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段时间喜欢听《百家讲坛》,以至于凡是相关的新闻都要看看。我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很多主讲人事后感慨录制一期节目实在太累了。讲稿必须反复修改以适应电视的特点,比如说层层设置悬念,动作,表情,跟动画的配合等等。像这样如同工具般被导演摆弄,那么学者的个人能力和风格何在呢?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难道不应该随时随地地出口成章么?
如果有人不适应百家讲坛的制作方法,说明他没抢过银行。
早期抢银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一般在天黑以后进行,趁着夜色用炸药或者硝化甘油(有可能把钱烧着)炸开金库拿钱走人。从 1920 年左右开始,美国的银行业发生了技术进步:普遍安装了报警系统和水泥加固的防炸金库。一时之间黑帮没什么办法,但很快抢银行也技术升级了。
新的劫匪改在白天抢银行,劫匪们钟表般的专业精神连警察都佩服。这个技术进步归功于外号“男爵”的 Herman Lamm。Lamm 是德国人,曾在普鲁士陆军服役,被开除后移民美国。1917年在犹他监狱内服刑的时候,他想出了一套抢银行的新思维:使用军事原则。他认为抢银行不是枪和胆量的问题,而是技术问题。他发明的这套系统后来被称之为 “Baron Lamm Technique”:
– 提前几周的准备;
– 首创 “casing”: 去银行踩点,画图,甚至假装记者去了解内部运行;
– 给每个人分工:谁放哨,谁在大厅,谁干金库,谁开车;
– 事先用仓库演习;
– 严格执行时间,规定的时间一到不管拿没拿到钱都必须离开;
– 侦查确定不同天气情况下的逃跑路线,并计算时间;
– 在车的仪表盘上粘贴精确到十分之一英里的地图;
Lamm 把抢银行变成了艺术。从1919 到 1930年,Lamm 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抢了数十万美元。其中1922年在Denver 的联邦造币厂90秒钟内抢走20万美元一役,可能以单位时间抢钱最多而永载史册。这是一套极其成功的,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系统。
这套暴力美学的精髓,是事先不厌其烦的准备工作。所有可能性都要考虑到,一切意外都有预案。最专业的高手从不指望临场发挥,随机应变是外人看见的一种错觉。
我看最新一期 Physics Today(2009年11月),其中一篇文章讲狄拉克,提到他的理论物理启蒙老师。狄拉克上大学的时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成为流行话题。真正把相对论讲得如此之好,以至于让狄拉克决心自己非干理论物理不可的,是他在大学的哲学老师 Charlie Broad. 此人讲科学思想课真是精益求精。他事先做细致准备,把在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读两遍 — 除了穿插其中的笑话以外 — 笑话读三遍。
不知道有多少老师会用这种抢银行的精神备课。我听说单田芳录制评书,一个早上录两集,我估计他没有时间把每句话都写下来。
但有人是这么做的。据说美国最厉害的脱口秀演员,可以连续四小时不重样地讲笑话,而且其节目中包袱的密集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段中国相声。曾经有报道说,在这样看似随意表演的背后,是每天反复的刻苦排练。
我想起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自己很不擅长演讲。我听物理报告,发现美国人作报告的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国家的人。这不仅仅是英语的问题,而是美国人对演讲极其重视。我曾经看到有的书里说,作报告不但要反复练,而且要用摄像机录下来自己看,来找到毛病。我听报告,有的非英语国家的人有个很有意思的习惯:对每一张新幻灯片的解说都以“So …” 开头。其实如果他听过哪怕一次自己的报告,都肯定能改掉这个习惯。这种反复的准备练习是值得的。
政客对演讲水平的需求显然远远高于物理学家。奥巴马这次访华,网上评论说一大发现,就是他的即兴讲话水平并不怎么样。实际上从当初竞选成功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奥巴马在准备演讲这一点上有多么用功。
相比之下,中国官员一般都不重视演讲。我们看到一旦不能照稿念的时候,有些官员说话的语速就会非常非常地慢 — 很可能因为他们怕说错话。也就是说,在一次考察实现早就安排好了的情况下,官员们仍然没有对到时候说什么做过充分的准备。
但王岐山很擅长演讲。几个月以前王岐山访美,最后的晚宴中,他发表了一次脱稿演讲,《中美关系应顺应历史潮流》。这篇演讲看似很“即兴”,实际上肯定是下了功夫的。从在座的人开始讲,说到老师,说到自己的老师的学说,引出历史潮流,然后回到中美关系,环环相扣,顺带还给盖特纳当把叔叔。听众的感觉就好象听了个故事。而故事的最重要作用是把听众绕进演讲者预设的逻辑中去,使其最终不自觉地被说服。一个没意思的演讲只填满半小时的时间,而这样一篇有意思的演讲就如同狄拉克老师的科学哲学课,可能会对听众中的某些人起到相当深远的影响。
最后有必要介绍一下抢银行故事的结局。Lamm 是怎么死的呢? 1930 年,他在印第安纳州 Clinton 镇抢完一家银行撤离时,车胎爆了。对这样的小意外,Lamm 显然早有预案。他和其他三人很快抢了一辆车,但这辆车很特殊上面有个限速装置时速不能超过35英里。于是他们又抢了一辆车,但这辆车的水箱漏了。他们又抢了一辆,但这辆只剩下一加仑汽油。最后在警察追车过程两人投降,Lamm 和司机被击毙。所以准备得最完美的计划也可能有失败。
—
抢银行的故事来自 The Talent Code 一书。
#1 by 郑昀 on 十一月 26, 2009 - 6:22 下午
Quote
用老外的话,Lamm这是被诅咒了,用咱们的话,这叫点儿背不能怨社会。
#2 by chengzhi on 十一月 26, 2009 - 6:41 下午
Quote
标题被我断句成“抢(受‘抢风头’的影响,理解成‘胜过’)/银行水平的/演讲”。
做事情还真怕认真的态度,国内的应试教育,学生考托福gre的水平,现在大家考公务员也是,你实际水平再高,没有足够的对考试形式的认识,没有经历过多次模拟考试的实战练习,还真不容易胜出。
我现在在找工作,原本还有点想当老师,但看到别人说的情况是,面试试讲时,不允许你有自己多余的发挥,必须按照要求的知识点来讲,现在已经兴趣索然。
#3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27, 2009 - 4:08 下午
Quote
关键一点就是很多人认为表现出来的水平就是,或者说就应该是实际水平。而实际上演讲是一个技术。
#4 by 油老板 on 十一月 27, 2009 - 11:40 下午
Quote
确实。连泡妞这么高难度的活都是技术活。
因为我们生活在工业化时代。工业化的基础是现代科学。科学就是观察,演绎推理,然后用实验去证实规律。
工业化的实现依靠工程方法。工程方法就是明确目标,设定步骤和流程,然后反复试验,改进程序,制定操作规范,最后做出成品。
本质上说,可观察可重复的现象都可以被科学所认识。可以被认识的对象就可以被复制,被利用。
最近在研究情感识别和语音识别,无非是海量数据的统计分析而已。可以大胆预言,将来人和机器的交谈会比人与人交谈更有趣。
#5 by Feng on 十一月 28, 2009 - 11:43 上午
Quote
我对你开文之语甚为感兴趣. 能否举例说明?
#6 by 油老板 on 十一月 28, 2009 - 5:05 下午
Quote
看过『把妹达人』没有?『全民情敌』里面也有大量借鉴。
#7 by hslx111 on 十一月 27, 2009 - 1:16 下午
Quote
Lamm最后好悲剧啊…
#8 by 同人死忠 on 十一月 27, 2009 - 1:43 下午
Quote
我上学的时候听老师说易中天是有点投机性,《百家讲坛》是宣扬主流意识形态,可是我看不出来。不知道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怎么回避系统性偏见,比如在豆瓣都是小资,博客圈都是右愤,怎么保持独立思考?
#9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27, 2009 - 3:33 下午
Quote
好一个“豆瓣都是小资,博客圈都是右愤”!我深有同感:) 再加一个“论坛的军事版都左倾”。如果三个地方都看,可能就没有偏见了:)
其实恐怕回避系统性偏见很难。我认为独立思考的“物质基础”是获得独立的思考素材,最好当然是亲身去体会中国的现状,多看硬的事实,而不是观点。最快的办法是看看别的声音。我看外国人写中国,有时候反而比国内的人写的更值得读。
我喜欢易中天。没错,有很多比易中天有学问的人没有他出名也没有他有钱。但出名和有钱不是易中天的错。现在易中天出名了,大家拿放大镜看他,自然会看到不少缺点。我最近听国内某个研究所的所长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他说当选院士对院士所在的单位很有好处,但是对其本人是个悲剧。因为一旦当选院士,你的所有丑陋都会爆发出来。
其实易中天的水平在国内应该算相当可以的。我举一个简单的对比,复旦的樊树志,也算是著名历史教授吧,我看他写的书,其见识恐怕远远不及易中天。
《百家讲坛》的其他主讲人,王立群没有易中天聪明但是是个厚道人,讲的很认真。钱文忠和他老师一样,根本没学问。于丹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节目的档次。至于很火爆的那两个中学老师,他们最好还是回去给中学生讲故事吧。
《百家讲坛》非常喜欢谈论政治阴谋,这显然不算主流意识形态。其实这个节目主要还是把讲中国历史作为一种娱乐。现在的事不让讲,只好讲讲过去的。
#10 by 同人死忠 on 十一月 27, 2009 - 6:24 下午
Quote
呵呵,在博客圈充满着逢中必反的气氛里。同人老师能做出独立的有价值的思考很不容易啊。感觉比他们天天骂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大块,很有大局观。而且您这种不向博客圈利益集团妥协的态度也很值得钦佩啊。
#11 by 同人死忠 on 十二月 3, 2009 - 10:45 上午
Quote
同人老师,您觉得百家讲坛除了王立群和易中天还有谁比较值得听听?
#12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4, 2009 - 1:45 上午
Quote
您叫我老师我实在惭愧,还是直接叫名字吧:)我很喜欢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不过这可能因为我从来没看过红楼梦,没有成见的缘故。另外孔庆东早先讲武侠小说和鲁迅的部分都不错。后来的就没听过了。易中天最近讲的春秋战国诸子系列,个人感觉相当好,远胜百家讲坛此前讲过的所有相关内容。
#13 by lookey on 十一月 28, 2009 - 9:42 上午
Quote
不管是小资,左派还是右派,我觉得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生活都有他的历史背景。每个人也应当有选择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的权利。
似乎,我隐隐的感觉,电视台这么做,是因为怕国内大众的判断水平不够。或者换个角度,政府怕有见地的广大民众出现。
总结一下是:我们不能等待别人的去改变,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他。
#14 by mz on 十一月 28, 2009 - 10:14 上午
Quote
那个Lamm真是传奇人物,咋没人拍成电影呢
#15 by muki on 十一月 28, 2009 - 7:59 下午
Quote
Lamm真是背啊,我相信如果他喝水的时候也应该会呛到吧.
#16 by helloqidi on 十一月 28, 2009 - 9:46 下午
Quote
个人理解:外国人注重外在和形象,所以注重演讲;中国人信奉言多必失、少说话多做事等,所以不注重演讲吧
#17 by SWX on 十一月 29, 2009 - 12:53 上午
Quote
关于那个论坛和博客的不同分野确实很有意思。一语惊醒梦中人,以前只是模糊地意识的东西,被这么清楚地说了出来。
想了一下,我至少想到了有两个原因。
一是模式不同,这两个模式里,都有群体极化和协同过滤的功能。但是博客跟论坛有不同的特色。博客的博主拥有绝对的权威,可以让反对者封嘴。而且所谓爱看不看,爱读不读,大家宁愿去看自己喜欢看的观点,然后一小簇人总是拥有类似的观点。我所看的几个博客都有类似的问题。这在论坛里并不是不可能,但是要困难些。我也见过有论坛实行一言堂,但是这样论坛一般并不会太发达(当然也有例外)。但是论坛的一个问题是大家非常容易形成对立群体,特别容易发生的情况就是两个群体之间互相冷嘲热讽,然后进而两个群体都被对方所极化了。
换言之,博客的协同过滤更严重点,而论坛的群体极化问题更严重点。
而是关注对象不同。博客更多地关注当下的内容,而军事论坛更多地关注历史的东西。另外一个特征是,博客可以关注一个非常狭窄的内容,而总是能找到关注者。而反之论坛则更容易就某个稍广泛的话题,找到更多的同好。
#18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4, 2009 - 1:36 上午
Quote
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分析!
#19 by SWX on 十一月 29, 2009 - 12:59 上午
Quote
另外补充一个模式,BBS模式。早期的BBS是基于Mail的,是跟Maillist和USENET有点类似的系统。不能常上,每次发信一般都要说得比较多。不过现在基于WEB的BBS系统已经大行其道,在这点上BBS和论坛已经没多少本质区别了。论坛和BBS的礼节、习惯用语、一些默认的规矩,都已经差不多了。
现在还遗留下来的特征就是,BBS是一个更广阔的,关注的东西更广泛的CYBER空间。这点还是让它与论坛有不同的地方。
#20 by SWX on 十一月 29, 2009 - 1:04 上午
Quote
关于你的主题,也来回复一个。在我的理解看来,大概就是技艺和灵感或者说是天赋的区别。
就我所见到的绝大部分成功的艺术家,大多都非常强调技艺。唯一的例外是莫扎特……
#21 by 同人于野 on 十二月 4, 2009 - 1:39 上午
Quote
现在心理学家的看法是技艺都是练出来的,包括莫扎特。莫扎特4岁开始学音乐,他的父亲就是音乐家。有人分析过莫扎特早期的作品,并不出色,而且很多是父子合作的。等到他成名的时候,人人都说是少年天才,但真实情况是他已经练了10年以上了。满足“一万个小时”的要求。
#22 by SWX on 十二月 5, 2009 - 8:29 下午
Quote
莫扎特的成功当然也是技艺,但是他的天赋也是非常惊人的。
在这里最大的问题是,所有人的手稿一般都是反复修改,贝多芬的更是改的不成样子。只有他这的手稿几乎是一气呵成,几乎没有什么任何涂改的痕迹。这个不是技艺所能解释的。
#23 by 同人于野 on 十一月 29, 2009 - 4:56 下午
Quote
这篇文章带来的流量超出了我的预期,这两天的评论很多请容我慢慢再回复。
#24 by 0416404027 on 十一月 30, 2009 - 12:19 下午
Quote
“最专业的高手从不指望临场发挥,随机应变是外人看见的一种错觉。”
人们有时总寄希望于机会,但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Pingback: Baron Lamm Technique | BLACK Spot
Pingback: 用Geek的态度去做笔记,打游戏,抢银行 | 范冰的博客
#25 by feiqu on 一月 25, 2010 - 12:19 上午
Quote
我老妈备课是这样的:真的是背课啊!她来背,我爸对讲稿,我掐表。我老爸做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认为这是非常非常不合适的做法,他说备课应该是把所有知识点都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语言说出来,而不是把每一句话背下来。
不过看了这篇博文很受启发,以后做报告一定好好准备。
这让我想起神雕侠侣的一个细节,郭靖去忽必烈大营营救武氏兄弟,在忽必烈面前侃侃而谈,忽必烈问身边人谁说郭靖是个傻子?其实郭靖是已经把这个问题想得明明白白了,所以才能那么熟极而流。
#26 by 同人于野 on 一月 27, 2010 - 12:46 上午
Quote
这是非常好的例子,多谢!
#27 by nature on 一月 30, 2010 - 11:26 下午
Quote
我觉得出口成章正是大量练习的结果、日积月累的质变。就像上面那位所说的。
#28 by littleben on 二月 22, 2010 - 11:07 下午
Quote
以前在Google reader里看的这篇文章,今天过来看原文以及评论,收获更多.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都不是虚的.像人们大多只看到易中天在上火起来如日中天,而看不到他多年的埋头书堆;看到郭德纲红遍大江南北,却看不到他幕后的苦练.
所以我现在也不抱怨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处境,默默地积累,计划着日后每一步.
#29 by go on 二月 23, 2010 - 4:22 下午
Quote
KIPP? 实际上,中国现在一国的KIPP啊,结果如何就不用说了吧。
#30 by bai_qi on 五月 8, 2010 - 10:38 下午
Quote
同人兄的故事总是引人入胜
#31 by Adah on 七月 12, 2010 - 9:00 下午
Quote
指出一点跟Wikipedia的不一致之处。按照Wikipedia,Lamm最后是和“老爹”Landy一起自杀的。被击毙的只是司机。还有两人被抓获。
#32 by lighthouse on 十月 4, 2010 - 4:16 下午
Quote
真是巧,刚看了你关于perfect storm的文章,就读到这一篇,lamm的悲剧应该也算是perfect
storm吧,哈哈
#33 by 59 on 十月 14, 2010 - 9:50 下午
Quote
有趣的话题。
百密总有一疏,真正的缜密除了耐心准备之外,更需要因地制宜。比如像没有两段一模一样的评书,也没有两家一模一样的银行:-)。曾经的例子你可以借鉴,别人的技术和手段,你可以学习或者模仿到很相似的程度,但是如果要照搬的话,不见得成功。
比如单田芳的很多段子(核心的东西)要么是师傅口传心授的,要么在自己创作完以后——印在脑子里,没有(或者说不会让你发现)剧本。能够达到“脱稿”的状态,恰恰是因为经过了漫长而精益求精的准备。
但是仅仅脱稿还不够,不然岂不找郭德纲也录了?还要有变化和更新——对于评书艺人是:别人可以偷我词儿,却不知道我有多少扣子。你若不像我这样刻苦,这段书对于你是死的,你说不来。
前一段时间砸缸,传说很多老艺人遭遇郭三俗“偷活”,他们就临场换词什么的。我估计是假新闻,因为如果什么都能偷,曲艺到今天一段也剩不下。就像我所说的,你能偷词,偷不了风格和思维。殷文朔学刘宝瑞,一辈子活在师傅阴影里,郭三俗偷别人活,真能用在自己身上也是能耐,但是有些东西你偷不来,就算你师父是侯耀文也不好使……
特别对于抢银行:永远记住计划不如变化快:-)。
#34 by akacd on 二月 28, 2011 - 3:48 下午
Quote
如果每次百家讲坛的效果好坏直接决定演讲者的生死,我想他们会好好干的
Pingback: 抢银行水准的设计流程 « Structure Zealot
Trackback: 笑话大全
Trackback: ps3 forum
#35 by lol on 十月 10, 2012 - 2:25 上午
Quote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谚语之所以为谚语并不是因为它看起来令人信服,而是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达到了同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