大一及以前我是理科的,但我站在熊的那边;之后我转法学,当然阅读也继续扩展,而我现在的观点就是,该我们这代人担的罪、流的汗甚至血,就得我们出。
#12 by 好儿 on 一月 24, 2013 - 9:52 下午
Quote
留名。
#13 by 阿九 on 五月 13, 2013 - 5:02 下午
Quote
看这篇文章之前,真读完写易中天《帝国的终结》那篇
那篇博客的评论里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英国天生就是一个个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中国天生就是农民社会呢?”
看这篇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从战国的封建到秦汉的专制,这种变化是不是扼杀了中国成为个人主义社会的可能性,从根本上将中国变成了一个农民社会呢?
很明显战国的思想如果自由发展,再加上小国寡民,个人主义更盛行,那么商业更有发展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从封建到专制,这确实是个退步,而且贻害千年。
以上是我突然想到的,只是凭个人感觉,没有事实论证,一家之言。
另外,熊逸是男的吧。
#14 by 经验与先验 on 二月 27, 2014 - 2:42 下午
Quote
尧舜禹以民为天,夏商周家天下而外有诸侯封建。秦任法律以役民,汉杂霸道以治民,唐贞观初太宗依魏徵议行三王五帝之政而得大治。然而皇权体制的周期破灭性决定了各朝虽修修补补,终有君昏臣乱、豪强民衰、失于治道之时,于是流民起,外族侵,不免相继以替。最直接的原因:经验式的皇权帝国治理体制,不可能从自身找原因,更不可能避免形成—-以及主动消除—-激起主要矛盾的既得利益集合体。至于产生新思想所需要的自由,在皇权统治者及其维护者眼中,那是个呵呵。毫不客气的说,几千的皇权社会中所产生的思想,只是对于春秋战国思想一部分的继承和大部分的倒退。
#15 by 没事干 on 六月 16, 2015 - 8:41 上午
Quote
Type your comment here
#16 by 无无无 on 九月 27, 2015 - 6:22 下午
Quote
专制和封建两个话题在自秦至今是无解的。因为不能确认什么是好与坏。安生的顺从还是自由的不稳定,当然两者都有,比如大宋的文人。以今天而言封建为好,因为民主源于此。但中世纪欧洲人可是比中国人要苦的。如同春天脱不下冬衣,而认为冬服不好。但却不知有人因无冬服而冻死。
#17 by River on 四月 30, 2016 - 3:27 下午
Quote
楼主有必要回应一下4#的评论,个人也觉得你对这个问题的论点有些偏颇,希望您能给予更深入的分析和解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