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国互联网上的青年们在爱国热情中表现了无比的成熟和冷静,所有谣言,阴谋论和迷信都不攻自破,失去了市场。一个最令人关心的话题是地震 到底能不能预测。关于蟾蜍搬家之类的动物预测,现在网上的文章已经分析的非常透彻了。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我今天在格致上看到的一篇学术论文《基于可公度方 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PDF下载:http://gezhi.org/files/earthquake-sichuan-related- paper.pdf)。
通过仔细的分析推理,我认为这篇论文完全不合逻辑。不合逻辑的学术论文很多,但这篇论文诡异之极。
这是一篇发表在正规学术期刊《灾害学》上的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这篇2006年发表的论文的主要结论是:”在2008 年左右, 川滇地区有可能发生≥6.7 级强烈地震”。不是2007,不是2009,不是2010,是2008。而且这篇文章没有像其他算卦文章一样同时给出几个”可能的”年份:明确无误的,完 全不给自己留余地的告诉我们2008年四川要发生一次大地震。
这篇只有区区四页的论文没有用到任何地震专业知识,一般人都能轻 易看懂(建议读者马上自己去看一下再回来看我的分析),这篇文章所需要的唯一数据是该地区以往发生6.7级以上地震的年份。实际上,文章的四位作者来自陕 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根本不是搞地震的。因此这必然是一篇令专业地震学家怒不可遏的地震预测论文。
做过智商测验的人都熟悉这样的智力题:
– 一个数列的前面几项是 1,3,5,7,9,11,请问下一项是什么?
答案当然是13,一看就知道是等差数列。
再看一道稍微复杂一点的智力题:
– 一个数列的前面几项是 2,5,8,12,14,19,20,26,26,请问下一项是多少?
答案是33. 这个数列实际上是两个等差数列交错在一起:2,8,14,20,26 …,和 5,12,19,26 …。
而《灾害学》上的这篇地震预测论文相当于是这么一道智力题:
– 一个数列的前面25项是 1913,1917,1923,1925,1933,1936,1941,
1942,1948,1950,1952,1955,1960,1967,
1970,1971,1973,1974,1976,1979,1981,
1988,1989,1995,1996,请问下一项是多少?(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答案是2008。
显然这篇论文假设地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和天体运行一样,存在一个可以捉摸的规律。主流地震学家是否定这个假设的,因为地震本质上是一个非线性的偶然事件,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规律,这个规律必然早就被人发现了。但本文要指出的是,仅仅从”主流地震学认为不应该有这个规律”,就否定这篇论文,是错误的逻辑。因为 你怎么就能肯定主流地震学就正确呢?万一真有这样的规律,而主流地震学没有发现呢?
因此本文的分析方法是,我们首先假定地震发生的时间真的有规律,然后去分析这篇文章。我的结论是,即使真的存在这样的规律,这篇文章也是完全不合逻辑的。
首先,这里使用的数据是发生6.7级以上地震的年份,为什么要用6.7级来作为选择数据的标准?为什么不是6级或者7级这样更直观的整数级?这是说不过去 的。我不懂地震,文中的一个线索是”6.7级以上地震大多发生在边界断裂带附近”,因此也许这是一个地震学意义上的理由。然而这篇文章所使用的”可公度方 法”,其发明人翁文波在预测唐山大地震时,采用与这篇论文完全相同的办法,其选取数据的标准是5.5级【参考文 献:http://www.fxway.com.cn/forex/jishufenxi/1/2383_2.html】;在预测世界特大地震时,采取的 标准是8.5级,可见此”可公度方法”的标准选取是主观而不是客观的。
第二。从文中给出的资料来看,1976年该大地区实际上 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发生了6次不同级别的大地震,其他年份,比如1925,1936,1941等等,都发生过两次地震。因此一个严格的年份数列绝对不应该 只有25项,而应该至少精确到月,这样数列会多出来好多项,那么以下的可公度方法的等差数列研究法必然要大动手术,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就算是存在一个只 看年份的怪异规律,那么至少应该是哪一年发生的地震越多,这一年就越重要才是。可是在这篇论文的计算中,1976(X19)这一年并没有被重点使用,反而 X15(1970)这个只发生过一次地震的年份却被多次用到。
第三。这篇论文实际上采用了两个方法来预测2008这个年份除了可公度方法,论文的第一章实际上是一个”公差19等差数列法”。而这个方法只使用了25个年份中的15个,故意忽略了其他10个年份。这同样是一种主观选择。
第四。我们来看看这个”三元可公度法预测”,因为这里作者给出了全部的计算过程。这些计算非常奇怪,我们只说最关键的一点。计算的本质,是要从数列的前 面几项,X1, X2, …X25,推出下面一项,也就是X26。对于这样的预测,一个起码的问题是你不应该非得凑足了25项才能预测第26项,你这个方法应该在已知比如说前 22项的时候能够预测第23项,然后在同样原理下预测第24,25,和26项,这样才能令人信服。总不能说只要凑不够25个数,这个方法就失效吧。但我们 看到即使是计算第24项,X24的时候,此方法也需要知道X25是多少(参看第24项计算中的第一和第三个算式)。其他一切的一切都不管,仅仅这一点就是 无法令人信服的。
第五。再看所谓”四元可公度法预测”,这里有一个一点就破的大破绽。这里作者首先用前面的数据排列组合算出来 一个12的公差,然后用X25+12=X26=2008。且不说这么算完全没有合理性,最大的破绽在于,计算12这个数字的时候最高年份只用到了 X20(1979年),也就是说如果这篇论文在1980年发表,那么根据这种”四元可公度法预测”所算出来的下一个地震年份应该是 X21=1979+12=1991,而实际上1991年根本没有发生大地震。难道说同样的数据,同样的方法,仅仅因为论文发表的时间不同就应该有不同的结 论么?
第六。论文中的”四元可公度法”跟翁文波预测唐山大地震的方法完全一致(参考前面给出的介绍翁文波的文章)。但这里的毛病在于你是用两项相加再减去两项,这样计算出来的公差只有除以2以后才能”合理的”加到”一项”上面去预测下一项,直接加是错误的。
实际上,翁文波在在预测中也犯过前面提到的这六点逻辑错误。比如他预测1991年洪水,是【以19世纪到20世纪中,华中地区历史上16次特大洪水年份中的6次为依据】,你凭什么选择这6次呢?
综上所述,这种预测法跟现在有人研究预测彩票号码一样离谱。与其说是预测,不如说是凑数。
但最诡异的是,不管是翁文波预测洪水,还是这篇论文预测四川地震,居然都测对了。二者都是从毫无逻辑的计算中给你一个不容置疑的预测,然后还对了。完全不可思议!
诡异之处还不只是预测对了。这篇《灾害学》论文的注释部分告诉我们,论文的第一作者龙小霞出生于1983年,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开发与 环境治理研究。2006年文章发表的时候,龙小霞只有23岁。她的文笔相当业余,比如文中X1到X25的数列定义居然重复写了三遍,简直是小学生写作业。 文章结尾的”结论与建议”更是不靠谱,如果把这些废话都去掉,这篇论文不会超过3页。问题在于,翁文波的预测法并非路人皆知,那么一个23岁的女硕士生怎 么会想到用这怪异种方法去预测四川地震,而且还用得这么地道呢?
为了获得内心的平安,我必须给这个事件一个说的过去的解释。我认为这个所谓的预测完全是蒙的。
我们再看看那份”川滇地区20世纪以来≥6.7级地震序列表”,也就是X1到X25这个数列。从1913年到1996年该地区发生了这么多次强震,其中 最大的没有地震的间隔只有8年:1925-1933。而从上一次地震,1996,到作者写这篇论文,2006,该地区已经有连续10年没有发生大地震了, 这是相当不正常的。
这就好比说一个多雨地区居然连续很长时间没有下雨,这时候任何人都会认为就快要下雨了。
于是这篇论文的作者们猜测,2008年可能该地震了。实际上,当你把2008和前面25个年份放在一起的时候,2008相当突兀:从1996到2008 的间隔实在太长了。由此可见所谓数学周期法是不可能预测出来2008的。之所以作者们敢于预测一个这么突兀的结果,根本原因是这篇论文写于2006年。
一旦有了猜测,再去凑数是容易的。这就好比圣经密码,其实从任何一本足够厚的英文书中都可以得到对未来的任何”预测”:重要的不是你怎么看,而是你想看什么。
龙小霞非常幸运的猜对了。不知道她拿到学位没有,她做到了一件无数专家所不能做的事。
至于”可公度法预测”的发明人翁文波先生为什么能当选院士,为什么翁文波能够”成功预测”1991年洪水,以及为什么这篇论文能够通过审稿而发表,甚至为什么另有三个合作者,就不是本文所研究的范围了。我很想写一篇超短科幻小说来推测整个事件,但还是免了吧。
#1 by chaokiray on 12月 13, 2009 - 7:14 下午
Quote
呵呵,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呢,在中国期刊中B1以下的期刊大部分都是给钱就能发的吧,你只需要提供自己的姓名啊。C类的是800,到B2就是5000左右了,提供姓名,所有的都不用你管了
#2 by chaokiray on 12月 13, 2009 - 7:20 下午
Quote
也就是说这篇论文很有可能是枪手代写的,至于合不合逻辑都无人问津的啊,因为只要有钱,有关系,我就给你发文章啊,套点玄乎其玄的专业术语,看起来像篇学术论文就行了
#3 by Amos on 4月 19, 2010 - 4:50 上午
Quote
我觉得你这篇文章带有很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但是不管怎么说,地震确实是有一定规律的,刚刚释放完能量的成都高原近期再发生这么大的地震的可能性很低,只能说作者推测2008年又恰好蒙对带有幸运的成分,但不能只是根据作者的资历就断然否定人家的成果
#4 by yimingleon on 3月 26, 2012 - 7:19 下午
Quote
这种反应是科学界的共识,虽然lz和我都不是地球科学领域的。据我所知,现在的地震研究,长期的语言是非常准确的,中期的预测是很难的,短期的是几乎不可能的。而地球科学的长期是以万年计算的。在汶川地震以前,这块地方地底形变积聚能量都是可以检测的,但问题是什么时候释放?何地?连精确度到十年的程度都达不到,如此复杂的预测工作,怎么可能仅仅通过猜数字就完成?就好像世界杯期间的章鱼保罗,其实当时有很多别的动物都做预测了,只不过后来都因为预测失败而渐渐没了名气。通过同样的数据完全可以通过认为操控做出10个不同年份的预测,事后诸葛亮的时候只要把“预测”正确的结果拿出来就行了,难道你认为这种预言真的可信?
#5 by oldbee on 5月 26, 2011 - 5:53 下午
Quote
Type your comment here
不能因为她蒙对了就是有了成果。中国有十几亿人,以经纬度1度为单位,全球每个地方能分到2万多人去预测。好吧,上下一万年,全球的地震都被预测到了。如果把地震预测当作科学就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如果想“科学算命”那不如街边摆摊。
#6 by zxmyy88 on 6月 22, 2011 - 1:51 下午
Quote
先射箭,再画靶,好功夫。
#7 by 如果 on 7月 16, 2011 - 2:48 上午
Quote
希望她能再预测一次,看效果如何。
#8 by 如果 on 7月 16, 2011 - 3:08 上午
Quote
我不太懂数学,按照这篇论文的理论,下一个地震的年份应该是什么时候呢?
#9 by 几用来包 on 9月 28, 2011 - 10:59 下午
Quote
高尔夫落点原理:枚举结果的预测正确率是100%(球一定落在草坪)
#10 by wisnu on 6月 17, 2012 - 9:18 上午
Quote
看过一些,首先这些是老前辈通过辛勤劳动的成果,这个这必须肯定的。不过有一点小小的质疑:翁老先生的《国家周期表》中关于对唐山地震的研究,最后结论唐山一带震级大于5.5的地震周期是::△X=30年11月27日;由此推算下次唐山地区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1976年7月28日加上30年11月27日=2007年。。。,但是事实上2007年唐山地区并没有发生地震。求高人批评指导!!
#11 by 龙小霞 on 10月 24, 2012 - 4:57 下午
Quote
楼主大哥,我只是想毕业拿学位,大家别再为难我了,我写的论文自己都不敢多看两遍的!
#12 by 同人于野 on 10月 25, 2012 - 6:58 上午
Quote
哈你真是那篇论文的作者龙小霞么?一篇纯粹不能当真的论文 — 这个算是最终答复么?非常高兴看到这个答复。当初我这文章写出来,有不少人积极论证你的正确和我的错误,这回情何以堪:)
可你当初到底是怎么想到往2008这个年份上凑的呢?
#13 by 浪人帝心 on 6月 25, 2014 - 4:25 下午
Quote
按照龙小霞的推理套路,我也能非常胸有成竹的推测,11楼的龙小霞一定是顽皮的网友顶名字过来逗一逗博主的。83年生,12年留的言,研究生以上的学历,29岁,说出这样的话和语气,很诡异。而留言不是称的博主而是楼主,结尾是流行的潮语,应该是个混贴吧的快乐男生……鉴定完毕
#14 by 没有空间 on 11月 25, 2014 - 8:09 下午
Quote
历史灾情孕灾环境致灾因子
1.龙小霞的这篇文章试图用概率统计分析的原理来对地震进行预测,所以她不需要懂地震的原理。自然与社会科学中有很多这种情况,只需要对事物表现出来的数字进行分析,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其规律。
2.您的这句“如果真的有这样的规律,这个规律必然早就被人发现了”,如果正确的话,那大家都可以不用搞研究,全都可以休息了。世界上有太多的规律存在,而且还没有被人发现。3.文章中从25个数据中选了15个,这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比如这个数列:1.1,2.2,10.5,3.4,20.3,44.4,30.2,12.2,40.5,14.2,50.8,56.4,60.6,X,Y,……你能说出X和Y是什么吗?X肯定不能,但是Y的整数部分毫无疑问是70,所以一堆数据中可能部分有规律、部分没规律也很正常。
4.最后这篇文章的主要破绽的确在其计算的过程,文章构造若干个加减等式,算出的某个年份越多说明该年度地震可能性越大。所以有两种方法证明这文章的错误:(1)利用前n个年度,无法算出n+1个年度。比如用前10个年度构造加减等式,第11个年度不是1952年;(2)存在比2008年更多的等式,算出结果为2009、2010年。
#15 by Polaris on 4月 29, 2015 - 3:42 下午
Quote
楼主你好我本科是地球科学专业的,研究生在读。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已经把那篇学术论文看了。
倾向于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但我们说的预测是一个概率学的问题。因为在地质事件中积累的应力是间歇式释放的,而在大的构造背景下,板块、或者区域地质应力的积累,是有序的。意思就是说,它往往会往某一个方向积累,如果某个区域关于应力的积累满足一个关于时间的函数,那么这个区域关于应力释放的间隔时间,是否也可能是是关于同样的一个函数呢?我认为是有着很大的可能性的。
例如:间歇泉就是一种应力释放,我们通过记录,用时间函数去预测它下次预测的时间,大家会觉得很科学。
但是到了地震这一尺度级别上的应力释放,因为耦合的因素过多而导致变得愈发复杂的情况下。这条,“构造应力持续稳定积累的前提下,构造应力阶段性有规律的释放。”这条本来很容易理解的道理,成为了伪科学。
结论:
1、地震预测有科学依据及其方法(不适于展开讨论),但是实际意义不大。(日本的震前地震预测做的很好。但和本文的地震预测的性质不同。)
2、geoscience 伪科学,必须黑下自己的学科才可以愉快的玩耍。
3、也是我想和博主聊的,或许这篇论文还真蒙对了某些重要规律呢说不定?用一个错误的理由和论证形式,说明了某种潜在的相关性?而作为评价我们,只是因为知识结构的缺失和时空尺度的不同,给了否定的判断。千万要注意,不要再否定某种错误的解释的过程中,否定了它后面的某种真理。
#16 by Tradeoff on 8月 21, 2015 - 10:39 上午
Quote
你彻底打败我们了,你地理学学的不错,可你数学估计没及格过,特别是概率学。如果有规律为什么不是在一块地方啊,一直地震啊。为什么都是只在地震带上各地开花的震啊,为什么同一个区别若干年内强震只有一次,而没有无数次啊?
#17 by 西唐王 on 8月 27, 2017 - 7:10 下午
Quote
时隔多年,看到这些文章和评论,还是很感慨,我那时还什么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