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4年3月23日)
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富足时代,而人类对此有点不太适应。首先身体上不适应,过去食物一直是短缺的,所以人要尽可能地吸收和存储脂肪,而今天的身体仍然这么做就导致了肥胖症的增多。其次大脑也不适应,过去信息短缺,很多人保留对任何印着字的东西都感兴趣的习惯,而今天如果还这么干就根本没时间处理真正有用的信息了。再者很多人在精神上也不太适应,人们很难相信未来会比现在更好,悲观的预测总是很有市场,当今各国也许只有中国人对未来最乐观。
2013年一个有意思的新闻是瑞士准备搞一次全民公投,来决定是否给全民发钱 — 每人每月2500瑞士法郎(相当于1.7万元人民币)。白给,不必工作,只要你是合法居民。提案的支持者说,“全民发工资计划的目的并不是不让人工作,而是让人做自己更想做的工作。”更有意思的是几乎没人讨论瑞士是不是出得起这笔钱,似乎所有人都认为这点钱不成问题,唯一的担心是这么做会不会减少年轻人工作和学习的动力。
难道瑞士已经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了吗?据说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显然还没到共产主义,不过现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世界已经变了。很多适合短缺时代的运行规则,并不适合这个富足时代。总体来说这个时代的贫富差距并没有减少,反而因为全球化、技术进步和更自由的经济制度而加大了,但是有一个现象却是过去任何时候都没有的。历史上一直都是富人享受安逸,而穷人终日辛苦劳作。但是据2013年出版的Plutocrats 一书(作者Chrystia Freeland,中译本《巨富》)研究总结,现在富人比穷人累得多。他们工作时间超长,压力很大而且极不稳定。有的富豪认为自己必须每天凌晨两点半起床才能跟上世界变化的节奏。八小时工作制几乎成了穷人的特权。跟上一代富豪相比,新一代富豪的钱大都是自己赚的而不是继承的,70%以上的富豪的钱都是过去十年挣来的。哪怕是处在人口前0.01%的这些人,年收入超过一千万美元,其大部分收入也是来自工资和商业,而不是来自纯资本投资。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穷人” — 美国2013年的贫困线是三口之家年收入不到19530美元 — 的日子则相当不错。美国并不是一个以高福利著称的国家,但我们仍然经常能听到中产阶级华人移民对福利制度的抱怨。一个华人用自己辛苦挣的钱买了几处投资房出租。租客中有的家庭根本不工作完全靠福利生活,政府直接给交房租还发钱,拿着食品券偶尔还能吃顿龙虾。这位房东冬天去修房子发现人家的暖气开的比自己家都高,而且因为正在开party嫌进出麻烦连门都不关。他把这件事贴在中文论坛,所有跟帖者都表示了愤慨。这就难怪中产华人往往支持共和党,要求减税:凭什么让我们工作养你们这些不工作的?
就凭现在是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事实上,把钱送给穷人消费有利于社会进步。更重要的是,这么做还有利于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史学家James Livingston 在2011年出版的 Against Thrift(《反节俭》)一书中提出,消费,不管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道德上,都未必就不如工作。这本书总结了过去一百年美国经济增长的种种手段,非常值得当今中国借鉴。
经济学有一个“常识”: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资本家运营一个企业是为了获得利润,利润到手之后他并不是全都自己享受,而是把其中一部分投资出去搞扩大再生产,比如买机器和雇佣更多的工人。这样不但资本家可以在未来获得更多利润,还刺激了就业。利润,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也许并非所有经济学家都认同这个常识,但如果我们关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辩论,这是共和党人最喜欢的经济理论。共和党候选人说,你需要对投资减税,这样资本家就会扩大投资,经济和就业就会增长,而且你反过来可以收到更多的税。也许是根据这个原理,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投资收入的税率低于工资之类的所得税。
在消费和投资之间更鼓励投资,这个原理甚至与人类文明的传统美德暗合。你应该推迟享乐,不要有点钱就花了,省下来投资多好。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想想,投资带来增长这个理论的背后其实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市场是无限大的。只有每一笔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一定能卖出去,不断投资才有意义。如果市场已经饱和,又没有新产品被发明出来,还投什么资?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投资刺激增长显然是一个简单线性理论,在非线性条件下并不成立。
Livingston认为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其实是个神话。不过他不需要发明任何物理学,因为在他看来经济学的思想巨变不是谁提一个新理论就能带来的,而必须是新的事实进来,必须是基于经验的 — 就如同哈勃发现宇宙膨胀和伽利略发现行星运动的模式一样。他要用历史事实来震动经济学。
Livingston考察美国历史经济数据,认为投资带动增长这件事,只在1919年以前成立。1920年以后,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自动化等因素,资本投入在单位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就开始逐渐下降,社会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私人投资。1900年几乎所有投资都来自私人公司,而到2000年投资的大头来自政府花费和个人买房,私人公司投资对经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生产率在提高,产出在增加,而本钱并不需要增加,那么结果就是利润增加。这些多出来的利润去了哪里呢?其并没有被投入到生产中,而是被投到了房地产、股市和国外。
这些进入股市和房地产的钱是泡沫和金融危机的根源。很多人抱怨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由于银行不负责任地把钱借给根本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去买房,是由于华尔街的贪婪。但华尔街什么时候不贪婪?次贷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钱如果不这么借出去,也没有更好的地方可去 — 是剩余利润实在太多了。传统上对19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解释是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说法:中央银行信用紧缩,在该宽松借钱的时候没有做。而Livingston则认为其实大萧条是剩余利润过多导致的。事实上,整个1930年代银行和私人投资都是紧缩的,可是为什么经济从1933年就开始恢复增长了?
这个增长,以及从此之后美国经济的所有增长,都已经不是因为私人投资所代表的“效率”,而是因为“公平”。罗斯福新政做了两件事来增加工人工资。首先联邦政府宁可增加赤字也要办一系列的工程项目来创造就业。这种政府“投资”,并不是以获得利润为目的,而是以拉动就业为目的。其次,罗斯福允许公会成立,这使得工人跟资本家讨价还价的能力变强了。再加上医保和退休金等福利的增加,从此之后政府在美国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地方和联邦政府工作成了增长最快的就业渠道,到60年代,18%到20%的劳动力是政府雇佣的。
但是到了19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增长突然放慢了。放慢的原因这本书没有仔细说,我看另一本书,The Future Babble,的说法是因为当时发生了石油危机。政客们开始研究新的增长办法,达成的共识是用减税的办法刺激私人投资。这就是里根搞的一套。
历史证明里根经济学是好使的。但这一次的经济增长仍然不是私人投资的功劳。如果你仔细看数据,1981年从减税政策中获得最大好处的50家公司,其后两年的投资反而减少了。换句话说私人公司被减税之后并没有把省下来的钱投到生产中去。里根经济学真正的作用是通过扩大财政赤字的方法让消费者有钱去买东西。
但不论如何,里根政策使得工资所占比重在减少,资方所得所占比重在增加。那么为什么到了90年代经济仍然增长?这是因为有三个因素抵消了工资减少的效应:第一是社会福利等转移支付继续增加。第二是美国家庭越来越不爱存款,继续扩大消费。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信用卡越来越普及,借贷消费成为普遍现象。不过接下来,工资减少的这个趋势却逐渐到了必须出问题的时候,而布什的减税政策加剧了这一点,于是最终导致经济衰退。
这样Livingston讲了一个美国经济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就是现在是消费,而不是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但Livingston还不满足于此。他还打算整合一下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学。
马克思的理论说任何商品都有两个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人们进行生产和商品买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升值和存款。这个阶段被马克思称为“简单商品循环”,以C代表商品,M代表金钱,那么这个循环就是C-M-C。而资本主义出现以后,人们把交换价值,也就是获得更多金钱,当成生产和交换的目的,商品循环变成M-C-M,使用价值仅仅被当成获得交换价值的手段。简单地说就是过去人们做事是为了消费,而现在人们做事是为了让自己的资产升值。在这个资本主义时代,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所有工资都花了当月光族,他就会受到众人的鄙视;而如果这个人把钱用于购买各种理财产品投资出去,不花钱专门等着升值,他就会受到众人的尊敬。
每次发生金融危机或者经济衰退,就会有一批新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站出来说你看这证明了马克思是对的。马克思是对的吗?马克思的学说仍然把私人投资当成经济增长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者对这次美国经济衰退的解释是产业空洞化 — 传统制造业在减少,资本转而投到金融上。Livingston对此不以为然:现在都什么时代了,凭什么还非得用传统制造业来测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
马克思的贡献在于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别,而解释经济危机还得借助凯恩斯。1930年凯恩斯出版《货币论》,提出导致问题的是那些既没有被用于扩大再生产,也没有用于给个人股东分红的剩余利润。这正是Livingston在此书中强调的关键论点。众所周知凯恩斯强调需求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Livingston告诉我们凯恩斯还说过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应该有一种新的道德观。凯恩斯曾经写文章说,现在工业化和自动化使得我们的劳动时间减少了,这其实不是坏事,而是好事。这说明经济问题被解决了,可以把人解放出来去消费。凯恩斯说人不应该为钱而工作。攒钱,而不是追求使用价值,其实是一种恶心的病态行为!
这样把马克思和凯恩斯结合起来,Livingston对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提出了四个论点:
· 第一,产生经济衰退的原因是剩余利润。增加私人投资已经不能带来经济增长,应该靠消费带来增长。
· 第二,为扩大消费,应该搞财富的再分配,比如增加社会福利。
· 第三,投资应该社会化。决定一个项目是否上马,不应该只看其能带来多少利润,而应该全社会一起评估它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要追求使用价值。
· 第四,花钱是道德的,消费文化是个好东西。
这个新道德标准值得专门说说。传统上我们认为人应该勤劳致富,富了以后把钱用于投资。存款很道德,而举债消费就不怎么道德。最起码,一个人花的钱应该都是他自己挣的。有统计表明美国一对退休夫妇平均一生之中对政府医保项目的贡献只有14万美元,而他们从这个医保中花掉的钱却高达43万美元。这道德么?如果我们假设消费带来增长,那么举债消费和接受社会福利就都是道德的。Livingston提出1990年以后美国经济的增长正是家庭债务带来的,债务降低了剩余利润的负面影响。
更进一步,Livingston提出一个有点惊世骇俗的观点:消费其实比工作更好。不过我必须给他补充一点,他这里说的工作是纯粹以挣钱为目的的工作。人工作是为了追求交换价值,而消费追求的是使用价值。衣服买回来立即失去交换价值,买衣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换取别人对自己的认同 — 凭这一点消费就比工作光荣:为增加社会效益而牺牲自己的金钱!从只知道赚钱养家的工人变成一个消费者,这其实是对人的提升。她开始关注别人怎么看自己!就这个机制,就足以给整个社会增加爱心。我们消费,在很多情况下纯粹是出于精神上的追求。往大了说就是追求比自己更伟大的东西,这是灵魂的升华。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广告泛滥、消费文化发达的地方,人们越有同情心。
事实上,美国之所以会发生民权运动这样的社会进步,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消费文化。本来,爵士、蓝调、摇滚这些黑人音乐只在南方少数地区存在,再加上其艺术水平比不上古典音乐,入不了上层社会之耳,也就成不了主流。然而二十世纪以来品味没那么高的普通民众有钱了成了消费者了,而这时候正好唱片出现,黑人音乐才迅速流传开来。对黑人来说,这更意味着整体形象的提升,再加上媒体的广泛报道,黑人在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同情。到1980年超级碗上出现黑人拍的广告,黑人文化正式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现在还有谁敢歧视黑人音乐?还有谁敢歧视黑人?马丁路德金这样的英雄人物当然有功,但是给他们带来战略机遇期的是消费者。
消费文化还可以解释更大社会变革。从1975年到1992年发生在东欧的天鹅绒革命,其本质并不是老百姓反对政府,“革命”没有游击队之类的武装斗争。Livingston认为这个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东欧消费者也想要牛仔裤和流行音乐之类的现代商品,想要更多的休息时间和更多的艺术,而计划经济政府满足不了。苏联式经济体制一个重大缺陷是把利润过多地用于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用于消费。在这样的背景下,后来当选捷克总统的著名持不同政见者哈维尔1978年的文章《无权者的力量》,根本就是一篇消费文化宣言。他说我们想要欣赏流行音乐的权利— 不仅仅是本国流行音乐,也要西方流行音乐!哈维尔还代言摇滚乐队,要求把演奏摇滚乐的自由作为基本人权。苏联体制的真正失败之处在于它提供不了这些东西。事实上,当时苏联通过石油出口换来外汇,从西方进口了很多东西,包括童装,来满足国人的需求。可是消费者看到西方电视节目以后想要更多!结果一点点小危机,比如食品价格上升,就会导致大事。
所有这些诉求,都可以用更早的时候美国左派的一个口号来概括:more。早在1907年美国经济学家Simon Patten就提出经济已经从短缺时代变成了过剩时代,过去是“疼痛经济”,现在则是“快乐经济”。Patten的学生Walter Weyl则在1912年出了一本书,The New Democracy,提出在这个时代如果能够搞好收入的再分配和生产的社会化,那么就可以不要绝对的社会主义,而变成有条件的社会主义。与此同时美国劳工联盟创始人Samuel Gompers,作为一个工人领袖,则提出他既不想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想搞垮大公司,他想要的是“合作社会(coorperative society)”。这是一种平行的社会结构,其发生在纯粹的资本主义之后,但又不是社会主义。Gompers说工人唯一要的就是more: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工作条件,更多的休闲时间等等。快乐经济会使得过去穷而无知的人变得富裕而有知识,那么民主也会加强,简直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社会形态。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中国怎么没有采纳美国人早在中国建国前就提出来的这个温和的路线图,反而搞了比较极端的社会主义?一个最可能的原因当然是美国是发达国家,而早期的中国远远没有达到“快乐经济”。也许中国曾经有可能走这个路线,只是由于一些历史上偶然的原因没有走成。比如根据沈志华教授在《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的中国》这本书中的说法,1957年国际上一系列突发事件导致中国走了另一条路。不论如何,先有资本主义,等资本主义富裕到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再搞合作社会,然后再谈搞不搞社会主义,这个路线图绝对不应该让任何社会主义者感到震惊。
不敢质疑经济学的历史学家不是好作者,但此书对剩余利润的担忧和批评显然不是新思想,凯恩斯以降的整个需求派经济学不都这么说吗?最近Daniel Alpert还出了一本 The Age of Oversupply,也说这个问题,而且还被批评其并无新意。也许Livingston在这方面的贡献是用美国经济史给需求派提供了子弹。另一个可能的批评是你如此推动“反节俭”,过度消费会不会导致资源不足和环境崩溃?但Livingston真正推崇的是使用价值。今天的很多政府项目其实已经是投资社会化,不是单纯追求盈利而把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可是如果不是让钱,也就是市场去配置资源,你这个“投资社会化”到底能否有效运行,Livingston没有给我们提供更多论证。还有一点,把财富再分配— 对富人收更多的税来分给穷人— 这一招也不能无限使用,现在美国排在前10%的富人已经承担了过半的联邦税。我认为,提出消费文化是个好东西,是此书的最大亮点,尤其是在这个很多人反对消费文化的时刻。
在我看来,所谓“消费文化”,其实是人类历史上“普通人”的一次进步。过去无论文化、科学、艺术还是政治进步大多是精英推动的,升斗小民整天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奔忙对身外之物没什么可说的。普通人在原始社会是奴隶,在封建专制社会是农民,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工人,换句话说都是给人干活的角色。而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给普通人带来一个新角色:消费者。作为消费者的普通人不必被压迫就有话可说。他们不再仅仅作为劳动力被社会选择,他们做选择。他们的喜好决定哪种艺术能够流行哪种科技能够壮大,以及哪个精英能变富豪。他们变得有思想有个性,他们追求能取得别人认同的使用价值,并因此把同情心用于推动社会进步。
也许消费文化还时不时表现的比较庸俗,也许消费者泛滥的同情心还时不时把政策搞坏,但是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只要有“more”— 更多的物质、教育和休闲时间,世界必将进化到人人都是贵族的一天。消费文化,才是真正的“庶民的胜利”。
#1 by ulyssesjason@gmail.com on 3月 25, 2014 - 4:22 上午
Quote
消费文化没有错,但是这个利文斯顿看来是在炒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的冷饭,浪费有利于经济的破窗效应,货币主义一直认为这个类似于"烫平经济周期"而已,现在不工作(不投资)而消费,只是在"提前"刺激需求,虽然可以躲过这一波的萧条,但是之后的增长就会逊色,这不过是另一套提前消费了.没有也不可能像利文斯顿说的那样"对社会反而比工作更有益",建立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其立足点当然还是在物质二字上.消费本质上不可能帮助实现这个目的(刺激需求扩大生产==烫平周期)
希腊和西班牙不就是例子,这个世界上如果说一个最不好的研究范例可能就是这个时代的美国,美国"部分穷人"拿食品券日子不错的条件其实是中产的堕落化
1.这个时代,技术的发达导致用更少的人实现更丰富的物质,这才造成了一种假象就是"消费未必不如工作",因为其本质是,"也没你的工作"了,tony dungy的自传<quiet strength>里说,7,80年代的底特律根本没人读大学,高中毕业找个车厂就是体体面面的中产阶级,这批人现在都在领食物券吧,物质变多了,让他们能继续食物券的恰恰是让他们失去工作的东西:自动化.
2.这个世界上无论经济学家多否认,本质上还是"重商主义"的,就是说作为国家就像公司一样,你必须要有"别人"需要的商品(服务),否则你在国际贸易里只会像埃及,乌克兰一样,买不起大饼,导致外汇耗尽国内大乱(印度的洋葱也是一回事)比较优势在理论上说有利于任何人,实际上只有利于美国,因为美元就是黄金(布雷顿以后其实还是,没什么好否认),他宽松一下全世界就征一遍铸币税,那他当然物质比实际更丰裕一点(当然美国本来就有很多别国需要的商品),老百姓的生活,也比"理论上"的更好一些.
#2 by ulyssesjason@gmail.com on 3月 25, 2014 - 4:28 上午
Quote
如果自动化某一天可以使全人类都不用工作,那当然也不错,就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也就是"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了,那时候就相当于人人都在吃福利了,但是这肯定就像共产主义一样,是一个美丽的梦罢了,人的欲望是螺旋上升的,到那一天,有能力操控自动化的人就相当于吉拉斯的"新阶级"了.所以就算到那一天,消费也不会变得比工作对社会效益更有益,只是工作的门槛提得非常之高,一般人"只能消费"而已.
#3 by xiaosa on 3月 25, 2014 - 6:08 上午
Quote
消费文化的重度患者是购物狂吗?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大多数人靠着极大的福利做着购物狂的事。
#4 by 等等等等 on 3月 25, 2014 - 1:11 下午
Quote
上海的低保只有640RMB,还要满足很苛刻的条件,还要跑无数个部门,受哪些公务猿的气。。。
#5 by jaja on 3月 25, 2014 - 7:26 下午
Quote
通过垄断资源发行货币强行扩大市场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比如中国的房本位经济,美国统治全球的石油本位经济,还有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的粮食本位和医药本位经济,电商平台力推的互联网本位等等,只要有稀缺资源有公众信任,无数的货币被凭空的制造出来。
因为货币越来越多,通货膨胀使得积蓄和私人投资越来越收益微小,还不如挥霍和享受,所以一些小资就意淫什么消费时代而已
#6 by jude on 3月 25, 2014 - 11:01 下午
Quote
“把钱送给穷人消费有利于社会进步。更重要的是,这么做还有利于经济增长。”
这个结论真是惊世骇俗,荒谬至极。
纳税人的钱凭什么就白送给那些懒人?打击努力工作造福社会的人,鼓励懒人,这样的社会有什么进步可言?
这样做还会有利于经济增长?辛苦工作的人其劳动成果被掠夺,谁还会积极工作?
#7 by AQ5J on 3月 26, 2014 - 10:19 上午
Quote
博主有很多高妙见解来自阅读,博主也有很多糊涂观念同样来自阅读,世上有两种天才,一种是传播自己智慧的天才,另有一种天才利用高人一等的智力把那些不如他们的人忽悠的团团转(还有第三类人,是本身并不天才,却把自己和别人都忽悠晕了的),在阅读他们见解的时候一定要详加鉴别。
博主属于那种文笔很好,善于挖掘惊人见解,能力却不足以判断其是非的人。
挺计划生育是其一,概率计算概念模糊是其二,赞消费主义是其三。博主如果因为自己智力超过社会中位数而盲目自信占据真理,拒绝反思考察,这是把自己置于那种第三类人境地了
#8 by xiaosa on 3月 26, 2014 - 11:16 下午
Quote
计划生育是有两面的性,我觉得节育还是提倡的。
消费主义的是非在哪里?
#9 by 看看 on 3月 28, 2014 - 7:55 上午
Quote
说的好!
楼主漏掉了几个关键点:
1) 投资不仅为了生产,还有技术革新。
2) 讲宏观经济(基本)不提债务和赤字。
3) 不讲激励。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民主党的烂政策只会造就越来越多的懒人。
#10 by rh on 4月 3, 2014 - 9:48 上午
Quote
exactly!
#11 by Feng Ouyang on 3月 29, 2014 - 10:20 下午
Quote
呵呵,空洞的judgement没有意义。建议你挑一个谬误具体批驳一下,也让读者得益呢。
#12 by AQ5J on 3月 30, 2014 - 9:58 上午
Quote
对一个逼格较高的人,对他说”山就是山”是没有用的,他会告诉你,其实山不是山,你以为山就是山是因为你道行不够O(∩_∩)O~ 这时候你和他说理他是不可能听进去的,直到有一天,他被一个他信服的人震慑了,或”顿悟”了,他才知道山就是山,但他还是不会承认自己装逼,只会说,虽然同样看山是山,但我的层次比你要高上8层O(∩_∩)O哈哈~
虽然不可能说服博主,但批驳谬论是应当的,尤其是计划生育这种亡国灭族的政策,所以列举如下,给有意愿追求真相且有能力读懂真相的先生们参考
1.计划生育 http://wzzz.sinaapp.com/jihuashengyu 如果谬论形成了几十万字,几百篇文章的一个体系,那么驳倒它就需要更大的努力,而不可能在一个回帖里完成,此贴收集了驳斥各类计生谬论的主要观点,看完估计也有几百万字了吧(但这个数量级是必须的),欢迎补充有说服力的资料
2.概率问题 博主的错误在某个微博贴里,但我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在这里介绍一个概率悖论,以助于以后碰到概率问题减少犯错 http://en.wikipedia.org/wiki/Boy_or_Girl_paradox
3.消费问题 推荐铅笔经济研究社 http://www.impencil.org/ 全部读完最好,虽然只有70%靠谱,但这70%足以让你找到经济学大厦的大体框架, 含”消费”的文章搜索 http://www.impencil.org/search.php?mod=portal&searchid=4&searchsubmit=yes&kw=%CF%FB%B7%D1 , 可供茶余一阅
#13 by AQ5J on 3月 31, 2014 - 8:46 上午
Quote
帖子没通过审核,也许是因为对博主”大不敬”,也许是因为内含链接,也许是博主不在家O(∩_∩)O
#14 by tradeoff on 8月 30, 2015 - 11:22 上午
Quote
你看到有钱人都不努力工作了?你看到贫富差距减小了?如果看到请给数据。你知道我们为什么生产物品,是为了使用。也就是所谓的消费,就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消费的人群很少的话,那这么东西的使用价值就远远体现不出来。所以何必费这么多劲生产呢?我估计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有钱的拿了钱以后只用了一种很少一部分消费投资,所以导致这个社会的使用价值降低了。从而导致经济拉低了。然后跟多的想要消费的人能在一定的福利范围内消费来刺激社会的使用价值,这是相当不错的进步也想当有意义。你可以看看当今的社会是不是变成这样了。没有必要说没有证据,没有数据的言论。
#15 by Di Xu on 3月 26, 2014 - 11:18 上午
Quote
感觉这篇博文回答了博主之前一篇[文章](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639)的问题
但工会主席毫不迟疑:”你打算怎么让它们买汽车呢?”如果80%的人都没钱,你们20%的生产力再强也没用。
现在的经济越来越多的变成政府来买单让穷人消费,结合Linus的《Just for Fun》,富人工作也越来越多的是以乐趣/改变世界为目的了
#16 by 黑地 on 3月 27, 2014 - 6:45 上午
Quote
人均受教育水平不行,,尤其是道德素养方面! 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自身,消费文化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合适的,大量的适用群体!
#17 by 微历史 on 3月 27, 2014 - 9:51 上午
Quote
看了比较有感触的,我们是普通老百姓承担了大量的税负
#18 by Feng Ouyang on 3月 29, 2014 - 10:18 下午
Quote
基本赞同博主的视角。我以前写过一篇相似的文章: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9766-483411.html
一个博主没有涉及的问题是文化。至少在美国,工作不仅是谋生的途径,也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其实靠救济,人的生活可以过得不错。但失业率高仍然是个社会问题,因为失业者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受到威胁。这在很多采访中都体现出来。当然,这也不是不能改变的;美国就有很多世世代代不知工作为何物的人。欧洲这样的人更多了。但毕竟这些不是,也不应该是社会主流。
博主说的,宣传“消费光荣”的观念,其实也是一个文化方面的考量。但是这种改变与经济基础是不能分离的。今天,主导经济活动的还是资本家。而他们的生命意义在于赚钱,这个是没法改变的。问题是他们要赚钱,就需要工人努力工作,也就需要工人有赚钱的动力。这个经济结构不改变,也许改变文化唯一的途径就是个人跳出这个经济系统。
#19 by 冠杰 on 3月 31, 2014 - 11:10 下午
Quote
如果我是来自未来的人,那么我会以后人嘲笑前人的眼光嘲笑这个物质丰富的年代,因为我们没有从来就没有找准过方向。
是的我们怎让能找准发展方向呢,除非我们突然遇到来自外星的高度文明。有这一天或许我们就知道应该投资那里了,而不是花钱制造iPhone,买LV包,花几亿美元述说一个大话(电影)。真的,就人类现今的知识而言,能发现到更好的投资发展方向吗?除了投资这些还有别的其他可以做吗?
答案是不能的,投资到其他也是浪费。谁会看出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会做实。
有人说世风日下:“你知道现在的科学家都在哪里了,他们不是在实验室做研究,而是跑到互联网公司做数据挖掘了”。但我觉得:那么多人天天在那搞粒子对撞机也一定搞出什么结果的。如果用经济学的边际效益来看10个人和100个人的效益也可能差不多。
可以说中国有今天的发展速度是基于两个因素:1.根据西方经验,发展方向是十分明确的;2.能集中资源去推动向单一方向发展的政府。
中国感觉就是用了50年的时间突然由古代社会步入现代社会(这种效果就像我们突然接触外星文明)。中国的发展速度不会持续,因为当接近西方的发展水平的时候,就没有了第一个条件了。发展方向是不明确的情况,集中向单一方向发展的就像豪赌结果很容易满盘佳输。而这时西方还是分散发展,他们不会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们都知道工业发展钢铁是必须的,基建是必须的。在产能极度落后的情况下,这些都可以提前于市场的需求做,这种投资的提前有拉动性的,这是我们发展速度的原因。但现在不能了,现在都说产能过剩。
#20 by jtcat on 4月 3, 2014 - 7:02 下午
Quote
从能量传递的角度来看,人类本身并不生产,人类从来都只是消费。我们所谓的生产不过是把太阳传递到地球的能量(包括现在的和远古时代的植物转化成的油里的)。
生产越多,浪费越多。这条论断对于现在各种低质量生产和过剩产能来说是非常正确的,太多的人生产出来没什么人要的东西和只用一次就扔的东西,这种生产只不过是在挥霍资源而已。
在这次挥霍期结束后,人类将面临一个长时间的资源紧缺,垃圾过剩的时代。不知道人类能否幸存?
#21 by 云易 on 4月 4, 2014 - 12:45 下午
Quote
举个反例,金猪四国。
其实在未来,决定经济的只有一样,那就是资源。
发动资源掠夺战争才是合理的。因为战争是对科技拉动最大的消费。
#22 by Uridiots on 4月 7, 2014 - 9:49 下午
Quote
“不敢质疑经济学的历史学家不是好作者”。
作者要质疑一个学科,好狂妄。
#23 by 康华岳 on 5月 7, 2014 - 5:24 下午
Quote
有意思,楼上能量的角度。确实是消费,消耗,继续想……
#24 by 康华岳 on 5月 7, 2014 - 5:35 下午
Quote
所以,如果能源问题解决了,而且不发生大的动荡,那么可以认为科技就可以安全地这样一直提升,进而生产力愈发巨大,这样问题就是,物质极大化应该是必然的,于是还是《工作输给机器》那篇的问题了,怎么良好地分配。就是伦理和文化了。
#25 by 康华岳 on 5月 14, 2014 - 11:30 上午
Quote
前两天找到了《与机器竞赛》的俩作者的ted演讲,很不错,http://www.ted.com/talks/erik_brynjolfsson_the_key_to_growth_race_em_with_em_the_machines#
Andrew McAfee的TED演讲,说,“是的,机器人在取代我们的工作,但聚焦于那一点的话,就完全错过了重点。重点是,人类会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我们要做的是减少贫穷和苦工和全世界的痛苦,我坚信我们在这星球上会更轻松地生活。”
现在的问题就是分配了,这个比技术本身要难太多。人性是最执拗的。
#26 by 康华岳 on 5月 14, 2014 - 12:00 下午
Quote
于是未来就是科学等变得流行了,那些让希腊人务虚的问题也会变得有趣了,否则有教养的人会愈发觉得空虚,无聊,因为那句,“work save us from three evils, boredom, vice and need.”一旦什么都不用你做了,那你就该真正寻找自己想要的了,而许多人却比较迷茫。
#27 by 康华岳 on 5月 19, 2014 - 2:47 下午
Quote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25584-lowcost-production-will-mean-the-end-of-jobs.html?full=true#.U3mnSpFutzQ
《新科学家》略叼的文章
Low-cost production will mean the end of jobs
17:30 16 May 2014 by Liz Else
For similar stories, visit the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d Interviews Topic Guides
The internet and low production costs will free us from work and want, says social theorist Jeremy Rifkin – but what will we do then?
#28 by Tradeoff on 7月 6, 2015 - 9:05 上午
Quote
我可以这么理解吧,你获得的物资就是你获得一定的支配权,那些靠领购物券的工人的物质支配权得靠资本家(因为设备归根到底是资本家的),然后资本家原来的支配权或者说还现在还没失业者的支配权是远大于那些原来靠工作的工人的,所以归根到底只是用机器解放了一部分工人的工作,并不会连他们生存的权利也“解放”。说到底这些是提高社会效率的代价,因为机械在这方面的效率远高于人。Type your comment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