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搞社会科学越来越流行做实验拿数据说话,行为经济学家更是如此。一般来说他们都是在校园里拿大学生当受试者,但1月14日这期《经济学人》报道的这个实验有所不同:多伦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经济学家跑到中国的一个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拿中国工人做了一次实验。
在一周开始的时候,这个工厂的某些工人被告知,如果你们能完成本周的生产任务,将获得80元的奖金。而另一些工人则被告知,本周你们有80元奖金,但是如果不能完成生产任务,就会失去这笔奖金。
不都是完成任务多拿80块钱么?但是有区别。在第二组工人看来,80元钱已经是自己的了,关键词是“失去”。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定律,叫做 loss aversion,损失规避。人,总是害怕失去胜过爱好得到。我曾经写过一篇《不买彩票买保险?》说的是类似的现象。实验结果果然不出所料,第二组工人完成任务的情况更好。我不知道这个实验在学术上有什么新意,也许工厂获得的教训应该是全面提高员工工资,然后一旦完不成任务就扣钱。
但本文要说的是,这个实验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自由媒体的政治时事版上全是坏消息。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有损失规避现象。人们为什么这样害怕损失?对这个问题,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就都不行了,得神经科学家出手。
我们看 The Big Bang Theory 电视剧,其中 Leonard 的妈妈就是个神经科学家,在电视剧里面她很喜欢给人做脑成像图。真正的神经学家也是如此。如果是让神经科学家去做上面那个实验,那么每个工人就都会一边做核磁共振一边思考这80块钱奖金。
How We Decide 这本书就是神经科学家写的,此书中描写了一个类似的实验。实验人员递给受试者50美元(在美国做实验一出手就是50美元,去中国做一个星期才80人民币,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第一个实验要去中国做),受试者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赌一把,赌局的概率是有40%的机会可以把50元都拿走,60%的机会一分都拿不到。另一个选择是不赌,直接拿其中20元走人。实验结果是大多数人选择直接拿20元走人,只有42%的人选择冒险。
与中国工人的实验类似,如果第二个选择换个说法:改成“直接损失30元”,则62%的人选择赌。典型的损失规避。
但这个实验的关键之处是当受试者权衡选择的时候,实验人员正在用核磁共振观察他们的大脑!他们发现,在跟第二组实验受试者说”损失”的时候,他们大脑中的一个特定区域,amygdala(我不知道怎么翻译,也许叫扁桃体区)杏仁核体,兴奋了。这个区域的特点是一旦兴奋就会产生一种负面的感情。
人们怕的不是损失,而是这种负面感情。
负面感情比正面感情对人的影响大。正如这些损失规避实验所揭示的,人们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感情。心理学对这个更一般的现象也有个名词,叫 negativity bias,我不知道这个术语的标准翻译是什么,姑且称之为负面偏见。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损失规避是负面偏见的一种,也有人认为二者不应混淆。我猜测,如果从脑成像角度去看,很可能二者就是一回事,都是大脑中某个区域兴奋而产生了负面的感情。
也就是说坏比好重要。负面偏见可以解释很多事情。如果向你介绍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同时告诉你一条他的优点和一条他的缺点,你更容易用缺点去记住这个人。也许你曾经多次帮一个朋友的忙,他觉得理所当然;一旦你有一次没有帮他,他可能会非常生气。
据说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假设给杀人犯立功赎罪的机会,让他们去英勇地救人,请问你认为一个杀过一个人的杀人犯要救多少人才能弥补他的罪过呢?调查结果是平均要求救25个人!
一个更常见的现象也许是批评和表扬。比如你写一篇博客,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最多也就是在 Google Reader 标记一下而已,也可能什么都不做。而不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则更可能采取行动,要发表一番评论。愤怒出诗人。
这样一来读者的负面偏见很可能会造成博客上更容易出现负面的评论。但博客的作者可能也有负面偏见,表扬的评论可能他不在意,而批评的评论他可能很在意,如果是这样的话结果就不太好看了。
为什么自由媒体的时政版全是负面消息?为什么专栏作家都爱写批评文章?并不是因为读者“喜欢”看坏消息,喜欢看政府的笑话。而是因为读者认为坏消息比好消息“重要”。武广高铁通车,是个显然的好消息。中国国内“不自由”的媒体上全是叫好的声音,中国国内“较自由”的媒体上全是票价过高和“被高铁”的声音,倒是外国媒体的报道反而跟国内“不自由”媒体的声音相似。为什么?因为中国高铁通车对某些国家来说是个可以用来批评自己政府没效率的“坏消息”。
那么政府应该怎么办呢?一个成熟的政府应该理解这些坏消息和批评声音其实跟电视剧里都是爱情故事一样,是一种偏见。他们反对你做的这件事,不见得反对你的全部。一个成熟的读者看报纸的时候也应该理解专栏作家的“坏”毛病。这个国家有毛病,不等于这个国家没前途。
一个聪明的人,不会被自己的扁桃体区杏仁核绑架。
#1 by XDash on 1月 24, 2010 - 4:50 下午
Quote
沙发秒了
#2 by XDash on 1月 24, 2010 - 4:53 下午
Quote
我喜欢这篇文章,并且我跳出来给了个正面评论。
#3 by 同人于野 on 1月 27, 2010 - 1:13 上午
Quote
我表示感谢。为克服“负面偏见”,你的正面评论对我非常重要:)
#4 by starcloud on 1月 24, 2010 - 5:50 下午
Quote
同人兄你这里所有的文章我都看过,大多数文章都非常欣赏,不过都没留言。
现在看来还是要评论,改变这种bias,免得给你留下坏印象,以后说啥都不当回事了。
#5 by 同人于野 on 1月 27, 2010 - 1:20 上午
Quote
欢迎多批评:)
#6 by elennior on 1月 24, 2010 - 6:05 下午
Quote
受教了!很有收获!!
#7 by 同人死忠 on 1月 24, 2010 - 6:08 下午
Quote
是啊,同仁兄。你不知道,你有多少沉默的fans。感觉您的博客,几乎是失去理智的博客界异军突起的异数。为博客界带来了很多深刻的新思想啊。
#8 by 同人于野 on 1月 27, 2010 - 1:19 上午
Quote
不敢当。中文博客界还是有很多高手的,只不过可能不够“主流”。我有时候看到有人写的博客文章实在是好,激起了我必须也认真写的热情。
#9 by 朱健强 on 4月 12, 2011 - 4:29 下午
Quote
是否可以说说都有哪些高手?(我)自己一个人找不容易,我又发现不了博客的“友情链接”。
#10 by caoglish on 1月 24, 2010 - 7:04 下午
Quote
这篇文章太好了,我总结了一下,经常有人说用“利害关系”去说动别人,其实用“利益失去”去说动别人,苏秦是个中高手,哈哈。失去能使人更加愤怒。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既得利益者很容易成为改变的阻碍,也为什么打拼容易,而守财难的道理吧。因为是怕到手的东西失去吧。
#11 by 同人于野 on 1月 27, 2010 - 1:10 上午
Quote
苏秦这个我没想到,我喜欢你这个理论!
#12 by caoglish on 1月 24, 2010 - 7:11 下午
Quote
这篇文章有个问题就是题目了,应该是“失去比得到重要”而不是“坏比好重要”
#13 by zleung on 1月 26, 2010 - 12:29 上午
Quote
呵呵,负面评论
#14 by tititi on 1月 24, 2010 - 8:23 下午
Quote
杏仁体_百度百科
在大脑底部,有一个杏仁状的脑结构——杏仁体。尽管科学家们早就知道杏仁体是大脑中的“恐惧中枢”,对判断惊恐信号起关键作用,但一直没有搞清它在判断人类面部表情的过程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2005年,美国科学家终于将杏仁体判..共2次编辑
baike.baidu.com/view/738306.htm 2009-1-2
#15 by 同人于野 on 1月 27, 2010 - 1:06 上午
Quote
多谢指出!马上改。
#16 by 江左风流人 on 1月 24, 2010 - 8:51 下午
Quote
鉴于作者的观点,我还是提点反对意见更能引人注目。
题目歧义太大,还是改成“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引人注意”为好。
#17 by 同人于野 on 1月 27, 2010 - 1:09 上午
Quote
的确是这样。但“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引人注意”,不太适合作为一篇博客文章的标题:) 网上的文章需要一点点戏剧性…
#18 by feiqu on 1月 24, 2010 - 9:39 下午
Quote
很好奇博主是做什么的?
看了不少文章,博主似乎是做我所最崇敬的理论物理的,但多闻博识,各个领域都有涉猎,简直就是现实版sheldon。
我只是好奇,博主哪里来那么多时间精力去搞这么多事?
我自己也是搞科研的,平时忙得连吃饭喝水都没时间,要不是生病了,也没时间欣赏博主的文章。您是怎么分配时间的?(当然我也读了您那篇以任务而不是以时段来分配时间的文章)我很想向博主讨教如何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的问题。
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扑来扑去潵狗血的九流科学工作者,素质急待提高。
#19 by 同人于野 on 1月 27, 2010 - 1:06 上午
Quote
我只是看书比较杂而已。我是做计算物理的,比做实验要轻松得多,我猜你这么辛苦可能是做实验。我博士毕业后一年多才感到自己真正有了科研能力,也就是“会”搞科研做新发现了。可能是两个原因:第一要在一个领域内工作很长时间才能掌握这个领域的相关知识,有了这个之后就会发现到处都是可以做的问题;第二是一定要通过搞科研来学习搞科研,技能来自于练习,信心来自于成绩。发过几篇论文,最好有一篇 prl 之后,就完全不担心自己的科研能力了。干活有一定的目的性,不算急功近利。
#20 by 同人死忠 on 1月 27, 2010 - 10:35 上午
Quote
黄仁宇也这么说,大牛都是相通的。
#21 by 林樾 on 1月 25, 2010 - 12:31 上午
Quote
好消息之所以看起来不是很重要,是因为已是共鸣,无须越辩越明。
而坏消息之所以会看起来很重要,是因为人,总是以偏盖全,坐井观天。
Pingback: Tweets that mention 坏比好重要 « 学而时嘻之 -- Topsy.com
#22 by legion on 1月 25, 2010 - 9:27 上午
Quote
“, 兴奋了.” 这句手法好.
可以与某些 房奴会让政权更稳定 的观点联系起来.
#23 by 冰水 on 1月 25, 2010 - 4:22 下午
Quote
那么政府应该怎么办呢?一个成熟的政府应该理解这些坏消息和批评声音其实跟电视剧里都是爱情故事一样,是一种偏见。他们反对你做的这件事,不见得反对你的全部。一个成熟的读者看报纸的时候也应该理解专栏作家的“坏”毛病。这个国家有毛病,不等于这个国家没前途。–这段说的很赞。
从楼主的文章引发的思考:从无到有的心理和从有到无的心理相比较,前一种情况是不更能平静地看问题?而后一种因为害怕失去而不能平静地看问题,会带上偏见。得到的越多就越害怕失去?成功之后的压力是不就是害怕失去?
#24 by 同人于野 on 1月 27, 2010 - 1:28 上午
Quote
也许这就是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吧。
#25 by 蜓仔 on 1月 25, 2010 - 6:14 下午
Quote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是这样说吗?呵呵
#26 by 风吹无声 on 1月 25, 2010 - 7:14 下午
Quote
就像谁说的一样,一个人批评你可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为讨厌你而讨厌你,不管你做什么都批评你,还有一种是找出你的过失来反驳你,就事论事。想想几十年前国内反右斗争,就是当时领导太看不惯那些不容于己的意见了,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有魄力容纳庞杂的意见!
#27 by 雪逸飞 on 1月 25, 2010 - 8:29 下午
Quote
说的很对呢,凑巧how we decide那本书我也读过。人做决定的时候必须理智+情感功能区同时工作,有个病例,病人因为车祸大脑控制情感部分功能损伤,所以无法再做出任何决定。 当然我说的与博主本文的内容不怎么相关。。
#28 by 雪逸飞 on 1月 25, 2010 - 8:32 下午
Quote
amygdala,杏仁核体
#29 by 左岸读书 on 1月 25, 2010 - 9:42 下午
Quote
表扬的人们都喜欢,却不怎么放在心上,批评的不喜欢,哪怕是一个,这是规避心态吗?
#30 by 同人于野 on 1月 27, 2010 - 1:37 上午
Quote
从这个角度想,不喜欢批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损失规避”。
#31 by boday on 1月 26, 2010 - 12:01 上午
Quote
amygdala 我们平时都叫它杏仁核 = =
#32 by zleung on 1月 26, 2010 - 12:28 上午
Quote
楼主的文章写的真好。
我在想所谓愤青是不是也是负面偏见在作怪呢。
#33 by feiqu on 1月 29, 2010 - 6:30 下午
Quote
《礼记》曾子易箦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夫子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夫子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当今社会,尤其是在职场,如果有人当面指出我的缺点和错误,我绝对会引为知己、感激涕零。事实上,也只有良朋好友会对我痛下针砭,否则,你好我好大家好,花花轿子人抬人,夸还来不及呢?谁会真的关心你,为你好,帮你改错提高。
#34 by nature on 1月 30, 2010 - 10:35 下午
Quote
但是从理性上讲,重视负面信息也是应该的,因为一个就能老鼠害锅汤。
#35 by nature on 1月 30, 2010 - 10:39 下午
Quote
再加个定语——有时候
#36 by nature on 1月 30, 2010 - 10:36 下午
Quote
一个老鼠屎就能坏一锅汤,哈哈
#37 by vachel on 1月 31, 2010 - 11:40 上午
Quote
好文啊,一般我对某篇对我非常有刺激的文章,我一定会点出来评一句的,感叹一下,呵呵,好的,或者是坏的。
Pingback: 小意思 » 无题–转载仅为测试
Pingback: [转载]怎样观看纪录片 « 泽林的时间城市
#38 by go on 2月 23, 2010 - 2:42 下午
Quote
同性恋是天性,爱国则是千百年来被统治阶级训练出来的情感。
欧洲都一体化了,希腊出了事,全欧洲都得帮,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比湖南与湖北之间的关系还亲密。
#39 by 梨虽无主 on 2月 25, 2010 - 8:39 下午
Quote
发现这里真是一个意外收获!是真的,很多高手不主流。我高中时思考过,只要是交钱买了校车票的,不管需不需要回家,都会趋向于回家,希望把车票用掉~
理工科思维在中国是注定强势的,因为中国的高中文科试题是阻碍思想,让智者望而却步的。
敬礼!
#40 by dahuang on 2月 26, 2010 - 12:01 上午
Quote
文章的loss aversion定律。人总是害怕失去胜过爱好得到。 是企图保持的动力大于企图争取的动力。
您在奥运笔记里写到中国运动员“拼”与”被拼”的比赛理论的时候又好像相反,我的理解这里就成了企图争取的动力大于企图保持的动力。这怎么解释呢?还是我的切入点不太正确?
另外:我绝对是您的沉默粉丝,从西西河顺杆子爬过来的,第一次看您的博克大概用了8个小时(就是一夜没睡),相见恨晚啊!粗略看了一遍之后现在终于可以比较从容的想看哪篇就看哪篇了(也就是说不用一夜不睡觉了)。
#41 by 同人于野 on 2月 27, 2010 - 3:01 上午
Quote
我写这篇的时候还真没想到这个“拼”与”被拼”理论。不过我认为保持的动力应该高于争取的动力。但“动力”越大实际上是压力越大,正是因为这一点,运动员才不愿意处在“被拼”状态,因为压力太大。非常感谢您看了8个小时:)
#42 by saythink on 2月 26, 2010 - 11:42 上午
Quote
因为中国高铁通车对某些国家来说是个可以用来批评自己政府没效率的“坏消息”
灰常的对,nytimes有这样的评论,同人兄涉及面果然广
#43 by xygame on 2月 28, 2010 - 11:03 上午
Quote
博主,你写文章的时候,是否也被杏仁体绑架了涅?
开玩笑的,别当真。你的博客真不错,没想到在google上找核聚变的科普文章能够找到这么好的博客
#44 by noname on 3月 10, 2010 - 2:51 下午
Quote
印象中好消息也能引来很多正面评价,比如网上流传的有趣的牛逼的段子,不知同等级别的负面参照物是不是会更多负面评价。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辩论性话题,评价会不会来得更多呢:-)
Pingback: 怎样观看纪录片 | 学习.记录
#45 by 东风霹雳 on 4月 14, 2010 - 1:04 下午
Quote
非常赞同本文观点!
不过对第一个实验,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比如以罚款为制度的企业和以奖金为制度的企业哪个跟容易得到员工心理上的认同。
当然这个和本文想说的无关……
Pingback: chunzi.me » 空手哲学
#46 by 令狐一笑 on 7月 1, 2010 - 3:38 下午
Quote
好文章,我特别反感那些不讲道理的纯文科思维,写起文章动不动就是古人云之类的
#47 by tdrdwing on 11月 2, 2010 - 6:33 下午
Quote
看到那个实验,首先想到的是博主另一篇文章(“喝一口可乐”和“喝一瓶可乐”的差异)——如果每周都用同样的负面消息刺激,效果恐怕会大打折扣吧?呵呵,所以应该无法得出“工厂应该提高工资,达不成就扣钱”的结论。
#48 by 郑好 on 11月 12, 2010 - 1:02 下午
Quote
我喜欢这篇文章! 很给力!
#49 by Guardian on 3月 28, 2011 - 10:26 上午
Quote
Positive psychology里提到过博主说的这个现象,认为现代媒体的一大弊病是造就了越来越多的fault finder,是引起现代社会人焦躁、抑郁的原因之一。一个人如果希望自己的幸福水准能够不断提高,就要擅于做一个benefit finder,和中国古话说的知足者常乐有异曲同工之妙。博主好文拜读数篇,颇受启发,感谢博主的分享。
#50 by 朱健强 on 4月 21, 2011 - 3:13 下午
Quote
我有另一种问题想不明白:这种“负面感情”看上去没什么益处,但为什么会存在呢?在进化的过程中,这些看上去没什么益处的东西起到或曾经起到过什么益处呢?如果没起过什么益处,应该会被淘汰才对啊。
同样的看上去没益处的还有如痛苦,自卑,精神胜利等。
#51 by 朱健强 on 5月 20, 2011 - 3:47 下午
Quote
提一些假设:
“本周你们有80元奖金”的时候,如果不好好工作,那失去奖金就是由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所以需要好好干,不然可能会承受来自朋友或工友间的压力:
朋友:你看,人家好好干拿到奖,你为什么就不好好干呢?
工友:看,人家好好干拿到奖了,我当初为什么就没好好干呢?
但“将获得80元的奖金”时,可能还会考虑到厂家的诚信问题。也就是说,工人可能会这样想:
那怕我完成任务,你也有可能不发我奖金,我怎么不知道你是不是在耍我?
又或是说,在工人心目中厂家是没诚信的话,那“如果怎样就怎样”的承诺是没有信服力的,工人也不会有动力。
还有另一个心理因素:
为了“将获得80元的奖金”而比平时更努力可能给人产生一种“唯利是图”的形象,这是“不好的”的形象。
而“本周你们有80元奖金”,如果不好好干,就会产生一种懒的负面形象,而好好干呢,就会产生一种“努力”的正面形象,“努力”是“好的”形象。
#52 by 黄鼠狼打羽毛球 on 6月 25, 2011 - 11:39 上午
Quote
我听过一个朋友这样抱怨过他的工作:我们都是最底层的职员了,你还能从我这里剥夺什么,大不了哪天忍无可忍的时候把这里闹个底朝天~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革命先锋都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了~好在我们能够失去的都是物质层面的
Pingback: 为什么人们更关心负面消息 - 菩萨鱼
#53 by aiceblue on 11月 10, 2011 - 7:11 下午
Quote
为博主补充一个数据,行为金融当中一般认定的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系数是2.5,因此对杀人犯的将功赎罪的数字为25表示不淡定。
博主的理解很深刻,把损失厌恶应用到新闻传播学上非常值得学习。
#54 by 利涉大川 on 12月 24, 2011 - 11:08 下午
Quote
我觉得也可以从左右脑的思维方式去辅助分析。人天生就喜欢寻找范式来进行对比,判断,好处是可以获得进步,但是对于可能比较简单的事情就容易复杂化。而左脑的世界本身又是一个拼斗的世界,一切都要比出来,所以在对比的时候自然更加注重别人比自己好的地方。不过这也就造成很多可能挺聪明的小孩自责的很厉害
#55 by 求学者 on 7月 10, 2013 - 11:18 下午
Quote
拜读!
#56 by go source on 5月 6, 2014 - 11:09 上午
Quote
electric smoker recipes 坏比好重要 « 学而时嘻之
go source http://www.onlinecor.net/hangsen-e-liquid/electronic-cigarette-starter-kit-saves-you.asp
#57 by 南宫西门 on 1月 17, 2015 - 6:59 下午
Quote
读了几篇博主的文章,感觉很有启发,受益匪浅,感谢博主。有一个小问题,在“第一个选择是赌一把,赌局的概率是有40%的机会可以把50元都拿走,60%的机会一分都拿不到。另一个选择是不赌,直接拿其中20元走人。实验结果是大多数人选择直接拿20元走人,只有42%的人选择冒险。”中将58%称为大多数合适吗?这种描述跟我之前学过的划分标准不同,也可能是我记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