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是一场战争

我国”有知识”阶层中的某些人对于竞技体育有很多自以为是的误解,本文试图给这帮人讲解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现代竞技体 育。有人批判中国对竞技体育的所谓”举国体制”,花国家的钱培养运动员去拿金牌,相比之下好像美国人都是业余自己玩就比中国玩得好;有人认为体育应该追求 公正,当初不应该让小山智丽让球,现在更不应该看不起人家;有人认为”乒乓球陪练”这个职位对一个运动员来说是一种侮辱。

竞技体育不是你家小孩参加校运会。

国际奥委会在历史上曾经一度强调”业余”,好像业余才是体育的本质,职业运动员是对体育精神的玷污。你能知道这段历史,看来你看过迎奥运专题节目,你真 有知识。可是你也不看看现在都什么时代了。福布斯排行榜姚明2006年收入是2.6亿,刘翔5800万,1个姚明=4.48个刘翔=14.4个章子怡。姚 明是美国标准不提,刘翔的5800万是个什么概念?国内现在年收入12万以上算高收入需要报税,刘翔等于483个人的高收入。一块奥运金牌给运动员带来的 最直接收入也不止100万。如果在美国,运动员收入更高。在这种巨大利益下你以为美国不搞举国体制,美国运动员是在社区公园里自学训练的么?

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每一个成名运动员的背后都是天价的金钱,一整个训练团队数年培养的心血,和无数个被淘汰的冤魂。这叫一将功成万骨枯。

芝加哥黑人区街头有好多贩卖毒品的青少年。他们就算能成功卖出毒品,所得收入也要大部分上交,自己拿到手的钱远远低于美国最低工资标准。而且这一行风险 还特别高,据《Freakonomics》这本书记载,一个少年在街头混三年,被人用枪打死的概率是1/4,甚至超过美国死刑犯最终被执行的概率。如此的 高风险低收入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干?他们何不去麦当劳找份工作?原因就是干黑社会存在一个有朝一日当老大的希望,而一旦去了麦当劳,这辈子估计就是俗人一 个了。可惜这个当老大的希望就如同海底捞针一样渺茫。但就是有人趋之若鹜。
你猜怎么着,如果你考察一下混在好莱坞那些做明星梦的少男少女,他 们的人数一样众多,生活一样艰苦,最后成为明星的概率一样低!好像是超女张含韵刚刚成名不久的时候,作了一个节目,内容是一个大学教授劝她这么年轻应该好 好回学校读书,不要出来当明星。我听说这个节目之后只能笑话这教授连事都不懂。如果张含韵真的回学校读书,三四年以后就会被世界遗忘。书读得再好能考上清 华么?如果考不上重点大学最终等待她的可能是啤酒导购小姐之类的职位。

竞技体育也是一样。国家队就那么几个名额,可是有多少个小 孩从小就练习乒乓球?换句话说不练乒乓球那些父母没钱,自己学习成绩又一般的孩子又能干什么呢?国家队就要那么几个人,其余的绝大部分人最后球技,学业一 事无成。有的人去了趟日本,发现日本人打乒乓球没我们这边认真,意思好像我们都太土了。你去考察一下日本女孩为了当演员认真不认真。乒乓球是一个项目,在 有些地方这个项目是认真的。

对于那些被淘汰的运动员,国家队”陪练”其实是个不错的工作。NBA各队也都有陪练,也没见人说什 么。打不好能当陪练就不错了。对明星来说这是事业,对一般人来说这是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幸亏国家队按摩师不是运动员出身,否则有人会说一个运动员居然国 家迫害他让他给人按摩!

竞技体育不是什么娱乐什么游戏,这是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绝不仅仅是运动员的。

打 进世界杯决赛圈,起码的出场费就是400万美元,这远远多于中国足协一年的经费。广告和其他收益还不算。有多少人能理解打进和打不进欧洲冠军联赛对一个俱 乐部来说意味着什么?有谁知道印度人为了一面奥运金牌愿意花多少钱?奥运金牌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社会组织能力,经济发展这些综合国力的竞争!

很多人喜欢把竞技体育跟全民健身联系起来,这是起码的逻辑错误。竞技体育是一个产业,它的产值可以极大,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税收。全民健身跟除了能为竞技体育发现人才之外请问二者还有什么必然联系么?往一个产业上投资,跟修建社区健身公园有什么必然矛盾么?

我上中学甚至初中的时候就能说出十几个意大利城市和十几个德国城市的名字;我还知道瑞典的福利体制;知道那时候朝鲜看病不要钱,甚至对外国人也如此;我 熟悉海湾各国;知道阿联酋卡塔尔马尔代夫的风土人情,所有这些知识都来自足球报。如果这些国家和城市做广告,请问他们需要花多少钱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现在回到中国的举国体制。中国没有多少能花重金请得起私人教练的家庭,而且还得保证这些家庭的数字之大足以包括一两个天才在里面。中国大学也没有那么多 钱给运动员发体育奖学金。中国是不是就不必在国际上做广告了?是不是就不给刘翔们赚取5800万的机会了?是不是就不必开发这个巨大产业,参与这个竞技体 育大市场从中分一杯羹了?

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各个方面从在世界上全面落后,到全面追赶,到全面领先的国家来说,自信心是至观重要 的。你可以说那些本国选手的了金牌就感觉自己脸上有光的人都很愚蠢,可是全世界范围内还就真有这么多愚蠢的人。我还就是一个这样的蠢人。这个办法在提升自 信心方面还就真好使。

既然是一场战争,就需要专业精神。战争需要人牺牲。进攻的时候需要有人去堵抢眼炸碉堡,撤退的时候需要人掩护,你不愿意干,你不是专业军人,你淘汰。当一个胜负关系到几十万美元的时候,你说你性格不好是没有人同情的。你性格不适合,你死。

战争还需要爱国主义。2004年奥运会立陶宛队教练是NBA达拉斯小牛队的小尼尔森。他明确表示,如果立陶宛跟美国队相遇,他不参加临阵指挥,因为他不当”叛徒”。幸亏小尼尔森是个美国人 !要是中国人大家又说中国迫害了。

如果小山智丽是个女民工(我绝对不歧视农民工),她爱怎么骂中国怎么骂中国没人理她。如果国家在你身上投入了相当于现在国际行情数十万美元,你再背叛就不能指望别人原谅了。

你谈体育精神,你谈公平竞争,你谈国际主义,你跟你家小孩谈去,你没资格我们谈。

因为我们都是冷血黑帮。

我们谈论的是一场涉及到成万上亿财富的战争,而且这场战争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荣誉!…

民主规则的漏洞:故事二则

最近跟人闲谈之中得知两个有意思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许可以令我们对民主和法治作进一步的思考。给我讲这两个故事的几个人都不是研究政治或经济的,所以我也不能保证其准确性。

– 故事一 – 欧元引起的涨价事件

2002年开始欧盟各国开始把本国原有货币变成统一的欧元。按照固定的比率,比如你本来有多少马克,银行给你换成欧元;比如这个东西本来卖多少马克,现在重新换算成欧元定价。规则非常简单易懂,什么东西就是计算一个乘除法,这总不会出问题吧?
还真就出问题了。如果你正好赶上政府换届,问题就会更大,甚至影响后面若干年的经济发展。

问题出在超市里卖的小商品上。没变欧元以前,消费者对于什么东西值多少钱心里一般有个数,有点价格变动大家都很敏感。但是一旦全部换算成欧元,消费者突 然之间失去了这种价格敏感性。在商店里看到一个价格,本来可以立即反应这东西涨价没有的,现在必须计算一番。如果是买什么大件,比如电视机之类的,消费者 会计算一下这么多欧元相当于多少”é’±”。那么如果是牛奶,咖啡,酒吧,餐馆这样的小商品呢?可能大家就都懒得算了。

这就给商店提供了一个暗中涨价的机会。事实表明欧元刚刚推行的时候,德国,荷兰,西班牙,这些国家都发生了小商品趁机涨价的情况。这时候各国政府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制止。

但是意大利政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意大利当时正好赶上了政府换届。开始实行欧元的时候已经是新政府了,而做出使用欧元这个决定的,则是上一届政府。新政府不喜欢上届政府做出的这个决定,干脆放任小商品涨价,以此来让上届政府”好看”。

于是商店就好像得到鼓励一样,继续涨价。里拉对欧元的比率是1欧元差不多等于2000里拉,使用欧元之前,一杯咖啡的价格是800里拉,结果后来居然涨到了1.2欧元。几乎所有日用品都涨价了。但是一般人的工资没有上涨,商店进货的价格也没有上涨。

如果按照常规方法在意大利做统计,得出结论必然是意大利没有显著的通货膨胀,因为汽车,电视机这样的大件商品,价格都没有上涨。可是老百姓每天买的日用 品价格在上涨,给人印象就是通货膨胀了。据说就是这个欧元引起的涨价事件,导致意大利经济至今低迷。与此同时的另一个后果是贫富差距加大,中产阶级人数减 少。

– 故事二 – 如果有第三个人参选总统

总统选举,任何人得到一定的支持(比如一定数量的签名),符合法律规定的都可以参选,然后选民从所有候选人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当总统。假设所有人都遵纪守法没有贿选或者”枪击事件”什么的,也不管”民意”是否就是正确意见,选举结果应该能反映民意,这总没问题吧?
如果只有两个候选人,就没问题。如果候选人多于两个,就可能有大问题。

今天听说了一个意大利选举的故事。意大利主要选的不是总统,是总理。前总理贝卢斯科尼当选的一次(我也不知道具体时间),就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本 来传统上意大利各个政党在总理选举前要分为两大联盟,也就是左翼联盟和右翼联盟,两个联盟各推举一个候选人,这样选民二选一。顺便说一句,意大利有三个共 产党和两个社会主义党。

那一次不知道怎么搞的,有几个左翼政党没有参加左翼联盟,而是在联盟之外又推举了一个左翼总理候选人,这样就变成了三选一。结果是贝卢斯科尼作为右翼候选人当选了。
这里面的问题在于,如果左翼没有分裂,而只推一个候选人的话,那么左翼是可以当选的。分出去的候选人只得到了少量选票,但是这少量的选票都是从那个多数的左翼候选人身上分走的,导致他不能当选。

200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其实也是类似的情况。最后戈尔跟布什的结果相当接近。当时参加选举的其实不止两人。其中有一个叫 Nader 的代表绿党,他获得了2.7%的选票。绿党的理念其实接近于民主党,也就是说如果 Nader 没有参选,那么那些投票给他的选民绝大多数会把票投给戈尔,这样就是戈尔赢。Nader 就好像世界杯小组赛里面的弱队,本身注定不可能出线,可是他却能决定谁出线。

现在的问题是,贝卢斯科尼和布什的当选,是否真正反 映了民意呢?假设有 A1, A2 和 B 三个人参选总统。其中A1, A2 的理念类似,但是支持 A2 的人很少,假设有30万人吧。对于这30万人来说,最好 A2能当,如果A2 不能当的话那就 A1 当,反正不能让B当。这才是真正的民意。
然而现在 A1和B 的差距也就是10万票,因为A2分流了A1的30万张票,最后导致B当选了。

这还是民意么?注意民意不仅仅是大多数人都不希望B当总统,更是大多数人都认为 “A1比B更适合当总统”。

真正反映民意的做法应该像国际奥委会选奥运会主办城市那样,进行多轮选举,每轮淘汰一两个城市,然后给那些支持被淘汰掉城市的委员机会选择支持剩下的城 市中的哪个,直到最后剩下两个城市对决。甚至,其实”超级女声”çš„”选举”规则也比选总统更能体现民意。但是选总统是不能这么一轮一轮淘汰的,组织选举, 统计选票都非常麻烦,国家玩不起,四年一次已经够多了。

选票分流是个很常用的选举技术,美国历史上发生过好几次。我甚至怀疑共和党是否应该暗中支持 Nader 参选啊。

民主了,法治了,规则已经制定。仿佛只要人人都按规则办事,世界就变成美好的明天。可是这些规则有漏洞。而且根据歌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规则是必然有漏洞的。…

猪年的奶妈主义

猪年春节晚会上一只猪的形象都没有,据说这是为了避免伤害回民的民族感情。我国春节晚会一直都是禁忌多多,其中最重要的禁忌原因就是”零伤害”原则。我记 得很久以前有一年春晚本来有个相声是歌颂张家港交警的,这样的节目不批评不讽刺任何人,最后居然根据这个”零伤害原则”被枪毙了。为什么呢?全国各地都有 交警,你却单单表扬张家港,让别的交警怎么过年啊?

“零伤害原则”的运用在我国平时的精神生活中随处可见。请问过去十多年里中国 可曾拍摄过一部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视作品么?没有。因为现在跟越南友好了,不能再提那场战争伤害人家感情。为了不伤害印度人民感情,当年打印度的战争 从来就没提过;为了不伤害东盟国家感情,我们关于海军的作品从来不提南沙群岛。甚至为了不伤害中美友好的大局,连一部正面描写抗美援朝的作品都没有过,据 说曾经拍摄过电视剧,只不过不让播。
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有假想敌。想搞军事题材又不让设假想敌,最终结果只能是演习故事。左一部右一部号称中国版的《兄弟连》,结果一看片全是演习连死人都没有,这叫什么军事题材?
我国反腐,涉案题材的电视剧中约定俗成的规矩是不能用真实地名,估计是怕得罪当地老百姓或者当地地方官吧。不过现在更干净了,干脆规定涉案剧不能再黄金时间播出,我国观众幼小的心灵从此必然是越来越纯洁了。
美国电视剧《反恐24小时》当年还没涉及到中国题材的时候,有人曾经考虑过引进,但有关部门不允许:这个片对中东国家不友好,我们不要引进了得罪人。美国人拍了电视剧都不怕得罪人,你引进怕什么怕?!

其实这些不是言论自由不自由的问题,而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常见现象:总有一帮人总是觉得这件事会伤害谁,所以干脆要求禁止。本文要说明的是这种现象是一种 社会病态,是一种”富贵病”。你以为你保护了少数人的感情,可是你牺牲的是多数人的主见和智慧。难道老百姓就那么容易误会,没有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么?

越是发达国家,越有那么一帮人整天就想着这个”零伤害原则”。在美国这种社会病已经如此严重,以致于大家发明了一个词来对其精确描述: nannyism (奶妈主义)。这个词的意思是说禁止任何”可能”导致伤害的事情。美国社会的奶妈主义病有如下例子:
– 有人呼吁中小学校干脆取消一切”竞争性的”比赛。理由是如果比赛有输有赢,输了的孩子会留下心理阴影。
– 纽约市有人呼吁立法,说禁止行人戴耳机听 ipod的同时过马路。
– 这个例子很象我国这次春晚:美国体育记者,大学官员不让学生用印第安词汇给球队或者球队吉祥物命名,理由是怕引起印第安人的愤怒,尽管调查显示印第安人对此根本不反感。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美国的奶妈主义病有时候比中国严重且泛滥,但真正的社会精英对此都是排斥态度。而且美国在某些方面病情比中国轻得多。就拿这次猪年春节 来说,中央电视台怕得罪人不敢有猪的形象,可是google居然就敢在主页上画两个猪,也没见穆斯林抗议。美国电视剧充斥暴力元素,反恐题材直接找中东人 当演员,没听说有人抗议。美国到处设假想敌,在电影里面跟所有国家都敢为敌,也没见任何国家表示这就不友好了。

奶妈主义可能是一个社会富裕的 结果。比如说穷人家孩子出去玩摸爬滚打都没问题,富人孩子就必须老老实实玩过家家,别把衣服弄脏了。

但奶妈主义绝对不是一个国家崛起变强大的原因。你幼稚社会不幼稚,你友好世界不友好。郑渊洁很早以前就对我国儿童整天看中央台”甜甜的酸酸的”不咸不淡 的弱智动画节目表示过忧虑,说美国小孩看变形金刚日本小孩看圣斗士星矢,我国小孩要是整天看小蝌蚪找妈妈的话将来参加国际竞争会不会打不过人家啊?

中国不让黄金时间播涉案暴力剧,说怕小孩看见学坏。以前有个计算机游戏《命令与征服:将军》,内容是中国,美国,恐怖分子三方对战。中国把这个游戏给禁 止了,因为其中出现了恐怖分子袭击天安门的镜头。然而美国公司制作的这个游戏里面美国受到的打击比中国还大,怎么人家不怕小孩玩了影响不好?美国孩子讨论 M16性能的同时,我国孩子就只能研究谢霆锋么?

温室不能培养英雄。把国家变成一个大温室不是强国之道,是弱国之道。和谐社会是磨合出来的,不是压制出来的。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恨没有痛,怎么能随随便便成功。我国要崛起,需要给涉案剧黄金时间,给穆斯林同胞一个学习宽容的机会,给解放军找几个假想敌,给孩子买把枪。

— — —

注: nannyism 这个词相当新。很可能还没有收录到任何一本正式字典里,连 wikipedia 都没有这个条目。我所找到的唯一解释来自urbandictionary.com,意思是”When people do what they can to ban everything that they feel COULD cause harm”,就是这个解释还是2006å¹´10月15日刚刚才有的。因此我不知道怎么正确翻译。字面意思应该是”保姆主义”,但百度搜索表明”保姆主义”我 国已经另有所指,大意是表示学校和父母事无巨细包办一切。采用”奶妈主义”也有问题,因为”奶妈主义”是魔兽世界玩家的一个专用词。…

素质问题,制度问题,还是天气问题?

古代中国要是遇上持续的不利天气影响农业,比如说大旱,好一点的皇帝首先会想到这是不是自己失德导致的?然后就斋戒沐浴,反省自己的过错,希望能感动上 天。今天我们看这些事情觉得很荒诞,古代二氧化碳排放量还不至于导致全球变暖,天气跟皇帝个人品质有什么关系?天气,纯粹是个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东 西。

其实一点都不荒诞。中国人书读得太多,出了什么问题一向都喜欢找主观原因,找领导人的原因,找制度的原因。古代的人认为天气 坏是因为君主品质恶劣,现代的人都说扯淡;可是当有人说古代的很多改朝换代事件只不过是因为当时天气不好,肯定要有不少人要开骂了。我国的哲学思想一直是 客观原因都是借口,就算有作用也不是主要作用。比如说一个小孩学习不好,大家一定会说是因为他自己不努力,如果他辩解说学习不好是因为家里隔壁是个商店太 吵,肯定有人说他狡辩。

商纣王为什么丢失了天下,周武王为什么得到天下,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喜欢解释成是因为纣王荒淫无道个 人品格有问题。其实纣王好色是好色,可是康熙也好色。纣王喜欢修了个灵台大工程,但是埃及法老们修的金字塔更大。纣王是杀了点人,但杀人本来就是商朝传 统,跟他伟大的列祖列宗相比,纣王杀的还算少的。商朝灭亡的真实原因其实是天气不好。以下抄潇水《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从纣王的爷爷文丁 时代起,连连遭受自然灾害,王畿地区的洹水”一日三绝”,商朝经济与国力日渐衰弱,导致了四周方国开始敢于放肆地通过兼并周边小国而自我扩张。文丁老爷为 了遏止这种坏势头,就杀了周方国的领袖季历季牧师给大家看,结果激怒了周人。到了纣的老爹帝乙时代,东夷和周人开始从东西两个方向寻衅进攻,虽然都被镇压 下去了,但商王朝与周边方国之间历代积累的矛盾,互相进攻和杀戮,欠下的积久血债,至纣时已尖锐到了无法弥救的地步。
曾经有人做过统计,每次改朝换代,总伴随着气候的大波动,不是有了酷热旱灾,就是气温骤低导致北方游牧部落南下侵袭,以寻找粮食、草和居住点。商朝末年跟夏朝末年一样,也是干旱少雨。”

可见至少存在这么一种可能性,就是一个朝代的灭亡其实是因为正好赶上那几年气候不好。比如宋朝被蒙古人灭可能跟当时北方气候变冷有关。明朝末年可能本来 无论如何也不至于灭亡,只是可惜碰巧赶上了天灾导致农民起义太多(跟天灾相比,驿站下岗人员问题只能算小问题)。不过明朝更倒霉一些,除了气候之外还正好 赶上传染病流行,不然北京城也不至于那么容易被攻破。

除了天气之外,还有一个决定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就是资源。为什么乾隆以后 清朝越来越弱?很可能不是嘉庆道光无能,而是人口急剧增多导致的资源匮乏。雍正朝首先推出摊丁入亩制度,不再按人头收税,到乾隆年间这个制度得以全面实施 的结果是农村人口激增。当人口突然增多却没有什么好的技术来提高土地产量的情况下一般人的生活水平必然下降。可见过去的人头税其实起到了一个计划生育的作 用。雍正当年估计没想到这一点吧。

清朝为什么不向宋朝明朝那样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可能是因为木材不够。那时候木材是老百姓的主要能源和建筑材料,人口增加导致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木材奇缺。清朝一艘海船的造价是明朝的七倍,郑和下西洋用的那种大船在清朝已经根本造不起了。

明朝的海上贸易为什么不如宋朝发达?因为日本人学会当海盗了。还是客观原因。

甚至有人(《中国震撼世界》作者)提出,工业革命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发生,并不是说因为中国古代不重视科学技术,而是当时人口太多导致能源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能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是不可能出现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饥荒。有人认为中国饿死了三千万人,其实很多人是死于营养不良,得看怎么统计。不管怎么说吧,这次饥荒绝大多数 知识分子把它归咎于大跃进的政策失败。然而还有另一个解释,在我看来更有说服力。当时中国人口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激增,然而土地有限。特别注意一点当时中国 没有石油。一个是本国不产,大庆油田还没发现;一个是外国封锁,无法进口。如果没有石油就不能使用抽水机,土法灌溉下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的产量很可能是 无法养活那么多人的。再加上没有那么多汽车来运输调配粮食,导致饥荒是容易理解的。

最近的例子是朝鲜。朝鲜80年代也是”主题思想”,但是生活还不错,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因为西方对其制裁。关于朝鲜的饥荒与石油的关系,可以参考文佳筠写的《后石油时代的农业展望:北朝鲜与古巴的启示》这篇文章。

中国大街上有时候不少人随地吐痰,给人印象脏乱差,而美国街道干净整洁,可能很多人就得出结论是中国人素质问题。其实不是素质,是数量问题。美国人照样随地吐痰,纽约街道绝对不比上海干净。只不过美国很多小地方人口密度小而已。

这种“自然环境决定论”,其实早就有人提出来了,可以参考 Jared Diamond 的 《Guns, Germs, and Steel》和《Collapse》这两本书。

如果不看天气,不算资源,不问人口多少,把中国的什么问题都归结于人的素质和国家体制,这就是扯淡。然而我国文人恰恰是喜欢这么思维。比如说经常有人骂为什么北京要搞暂住证?为什么要有农村户口?为什么不允许人自由搬迁?看中国什么都不对,就是不知道去定量计算一下。

事实证明中国文人除了骂人之外就没有别的本事。当下中国文人的思维定势是这样的: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于政治不自由;解决的办法就是政治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学美国。就是不去看看菲律宾也学美国,怎么经济整的还不如中国。

实际上中国的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是人的素质或者社会制度方面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这些问题恰恰是因为资源,人口和天气这些客观一时之 间我们无法改变的原因。我们受的教育总是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像解决了”软件”问题才是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渔不渔的问题,这 地方连鱼都没有我渔什么渔啊?…

iPhone之后:思考下一个科技突破

上周苹果公布的 iPhone 我有点震撼,一时之中整天找相关文章看。自从98年家里买了计算机之后我再也没对任何电子产品产生过渴望:我不需要30G容量的mp3,我不用手机上网, 我不用所谓PDA看文档,我拒绝看火柴盒屏幕上的电影。但我现在是真想要一个iPhone。Steve Jobs 讲话中引用了一句话,大意说真做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做硬件。iPhone 不是什么 iPod+手机,在我看来它是新一代的计算机。今天思绪难平,谈谈对未来技术进步的一点想法,希望抛砖引玉。

我觉得技术进步可以分为两种,姑且称为”硬的技术”å’Œ”软的技术”。所谓硬的技术就是比如说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或者说人类学会用电这样的突破;所谓软的技术就是比如说有了电以后发明电动机,电梯,吸尘器这样的技术。硬的技术是软的技术的基础和平台。

技术进步有一个规律是这样的,一旦有了新的硬的技术,在这个平台上所能发明的软的技术会迅速被发明出来。在博物馆看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其制作的精美程度 拿到现在有数字机床的时代也不逊色,古人一旦学会冶炼青铜,可以迅速在这个平台上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再比如说没有石英钟时代的机械钟表,圆明园的大水 法,今天的人看了也会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那个时代没有电,但是没有电条件下所能发明的东西基本都被发明出来了。

一旦有了电,发电用电技术成熟之后,在电力平台上的东西也基本上都被发明出来了,比如说洗衣机,吸尘器,电梯等等。

因此真正的技术突破是”硬的技术”方面的突破。过去几十年这方面的突破就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现在的情况是,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上所能发明的东西还没有, 但是很快就会,被完全发明出来。之所以还没有被完全发明出来,是因为信息技术的进步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已经接近成熟了。正如电力技术成熟的标志是一个接 通到每家每户保证稳定供应的电网,我以为信息技术成熟的标志是如下三点:

1。绝大多数人,也就是所有能用上电的人,都能容易地使 用互联网。wikipedia, digg, myspace 这样的所谓 web2.0 网站的出现条件不是”有了网络”,而是”有了有足够多用户的网络”。是用户数量的量变促成了网络概念的质变。这个不是技术问题,是经济和时间问题。

2。无线的,几乎无限的,带宽。这里所说的”无限”,意思是说这么大就足够用了,再大也没意义了。我国目前测试的”下一代互联网”已经达到了几秒钟下载 一部DVD的水平,这已经足够了。什么4G 手机网络,什么802.11i,可能过几年就普及了。Youtube 现在的成功就是推出了适应宽带的服务,昨天的消息 Netflix 也开始提供在线电影了。国内可能更先进,网络电视已经开始试点了。日本手机视频电话据说已经普及。

3。便宜的海量存储。 这是google给每个用户提供将近3G存储空间的物质条件。新的存储技术现在还有很多在概念阶段,但是10年之内有重大突破是可以预计的。

不用特别乐观就可以预计这三个条件在十年之内将全部实现。iPhone 的出现是一个阶段性的标志,它代表了一个新产品的开始,正如苹果说的,过去30年只是一个开始。

数年前的电视广告说”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现在这三个已经变成一个,但看看我们每天出门身上带着的东西,钥匙,钱包,手机,U盘,手表,还是 一大堆。把所有这些东西,包括信用卡,驾照都做成一个,已经不是技术问题。完全是用户习惯,不同行业间协议,政府法规的问题。趋势是东西应该越来越少。在 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只带一个东西。

只要带宽和网站空间足够,不远将来人们的工作习惯必然是把什么东西都在网上进行,google docs and spreadsheets 是这方面的先行者,powerpoint 目前带宽不允许,上传图片什么的太费时间。如果3秒钟下载一个DVD电影,用户就根本没必要在本地硬盘保留任何东西,甚至操作系统也可以远程运行,所有个 人电脑都仅仅是终端,所有程序都在网上运行(这样当然就都是正版的了)。这样一来可能结果是我们在任何一台电脑效果都一样,随时随地可以干自己的事情。

去年纽约时报杂志曾经有一篇长文讨论把人类所出版过的所有书籍,所有报纸杂志,所有电影,所有音乐甚至所有网页都放在网上保存的可能性,其结论大概是就 算用目前的技术,也可以做到只需要一个小型图书馆那么大的楼就可以把这些”人类的所有知识”都保存下来。中学课本上说的”口袋图书馆”是缺乏远见的,正确 的概念是全世界只有一个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目前这件事 google 和斯坦福大学,包括国内的超星图书馆都在做,主要的困难不是技术,而是版权。

也许十年之内就可以实现所有人都”知道”所有的知识,所有人都可以随时和所有人高清晰视频交流,所有人都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到时候知识不是力量,使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才是力量。

但是这一切都实现了又能怎么样呢?千里眼顺风耳在西游记里面只能算不起眼的小角色。你什么都知道,你还不是得自己做饭洗衣服?过去几十年的技术进步是在 信息方面的进步,真正对日常生活产生”硬影响”的东西,比如说汽车电梯洗衣机这些东西,早就发明了。我想猜测一下为了会有什么”硬的技术”突破,能够像信 息技术和电力一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杨振宁现在整天谈爱情,以前曾经整天谈生物,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不知道害了多少好青年。 我觉得生物制药方面不太可能成为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硬”发明。现在本来绝大多数人就都是健康的,人民身体健康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社会问题。生物 要想大幅度改变人类生活,赚大钱,必须走锦上添花的路线。比如说发明一种聪明药,或者让人变年轻的药,或者让人变漂亮的药,我国”企业家”显然深知这个道 理。但是这三种药是很难被发明出来的。

伯柯利以前那个华人校长曾经认为下一个突破是纳米技术,我觉得他显然过高估计了纳米的潜力,同时过低估计了信息技术的寿命。纳米到底能干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事情?进入人体内做手术的微型机器人?现在大机器人还做不出来呢。纳米,是骗风险投资的炒作概念。

什么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机这些东西我也不看好。

一个可能的,也是必须的突破方向是电池,充一次电只能用几个小时的计算机有点荒诞,电池已经成为制约技术进步的瓶颈。更重要的是有了电池才能有电动汽车。但电池本身不能算特别”硬”的技术突破。

如果未来30年之内物理学没有重大突破(也就是说没有发现超时空传输之类的的理论),那么我认为唯一可能的硬技术突破在人工智能方面,也就是机器人。目 前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技术正在起步发展之中,这是前提条件。人工智能理论需要创新,需要牛人,但我对这个领域了解很少,不敢胡说。

现在机器人吸尘器也上市了,上周在 digg 上看到有篇文章说已经出了能做擦桌子洗碗的机器人,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韩国政府可能打算赌这个方向,记得有篇报道说韩国好像要在20年之内在家庭普及机器人。

出了 iMac, iPod, iTV, iPhone 之后苹果的的下一个产品是什么呢?iCar? iBike? 我希望是 iRobot。不过这已经不可能,因为 iRobot 已经是一家纳斯达柯上市公司的名字,该公司就是做机器人的,目前该公司有两种机器人吸尘器在市场上,不过都不叫 iVaccum,呵呵。…

天才训练指南

如果让我选择2006年在网上所看过最好的一篇短文,我选 Freakonomics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 Dubner 和 Levitt 发表在纽约时报杂志上的专栏文章 A Star Is Made: Where Does Talent Really Come From。 我相信即使是十年以后我可能仍然会记得这篇文章,你看完之后有可能后悔可惜自己20年前没看到。Freakonomics 是本非常有意思的小书,书的两位作者每两个月发表一篇专栏,还开了个博客,我总体感觉专栏文章的质量不如书。但这篇专栏有点不同,内容并不完全是作者的原 创思想,而是他们介绍一个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

文章一开头说了个有趣的事实,如果你看06世界杯球星档案,你会发现很多球星的生 日是一月到三月;如果你看英国和德国青年队球星的话,竟然有一半是出生在这三个月的。难道这三个月有利于足球天才出生么?答案是欧洲青少年联赛的队员报名 年龄限制按12月31日划线,这样教练在选择队员的时候自然会优先选择那些一年中的早些时候出生的。

这个故事相当吸引人。号称”反智的书生”的薛涌同学显然是看到了此文,当时正好赶上世界杯,他在不告诉读者原文出处的情况下把这篇文章“编译”成了他自己的文章发表,叫做 制造未来球星 最迟本月怀孕。这哥们的很多立场我都赞同,就是做人太不讲究,把美国人写的文章变成自己的东西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但薛涌未能理解文章的精髓。

这篇文章真正说的是成为天才的秘密。

前不久温家宝又在呼吁出学术大师了。我国在基础科学方面的水平可能比足球强不了多少,改革开放30来年了也没出个诺贝尔奖,一句话就是缺天才。为了培养 天才连少年班的主意都出了,怎么就是不行呢?心理学家 Anders Ericsson 的这项研究从技术角度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覆盖了从职业运动员,艺术家到程序员差不多所有需要天才的领域,出版了一本900多页的书,结论是 天才还真是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怎么练。

想要训练一个天才绝不是整天苦练就行,你需要的是 “deliberate practice“:
– 每次训练有明确的目标
– 获得即时的反馈
– 既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技术

我想在这里对比一下我国对理工科大学生的训练,看看是否满足这些要求。

首先我国理工科教学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这里所说的目标是一次训练中要达到的具体的小目标,并不是说什么拿诺贝尔奖这样的人生理想。科学教育的正确目标 可以是将来搞科研需要这个知识,可以是学会这个技术去使用它。但我国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课本,不是这堂课我领会了什么思想,而是这 堂课有什么知识点有什么公式要背,换句话说是考试。有些学生不屑于为了考试学习,自己看书的,往往因为缺乏指导而茫然,不知道看这本书的目的何在。

“即时的反馈” (immediate feedback) 是我国训练学生中最缺乏的一个方面,越是高端人才的培养中越是如此。如果说高手们有什么成功秘诀,我猜就是这个即时的反馈。文章说的一个事实是医生们离开 医学院以后,除了手术临床医生以外,其他专业的,比如看透视图的那些医生,他们的水平随时间在减弱,原因就是缺乏立即的反馈。就好比练武功,一招一式都需 要有人随时纠正,不对马上改别把错误动作形成习惯。在科研领域,这意味着你搞科研的时候需要一个好导师随时告诉你你干的这个活怎么样。中国缺乏好导师,而 且往往还一个导师带30个学生,谁给你反馈啊?
反馈还意味着需要跟同行随时交流切磋,别人怎么做的,你这么做人家怎么评价等等,这就要求科研 工作者需要经常跟高手开会,开会的时候还必须经常讨论。而国内的情况一方面会议就不多,开会的时候还大家都客气不爱提问。美国开学术会议除了发言以外广泛 采用 poster 形式,实际上在讨论工作方面往往更有价值,而国内可能还没有采取这样的形式。
这个技术还告诉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就应该经常在网上发帖,以便获得反馈。

“结果和技术”,最起码的要求是你得自己训练,而不是看别人练。站在场边把姚明的技术统计倒背如流也没用,关键得自己上场。我国训练学生搞科研的做法是 不搞科研,搞”课”研。请牛人来讲最新最强的理论,而不是强调让他们尽可能早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这就好比给北京青年队看NBA录像一样,培养出来的全 是专业球迷。美国学生队不是自己直接搞的领域可能不太了解,也可能不知道最近 Witten 发了什么文章,但他自己的小小领域内,他可能大二就开始干了。
很多人甚至喜欢评论课本,这本书写得好,这个人是牛人,陶醉在对课本的欣赏之中。在美国上课没见过任何一个老师赞美课本的,一线人物几乎没人写课本,所有课本都只不过是工具书,最终目的是为了科研这个结果。一切技术应该是为了科研服务。

“技术”是说你的训练得得法,这同样需要高人的指点,而且你还得听从人家的指点。

对比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可见我国科学教育为什么不行了。我国这种缘木求鱼的教育方法最终培养出来的都是精通”基本知识”çš„”科学的家”,而不是”ç§‘å­¦ å®¶”。说到底就是两个字:实践。毛泽东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解放军很多高级将领文化程度一般,为什么总能打胜仗,靠的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习科学知识不是 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耍酷,不是为了有谈资,是为了搞科研。美国大学里面的技术课程一学期让学生做好几个 project,完全是追求学以致用,逼迫学生为了完成 project 而学习知识,其中还有小组合作,跟真正的科研没什么区别。

宁可在本科的时候发几篇灌水小文章也比苦读十年期待一鸣惊人强。一提基础科学,有人总说”板凳要坐十年冷”,这种思想完全不适合现代化科研体系。坐十年 板凳的运动员国家队能用么?马俊仁当年是一般比赛不参加,专门参加奥运会世界杯一鸣惊人结果人家怀疑你是不是服用禁药啊,一旦有点小事整个队伍居然崩溃 了。这种做法现在已经被淘汰。正确的做法是象现在刘翔这样有什么大奖赛都去,追求一个稳定的成绩。

科学工作者就好像运动员一样,需要不停的比赛,而不是不停的看录像。…