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NOT US? WHY NOT NOW?
这是一句常见于赛场的标语。中国学者谈民主,说来说去无非也是这两个问题。
为什么民主制度没有在中国自发形成,为什么我们专制了那么多年,到底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能实行民主,吾尝终日而思矣,读了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发现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本书干净利索的说明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所有重要问题。书中随时给出参考文献,其中的很多书目我都读过,没有一本把问题说得这么清楚明白。我估计本书关键的思想应该属于易中天原创。
如果历史就像一座大山,不同的学者看山的角度完全不同。很多人关注与花草树木,很多人流连忘返于景色。至于山的大局,黄仁宇没说明白,钱穆没说明白,至于柏杨就更不可能说明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能说出来这样的目标,但作为一个文人,他无法实现。
看懂了这座山的是柳宗元的《封建论》,可惜如果柳宗元没有走完全程。其实为了真正看懂一座山,除了必须走过全程之外,你还必须见过别的山,不同风格的 山,去比较。黄仁宇钱穆都有这个机会,只是他们是先行巨人,他们的高度还不够,需要易中天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再高一节来告诉我们山到底是怎么回事。
物理学家说要追求统一理论,诺夫乔伊说思想界也有统一理论,他追求”the Great Chain of Being”,试图把各种思想像分析化学元素那样分类溯源。我认为易中天这本书找到了政治制度的统一理论和存在巨链。
第一章【天下一统】,说明中国为什么必然产生了专制制度。中国的专制制度并非起源于秦始皇,而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根本原因是我们是一个农耕社会, 我们讲究农时,这就要求稳定,要求家庭,要求统一,要求权威。很多人误以为中国春秋时代的邦国可以跟现在欧洲的民主相提并论,其实完全不相及。民主制度的 起源,希腊城邦,其基础在于当时的希腊是一个商业社会,正因为如此才淡化家庭,要求平等,要求交易,要求社会契约,要求民主代议。一个是农耕社会,一个是 商业社会,完全不同的两条路。这里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法制和法治。只有建立在商业社会的公民之间平等达成的社会契约,才是真正的法治。
第二章【中央集权】,如果集权是农耕社会的必然要求,那么怎样集权最好呢?这一章对于中国专制王朝的兴衰规律做出了极好的总结,看完之后颇有宿命之感! 注意,从前强国论坛有个女网友,总结出中国王朝的一个规律:一场混乱之后必然有一个统一但短暂的王朝,这个王朝之后紧接着的统一王朝往往可以兴盛数百年。 比如战国之后的秦汉,秦短命,汉兴盛;隋唐,隋短命,唐兴盛;一直推导出军阀混战之后的国共,国短命,共兴盛。这个规律我多年前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感觉简直 是术数,而在易中天这本书里,这个规律被直接推导出来了。易中天特别指出,天下大乱是帝国的造血时期。(顺便说一句,这位女网友的博客我前些时候发现了, 在http://blog.sina.com.cn/chzhshch,她现在主要研究股票。不幸的是她可能得了癌症。)
第三章【伦理治国】,第四章【官员代理】,新意不多。尤其是第四章简直是吴思书的翻版。而且这里作者放着吴思发明的”潜规则”一词不用,翻来覆去用”陋规”。从八卦角度,估计易中天不是吴思的朋友。
第五章【内在矛盾】,从产权和法理等角度论证了帝国制度的内在矛盾,为什么这个制度不行。有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皇帝,其他的矛盾,即使没有皇帝也解决不了。
第六章【共和之路】,这是最好的一章。论述我们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专制走向真正的民主共和。首先重要一点是光有”民主”是不够的,必须加上”共和”和”宪 政”。对这些概念很多人缺乏认识。比如说宪政和宪法的精义所在,在于限权。而民主的精义是授权。共和与民主又不一样,如果只有民主没有共和,则无异于多数 人的暴政。共和是要求同存异,其一个伟大的品质在于妥协。共和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绝不能离开民主和宪政。关于这个问题就连孙中山也没整明白,中国当时真正 懂民主共和的只有宋教仁。易中天甚至还考证”共产主义”的共产,并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一起生产的意思(共产,中文来自日文,故有此误),其本质正是 共和。
那么易中天的最后一问是,我们中国既然传统上是农耕社会,我们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么?什么时候呢?Why not us, why not now 么?他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答案是明显的:那就是先要转型成商业社会。
本书所描述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在我看来即使是美国也没有达到。我认为民主,共和,宪政,这三个方面破坏力最大,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民主。如果真正的民主共和宪政是一个目标,现在所有国家都仍然在探索怎么达到这个目标。
我写文章一般都是激情促成,体现出来就是一旦我觉得什么好就认为好得不得了而忽视其缺点。我认为这是我的一个优点。
向易中天致敬。
#1 by 同人死忠 on 12月 27, 2009 - 12:10 下午
Quote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9831064.html?si=1&wtp=wk
http://blog.sina.com.cn/chzhshch缠中说禅是男人吧
#2 by 同人于野 on 12月 27, 2009 - 4:31 下午
Quote
我曾订阅ta的博客,其自称”本女“。
#3 by Venus on 9月 2, 2010 - 3:50 上午
Quote
因为上海图书馆一次只能借五本书,我宁愿把《读库》放下也带了这本看起来比较枯燥的《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回来,原因就是自己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有些兴趣。
这书确实枯燥。麦克法兰整本书就表达了一个意思,在关于英国农民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这个事上,马克思和韦伯的理论是错的。
既然是研究个人主义的起源,而个人主义又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核心标志,那么研究个人主义在英国的起源可以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英国的起源入手。关键就是找到原有的社会制度是什么时候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为什么转变的。而现有的主流理论(代表人物 马克思 韦伯)都认为英国资本主义是17,18世纪从农民社会发展而来的,17世纪之前的英国是一个完全的农民社会。
麦克法兰怀疑这个说法,他先给出标准农民社会的一些表征(这些表征对中国的读者用不着用文字复述,在2010年的今天到中西部的农村去转一圈,那就是麦克法兰的标准农民社会),然后用这些表征去对照英国史料,来追踪农民社会究竟是什么时候从英国消失的(即个人主义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追踪的结果是,16-17世纪的英国不符合这些农民社会的表征,反而已有大量现代社会的表征。既然16-17世纪没有,那就再往前追,结果13-15世纪的英国也不符合,也和后面几个世纪没太大差别。再追,一直追到12世纪,居然还是一样!还想往前追但没法追了,因为再往前史料太少了。
这样一路追下来,结果居然是英国将近1000年中,社会模式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现代资本主义的大部分核心特征早就在英国出现并一直存在着。英格兰体系从无法追忆的古代就已经自成一格。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世界上其他地方没有产生和英国类似的社会,为什么独独是英国这个岛国,麦克法兰好像对这些不很关心,书的最后寥寥数语讨论一下,谈到的原因中有一个是英国的天气,但更多认为这就像生物进化中的基因突变一样,纯粹是偶然吧。
看来英国和中国到真是一组完美对照的国家。英国是西方最古老的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从无法追忆的古代就已经有资本主义的传统了,而中国是最古老的农民国家,甚至在21世纪还保留着大量标准的农民社会特征(我们现在的户籍制度不还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么)
我最想知道答案的是:为什么?!为什么英国天生就是一个个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中国天生就是农民社会呢?难道真的只是偶然?
虽然我知道这很难有答案,但我至少知道把民主社会为何在西方而不是中国形成说是“因为中国是农耕社会而西方是商业社会”有多么的不靠谱和懒省事了。
#4 by 同人于野 on 9月 3, 2010 - 1:19 下午
Quote
这是非常好的知识,多谢写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社会是天生的,那么中国是否永远都不会成为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
#5 by Heloise on 7月 8, 2011 - 5:44 上午
Quote
Why do I bother calinlg up people when I can just read this!
#6 by sherry on 3月 6, 2011 - 7:26 下午
Quote
以前听易中天演讲这些内容时也惊为天人
后来读了 全球通史 发现他只不过照搬了别人的研究成果并加了一点文字修饰
所以说,人是不能不读一点历史的
所谓日光之下无新事
#7 by aiceblue on 11月 10, 2011 - 8:04 下午
Quote
单纯读历史学者的书是不行的,还要读读经济学者的书,更加“科学”些。比如新制度经济学方面的,可以读读汪丁丁的。 通俗的有陈雨露先生的《世界是部金融史》,里面有中外政治制度路径的发展分析。
#8 by yx_wh on 12月 1, 2011 - 9:52 下午
Quote
>易中天甚至还考证”共产主义”的共产,并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一起生产的意思(共产,中文来自日文,故有此误),其本质正是 共和。
这个论点不是张五常的吗?而且还是错的。
大辞林3「共産」項目:財産・生産手段を共有すること。
#9 by 山水 on 4月 16, 2015 - 12:39 下午
Quote
传统文人,对于引用这个概念不太重视。如古代诗人,特别喜欢化用别人的诗。但没有谁会主动去郑重申明下“这是引用谁的谁的”,这要靠读者自己发现。没发现,只说明你学问低。
这和当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的思路,很不同。
#10 by 利涉大川 on 12月 23, 2011 - 1:58 下午
Quote
缅怀缠师
#11 by 太阳下没有新鲜事 on 1月 8, 2012 - 8:52 下午
Quote
是啊 他博客没有更新,难道真已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