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谈谈成年人思想的进步。
在我们上小学上中学的时候,不管学校的教育多么糟糕,我们的思想都在不停的进步。这表现在如果我们回首一年以前的自己的某些想法,做的某些事,会觉得那时候自己很傻。考察自己的进步的一个更客观的指标大概是“刮目相看指数”。别人如果一年没看到我们,再看的时候,第一反应往往是“你都长这么大了”。如果三年没看到再看,可能都不认识了。
但是成年以后,一个很可能的趋势是人的进步速度一般会越来越慢,以至于停止进步,甚至倒退。他们思想最牛B的时代是他们的年轻时代。中年以后他们就无法接受任何新的思想,以至于最后连自己的孩子都搞不定。
比如说歌手郑智化在过去十多年内就没有任何进步。我上中学的时候很喜欢郑智化,他的歌曲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娱乐,而简直是一种教育。这么多年来我的思想进步了许多,可是最近郑智化在北京开演唱会,唱的还是当年那些老歌。伟大的郑智化,他为什么没有像翁美玲等美女那样在人生最伟大的年龄上死去,何必让人间见白头?
余秋雨的思想在过去这么多年内很可能还退步了。我最初知道他是上初中时看《读者文摘》上他的文章,高中以后我就再也不看《读者》,可是他现在连那种文章都写不出来。
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并非所有人都会在中年停止进步。比如赵本山就一直都在不停的进步:
- 最初赵本山是一个二人转演员。对于绝大多数二人转演员来说,上一次电视可能就是他们人生的顶峰;
- 然后赵本山变成了一个小品演员。对于黄宏这样的小品演员来说,走红全国就是他们人生的顶峰;
- 但赵本山继续进步,演了很多电视剧和电影,而且收视成绩相当好。对于冯巩这样的演员来说,又能上舞台又能演电视剧又能演电影就是他能力的极限;
- 但赵本山仍然在进步,他不但演电视剧,而且自己当导演,而且很成功;能演能导,这是一个“艺术家”的极限么?
- 但赵本山证明他不仅仅是个艺术家,他还是个实业家:他办影视基地等“产业”,他甚至试图买下一只足球队拯救中国足球;对郝海东来说,既能当好运动员有能当好商人就实现他的人生蓝图;
- 就在我猜想赵本山还能怎么进步的时候,他又推出了一大帮学生,证明自己甚至还是个好老师。
作为一个东北人,我热爱赵本山老师的所有节目,并且鄙视那些说这些节目粗俗的人。但我最佩服他的一点是他能够不停的进步。可能很多人会讽刺说他只不过是个爱折腾的贪婪的人,可是别人怎么就做不到呢?今天的赵本山一定可以让十年以前的他刮目相看。赵本山的例子显然说明年龄等生理因素不见得是阻碍我们思想进步的原因。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通常都能够在中年以后继续进步。比如王朔就能在成名之后还进步。可能很多人不喜欢王朔的进步,但他进步了。然而“脑力劳动”这个标准似乎也不准确,比如金庸过去几十年内就可以说没有任何进步,就连剑桥大学也无法使他进步。
我认为阻碍人进步的因素有两个。
第一个是早期的辉煌会把人的思想留住。有些人曾经在比如说大学时代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一旦受到挫折,他的思想就会永远用来回忆大学时光。梁启超说,“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一个人一旦开始回忆,他基本上就会停止进步。
第二个因素更普遍,需要详细说说。心理学认为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 ,学习区(learning zone),和恐慌区(panic zone)。
比如说我们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已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本书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内。
但如果这本书说的内容与我们原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符,但是我们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接受,那么这本书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
如果这本书我们根本就理解不,那么就是在恐慌区。
心理学研究说,只有在“学习区”内做事,人才会进步。绝大多数人工作以后干的事情都是他的舒适区内的某种意义上的重复劳动,这怎么能进步呢?
金庸小说和各种消遣读物都在舒适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很多三十多岁的人仍然一天到晚谈金庸。其实这些东西都应该在大学毕业以前看完就没必要再提。三十以后还整天谈金庸的人,可能四十岁以后唯一的谈资就是他们的孩子。
现代社会分工的一个特点是尽量把人往他自己的舒适区里分。你想干有挑战的工作,你老板却只想给你你胜任的工作。所有人都想永远挑战自我,但实际生活中人们主要的时间都在做一些驾轻就熟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获得挑战自我的机会会越来越少。这往往并不是年龄歧视,而更多的是市场合理调配的必然结果。只有那些有特殊机遇的人才能不断尝试新的生活。
所以我们又能怎么办?办法无非就是尽量呆在自己的“学习区”里,并且随时对“舒适区”保持警觉。
可能很多人会说赵本山活的那么累有什么可值得学习的?但我说的进步是思想上的。一个人的进步不见得非得从演员变商人。那些最牛B 的科学家一生都是科学家,但他们一生都在不断的进步。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是定死的,而是活的,不停地演化。
相比之下,倒是有很多年轻人,他们的脑浆已经从液体变成固体,只接受符合他们原有观念的东西。你跟他们说你落伍了,他们会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成熟地形成。这可是连老头子都不敢说的话啊。
成年人的思想还能进步么?
同人于野
(104,541 views)
-------
Pingback: 令人敬畏的泰格伍兹 « 学而时嘻之
#1 by u_pompeii on 十一月 28, 2009 - 11:49 下午
Quote
倒着看你的博客,看到<>和这篇时忽然意识到原来你是我的学习区和恐慌区.
有意思.
#2 by baopao on 十二月 25, 2009 - 1:27 下午
Quote
我觉得本文中举例金庸和余秋雨来谈”进步”的问题有点太轻率了; 推荐博主看一文 >>>>地址:http://tieba.baidu.com/f?kz=27711881
#3 by uuu on 七月 17, 2014 - 2:13 下午
Quote
地址不存在了,讲的是什么?
#4 by amon on 二月 5, 2010 - 9:39 下午
Quote
有个观点有待商榷,就是“所有人都想永远挑战自我”
其实很多人是相当期待脑浆变成固体的
这个就类似于其实大部分人不需要网络自由
只有独立思考者最需要大量的畅通的信息
#5 by xeonic on 七月 29, 2010 - 8:36 下午
Quote
Open mind needed.
Pingback: ***一万小时训练成专家的相关文章
Pingback: test
Pingback: 每一天都必须提高 « Something wondrous
#6 by wolfitem on 十二月 24, 2010 - 1:21 下午
Quote
同感,对“舒适区”要保持警觉。
很多时候在困难期大家都能保持一种奋发向上态度。
一旦困难期过后,大家就是松散下来。(会想着累了
要先休息一下)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不断反省,总结,给自己
一个新的目标。找一个更大的参照系,让自己总处在
“学习区”。
用一句话总结: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思想的差距。
#7 by nut on 七月 12, 2011 - 7:00 下午
Quote
总结的很精辟啊,人只有每天勤于自省才能保持正确的态度,否则就会停止了。社会在进步就是总有思想在活跃着,不然当没有人去勇于思考的时候,社会也就停滞了
#8 by 弑神草帽 on 二月 3, 2011 - 6:56 下午
Quote
关于这点,我认为正常人大概在学校毕业以后就停止思想成长,而在结婚以后就停止灵智成长。如我一样每天看书吸取知识的,例如我们看待智商停止于五到十岁为弱智,而其实每个人潜意识会停止于17或者24。在我的形容为大人的躯体下装载着幼稚的灵魂。不是弱智。而是孩子器。而在老年就会无意识的表现出来。这也是为何古时的智者贤人不会年老而孩童化。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
#9 by Roy on 三月 4, 2011 - 4:33 下午
Quote
“上进”这个词应该能说明很多
#10 by Guardian on 三月 30, 2011 - 2:57 下午
Quote
博主的观点和《少有人走过的路》中提出的不断修正自己的心灵地图有些类似。
#11 by 木大 on 九月 15, 2011 - 5:54 上午
Quote
说得挺对的!赞一个,很有启发。
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怎么能保持住自身一直是进步的,当然是指思想上。
目前正往科研的路子上走。应该能保持住进步的势头。不过也要警惕呵呵。
#12 by Pencilman on 十月 21, 2011 - 9:02 下午
Quote
恩格斯说过一句话:在否定的基础上肯定。
#13 by visitor on 十月 24, 2012 - 6:10 下午
Quote
一是早期价值观方向单纯后来停步是环境的影响吧,说那啥点是逢迎低审美逢迎得。比如我就觉得现在社会环境要比几年前,几年前估计再比十几年前要不行,身边所见人的审美观道德观上进心都不行了似的,至于是实际上就这么改变的还是不行的人群在所有人中更显眼了则无从得知
然后就是人发展过程所最终趋向的是其认知中最顶端的那个境界并且以之为限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都不知道更进步的状况是个什么样也就没法再进步了,而进步空间不再大了进步速度怎么可能快呢(这里暂且不论个人的判断和社会普遍判断相容度,就算是统一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好了,比如思辩越灵活为越高,越有道德感为越高)以及似乎越是成长人对路上出现的处在更高点的存在是越不容易领会其”高”之所在的吧,别说还有时候是虽然看进眼里但出于无聊的自尊心而越来越容易否定别人也就越来越容易不将新的高人当作参考,导致自己虽然慢慢发展了标准还是一直就原来那么高
至于赵本山……为何我只觉得他是拓宽了领域而已?
#14 by zhenguanxi on 二月 28, 2013 - 12:25 下午
Quote
未成年的时候是他控,成年以后是自控,成年以后还想改变,就像一边开车一边换轮胎,很困难,也很危险。
#15 by Antifio on 九月 30, 2013 - 11:55 下午
Quote
暂时停车换胎又何尝不可呢?
#16 by yyy on 三月 20, 2013 - 2:06 下午
Quote
这有什么考虑的
思考,实现; 再思考,再实现
当然也有只思考不实现的人,这些都是历史伟人:牛顿,爱因斯坦..
#17 by NY on 六月 4, 2013 - 8:08 下午
Quote
的确,我身边有的前辈27,8岁就变得好迂腐,让我无法接受!已经到了让我讨厌的地步,我想的是我要改变我的未来,而他只是想保持现状!当然,他是富二代,富二代这样也不错了。。。我即便到老也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充满热情的学习!
#18 by Carol on 四月 8, 2014 - 9:36 上午
Quote
现在自己才大学就觉得思想停止了,很困惑、痛苦。
#19 by Alsa on 七月 3, 2014 - 3:18 下午
Quote
文中说金庸小说就是应该在大学毕业以前就全部看完,且之后不再提的一类东西。此论据不赞同。
金庸小说并不仅仅是消遣读物,当然每个读者所接收到的东西不一样;三十岁之后再谈的未必是小说中惊险奇特的情节和少年自我实现的豪壮感,而是将其中揭示人特性的东西化为己用。
#20 by 浪人帝心 on 七月 9, 2014 - 4:34 下午
Quote
呵呵,也许是博主的rank比较高端了,金庸小说的知识密集度对他来说比较一般了。你想想,物理学博士啊,他们的世界,一般人懂么?虽然这话很嘲讽,但我觉得是事实,他们所接触的高思维密集度的知识太多了。话说金庸小说我也是在大学里基本看完的,大学期间还兴致勃勃地逢人就讲,激情的很。现在毕业后,已经基本很少谈了…揭示人特性的书太多了,精辟的也太多了,而在其中,金庸恐怕别说登堂入室了,看看门吧…..虽然我也很喜欢金庸,但档次确实是如此,入门门槛低….
#21 by ZHONG Huan on 七月 23, 2014 - 10:48 上午
Quote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觉得中年人有的是太多的思考,而不是说他们不明白人必须不断进步。
但我还是觉得博主写得很棒,学习了,谢谢博主!
#22 by IceWalnut on 八月 17, 2014 - 11:15 下午
Quote
同二楼,你没有看到别人进步不代表别人没进步
#23 by Exception on 十二月 12, 2014 - 5:09 下午
Quote
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是定死的,而是活的,不停地演化。
这句话太有道理了。
#24 by 孙黎明 on 三月 8, 2015 - 8:33 下午
Quote
好有道理,可惜大部分人是无法长期处于学习区的吧。
#25 by 可笑 on 五月 23, 2015 - 3:13 下午
Quote
怎么定义进步?不像赵本山那样,产业越来越大,事业越来越多,钱越来越多就不叫进步?进步不但有类别,更有方向,唱着自己曾经的歌也许不叫进步,但其他的呢,如果ZZH喜欢钓鱼,这么多年钓鱼水平会不会有进步,烹饪水平呢?人生领悟呢?。。。如何肤浅的从单一的外在表现去判断?不符合这样肤浅的判断,就应该早点去死?不表现在外在,不被人刮目相看,就等于没有进步?那恐怕些知识越来越多,却生活清平,常年在某一科学领域奋斗的人在博主眼里恐怕没有丝毫进步吧,如果按照这个文章的逻辑,我们这个时代,恐怕任何一位在某一课题上奋斗终生的顶尖科学家,都敌不过红顶大师,红顶商人,红顶企业家赵本山。啊,忘了,是曾经的。
#26 by 难懂 on 十二月 5, 2015 - 10:31 下午
Quote
挖个坟,
首先谈进步的定义就有问题,看文章不是和作者辩论,而是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这里的进步偏广义的,文章较短,只举了一种进步的客观标准:刮目相看指数。
郑智化和许秋雨的例子是因为,他们没有新的进步,比如郑智化要写些新歌,不一定要好,也不能太差,许秋雨的文章,角度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发展等
而唱二人装和演小品并不是一项容易深远研究和发展的项目,换而言之就是上限不高,所以赵本上死磕在上面反而不明智,多项艺术发展也是一种进步。
照文章的逻辑,那些知识越来越多,却生活清平,常年在某一科学领域奋斗的人,也是进步的,文章并不是以成就来论人,而是这个人有没有新的改变,有没有更深的发展。
#27 by 难懂 on 十二月 5, 2015 - 10:33 下午
Quote
= =这网站,前头都空两格了,发出来还是顶格的,这样好吗?
Pingback: 为什么需要做有挑战的事 | 离歌笑
#28 by akala on 三月 22, 2016 - 11:45 下午
Quote
扯淡,而且大言不惭,楼主就属于那种只会以胡扯来表明自己高明的玩意
#29 by 韩宁的画 on 六月 24, 2016 - 9:44 上午
Quote
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胸怀是一种内涵的表现。人有固执、执着、改变、进取、反思、自恋、反叛等,都在演化自己的过程,有的相互有触点,有的根本就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的索求,国家是这样,民族发展也是这样。我很欣赏万教授的文章,我不想就你的文章观点、论点做对和错的评判,我觉得启迪我思维的宽度更让我受益匪浅!人的一生有太多的局限,而思维上的局限更容易使形成我们认知世界的障碍!
思想、认识随着我们的思维的宽度而不断地得到启示,虽然人类离不开地球引力,但是,眼前的景观却是开阔的……
#30 by Yi on 三月 30, 2017 - 8:35 上午
Quote
“文章发出来应该被视为是讨论的开始,评论应该被视为这篇文章的一部分。”
看评论栏的评论和留言日期赶脚博主开博的初心是达到了。
#31 by lamarka on 十一月 15, 2017 - 8:18 下午
Quote
历久弥新的观点,受教了 我也要开个自己的网站写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