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1年7月24日,报纸版标题是《机关枪捍卫世界和平?》)
我们常常相信历史前进的冥冥之中存在一些逆之者亡,顺之者昌的“大势”,就好像《三国演义》一开头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然而就算真有这样的大势,也很少有人能正确地预见到。比如一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夜,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形成互相依赖的整体,电话和电报这些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各国能够充分交流,再加上民主制度广泛传播,以至于整个欧洲的政治家,知识分子和商界领袖都认为天下大势是和平。他们在二十世纪之初预言欧洲将不会再出现大的战争了,结果却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战争最惨烈的世纪。
但是也不能说天下大势不存在,或者不可预测。实际上,有一个波兰银行家,Ivan Bloch,曾经几乎窥破了天机。作为一个业余军事学家,Bloch在1898年出了一套六卷本著作《未来战争的技术、经济和政治诸种方面》。Bloch也许从来没上过战场,但他却是世界上最了解机关枪意义的人。Block说,机关枪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步兵和骑兵战术彻底过时 — 有了机关枪,士兵们只能在战壕里作战,因为他的计算表明一个战壕里的士兵比地面上的士兵有四倍的优势。这样步步为营的壕沟战会让快速推进成为不可能,以至于任何一个强国都不可能对另一个强国速战速决,所以未来战争必然是漫长的消耗战。这样长久的战争会迫使参战国投入百倍于传统战争的兵力,拖垮参战国的经济,甚至引发其国内动荡革命,所以没有哪个大国会愚蠢到在机关枪时代发动战争,于是结论就是机关枪将会给世界带来和平。事实证明除了和平,其它方面Bloch都说对了。
Bloch没有预测到一战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他高估了世人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这本书的思想是如此先进,以至于在它非常畅销的情况下却没有引起各国军方足够的重视。军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排兵布阵,一直到十几年以后,欧洲战场上的将领们才意识到机关枪的确是一种防守性,而不是进攻性武器,而且打仗的时候的确应该呆在战壕里。即便是这样机关枪也没有带来最终和平,因为坦克出现了 — 在Bloch写书的时候这个终极陆战进攻性武器还没有发明。不论如何,从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判断天下大势这个思路显然并没有错。
技术不仅仅对人类生活提供辅助性的帮助,而且可以直接改变人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制度,我们甚至可以说技术发展的大势决定天下大势。最近堪称是当代技术思想家的Kevin Kelly,出了一本 What Technology Wants(《技术想要什么》),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技术的大势。在这本书里 Kelly 认为技术的发展正在变得越来越独立,就好像有了自己的生命一样变成了一个活的东西,以至于它“想要”一些东西。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很小,我们的角色不是技术的主人,而是“技术的父母”,乃至于“技术的生殖器官”。即便如此,技术仍然是个好东西,它的大势总是让我们变得更好。
并非所有人都认为技术是个好东西。空气污染,全球变暖和核辐射,使得有些极端环保主义者认为人类应该放弃技术,回归到原始社会的自然生活。但原始社会既不文明也不环保。我国古代文化常常认为上古是大同社会,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的安乐生活,而事实是在农业技术被发明之前的原始采集狩猎时代,部落之间的战争比任何文明社会都要频繁,死于战争的人口比例是农业社会的五倍。再加上食物来源不稳定,没有多少人能活过20岁,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出现过40岁以上的原始人。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原始社会生活方式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比现在还要严重。从原始人走出非洲开始,人类走到哪里,哪里的乳齿象,猛犸象,恐鸟,犀牛和巨型骆驼就会被灭绝。到距今一万年前的时候,地球上80%的大型哺乳动物种类都被原始人屠杀殆尽。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农业技术终于出现。人口开始增长,寿命开始延长,一代人到下一代人之间的知识传承才变得可能。有气象学家甚至认为,正是因为8000年前的早期农业带来大量二氧化碳导致的全球变暖,才使得地球避免了另一个冰川期。农业技术发展一个杰作是所谓“轴心时代”。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之间,各大文明都出现了足以影响后世千年的精神导师,比如中国的孔子和老子,印度的释迦摩尼,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之所以会有轴心时代,是因为当时大规模灌溉技术的出现,古代农业产生了一定的剩余,以至于可以养活一帮(像有人说孔子那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天到晚专门追求精神生活的人。
Kelly写道,人类社会组织每一次大的变革都由新技术的出现引发。人类必须首先发明文字书写系统,才能把法律写下来,才能谈得上司法公正。是标准化货币的铸造使得贸易流通更广泛,鼓励了经商乃至形成自由的思想。1494年复式记账法的发明使得欧洲的公司第一次可以处理复杂的业务,直接开启了威尼斯的银行业,乃至全球化的经济。是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使得欧洲基督徒第一次有机会摆脱教堂,直接阅读圣经,形成自己的理解,结果导致爆发后来的宗教改革。
一个特别有意思而又影响深远的技术是马镫。在没有马镫的时代骑马作战时大部分体力都被用于不让自己从马上掉下来,骑兵对步兵没有速度以外的优势。而马镫让骑兵可以在马上从容使用武器,战马更容易控制,甚至人马一体,从而获得比步兵大得多的优势。从此之后,骑兵成为一个专业兵种,一群未经训练的平民就算组织起来也不可能打败久经训练的骑兵。再加上只有贵族才买得起马,可以说马镫技术直接带来了欧洲骑士制度、贵族封建统治、和漫长的中世纪。而最后终结这种统治的,是火枪技术的出现,因为训练一个火枪手比训练一名骑兵容易得多。
技术不但改变历史,而且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比如地图和钟表的出现就带给我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跟一个只会看真实风景的人相比,一个会看地图的人拥有一种高级得多的思维能力,他能通过抽象的点和线去感知一种此前的人无法想象的空间结构关系。机械钟表则把时间这个原本不可分割的自然现象变成可计量的单位,而滴滴答答前进的时间感则开启了人类探索科学的序幕。技术甚至改变人的基因。人类今天的进化速度是拥有农业技术之前的一百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由小部落的游猎变成大规模群居,每个人有了更多的可选伴侣,导致自然选择加速。另一方面,因为人学会了饲养家畜,新的食物也在改变人的体质,比如今天我们对牛奶的消化能力就比远古时代强得多。
可能有人会说,技术是改变人,但难道技术不都是人发明的么?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人改变人。这种说法很难说是对的,因为我们将会看到,人基本上控制不了技术。当我们考察技术的进步史,我们会发现它跟生物进化非常类似:二者都有从简单演化到复杂,从一般到特别,从一元化到多元化,从单打独斗到种群间合作共生等特点。如果说一个生命种类就是一堆基因的排列组合,那么一项技术也是一组想法的排列组合。从这个角度,Kelly认为我们甚至可以说技术是一种生命,他把所有技术的总和称为“技术界(technium)”,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等其它六个生物界并列,号称是生命的第七个界。有意思的是,要想真正理解技术进化的历史,我们需要一点关于生物进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传统教科书中的自然选择,说基因突变完全随机,进化是为适应环境来决定哪种变异被保留。而在过去三十年,科学家开始使用非线性数学和计算机模拟的手段来研究进化论,其得出的最关键思想,就是进化不是完全随机的。所有动物的视网膜上都有同一种叫做视紫红质的特殊蛋白质,它的作用是把眼睛接收到的光能变成电信号传输给视觉神经。在所有可能处理光信号的蛋白质分子中,视紫红质的性能是最好的,生物进化早在几十亿年前就发现了这个完美分子的结构,而且从没有变过。如果进化是完全随机的,那么在所有可能的蛋白质分子中找到这么一个完美分子,就好像在茫茫宇宙中找到一颗特定恒星一样困难。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视紫红质是在古细菌和真细菌这两个进化路线上完全独立的分支上分别被进化出来的。也就是说进化不但找到了这个分子,而且还找到了两次!从统计角度完全随机的进化绝对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有些最新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生物通过细胞的新陈代谢之类的过程,存在一个自组织的机制,使得基因变异有一个特定的方向。而这种学说的关键证据,在于生命组织的形成方法是有限的。
比如说组成眼睛的方法就是有限的。人眼这个结构不但出现在哺乳动物中,而且出现在六种不同的生物种类中 — 这六个物种的共同祖先是没有眼睛的,它们是在进化史上分道扬镳以后才各自独立地进化出来了眼睛,而且是同一种眼睛。更进一步,组成眼睛一共就只有九种方法,而这九种方法都被进化所发现了。再比如说翅膀,世界上可能只有一种形成翅膀的方法,所以蝙蝠、鸟类和翼手龙虽然独立进化,其翅膀结构却是一样的。
理论上有能力组成生命所需大分子的元素只有碳和硅,而硅的性能比碳要稍逊,结果我们这个星球上尽管硅比碳储量丰富,所有生命都是基于碳的。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了无数种可能组成生命的大分子,发现只有一种组合方式性能最好,而真实生命的DNA正是这种结构。我们可以说没有哪个物种是真正新的,无非是对有限的可能性进行排列组合而已。将来哪怕真找到外星生命,我们也会毫不惊讶地发现其组成方式跟我们一致。所以生命进化的内在方向,就是在这些有限的可能性中跳跃,正如非线性系统的演化往往是收敛的一样。
技术的进化也是如此。外行的科幻小说作家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认为科技的发展是“一切皆有可能”,但事实是技术的可能性也是有限的,人远远不能从心所欲。如果我们考察几个大陆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各个古文明,会发现尽管他们之间因为缺少交流而进步的先后不一致,但其技术发展路线图却是相同的。先有石器,然后才能学会控制火,然后才能出现刀,然后才有染料,渔具,石像和缝纫技术。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农耕技术并不是在一个地方先发明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而是各个古文明独立发明的。结果用于农耕的各种工具,乃至于不同家畜的驯养,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被各文明发明和掌握。在技术进步的任何阶段,都不是你想要什么就能研发什么。技术不听我们的,我们得听技术的。
人不能控制技术的另一个证据是一项技术如果到了“该出来”的时候,它就一定会出来。因为它会被好几个人同时发现。现在公认是贝尔发明了电话,但实际上伊莱沙·格雷几乎同时作出了这个发明,两人甚至是在同一天申请了专利,贝尔仅仅比格雷早了两个小时!达尔文和华莱士同时发现进化论,牛顿和莱布尼兹同时发现微积分。有人在1974年对1718个科学家的调查表明,其中有62%的人曾经在研究中被别人抢了先,这还不算没有报告的同时发现。在外行眼中科技突破都是由英雄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做出来的,而事实则是就算你把这个科学家杀了,别的科学家也能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把它做出来。统计表明一个科学家要想多干出一点东西,不被别人抢了功劳,最好的办法是……多干一点东西。
这是因为技术的进步不可阻挡。技术不仅仅是人类需求或者人类天才创造的推动,它自身就是自身的推动。正如生物进化一样,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孕育新的技术突破,整个的技术进步是一个自组织和正反馈过程。有了文字就会有书,有了书就会有图书馆。有了电力就会有电话,有了电话就会有互联网。有了图书馆和互联网,就会有互联网上的图书馆,维基百科就不可避免。任何正反馈过程都会导致加速演化,而技术进步正是加速进行的。以摩尔定律为代表,微电子技术的发展速度成指数增长。而在1900到2000年这一百年内,我们的科学论文总数和技术专利总数的增长,也完美地符合指数曲线。如果这个趋势保持不变,到2060年地球上将会有十一亿首不同的歌曲,和一百二十亿种不同的商品可供选择。
作为一个电脑游戏爱好者,我发现《文明》和《帝国时代》这样的战略游戏中有三个设定相当符合人类历史。第一,你必须先研发出来某种特定的技术,才能去做某些事情。第二,你不必担心自己够不够聪明,只要你的经济达到相应的程度,该出来的技术就一定会出来。第三,你无权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该出来”,它们的种类和次序都是设定好了的。借用Google研究院吴军的话,技术革命就如同大潮,我们只不过是弄潮儿,而我们中的幸运者将处在浪潮之巅。
评估当前技术的影响,预测下一个技术突破,正在成为政策制定者的重要课题。比如如果未来20年内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使工业机器人的能力超过现在的生产线工人,那么穷国的劳动力优势就将不复存在,全世界都得面临高失业率。今天我们并不知道这种突破能不能实现,但将来一旦实现,就会有识时务者在新闻出来的当天启动应对方案。本书的一个遗憾是它没有预测目前技术发展带给我们的下一个天下大势是什么。但这也没办法,因为很多技术就算出来了,我们也很难立即看到它真正的影响。当初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他设想的最重要功能是播放有声书,居然怎么也没想到录音技术的最大用武之地是在音乐市场。
Kelly热情地欢呼技术进步,认为技术总是带给我们更多的选择,而更多的选择是幸福生活的最重要标准。从大时间尺度上讲这当然不错,但在小时间尺度内,某些特定技术的出现未必对所有事情都是好消息。比如互联网对世界和平是个好消息么?如果本文开头提到的Ivan Bloch能一直活到今天,他也许会有一个比Kelly这本书和自己一百多年前那本书都更不乐观的看法。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Robert Jervis曾经在1978年提出一个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和平的非常有意思的理论。Jervis发现历史上进攻性武器技术和防守性武器技术是交替进步的:每当进攻性武器取得主导地位,战争就会变得更频繁;而每当防守性武器更强大,战争就会减少。比如欧洲历史上在十二和十三世纪因为广泛修筑堡垒而相当和平。但十五世纪大炮的出现使得战争增加。而十六世纪星形要塞(也就是小说《窃明》里说的棱堡)的发明使威尼斯这样的城市几乎不可攻破,欧洲重回和平,一直到十八世纪拥有更长炮管的自行火炮才出来打破僵局。这种武器的交替上升包括一战和二战中机关枪对坦克,直到冷战时代终极防守武器,也就是核武器带来恐怖平衡下的和平年代。根据这个理论,乔舒亚·库珀·雷默在 The Age of the Unthinkable 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互联网是进攻性武器还是防守性武器?他认为是进攻性武器 — 因为互联网使得组织恐怖袭击比阻止恐怖袭击的成本低得多。
技术想要变得更高级,想要变得更无处不在,它有时候也想要帮助我们,但更重要的是,它想要独立地发展。你爱,或者不爱它,技术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1 by ancestor on 七月 25, 2011 - 2:28 下午
Quote
关于生物学的那一段有点小bug。最大的可能性并非选择性进化,而是组合性进化。首先,选择性进化假说已经在对大肠杆菌的实验中排除了,即大肠杆菌的碱基突变完全遵守随机性原理,跟什么生物自身的选择机制无关。其次,复杂的蛋白质是由不同的基团(subunit)组合而成,而这些基团中很多基因编码都是相似的。因此,一般认为大多数的进化是基因编码的变化位置,重新组合而已(自行google alternative splicing, gene duplication, gene transfer)。所以说文中的蛋白质结构复杂以及非同种起源并不能成为选择性进化的证据。
#2 by Redondo on 七月 26, 2011 - 12:25 上午
Quote
碱基突变完全遵守随机性原理,但是我认为碱基突变不等同于进化,不能作为证伪选择性进化假说的证据。重新组合难道不是一种选择吗?纯属个人观点。
#3 by 同人于野 on 七月 26, 2011 - 12:26 下午
Quote
多谢指出!
#4 by investnote on 七月 25, 2011 - 3:36 下午
Quote
技术,只不过是人类在探索世界认识的一些自然法则,并加以利用的方法而已。
制度,比技术更重要。
#5 by redmoon on 七月 27, 2011 - 1:57 下午
Quote
同意,透视社会依次三个层面,技术,制度,文化。
#6 by Calon on 七月 25, 2011 - 3:43 下午
Quote
KK在《失控》中论及达尔文进化论的部分,虽然搜罗的证据不少,但理解和推论却是有不少问题的,比如不可化约的复杂性、猴子敲打字机式的每一步都是完全随机进化、认为共生关系、盖亚假说证明进化论错误等等,不知道新书中是不是还是这样的观点。
《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考察过技术发明产生的情况,既有同时独立产生的,也有靠传播流行的,取决于交流条件、政治因素等等,有的技术进步即使出现了,没有需求也会消亡。
要说人不能控制技术,不如说技术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有了需求,人能够投入大量资源去研究、激发创造能力,有了需求,原始的技术进步才能进一步优化精炼,保存下来。归根到底还是作为有机整体的人类控制了技术的发展,当然也受其影响。
#7 by Redondo on 七月 26, 2011 - 12:15 上午
Quote
技术与需求的关系是复杂的。不赞同你说的“技术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这个观点。很多情况下是技术创造了需求,就拿苹果iPhone来说吧,它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创造出了一个广阔的需求空间。《失控》还没有仔细去读,希望将来可以与阁下讨论心得。可以加我 https://plus.google.com/114975582724248451735
#8 by Calon on 七月 26, 2011 - 2:57 下午
Quote
iPhone的成功也可以解读为,用户对一个好理解、好支付、好使用的手机的需求才是关键。之前的智能手机厂商对最基本的用户体验需求忽视太久,当技术的应用回归到符合需求的道路上时,一个初入市场的竞争者及其产品也能获得巨大的力量。
我无法证明上述观点一定是对的,KK花了一本书也未必真能证明他的观点就是唯一的解答。
KK的观点就像盖亚假说,当你站在技术(或地球这个整体)的角度考察时,技术创造需求(或地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看上去确实是这么回事,换一个角度考察和定义,也许就不是了。技术自身在进化是一个有趣的假说,但我觉得还称不上是个事实或者知识,拿来做推论的基础要谨慎。
#9 by YeLvTi on 八月 21, 2011 - 9:59 下午
Quote
技术创造了需求?
或许很多时候,需求早就存在的,只不过暂时技术没有成熟到以一种可靠和稳定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罢了。
谁说我现在不想去银河系旅行?只是暂时没办法实现了~
#10 by 同人于野 on 七月 26, 2011 - 12:30 下午
Quote
实际上KK的书里也是承认人对技术有一定的选择和影响力的,因为当然是这样。比如视频对话就是一个完全可行但是用的人不多的技术。但是这个效应不是重点。人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技术,这个是次要效应;技术自身推动自身,这个才是主要效应。
#11 by 野草博客 on 七月 25, 2011 - 3:45 下午
Quote
感谢分享。
看了好过瘾:)
#12 by decadent on 七月 25, 2011 - 4:37 下午
Quote
广义相对论似乎不是该出来就出来的吧,与爱因斯坦同时代的物理学家都公认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一个人的天才构思,别说创建广义相对论了,连理解它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两个半人而已。
#13 by TooCold on 七月 26, 2011 - 2:06 上午
Quote
作为一个学物理的,我个人认为这些话对爱因斯坦的赞美成分多过客观的事实。即使是爱因斯坦当时没有创建出广义相对论,随着天文观测能力的提高,各种广义相对论的效应,比如黑洞相关现象的观测、引力透镜效应、光子在引力场中传播时的频率改变等等都会使人们怀疑现有的引力理论,考虑创建一个符合实验结果的理论。只是如果没有爱因斯坦,可能这个理论的建立要晚一些时间。
#14 by 同人于野 on 七月 26, 2011 - 12:30 下午
Quote
我完全赞同这个看法,多谢!
#15 by Eagle_Fantasy on 七月 25, 2011 - 5:26 下午
Quote
这篇文章实在是大赞啊
#16 by sren on 七月 25, 2011 - 6:26 下午
Quote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
当某种动物进化出眼睛的时候,假如这时他们申请了眼睛的专利,那么,其他动物即使是独立进化出来的眼睛,也算侵犯专利。如果不想侵犯专利,后来的动物只能不用眼睛,放弃这样一个功能。
#17 by 巴摩奇 on 七月 25, 2011 - 9:09 下午
Quote
这跟进化没啥关系吧。专利是为了使智慧发明的劳动者得到市场回报,促使人去搞发明,而这专利是有限期的,最多不过二十年。
#18 by 依云 on 七月 26, 2011 - 2:58 下午
Quote
微软之流就是这么认为的!
#19 by Winston Smith on 七月 25, 2011 - 7:03 下午
Quote
就农业与原始的采集打猎比较,原始农业并不具备优势,受天气影响,一年四季没有稳定食物来源,而且食物所能提供的能量远比不上采集打猎。
这种宏观的文章很容易将许多历史细节忽视掉,只是挑出对自己理论有用的片段,毕竟有那么多历史素材在那里。
就技术而言,欧亚非大陆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为何发展出现的科技的是西欧而不是这片大陆上的其他地方?什么又决定了技术的发展……这背后的问题或许同样重要。
我更相信天下大势是由包括技术在内的多种因素左右的,还有地理、法律、宗教等。
#20 by 同人于野 on 七月 26, 2011 - 12:34 下午
Quote
没错,原始采集社会,实际上曾经有过一个相对“富足”的时期,人们每天工作时间很短,而且基本上不需要储存任何个人财物。如果写一本书得话这个需要提到(事实上原书也提到了),但是这不是重要主题。
#21 by Redondo on 七月 26, 2011 - 12:07 上午
Quote
文章写得非常精彩,引人入胜。评论也都很犀利,学习了!
#22 by psax on 七月 26, 2011 - 6:07 上午
Quote
爱迪生还是太爱学习啊,他老人家没想到人民群众还是喜欢堕落的娱乐
#23 by nakayo on 七月 26, 2011 - 10:50 上午
Quote
每次看到你写的东西,总能发现很多不严谨、不靠谱的地方。欣许你看了很多东西,可是,缺乏独立思考的“看”,缺乏证据的随性累述,只会迷惑一些无辜众人。为了撰文而撰文,实在急功近利,自己魅惑自己而已。看世界的视角,不是只有一个,当然,也不仅仅只是两个。
#24 by investnote on 七月 26, 2011 - 11:43 上午
Quote
作者的文章,最初看的时候,觉得很新鲜,很有启发性。
但看多了,反而有时会有肤浅的感觉。
证据的丰富与否的倒是其次,这方面,可以看到作者收集资料的功底。
个人认为存在的几个的问题:
一个是认识世界的角度,决定了看问题的看法,也决定了搜集资料的方向。所谓先有结论,后找论据。而实际上,就算搜集为数众多的证实的资料,总结归纳,又如何能谈得上论证充分?科学,本来就是用来证伪的,不是用来证实的。
另一个是,作者所探讨的学科,个人认为,有不少,都超出了他治学的边界。颇有看杨小凯谈宗教的感觉。
(举个例子,在下是学经济的,看到作者讨论英国女王抱怨经济学家没有预测到经济危机,然后对之进行的分析,不觉莞尔。)
还有一个毛病,让人哑然失笑。我想任何一个不是专职搞科研的人,都不会建议普通大众去经常看《Nature》,去理解各种连诺贝尔奖得主的观点。也许有人要说作者其实是建议自己的学生和其他科研的后进,但是,这篇文章,确实是发表在《东方早报》上的,而不是发在大学学报上的。
但不管怎么说,作者很努力,也能经常给人一切启发性的东西。这些,就够让人感激了。
但是,看到一片赞美敬仰之词,忍不住吐吐槽。同人兄有大度,期望勿怪 :)
#25 by zhangjianyuan on 七月 26, 2011 - 11:45 下午
Quote
我可以说他没大度,我是学心理学的,对他的《练习》一文也嗤之以鼻。但是他倒说我胡扯哦。我没有说剑桥大学的研究不不研究,不深刻,不是科学研究,是错的。我是说,他这种对待用物理学,或者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眼光对待心理学,才是纯属胡扯。无知者不是无畏,是无知者肤浅(当然我只揪住他对心理学的观点说他无知,其他的我根本不懂)
#26 by zhangjianyuan on 七月 26, 2011 - 11:46 下午
Quote
应该是我没有说剑桥大学的书是全错的,我是说他做错功课了,方向性错误
#27 by 同人于野 on 七月 31, 2011 - 4:08 下午
Quote
你说来说去也没说出来我《练习》一文中到底有什么具体错误。你的逻辑就是我不学心理学就不能谈论心理学么?
我还可以告诉你,你“所有基于统计的心理学都是错误的”这个观点是错的,而且是你自相矛盾。我《科学新闻没告诉你》第一篇说的就是统计的问题。按你这个逻辑流行病学研究也都是错的了。你分不清“不可靠”和“错误”的区别。
顺便指出,如果你真读过剑桥手册的话,你应该知道《练习》中的理论并不都是从统计得来的,甚至主要不是从统计的来的。它恰恰是用了核磁共振之类现代认知科学常用的技术。
你没有指出任何具体的错误,完全空对空的指责我反正就是错了,这不是胡扯是什么?
你这个学心理学的做学问做的非常差,基本的本专业 big picture 都没搞清楚,居然还敢这么不谦虚,太荒唐了。
#28 by zhangjianyuan on 八月 3, 2011 - 3:18 上午
Quote
1,请你把第一句话收回去,我已经表明不是说非心理学人士不能评论心理学,
2,FMRI之后呢?“你应该知道《练习》中的理论并不都是从统计得来的,甚至主要不是从统计的来的。”真是越来越弱智了(其实不是说你弱智,是你没理智,理工科思维?哦,有意思,没做过FMRI实验研究吧)。靠思辨得来的?任何做完FRMI或者ERP之后都需要大量的筛选数据,你统计没学好吧(本来我不该这样推测的,学物理专业的扯上我心理学学业不好?)。我只看了目录和第一章。
3,就是不指出想怎么办?没有准备好好接受人家拍砖,我本来就是想懒的具体细节上告诉你哪里错了,上博客只给你个简单结论和判断,你要是没说“胡扯”,抑制下你的怒火,可能我就好好的回复一一指出你的错误,但是,加上“胡扯”,那你继续胡扯下去吧。留言我都留着。截图给学心理学专业人士多评论评论下你的胡扯。
4,具体到留言细节,我承认我不是很严谨,但至少大部分是不会错的,心理学内部的四分五裂不是你这种外行人能理解的,我总不能说破坏内部行业的话吧,我可以举咨询心理学说吗?心理治疗真正能治好的基本上是没有的。话说学数学的,可能会评价下物理学,或者经济学模型。问题就在这,学其他科目的最难评价与理解心理学。你这种号称“纯理工科的思维”根本不是一个正确的观念看待练习。而是把他介绍成一种类似于定理,新发现的口吻,或者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而阐述的。
人类的高级心理学话题,目前看来大多是“扯淡”。你要说,发现了早年的视觉心理学的理论很靠谱,发现学习心理学等等规律,就让他们著书立传去吧。
4,推测到我学问行不行?大多数数学专业的人(大学本科以上),很多基本的概念也会搞错。不代表
#29 by thefifthday on 八月 3, 2011 - 9:06 上午
Quote
“我本来就是想懒的具体细节上告诉你哪里错了,上博客只给你个简单结论和判断”
哈哈哈哈
这位,你不妨从具体细节上说,否则不加证明的判断句,一副很有气势的样子说别人错了,别人没道理会跟你好好讨论。
#30 by akdjfie on 八月 3, 2011 - 3:15 下午
Quote
你错了,确定错了,反正就是错了。
但我就不说是哪错了。。。。
#31 by akdjfie on 八月 3, 2011 - 3:16 下午
Quote
sorry, 发错了。。。
#32 by 巴摩奇 on 八月 3, 2011 - 9:19 上午
Quote
既然你不愿意指出具体问题来讨论,那就别发言吧。同人的文章我也觉得有不少偏颇之处,但人无完人,理性明确的讨论才是有建设性的行为。为了「胡扯」二字而如此扯火却又不愿明确辩论,只会显得你狭獈而不理性。也许你有你的道理,但对错不说,单看你之前发言的态度和行文的语无伦次逻辑不清,你已经先败了。
#33 by akdjfie on 八月 3, 2011 - 3:18 下午
Quote
你错了,但我就不说你到底错在哪儿。。。
这是什么GP。。。
#34 by zhangjianyuan on 七月 26, 2011 - 11:50 下午
Quote
我迫切的想和这位评论者联系,或者达成一致,我觉得被某行业的人说肤浅是好事,不见得非得要人家证明。要证明的事情很复杂要很多说服力的证据,加上好的文采,很费脑筋,我承认我很懒,懒到只会下结论。同人兄的关于练习一文,我还是要下结论,肤浅
#35 by zhangjianyuan on 七月 26, 2011 - 11:56 下午
Quote
同仁兄不是学过python吗,算是也懂点计算机,我觉得这个作者很多文章也有很多你的风格在里面,但是人家说的,凡是学过计算机的都明白,我对他的大部分观点都同意。
http://mindhacks.cn/2008/07/07/the-importance-of-knowing-why/
问题就在于,作者本身就是计算机高手或者专家,你是心理学家吗?
经济学家吗?我的意思到不是说一定要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才能发表看法,
我是说,同人对待各行业的批评根本不反思。还拒绝。我觉得这样说比较好:
我先拒绝下,待我研究下再答复。但是我后来想想这样不现实,同人兄是一天48小时的天才,各行各业都要成为专家,你没这个时间。
#36 by thefifthday on 八月 3, 2011 - 9:21 上午
Quote
“我承认我很懒,懒到只会下结论。”
你说不出来具体的东西,别人当然就无视你的论断,所以,你抱着这个态度,就应该对别人对你什么态度有预期。
#37 by 同人于野 on 七月 26, 2011 - 12:34 下午
Quote
我完全拒绝接受两位的批评,呵呵。
#38 by 朱健强 on 七月 27, 2011 - 4:51 下午
Quote
作为此博客的读者,坚定地支持作者。
PS. 非常心急非常期待整个《科学新闻没告诉你的那些事儿》系列。
#39 by hyh83 on 七月 26, 2011 - 11:10 上午
Quote
文章和评论都很好啊,受教了,受益了
#40 by DavidFeng on 七月 26, 2011 - 11:46 上午
Quote
嗯,本科做纳米的深有体会……就是抢着做,抢着发表呗@@
#41 by THE on 七月 26, 2011 - 1:28 下午
Quote
同意investnote的观点。科普和严谨的科学还是有区别的,就像科学松鼠会搞的那些东西,有些感觉经不起推敲。
#42 by thefifthday on 七月 26, 2011 - 2:30 下午
Quote
KK本人信上帝,认为进化有方向新不奇怪。
关于眼睛的进化,方舟子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过两位瑞典生物学家的计算:
在1994年,两位瑞典生物学家尼尔森(D.-E.Nilsson)和佩尔格(S. Pelger)设计了一个计算模型,计算上面所描述的从眼点进化出鱼眼需要多长时间。他们的设计思想,实际上与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所说的相同:第一、从简单的眼睛到复杂的眼睛存在无数微小的变异。为了定量计算,他们把每一个微小变异设置为1%的改进(比如长度改变了1%,蛋白质浓度增加了1%等等),他们算出从眼点到鱼眼共需要1829个1%的改进,也就是需要1829个步骤。第二、这些微小的变异会影响生物的生存。视觉的微小改进,会使捕食者更好地发觉猎物,或使猎物更好地躲避捕食者,或者使蜜蜂能在雾中更快地找到花朵采蜜,这就有了生存优势。第三、这些变异是能够遗传的。在遗传学上,我们用遗传率来表示某个特征与遗传相关的程度,通常是用同卵孪生子(他们的基因完全相同)和异卵孪生子比较而测定。遗传率100%意味着该特征在同卵孪生子中完全相同,而遗传率0%意味着该特征在同卵孪生子中的相同程度和任意两人一样。我们并不知道眼睛的遗传率是多少,但是可以参考其他的身体特征进行估计:人的身高的遗传率为79%,坐高为85%,腿长为77%,臂长为80%,头宽为95%……也就是说,人的身体特征的遗传率一般来说高于50%。尼尔森和佩尔格将眼睛的遗传率设为50%。显然,这是个很保守的估计。实际上,在需要做估计时,他们都尽可能地保守,以便让进化所需的时间尽量地延长,使反对者无话可说。他们的论文的题目就叫做《对一种眼睛进化所需时间的保守估计》。在做了种种保守的估计以后,代入方程式计算(群体遗传学有专门的方程式计算一个有优势的遗传变异在生物群体中的传播时间),结果还是出乎意料:从眼点进化出鱼眼,只需要35万代。以一代为一年(这是大部分低等动物的情况)计算,也就是说,只需要35万年,这在地质年代上只是一瞬间。
http://hi.baidu.com/beifengyangxue/blog/item/7b41da803fe431d79023d978.html
#43 by 同人于野 on 七月 26, 2011 - 3:19 下午
Quote
KK本人信上帝???你肯定误会了。
另外眼睛的进化速度并不是问题。有进化速度问题的是视紫红质。眼睛的例子关键是组成眼睛只有有限种方法,这并不是一个疑问,而是一个论据。
#44 by thefifthday on 七月 26, 2011 - 3:34 下午
Quote
原文链接: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02/novemberweb-only/11-18-31.0.html
原文作者:Kevin Kelly
作为一名信徒,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接受《今日基督教》网络助理编辑托德·赫兹(Todd Hertz)采访时,用科学术语谈及了上帝,并且说到了科幻作家的神学作用。
#45 by 同人于野 on 七月 31, 2011 - 4:42 下午
Quote
这篇访谈中,他什么时候说自己信上帝了?“作为一名信徒”这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你看东西得看原文啊。
#46 by thefifthday on 八月 1, 2011 - 9:06 上午
Quote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02/novemberweb-only/11-18-31.0.html
The next morning he followed the crowds to the Garden Tomb, where he experienced a profound conviction that Jesus had indeed risen from the dead.
Christianity Today assistant online editor Todd Hertz talked to Kelly about using the terms of science to talk about God, his mission as a believer
http://kk.org/ct2/2007/09/a-year-of-following-all-the-ru.php
As a devout Christian I find the experiment in this new book, The Year of Living Biblically, fascinating
#47 by thefifthday on 八月 1, 2011 - 5:16 下午
Quote
他又不是爱因斯坦,不至于要强加他为信徒
#48 by thefifthday on 八月 1, 2011 - 5:29 下午
Quote
As a devout Christian I find the experiment in this new book
http://kk.org/ct2/2007/09/a-year-of-following-all-the-ru.php
The next morning he followed the crowds to the Garden Tomb, where he experienced a profound conviction that Jesus had indeed risen from the dead. Kelly returned to his hostel to rest, and there had a strong sense that he would die within six months—and that he should live accordingly.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02/novemberweb-only/11-18-31.0.html
#49 by thefifthday on 七月 26, 2011 - 3:50 下午
Quote
对啊,方法是有限的,然后自然选择会筛选出有效的方法。进化算法的威力也是KK在失控中常常感叹的,我觉得进化能够找到这些方法丝毫不奇怪。
#50 by thefifthday on 七月 26, 2011 - 2:31 下午
Quote
认为进化有方向性——打错了
#51 by thefifthday on 七月 26, 2011 - 2:36 下午
Quote
就是说“从统计角度完全随机的进化绝对做不到这一点”这句话太绝对了,事实是随机的进化,加上自然选择的机制,几十万年就可以进化出来
KK还是感觉生命本身太过神奇,仅仅自然选择最终出现如此复杂的生命太不可思议,这个思路还是那个钟表匠思路:在路上看见一块表,如此精密复杂,你能相信这是这些零件随机堆积出来的吗?
于是很多人就转向上帝了
#52 by 同人于野 on 七月 26, 2011 - 3:22 下午
Quote
你说的这个思想可能早在一百年前就讨论过了。现在大家争论的不是“复杂的生命太不可思议”,而是经典进化论(完全随机的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与现实不符。
#53 by thefifthday on 七月 26, 2011 - 3:48 下午
Quote
《失控19.4:非随机突变的前提》
显然,变异不是由于随机突变而产生——至少不总是如此……早在1926年,斯马茨就为 这种遗传学的半秩序起了个名字:内在选择。
关于这种“内在选择”,一个比较可信的描述是:允许宇宙射线在DNA编码中产生随机的错误,然后,某种已知的自我修复装置以一种区别对待(但是未知)的方式在细胞中纠正这些错误——纠正某些错误,同时放过另外一些错误。
克雷布斯循环是你体内每一个细胞的基本能量工厂。它运转良好已达数亿年的时间。所以,如果乱动它,就会得不偿失。这时,如果身体侦测到克雷布斯循环的编码有一处发生了变异,它就会迅速将其排除掉。
看这一段,我这个生物学外行觉得KK的问题在于,这种自我控制机制,进化出某个比较有效的机能就不轻易改动的机制本身也是“自然选择来的”,这套看起来定向的方式本身就是随机进化来的,然后由于有这种机制明显有利于生存,就变得较为普遍。
#54 by Eagle_Fantasy on 七月 26, 2011 - 5:44 下午
Quote
其实我也同样觉得这篇文章关于进化论的说法和我接触过的知识并不相符。
在我看来,一个最优的蛋白质经过随机突变+有方向的自然选择被筛选出来并不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不知作者提到的那项模拟实验的原始论文叫什么?
#55 by 同人于野 on 七月 31, 2011 - 4:58 下午
Quote
我对进化论的新进展也略有心得,过一段时间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
#56 by w on 七月 26, 2011 - 10:12 下午
Quote
这算是唯物史观吗?
#57 by Edward li on 七月 27, 2011 - 11:24 上午
Quote
核武器就是最强的进攻武器,但是他的作用是抑制战争。
#58 by iGuang on 七月 31, 2011 - 1:17 上午
Quote
不管是否严谨,同人兄此文的思路确实使人大受启发。
但文中提到“到距今一万年前的时候,地球上80%的大型哺乳动物种类都被原始人屠杀殆尽。”,有何依据吗?
#59 by 同人于野 on 七月 31, 2011 - 4:29 下午
Quote
我再来谈谈关于“严谨”的问题。本文是一篇登在大众报纸上的书评,不是原书,更不是论文。当然这并不是说就可以胡乱写,通俗文章也的得严谨啊,但这种严谨,我认为是要做到凡是说出来的事实,都应该有依据,但是这个依据没必要写出来。
有人说我不应该只介绍一个观点,而应该把各派观点都介绍一番,你说的那是学术综述。写通俗文章,我不但没有义务,而且也不应该把所有观点都介绍一番,因为那些写出来的文章观点不突出,没意思。更重要的是我认为那些观点是错的。
还有人说你只列举了对你观点有利的事实,你怎么不列举所有的事实。第一,因为版面有限。第二,因为这样写好看。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那些事实不重要,无关大局。我可以列举并证明它们无关大局,但我没有这个版面和必要。
实际上,我写文章的时候总是尽可能的留下让读者进一步探索,进一步把它变得严谨的线索。比如在《科学新闻没告诉你的那些事儿》中,我的所有论据都给了链接。本文是一个书评,我已经明确指出了文中提到的两本书,你直接找书不就行了么?
我的文章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一个真正有心的读者应该自己去寻找月亮。
给别人挑毛病总是容易的。我说的越多,你就越容易挑出毛病。实际上有这么多人挑毛病我很荣幸,我深知大多数文章根本就不值得被挑毛病。但是你挑毛病得挑的对才行,你得指出我的具体错误。泛泛地说“你怎么不严谨”,只能说明你根本没下功夫,甚至没看懂这篇文章。
爱因斯坦说在“美”和“真”的理论中他坚决选择“美”的理论。我说在一篇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的文章和一篇畅快好看的文章中,我坚决选择写畅快好看的文章。
Pingback: » hosven Shared Items 2011/08/01 居然
#60 by thefifthday on 八月 1, 2011 - 5:21 下午
Quote
奇怪,我给出说明KK是信徒的英文链接为什么不显示?难道说讨论中给出一些博主不知道的东西就要被禁止评论?
#61 by 同人于野 on 八月 2, 2011 - 4:55 上午
Quote
凡有两个以上链接的评论都可能被 WordPress (而不是我)自动判断为广告而变成垃圾评论。
God这个词对 Kelly 来说是一个比喻的意义。他在书里明确使用了现代物理学对宇宙创生的描绘,教徒会这么做么?他谈“上帝”,就好像中国人谈“上天”一样。
至于他早年信不信则没有什么意义,年轻人的言行根本没关系。只有你给的那些基督教网站才把那些事情当个正事误读。Kelly 的确不似乎爱因斯坦这个级别的人物,但基督徒们实在找不到更有影响力的科技人物了。难道现在基督教准备接受宇宙大爆炸学说和进化论了么?如果他们能够接受这样个理论,你也可以认为我是基督徒。
#62 by rodger on 三月 15, 2012 - 4:20 下午
Quote
我倒是觉得您有点乐观了。就算他们接受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之前还会安一个上帝的。
#63 by thefifthday on 八月 2, 2011 - 9:10 上午
Quote
原来是这样,这篇里他自己说的很明确:
As a devout Christian I find the experiment in this new book
http://kk.org/ct2/2007/09/a-year-of-following-all-the-ru.php
其实接受大爆炸学说和进化论的基督徒并不少,最著名的应该是教皇保罗二世,保罗本人学识渊博,并且曾跟霍金这些物理学家说过他认为物理学家们应该研究大爆炸之后,至于之前,则属于上帝。
对进化论,道金斯也说过“你不会在老练的受过教育的神学家那里看到对于进化论的否定”,他们的办法是认为进化的机制是上帝设计的,最初的推动力来自上帝,智能设计论这一类的东西。
大爆炸已经有很多实在的证据,进化也是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在了解了足够多的信息之后,对这些进行否定,就显得太愚蠢了,神学家很多都并不蠢。
#64 by 想知道 on 八月 4, 2011 - 6:29 下午
Quote
写的不错!
#65 by isynx on 八月 4, 2011 - 8:38 下午
Quote
那些抱怨博主不严谨不靠谱又说不出什么所以然的人,要是有本事,最好也去写几篇博主这样的文章再来发言。
#66 by 被讥笑为科学主义者的人 on 八月 4, 2011 - 8:40 下午
Quote
同人于野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在微博推荐,跟帖的评论也让人受益匪浅。
#67 by thefifthday on 八月 6, 2011 - 3:13 下午
Quote
关于基督徒的问题,最近凯文凯利的一篇采访
Do your peers know you are a Christian?
Yes, it’s on Wikipedia, so it must be true.
http://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11/julyweb-only/geektheologian.html?start=3
#68 by 同人于野 on 八月 6, 2011 - 3:26 下午
Quote
好吧,你赢了,我服了。
#69 by investnote on 八月 6, 2011 - 7:55 下午
Quote
偶本来此后在这篇文章的后面又贴了帖子,
不过看来是因为有两个链接,被屏蔽了。
也懒得再写了。
你真执着,赞一个。
其实经济学跟心理学有同样的问题。
对于同一经济问题,
一百个经济学家,
可能给出一百零一种政策建议。
#70 by 自由的心 on 八月 8, 2011 - 8:10 上午
Quote
关于生物进化的那一段,楼主显然被生物学界的伪科学(设计论)给蒙骗了。基因突变当然是随机的,这一点已经通过几个经典实验(比如变量实验)所反复证实,而生物的代谢绝不可能控制基因突变的方向。至于视紫红质的出现并不像楼主想象的那样在统计学上不成立,事实上比它更复杂更精巧的眼睛的进化都已经被阐述的很清楚(可以看看《伊甸园之河》这本小书)。当然,进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是空中楼阁白手起家,所以进化本身必然是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改善,从这点上来说进化是受到限制的而不是随意的,这就好比一个脊椎动物永远不可能进化成爬行动物。
#71 by rodger on 三月 15, 2012 - 4:23 下午
Quote
脊椎动物……爬行动物。似乎例子不合适吧?
Pingback: 荒唐的世界 » [ZZ]技术左右天下大势
#72 by 烧饼很薄 on 八月 16, 2011 - 8:18 下午
Quote
正反馈系统的归宿不是崩溃吗?那技术进步的结局是否也是某种形式的崩溃
#73 by 幻风 on 八月 21, 2011 - 6:40 下午
Quote
好长的评论……
我只是吐槽的
“互联网是进攻性武器还是防守性武器?他认为是进攻性武器 — 因为互联网使得组织恐怖袭击比阻止恐怖袭击的成本低得多。”
但是已经没用了——我朝已经发明了最强大的防守性武器。
//本评论禁止吐槽……恐怖袭击什么的就当也能防吧……
#74 by www.ww9933.com on 九月 28, 2011 - 10:42 下午
Quote
这个分析的很不错啊
#75 by Pencilman on 十月 21, 2011 - 11:31 上午
Quote
无知的我弱弱地认为文章尤其是博文首先要有趣、好看,这样才行。我们既追寻真也追寻美,但我们认为真的东西一定真吗?而美固然是一种个人感受,但却是一种始终能感受到的东西。所以我以为追寻美是首要的。当然我这里说的美应该不是偏见一类的东西,但大家也无妨把我说的这段话当成我的偏见
Trackback: atimg
#76 by 大型烘箱 on 十一月 30, 2011 - 4:15 下午
Quote
这个到是实在话啊顶顶
#77 by greenzhizhi on 二月 3, 2012 - 12:32 下午
Quote
硬技术是不是可以叫母技术或者元技术呢?
#78 by diana on 四月 4, 2012 - 3:01 上午
Quote
今天第一次看同人兄的文章,觉得很有趣也很有启发性。也看了下面的评论。我觉得,有些时候,看文章,本身更应该关注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至于所谓的正确与否,世间万物,很多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思想更是如此,每个人都可以有他理解一件事情的方式,这只是一些评论,又不是教科书,又何必要求所谓的绝对正确?即便是教科书,又有多少是绝对正确的?批判的学习,本身就是现代必须的学习方式。没有必要因为这个咄咄逼人~感谢同人兄分享自己的看法
#79 by wizwalk on 四月 4, 2012 - 11:54 上午
Quote
进化是随机的,但是会被自然选择,那些不合实际的进化会被淘汰。因此看上去像是有选择的。真正随机的效果大概99%都看不到。
另外有间断平衡说,进化不是匀速的。
作者的文章里完全没写到淘汰这回事,可能是写作风格?
#80 by Fin on 五月 20, 2012 - 10:36 下午
Quote
有过类似的想法。曾经家人经常告诫我少带耳机,我对此嗤之以鼻,医学同样如此。
#81 by Jeff on 十月 13, 2012 - 1:50 下午
Quote
没人要你少看电脑么?近视眼是一种进化还是退化呢?
#82 by terryzn007 on 十一月 29, 2012 - 12:58 上午
Quote
虽然说,按照技术自身进化的进程,文明在其相应的时间段内应该产生相应的技术,但是这个没能解释李约瑟难题啊,为什么科学的体系没能诞生在中国,中国在领先了1000多年后,为什么会被西方超过?
难道是因为在技术进化开始准备进入指数期了,1000年的时间维度与整个技术计划周期比还是太短了,如果再给各自文明1000多年或者更长时间,让他们没有交流自身发展,一定会出现类似或者相同的科技?
#83 by 巴摩奇 on 十一月 29, 2012 - 2:36 下午
Quote
中国只是曾在技术上领先,但理性、科学、数学思想从来没有领先过。
#84 by zhenguanxi on 二月 26, 2013 - 3:38 下午
Quote
现在又不会有人饿死,成功的人也不一定比失败的人多生小孩,现在进化不仅不比丛林里快,反而很可能根本就终结了。只不过这种趋势延续下去,人群内部的多样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在更长的时间内被积累起来,变得很吓人。每次看那些大牛的传记,再看看老家那些过得和动物差不多,生一堆小孩但是完全不教育的老乡,我都很诧异他们居然是同一个物种,尽管回到500年前,他们之间可能没多大差异。
#85 by zhenguanxi on 二月 26, 2013 - 3:47 下午
Quote
进化有方向是不假,特别是越到后期对前期的路径依赖越强,进化的方向也越窄,但是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变异也是有方向的。有那么多种独立进化出来的相同或类似的眼睛,也并不能说明变异一开始就是往这个方向来了,很可能曾经变异出过成千上万种不一样的构造,只不过变异出那些构造的人在变异程度大到被人们意识到之前就挂掉了,在人们眼里他们不过是各种绝症的患者。变化的过程是连续的,但是能够稳定存在的好的状态却是离散的。
#86 by zhenguanxi on 二月 26, 2013 - 4:14 下午
Quote
博主的观点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人类历史五阶段论异很相似。各种社会之间的共同点当然是有的,但那是因为他们之间相互隔离的时间还不算久(至少都还算是一个物种,彼此间性交后还能生小孩,生下来的小孩也能生小孩),彼此间还时不时的还有交流。但即便如此,不同点也不小,看看欧洲白人和非洲丛林里那些土著就知道了,有时候我会很好奇,如果地球足够大,欧洲人在完成工业革命后一两千年才打到我们这边来,那会是什么样子?
#87 by kuchen on 三月 9, 2013 - 11:44 下午
Quote
把技术『学』跟生物学相类比,让我错觉您认为技术是一种如同生态般『自然』的存在。
不过显然,技术是由人类活动,或者说社会构成的东西。那么,把技术视之为哪怕是近似客观的存在,把技术的演进视作为一种自在的过程,是一种明显的错误。
您的例子中制成的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农业社会过程中的例子,其中的技术演进史我并不是十分理解,不过还是有很多在全球化之前,各地独特的技术演进的现象存在。比如说瓷器?即使在现在的时代,看看各种标准之间的竞争,也可以发现在不同地域下的人们试图发展出不同路径的技术以满足各自独特的需求。
当然,文中对于技术的重要性的认识,绝大部分我是赞同的。甚至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技术发展下推动的,科学的认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定在技术环境的水准之上。不过,如同技术是由社会参与构成的一样,科学认识也并不完全是自然本身的反应。所以,技术的可怕之处不是因为它能独立于人类意志的发展,而是在于(至少是某些)人类没有足够的智慧去适当地使用它。
Pingback: 【第2编辑室】互联网是进攻性武器还是防守型武器? 闪新闻
#88 by Weiping on 六月 24, 2015 - 4:20 下午
Quote
硅的性能比碳要稍逊,为什么呢?存量少性能就逊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